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例讨论(特选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44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张卓敏1李承志2张艳21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515300;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广州510630通信作者:张卓敏,Email :【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与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21例,年龄(57.4±2.5)岁,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危险因素,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在术后随访12个月后血管平均通畅率[髂动脉65.00%(52/80)、股动脉71.25%(57/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61.25%(49/80)]明显低于术后即刻的通畅率[髂动脉96.25%(77/80)、股动脉97.50%(78/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7.50%(7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752、1.954、2.381、2.127、2.762,均P <0.05)。
结论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在采取一定措施控制血糖、血脂以及戒烟的手段能减少术后复发。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Zhang Zhuomin 1,Li Chengzhi 2,Zhang Yan 21Pun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Puning 5153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Vascular Diseases,First Hospital,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Zhuomin,Email:【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their lower extremities,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risk factors and th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Methods From January,2017to January,2019,80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their lower extremities and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t Puning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 patients'clinical data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summarize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operative vascular patency rate and these risk factor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average blood vessel patency rates of iliac,femoral,and popliteal arteries were 65.00%(52/80),71.25%(57/80),and 61.25%(49/80)after the 12-month follow-up,and were 96.25%(77/80),97.50%(78/80),and 97.50%(78/80)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ll P <0.05).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smoking,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ll P <0.05).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abetes,hypertension,smoking,hypercholesterolemia,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R =2.752,1.954,2.381,2.127,and 2.762;all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7.023收稿日期2020-11-10本文编辑成观星引用本文:张卓敏,李承志,张艳.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7):1037-1039.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7.023.··1037P<0.05).Conclusions The risk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currence of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clude 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etc.Therefore,taking certain measures to control blood sugar and blood lipids and smoking cessation can reduc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Key words】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 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近年来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逐渐增高。
下肢ASO并发症
下肢ASO并发症
1、下肢ASO并发症
动脉硕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骼动脉、股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
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并发症主要有患肢痛、关节挛缩、肺动脉栓塞等。
此类患肢痛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易痛觉过敬,阿片类药物往往效不佳,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
如疼痛药物无法控制,可行硕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但维持时间较短。
2、病情快速进展的诱因
(1)下肢缺血加剧
(2)应激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肢体坏死,大量毒素吸收入血;疼痛剧烈;杜冷
丁、纳络酮使用过量等均加重应激反应。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策略与挑战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可能导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策略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疗策略1、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基础。
患者应戒烟,因为吸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此外,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也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血管扩张药(如西洛他唑、前列地尔)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降脂药可以稳定斑块,血管扩张药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3、血管腔内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
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
PTA 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恢复血管通畅。
如果 PTA 效果不佳或血管弹性回缩明显,则需要置入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再狭窄的风险。
4、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血管腔内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合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使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在病变部位的近端和远端建立旁路,绕过病变血管,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
动脉内膜切除术则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的动脉内膜,恢复血管通畅。
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但疗效相对较为确切。
二、治疗挑战1、病变的复杂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病变往往较为复杂,可能累及多个节段的动脉,且常常伴有钙化、扭曲等情况,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9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90例。
对照组给予PGE1 粉针剂;治疗组给予凯时注射液静脉滴注。
疗程均为30d。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主观症状及体征、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等变化。
结果两组ABI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凯时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结论凯时注射液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标签: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根据我国调查报告,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达79.9%;61~70岁为87%,70岁以上为100%。
男性多于女性[1]。
凯时和PGE1 粉针剂是目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常用的药物,为了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回顾性抽取该科2007—2012年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90例进行研究,对比两种药物在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上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该院住院病人190例。
临床症状:病人有下肢乏力、发凉、静息疼、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踝肱动脉指数 1.0。
选取较低的一侧作比较。
1.5 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ABI与有效率的变化两组治疗后A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ABI改善程度更为显著。
通过研究显示,治疗组ABI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凯时与PGE1 粉针剂相比,治疗更有效。
动脉硬化闭塞个案报告范文一、引言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报告通过对一名患有动脉硬化闭塞的病例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为医学界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病例描述该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下肢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双下肢酸痛、无力,并伴有下肢冷感。
患者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长期吸烟且缺乏体育锻炼。
三、病因分析动脉硬化闭塞的主要病因是动脉内膜发生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该患者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时,高血压和高血脂也会加速斑块的形成。
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一步加重动脉闭塞的程度。
四、临床表现1. 下肢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痛、无力,需要停下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
2. 下肢冷感:患者感觉双下肢较常人更易感到寒冷,尤其是在寒冷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3. 肢体发绀:患者双下肢出现发绀,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局部供氧不足,使肢体发绀。
4. 肢体溃疡:严重闭塞可导致组织坏死,形成肢体溃疡,甚至出现坏疽。
五、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可做出以下诊断:1. 动脉硬化闭塞:根据患者的下肢间歇性跛行、下肢冷感、肢体发绀等典型症状,初步判断为动脉硬化闭塞。
2. 血管超声检查: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动脉闭塞的程度和位置,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六、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药物和调脂药物等,以控制血压、血脂和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减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2. 介入治疗:对于闭塞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以扩张血管腔径,恢复血流通畅。
3. 外科手术:对于闭塞程度较重且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旁路手术或血管重建手术,以恢复血液供应。
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的选择
陈幸生;林挺;官云彪;陈大良
【期刊名称】《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4(13)1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根据 73例 (78条 )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彩超和DSA或MRA等影像检查结果及一般状况 ,对 44
条节段性闭塞患肢予以动脉架桥、动脉内膜剥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 ;对 2 9条广泛闭塞患肢予以静脉动脉化或股深动脉重建术治疗 ;5例药物治疗。
结果随访 6个月至 8年 ,除 8条截肢外 (3条节段性闭塞、5条广泛性闭塞 ) ,其
余患肢缺血症状不同程度地得以改善。
结论根据术前患肢动脉DSA或MRA检
测结果选择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
【作者】陈幸生;林挺;官云彪;陈大良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
【相关文献】
1.DSA监测下选择性动脉旁路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J], 杜冬;庄永青;傅
小宽;童静;方锡池;杨怿健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和介入治疗适应症的选择 [J], 吴庆华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支架术后再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 [J], 陈忠;杨耀国
4.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J], 吴石白;关小宏;刘朝中;王爱林;朴龙松
5.分析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J], 于吉祥;樊琳琳;李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病历【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定义和危害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和诊断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四、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措施正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
该病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下肢动脉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层组织变性或钙化,腔内可继发血栓形成,破坏动脉壁,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使患肢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仅会导致患者行走困难,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足部溃疡、坏死等严重后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主要包括足部疼痛、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足部皮肤变黑、溃疡、坏死等症状。
要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常需要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等检查。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注射血管或口服药物等方式,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为主要目的。
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通过切除病变段动脉或实施动脉搭桥手术等方式,以恢复下肢血液循环。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或微创手术等方式,对病变动脉进行扩张或支架植入,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以增强下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2.注意饮食健康,少食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降低血脂、血糖和血压,减轻动脉硬化的程度。
3.戒烟限酒,避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4.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