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税区业务介绍及实例
- 格式:doc
- 大小:673.00 KB
- 文档页数:19
综保区功能及政策介绍综保区功能保税加工功能。
综合保税区内生产企业可从事国外进口原材料保税加工后出口(或销往国内),或从国内采购原材料入区退税后加工出口。
保税物流功能。
综合保税区可为区内外进出口企业在采购原材料、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货物保税状态下的仓储、配送、增值加工、国际中转、进口复出口等物流服务,利用最低的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货物贸易功能。
综合保税区内允许注册贸易公司,区内各类企业均享有进出口经营权,可从事全球或地区性采购、分销、配送业务。
保税服务功能。
在综合保税区内从事与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相关的研发设计、产品测试、售后维修、设备租赁等服务贸易业务,可设立国际航运中心、采购分拨中心、营运结算中心及期货交割中心。
综保区政策1.税收政策:简单说就是,国外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具体为:免税缓税。
货物可以在综保区与境外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件,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
区内企业进口自用设备、生产用原材料、零部件等免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产品入境备案,内销产品进关完税。
增值税率。
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免进口环节增值税。
出口退税。
货物进入综保区视同出口,可办理出口退税。
保税加工。
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包装物件及消耗材料,予以全额保税。
区内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和合同核销制度。
2.海关政策:海关比照对2007年10月3日生效的《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综合保税区进行监管,并提供一站式进驻服务。
区内企业进入国内销售的货物适用“集中报关”通关模式,可集中办理海关申报手续。
3. 国检政策: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有关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对综合保税区执行监管。
实现检验工作前置,部分进口商品在入境备案环节可实现“预检验”,即快速检验。
保税区业务涉及的知识很多也很复杂,我这里只是结合平时的业务,将比较常见的保税区业务进行梳理,和大家一起分享以求加深大家对保税区业务的理解和掌握。
一、保税区概念1、狭义定义: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总署批准注册的特定全封闭区域。
外国商品在海关监管下,可暂时不交纳进口关税和不需提供进口许可证存入保税区的保税仓库内。
如再出口不需交纳出口税,输入国内市场销售,必须交纳进口税。
2、广义上,有些国家的保税区也有类似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的作用。
我国为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出口贸易,设置的保税区类似于后者,即为外商和国内企业商品提供保税仓库(储存来料/进料加工复出口的国外原料,如塑胶粒)、分拨和投资加工转口或研究开发方便。
保税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
由于保税区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实行比其他开放地区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它已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
因此,保税区在发展建设伊始就成为国内外客商密切关注的焦点。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二、常见的保税区物流业务基础知识1. 根据《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规定,境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分两种情况申报。
(1)、经营性货物实行备案制:即区内企业向境外购买的货物进入区内仓储、境外企业委托区内仓储的货物及区内加工企业自用的生产用零配件及原材料等,企业凭《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备案清单》向海关办理备案手续即可,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如国家有特殊管定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
此时企业付汇时需要出具的就是备案清单。
如下图(2)、自用进口物品实行报关制:区内企业自用的基建物资、办公用品、生产设备等予以免税,按减免税报关手续向海关申报。
因此有的保税货物付款时也不一定就有备案清单。
一文搞懂综合保税区“保税一日游”一保税物流的功能及业态保税物流,是指经营者经海关批准,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的货物从供应地到需求地实施空间位移过程的服务性经营行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物流多元化发展,保税物流功能及业态从单一仓储、物流配送转向供应商管理库存、全球配送、大宗散货混配、展示交易、金融质押等高端业态,以满足跨国采购、区域配送中心、高端制造等现代物流及生产企业需求。
保税物流的功能及业态如下:保税仓储国际、国内生产及消费所需的大到海上钻井平台、大型远洋货轮、飞机、大宗矿石、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工业原料如各种塑料颗粒等,小到芯片、笔记本电脑、手机、高端游戏机,以及奶粉、食品饮料、化妆品等电商热销商品,除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外,保税仓储货物几乎涵盖了生产及生活的全部商品。
综保区内货物可以来源于国内、国外,也可以是区内生产。
缓征税款相对于一般贸易进口时一次性支付货物全部税金,货物进入综保区后缓税,待国内客户有需求时,再纳税出区销售;在国外行情较佳时,可以出区运至国外销售。
例如,贸易商将天然橡胶运入临近国内外交通枢纽、中国橡胶集散地的某综合保税区内,根据行情在我国卖出或运往其他国家销售。
国际及国内物流配送在保税仓储的基本功能上,可以综合利用综保区临近国内外物流枢纽、国内外货物同时聚集、暂缓征税、整进分出、分送集报等优势,发展面向国际及(或)国内的配送中心。
例如,某高端品牌汽车生产商,在综保区内建立汽车维修零部件亚太地区配送中心,将从欧洲采购的零配件集中运往综保区仓储,根据国内分销商及4S店、亚太地区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订单需求,提供24小时配送服务。
与将配送中心设在欧洲或者零部件采用一般贸易完税后进口相比,以上做法可以同时响应我国及亚太其他国家或地区需求,缩短配送时间,降低配送成本。
一线进出境免证综保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有特殊规定的少量商品外(如精神药品、特殊种类冻鱼),原则上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
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的概念和功能及运作模式概念保税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是中国贸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指设立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按照特殊的管理制度进行外向型经济运作的自由贸易区。
保税区是指境内的一定区域,依法划为保税区,进口的货物可以免税且可以进行加工、展览、维修等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
保税港区是指以海港或河流港口为依托的保税区,进口的货物可以免税且可以进行加工、展览、维修等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
它还可以为进境物品提供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
综合保税区综合了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的优势,是指开放的地理区域,实行特殊的保税制度,既可以进行工业生产,也可以进行贸易运作,以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
功能保税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进出口贸易保税区、保税港区可以实行“以外为本”的贸易方式,允许境外商品在保税区内进行加工、销售等贸易活动,在进口和出口环节享受一系列贸易便利政策并实现免征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优惠政策。
2. 加工贸易保税区、保税港区能够为企业提供自贸区外环境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服务,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生产活动和利益转移。
3. 服务贸易保税区、保税港区的服务贸易指向全球范围内,同时这里的民生社会服务体系也向国际化发展,如于境外免税店采购门票和旅游服务等。
运作模式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的运作模式基本相似,但细节或有所不同。
这里我们以保税区运作模式为例来解释这三种贸易区的运作模式。
保税区的运作形式主要是经过海关特殊区域的批准,防止非法物品的进入,并保证经济特协区的市场生态能够顺畅的发展。
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保税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优良的汇率环境和税则加工贸易环节的特权。
但是,保税区企业也必须遵循自治经济、独立业务和独立营业所等的运营管理方式,同时保证各项法律规定的遵守和监督来确保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行业信任基础。
以上就是保税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概念和功能及运作模式。
综合保税区业务介绍内容提纲一.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概况二.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基本情况三.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与政策四.综合保税区的海关监管方案一.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概况海关保税监管体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区域整合的目标:以国家已经出台的各类优惠措施相叠加,使各类特殊区域和监管场所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功能,并实行统一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形成既监管到位又服务到位的综合型海关保税监管区域。
区域整合的步骤:分“局部整合”、“全面整合”两步进行。
“局部整合”:一是积极开展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及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实现其以保税加工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功能组合;二是对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整合为可以进出口双向运作的保税物流中心,并拓展其流通性简单加工和检测维修功能,实现其以保税物流为主、保税加工为辅的功能组合;三是以强化保税功能为基础对保税区进行转型发展,开展政策叠加和资源整合;四是对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整合为保税港区、或是综合保税区、或是跨境工业区,实现其兼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口岸通关作业等功能的区域。
“全面整合”:即在“局部整合”基础上,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功能、政策、监管模式和管理资源等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相仿、具有全面保税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保税监管区域”。
二.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基本情况2006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具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
整合后的区域命名为“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
有关税收、外汇等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海关比照保税港区的监管办法对其实施监管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东区—3.88平方公里,包括现保税物流中心(B型)0.5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区B区1.5平方公里及新建的口岸作业区1.88平方公里;西区—1.4平方公里,为现出口加工区A区。
东、西两区分别设置隔离设施与区外实现物理隔断,实施封闭式围网管理。
东区:目前开发建设的重点。
口岸作业区:进出口货物通关监管、场站服务、集装箱拼装转运、检验检疫等功能;保税物流区:VMI和DC等保税仓储和物流增值服务等功能;保税加工区:研发、加工、制造、维修等功能;贸易服务区:国际贸易及海关、商检、税务、外管、金融等一站式服务功能。
西区已开发建设完毕,规划以发展保税加工为主,物流、贸易功能为辅。
通过信息围网的方式与东区相联,海关使用统一的信息平台对东、西区实施监管。
三.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与政策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存储进出口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对所存货物开展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对外贸易,包括国际转口贸易;国内外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经海关批准的其他业务。
综合保税区的主要政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预计在今年8月份前颁布施行。
办法分总则、海关对区内企业的管理、海关对通过保税港区直接进出口货物的监管、海关对保税港区货物的监管、海关对进出保税港区运输工具的监管、附则等六章,共五十六条。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适用该办法。
总则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保税港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区外的其他地区之间,应当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视频监控系统及其他海关监管所需的设施。
保税港区内不得居住人员,不得建立营业性的生活消费设施和开展商业零售业务,但为保障区内人员正常工作、生活需要的非营利性设施除外。
海关及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应当设置在保税港区规划面积内、围网外的保税港区综合办公区内。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不得进出保税港区。
区内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我国产业发展要求,不得开展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以及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
海关对区内企业的管理区内企业应当具有法人资格。
特殊情况下,经保税港区海关核准,区外法人企业可以在保税港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并向海关备案。
区内法人企业在开展业务前,应当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可以同时登记为进出口收发货人和报关企业。
登记为报关企业或者在区内设立报关企业分支机构的,应当符合法定条件,报关范围仅限于保税港区所在直属关区内。
海关对区内企业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
区内企业应当应用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供海关查阅数据的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应用的硬件接口,按照海关规定的认证方式和数据标准与海关进行联网,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海关对通过保税港区直接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对通过保税港区直接进出口的货物,海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管。
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可以在货物运抵保税港区前向海关申报。
出口货物运抵保税港区,海关接受申报并放行后,按照有关规定签发出口报关单证明联。
对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报备管理]海关对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但保税港区特定减免税进口货物除外。
[进口免税]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1.保税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物资等;2.区内企业为开展业务所需的机器、装卸设备、仓储设施、管理设备及其维修用消耗品、零配件及工具;3.保税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4.区内设立的国际航运企业开展国际远洋运输业务所需以及有关燃油、润滑油等物料和备品、备件等。
上述货物出区转让给其他享受同等税收优惠待遇的项目单位,比照区外特定减免税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管理。
[出口免税] 从保税港区运往境外的货物,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
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保税管理] 下列货物予以保税:保税港区企业为开展业务所需的货物及其包装物料;加工贸易进口货物;转口贸易货物;外商暂存货物;供应国际航行船舶和航空器的物料、燃料、维修用零配件;进口寄售货物;进境检测、维修货物及其零配件;供看样订货的展览品、样品;未办结海关手续的一般贸易货物。
对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征税管理] 保税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的自用交通运输工具、生活消费用品和国家规定的20种不予免税的商品,按照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申报纳税手续。
[贸易管制]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于同一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出境环节已经验核许可证件的,企业在进出区环节无需再次出具许可证件(原件)。
总结:一线备案制,免证免(保)税对保税港区与区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申报主体]保税港区与区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由区内企业或者区外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按照进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向保税港区海关办理申报手续。
区内企业在区外从事对外贸易业务且货物不实际进出保税港区的,可以在收、发货人所在地或者货物实际进出境口岸地海关办理申报手续。
[特殊货物管理]区内企业在实质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废品、残次品、副产品运往区外内销的,其中边角料、废品比照区外加工贸易边角料的有关规定办理;残次品按照成品、副产品按照出区时的实际状态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属于进口许可证件管理的,还应向海关提交许可证件。
[集中报关] 除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不得集中申报的货物外,经保税港区海关批准,区内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并适用报关单集中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汇率。
集中申报的期限不得跨公历年度。
对保税港区与区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出口退税] 区外货物运入保税港区视同出口:从区外进入保税港区供区内企业开展业务的国产货物及其包装物料,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
货物转关出口的,启运地海关在收到保税港区海关确认转关货物已进入保税港区的电子回执后,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从区外进入保税港区供保税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国产基建物资、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办公用品等,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并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从区外进入保税港区供保税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和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从区外进入保税港区的原进口货物、包装物料、设备、基建物资等,区外企业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按照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原已缴纳的关税、进口环节税不予退还。
对保税港区与区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商品展示]经保税港区海关批准,区内企业可以在保税港区综合办公区专用的展示场所举办商品展示活动。
展示的货物应当在海关备案,并接受海关监管。
[检测与维修] 保税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模具和办公用品等货物,需要运往区外进行检测、维修的,应当向保税港区海关提出申请,经保税港区海关核准、登记后可以运往区外。
[测试管理] 经保税港区海关批准,区内企业可以在区外开展产品测试、检验活动。
测试、检验产品,比照海关对暂时进口货物的管理规定办理出区手续。
[外发加工] 经保税港区海关批准,区内加工企业可以委托区外企业对货物开展外发加工。
区内企业应在向海关缴纳应征税款的等值保证金或者保函后办理货物出保税港区手续。
总结:二线报关制,应证应税,出口退税对保税港区内货物的监管[管理方式] 保税港区内货物可以自由流转。
区内企业转让、转移货物时,应当向海关传输有关货物具体品名、数量、金额等电子数据信息。
[库存货物处置] 未经保税港区海关许可,区内海关监管货物不得用于抵押、质押、留置、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
[以查代销]海关对保税港区内加工货物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合同核销,不执行单耗标准管理。
区内企业应当自开展业务之日起,定期向海关报送货物的进、出、转、存情况。
[维修条件] 申请在保税港区内开展维修业务的企业应当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并在保税港区海关登记备案。
区内企业所维修的产品仅限于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售后维修,维修后的产品、更换的零配件以及维修过程中产生的物料等应当复运出境。
[存储期限] 保税港区货物不设存储期限。
但存储超过2年以上的,区内企业应当每年向海关登记备案。
企业申请放弃或者货物超出保质期,继续存储会影响公共安全、环境、卫生或者健康的,海关可以责令企业办结相关手续。
总结:区内电子报备,自由流转对保税港区与其他特殊区域、场所间往来货物的监管[海关手续]海关对于保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的货物,实行保税监管,不予签发用于办理出口退税的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