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8
专题三第3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修)【测试要求】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梳理】【重难点探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途径和影响:(1)原因:A.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一系列斗争的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一战期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中国已经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特别是通过各种新思潮的论战,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途径:A.创办报刊杂志:《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B.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
C.组建学会宣传: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常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D.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E.进行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3)影响: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理论。
(1)爱国性: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
(2)广泛性:四大阶级不同阶层先后向西方学习并付诸实践。
(3)层次性: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
(4)进步性:通过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5)继承与发展:每一次探索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又为后面新的探索提供借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教案+习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和表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教学方法使用情境再现、史料分析、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辩论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敢于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探索救国之路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学习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新思想,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学习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方案,树立远大理想。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上课时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式导入问题式导入:师问: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生答:马克思主义。
师导: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思想,作为一种引进的理论,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能成为我们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呢?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怎样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基础巩固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某某广学会编译的《某某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A.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B.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C.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当时的介绍者已经清楚马克思是哪国人B项正确;“英人马克思”可证明D项错误;A项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D 三项。
2.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
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受到某某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李大钊对社会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故B项正确。
3.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无政府主义的广泛传播B.发动者阶级属性的变化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斗争的对象发生重大改变,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1920年,陈独秀说:“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C.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D.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5.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时期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故选C项。
6.1929年5月4日,国民党某某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