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综合生产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77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主讲内容:第一节计划概述第二节生产能力第三节生产总体计划的编制第四节MTS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第五节MTO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第一节生产计划概述一、生产运作计划概念根据需求预测和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限制,对生产系统的产出品种、数量、速度、时间、劳动力和设备的配置以及库存水平等问题预先进行的考虑和安排。
二、生产计划体系在一定规模的企业中,生产计划工作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计划所组成,构成生产计划体系。
(一)按照时间分:按照计划期的长短,生产计划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1、长期计划长期计划又称远景规划。
计划期跨度:一般为3-5年,也可长达10年或更久。
内容:是企业在生产、技术、市场和财务等领域重大问题的规划,提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及其战略计划。
要求:进行环境分析。
2、中期计划中期计划也称年度生产计划。
中期计划包括两种:生产计划大纲和产品出产进度计划。
计划期:1-2年。
内容:规定企业在品种、质量、产值和产量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
生产计划大纲的指标体系1、产品品种2、产品产量3、产品质量4、产值指标产值指标: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
①商品产值:企业计划期内生产的可供外销的产品,半成品以及工业性劳务的价值。
包括:请选择。
用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成品价值;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来料价值;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产品的加工价值;在制品期未期初差额的价值;预定外销的半成品、备品的价值;自制工具、模具及其在制品期未期初差额的价值。
预计完成的工业性劳务的价值;√√√√②总产值: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完成的工业生产工作总量的价值。
(即企业在计划期内全部工业性生产成果的价值)包括:用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成品价值;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来料价值;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产品的加工价值;在制品期未期初差额的价值;预定外销的半成品、备品的价值;自制工具、模具及其在制品期未期初差额的价值。
预计完成的工业性劳务的价值;√√√√√√√2004年,长虹工业总产值增速1月下降6.1%,2月增长3.2%,3月下降20.3%。
综合生产计划讲义一、综合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综合生产计划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基本情况,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一种最佳的生产计划,包括生产目标的确定、生产资源的配置、生产时间的安排等内容,以实现生产目标和提高生产效率。
二、综合生产计划的作用1. 实现生产目标。
综合生产计划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确定合理的生产目标,有效地指导生产活动的开展,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
2. 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生产计划可以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增强生产管理能力。
综合生产计划要求对生产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4. 保证生产进度。
综合生产计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生产时间和生产流程,确保生产进度的顺利进行,保证产品的按时交付。
三、综合生产计划的流程1. 收集信息。
综合生产计划的第一步是收集有关市场需求、生产能力、资源情况等相关信息,为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依据。
2. 制定计划。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等进行分析和论证,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包括生产目标、资源配置、生产时间等内容。
3. 实施计划。
制定好的生产计划需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包括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4. 监督检查。
对实施的生产计划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本讲义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综合生产计划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综合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流程,以及制定综合生产计划的重要性,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综合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很好,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综合生产计划的相关内容。
四、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1. 生产目标的确定。
制定综合生产计划的第一步是确定生产目标,这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企业生产能力、产品特点等因素,确立合理的生产目标是制定综合生产计划的基础。
综合生产计划
首先,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全面了解市场需求。
企业应该
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产品的需求量、销售趋势、竞争对手情
况等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确保产品能
够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供给和生产能力。
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资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的供给情况,同时要考虑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
确保生产计划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确保
生产活动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提高生产效益,增强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
最后,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注重协调和灵活性。
企业应该
在制定生产计划的过程中,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生产
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和生产环境的变化,及
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生产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保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只有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生产计划,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在制定综合生产计划时,应该认真对待,科学合理地制定生产计划,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综合生产计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生产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精细的生产计划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因此,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综合生产计划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生产过剩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发生。
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数量,确保产品能够及时交付给客户。
其次,综合生产计划需要考虑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合理安排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
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生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综合生产计划还需要考虑供应链的管理。
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管理,合理安排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商的选择,确保原材料能够及时供应,避免因为原材料短缺导致生产计划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
同时,企业还应该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链的畅通,提高生产计划的执行效率。
最后,综合生产计划需要考虑质量管理。
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产品质量的管理,确保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需求和标准,避免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生产计划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企业全面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资源、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计划能够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希望企业在制定综合生产计划时,能够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综合生产计划培训第一章综合生产计划概述1.1 综合生产计划的定义综合生产计划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目标和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的计划活动。
它是整合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库存计划等各方面信息和资源的综合计划,以确保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1.2 综合生产计划的重要性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综合生产计划的目标综合生产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安排生产资源,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流程2.1 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流程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监控调整等多个环节。
在制定综合生产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供应链情况等因素,以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2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综合生产计划的第一步,企业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产品结构、销售渠道、竞争对手等因素,以便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
2.3 资源评估资源评估是综合生产计划的第二步,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生产能力、供应链情况、原材料库存、人力资源等情况,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2.4 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综合生产计划的核心环节,企业需要根据需求分析和资源评估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包括生产数量、生产周期、生产方式、生产成本等内容。
2.5 执行计划执行计划是综合生产计划的关键环节,企业需要按照计划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6 监控调整监控调整是综合生产计划的最后一步,企业需要及时监控生产状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第三章综合生产计划的关键技术3.1 ERP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生产计划和物流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综合生产计划讲义1. 引言综合生产计划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源、产能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以确保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生产目标和客户需求的匹配。
本讲义将介绍综合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流程,以及相关的工具和方法。
2. 综合生产计划的概述综合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考虑,包括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物料供应和资源调配等。
综合生产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3. 综合生产计划的流程综合生产计划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市场需求分析在制定综合生产计划之前,企业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市场的需求量和趋势。
通过市场需求分析,企业可以预测未来的销售量,并作出相应的生产计划。
3.2 生产能力评估生产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现有生产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企业能够提供的最大产能。
通过生产能力评估,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资源状况,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3.3 物料供应计划物料供应计划是指对企业所需物料的供应情况进行规划和管理。
通过物料供应计划,企业可以确保所需物料的及时供应,避免生产中的物料短缺问题。
3.4 生产调度安排生产调度安排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进行生产计划的具体安排。
通过生产调度安排,企业可以确定每个生产工序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
3.5 生产监控和反馈生产监控和反馈是指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及时处理生产中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
通过生产监控和反馈,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 综合生产计划的工具和方法在制定和执行综合生产计划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工具和方法:4.1 MRP系统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系统是一种用于计算和管理物料需求的系统。
它可以根据销售订单和库存情况,自动计算物料的需求量,并生成相应的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计划的含义、生产计划层次,理解并掌握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生产能力的计量;理解非均匀策略的处理方式;了解生产大纲的确定,理解并掌握出产计划的编制。
内容结构:
6.1概述
6.2能力计划
6.3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
6.4生产大纲的制定
6.5产品出产计划的编制
本章重点:
能力计划
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
出产计划的编制
本章难点:
✧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
本章教学进度:4课时
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个人学习计划
知识点引出-企业是否需要作计划?如何做?做哪些计划?如何调节能力 知识点讲解-能力计划、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出产计划的编制
知识练习-学生选址评述
知识拓展-鼓励探究式教学,延伸设计成果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辅以教学案例和练习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计划
计划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作出
安排的活动。
战略层:战略层计划涉及产品发展方向,生产发展规模,技术发展水平,
新生产设备的建造等
战术层:战术层计划是确定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达
到的目标,如产量、品种、产值和利润
作业层:作业层计划是确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
二、生产计划(plan)
生产什么产品—产品名称、零件名称
生产多少—数量或重量;
在哪里生产—部门、单位;
要求什么时候完成—时间、交货期。
三、生产计划的层次
包括综合生产计划、产品交付计划和产品出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MPS,一般译成主生产计划)。
四、生产计划的指标体系
品种指标-品名、型号、规格、种类数
产量指标-计划期内合格产品的数量
质量指标-产品质量应达到的水平
产值指标-货币表示的产量
出产期-出产期限
五、制定计划的一般步骤及滚动式计划方法
1、制定计划的一般步骤
2、滚动式计划的编制方法
编制滚动式计划是一种编制计划的新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编制灵活、有弹性的各种计划,使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生产的稳定和均衡。
滚动式计划有以下优点:
计划是动态型的,计划的应变性和严肃性均得到保证。
提高了计划的连续性。
举例:
第二节能力计划
一、生产能力的概念
1、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的设施,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
广州本田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6万辆
成衣产量为1998-1999年6.7亿件
美的已在芜湖开发区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50万台的空调生产基地
到2003年底,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将达到2.5亿吨
原油加工能力6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48万吨/年,年产润滑油25万吨 2、生产能力的分类:
生产能力有设计能力、查定能力和现实能力之分。
设计能力是建厂或扩建后应该达到的最大年产量;它是由设计企业生产规模时,所采用的机器设备、生产定额及技术水平等条件决定的。
查定能力是原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情况,重新调查核实的生产能力; 现实能力为计划年度实际可达到的生产能力,是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3、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对于流程式生产,生产能力是一个准确而清晰的概念。
对于加工装配式生产,生产能力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大量生产,品种单一,可用具体产品数表示; 大批生产,品种数少,可用代表产品数表示;
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则只能以假定产品(Pseudo-product)的产量来
表示
4、生产能力的计算 具体产品
适用于:产品品种单一的大量生产类型企业 代表产品
适用于:产品结构、工艺相似、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选择其中劳动总量 最大的一种作为代表产品,以代表产品产量表示生产能力。
假定产品:由各种产品按其总劳动量比重构成的一种假想产品
适用于:产品结构、工艺不相似,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i i i K
Q Q ⋅=→代代
t t K i i /=
练习:
二、 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负荷)的平衡 1
、 流程
2、 方法
用产品数和用台时数。
⏹ 产品数法是将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用于生产某产品的最大数量(即
设备的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产品数(需求产量)比较 ⏹ 台时数法是将某设备年有效工作小时数与某设备生产任务时的台时
数比较,可知能力是否够
产量定额:单位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时间定额:加工单位产品所用的时间
三、生产能力计划
例题: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其工时定额如表1所示,根据需求预测,得出6个月的产品出产预计计划如表所示
(1)计算19和52号加工中心的负荷
(2)调整产品出产计划使生产量更加均衡,并满足:1月结束前至少生产400A,5月结束前再完成750A和1100B
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
第三节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
一、调节需求的办法
通过调节价格转移需求
推迟交货
按需求来源不同转移需求
刺激低谷需求
供不应求时适当限制需求
开发预订系统
调节上下班时间
固定时间表
二、改变能力的办法
改变劳动力数量
合理的人员班次安排
忙时加班加点,闲时培训
利用库存调节
转包
改变“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通过顾客参与调节产能
将固定产能变成可调节产能
分享产能
培训多技能员工
三、调节方法
正规的数学方法
◆如线性规划、线性决策法则等。
非正规的方法,常用的是反复试验法
例题:某公司将预测的需求转化为生产需求,如下表所示。
该产品每件需要20小时加工,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
招收工人需广告费、考试费和培训费,折合雇一个工人需要300元,裁减一个工人需要支付解雇费200元。
假设生产中无废品和返工。
为应付需求波动,1000件产品作为安全库存。
单位维持库存费为6元/件.月,设每年的需求类型相同,因此在计划年度开始时的人数等于计划年度结束时的人数,库存量也近似相等。
第四节产产品出产计划的编制
一、MTS出产计划
1、品种的确定
对于大量大批生产,品种数很少,所生产的产品品种一般是市场需求量很大的产品,一般没有品种选择问题。
对于多品种中批量生产,则有品种选择的问题。
品种优选要确定出最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产品,优选可以采用收入利润顺序法。
2、产量的确定
确定产量水平时,涉及人力、设备、材料、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常借用一些数学规划方法来优化产品产量。
而线性规划是用的较多的方法。
Max Z=∑(r
i -C
i
)x
i
满足:∑a
ik xi≤b
k
k=1,2,3,……,m
约束条件:x
i ≤U
i
x
i
≥L
i
,L
i
≥0 i=1,2,……,n
式中: x
i ─产品i的产量;b
k
─资源k的数量;
a
ik
─生产一个单位产品i需资源k的数量;
U
i
─产品i最大潜在销售量(通过预测得到)
L
i
─产品i的最小生产量;
r
i
─产品i的单价;
C
i
─产品i的单位可变成本。
线性规划可用单纯形法求解。
3、产品出产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1) 大量大批生产企业
品种少,产量大,生产的重复程度高,典型的备货型生产,其生产的直接目标是补充成品库存。
可以采用改变库存水平的策略。
分配各季各月产量的方式:
①均匀分配方式
②均匀递增分配方式
③抛物线递增分配方式
2) 成批生产企业
品种较多,各种产品产量多少相差较大,不能采用大量大批生产企业的方式安排生产。
具体方法有:
①对于订有合同的产品,要按合同规定的数量与交货期安排,以减少库存。
②对于产量大,季节性需求变动小的产品,可按“细水长流”方式安排。
③对于产量小的产品,要权衡库存费用与生产准备费用,确定投产批量,做到经济合理。
④同一系列中不同规格的产品,当产量较少时,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期内生产,这样可以集中组织通用件的生产。
二、MTO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
1、品种的确定
对于小批生产也可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
对于单件生产,无所谓产量问题,可采用0-1整数规划来确定要接受的品种。
2、价格的确定
成本导向法: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加上适当的利润及应纳税金、得出产品价格的定价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所发生的成不得到补偿,但忽视了市场竞争与供求关系的影响。
市场导向法:按市场行情定价,然后倒算成本应控制范围。
3、交货期的确定
出产期与交货期的确定对单件小批生产十分重要。
对单件小批生产,设置交货期不仅要考虑产品从投料到出产之间的制造周期,而且要考虑包括设计、编制工艺、设计制造工装、准备大型铸造件和采购供应原材料等活动所需的生产技术准备周期。
本章作业
1、完成课堂中设置的练习题目
2、课后思考题1-6
3、课后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