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改编——从《白狗秋千架》到《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比较文本《白沟秋千架》和电影《暖》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本从《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逐渐构建起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他多次强调过:“高密东北乡是我在童年经验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一个文学的环境,高密东北乡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地理的概念,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
”基于这个开放的概念,xxx导演的电影《暖》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他将遍地高粱的高密东北乡换成了烟雨蒙蒙的婺源小镇,伴随着地点的转换,人物与故事情节都如烟雨般软化在了编剧与导演建构新环境里,苦难的色彩被河流与雨水冲刷去不少,小说中女主人公暖的三个哑巴儿子也改编为一个会讲话的小女儿。
影片替换了原小说的背景环境、主题、意蕴、气氛,仅仅保留了秋千和其大体的叙事框架。
电影《暖》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最佳影片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成功的改编也让《暖》成为编剧秋实的鸣笔之作。
不同于《白狗秋千架》的锥心狠烈,电影《暖》给观众们展现的是一帧帧相对温和的画面。
如果说《白狗秋千架》是把“我”和读者的灵魂一起放在火上烤,那么《暖》则是将观众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境地,静静感受电影中的悲伤、遗憾、每一个人沉重的命运以及无可挽回的岁月。
编剧通过变换环境、改编人物境遇与结局去消解小说中深刻的苦难,给镜头蒙上了一层温情的薄纱。
影片改名为《暖》,强调的是影片本身的一个情感点,即它“传达的就是一种思乡的暖暖情意”。
影片结尾,面对哑巴无私而真诚的诉求,井河是无力承担暖生活重量的。
他以对暖的女儿做了一个遥远的承诺解决眼下哑巴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乡村与城市的对话,在井河的个人独白中结束,这是对乡村的一种精神抚慰,乡村与城市的话语状态,已经不再是小说中差距悬殊,而是实现了一种平衡。
井河在影片结尾消失在芦苇荡中,在未来,暖与哑巴的女儿是否会被井河接到城里去生活,城市与乡村,未来这二者又将以怎样的姿态继续对话,维持平衡还是走向失衡,是一个未知数。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Jul.20 2020第40卷第7期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7月20日Vol.40 No.7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7.101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常爱心(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 要: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对莫言的意义重大,不仅开启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话题、场景、地域,也 使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电影《暖》根据此小说改编,于2003年上映。
就这两部作品而言,从文 学作品到电影改编,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艺术实践。
从小说中的乡村呈现、电影中的乡村想象、归乡模式三方 面对比电影《暖》与小说《白狗秋千架》,将有助于揭示两部作品不同的情感诉求与精神意蕴。
关键词:返乡故事;电影改编;《暖》;《白狗秋千架》中图分类号:J905; 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 (2020 ) 07-0236-02《白狗秋千架》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返乡” 的故事。
已经阔别家乡十年之久的“我”以知识分 子的身份重返故乡,以与旧日恋人暖在村口桥头偶 遇的情节,牵扯出了 “我”十年之前的沉痛记忆—— 秋千架事故。
莫言的“返乡叙事”背离了鲁迅的知 识分子启蒙立场,走向民间立场,以乡村人的视角 反窥返乡的知识分子,在对立与隔阂中展现了乡村 人生活的真实现状,进而开拓出“返乡叙事”新的 意义空间。
电影以不同的讲述方式诠释了同一个故 事,而故乡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小说到电 影发生了明显改变。
从煥热难耐的高密东北乡到烟 雨蒙蒙的江西婺源,随着故乡地点的转变,小说与 电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说中的乡村呈现莫言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年代,贫困、饥饿笼罩 着他的整个童年。
小说中对故乡的独特表达自然与 其特别的乡村记忆分不开,使其产生了既“怨乡” 又“怀乡”的矛盾情感。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作者:桑朋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被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二者在先锋抒写和散文化温情表达对立中面貌迥异。
却共同沿用“返乡与故乡”故事模式,在当下和过往的空间中,展现了一条有效的“救赎”路径;人物暖由宿命认识里勇敢抗争到默默承受、守护希望的变迁,展示了一种将生存内化为希望的精神理想,并在隐含着创作者主体意志力的结局里,将这一精神理想推向极致。
关键词:希望;乌托邦;隐含主题;趋同性作者简介:桑朋雷(1992-),男,河南省禹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2003年,霍建起将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并获得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等。
《白狗秋千架》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在莫言看来,故事及表达的丰富性其最为满意,霍建起将其改编成电影《暖》,与莫言小说的展现迥异,这和莫言对小说改编影视的认识以及霍建起导演的自我风格相关。
莫言小说,残酷叙写充满张力,而霍建起坚持自我散文化风格,将其作为温情故事展现,“我希望在悲之中有美好的、温暖的东西”。
本文并非极力比较二者的差异,相反,笔者关注二者在隐含主题表达上的趋同性。
无论是残酷的小说故事还是以残酷为核心的温情电影表达,二者都在“返乡救赎”中昭示生存“希望”,并以此满足人们的期待性想象,展现着一种精神理想。
一、“故乡与返乡”里的“救赎”莫言虚构“东北高密乡”,小说《白狗秋千架》是其“返乡”的初探。
而电影《暖》则以旁白或画外音的方式,在“故乡与返乡”模式中,不断转换“当下”与“回忆”。
小说《白狗秋千架》中,井河作为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展开“故乡与返乡”。
“暑假前,父亲到我任教的学院来看我,说起故乡事,不由感慨系之。
他希望我能回去看看,我说工作忙,脱不开身,父亲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暖(白狗秋千架)观后感昨晚看了一部电影《暖》,它是由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初恋的等待与承诺的背叛,温暖的回忆与残酷的现实,美好的期待与命运的作弄。
电影结尾的自白精彩地表现了这部《暖》的核心......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电影的女主角叫“暖”,她美丽清纯,能歌善舞,一直渴望着追求着爱。
她对爱情的期待开始是华丽美好的,如小武生的爱,像戏剧团一样美妙的吸引,像黄昏时余晖抹在眼帘上的温暖,可是漫长无果的等待让她投降了;接着,她对爱情的要求只是一种呵护、温暖,如井河的爱,像村上的秋千架一样一直给予她欢乐和爱护,可是井河的承诺给她的仍是等待,也如同原本给予她欢乐的秋千一样,带来了痛苦与不幸。
最后,她知道爱情的飘忽与不可捉摸,她选择了被爱而不是去爱,这样的爱情才会守在身边,一直给予着温暖,就如哑巴的爱,那是一种不离不弃,一种总能在需要的时候出现的爱。
在电影中,美好的回忆与伤感的现实交错呈现。
美好的回忆中,仿佛暖是幸运的,她与小武生在芦蒿丛中相拥相爱,一切是多么的唯美温暖,即使小武生离开以后,她也没有太多的悲伤,因为一直有爱着她守候着她的井河在身边。
井河的爱是更深刻的,那是一种青梅竹马的爱情,让人有一种永恒的、永远不会离开的的感觉,而且每时每刻都给予着她欢乐和甜蜜,然而,井河的离开仿佛已经告诉了暖,这样的爱情就要结束了,所以,暖跟井河说,当他不再收到她的回信时就不用再等待了。
暖是知道的。
可是她还是抱着希望一次次地去相信井河,一次次地在关前等待井河的回来,然后,一次次地失望。
当再一次漫长无果的等待袭来,她失望,她知道井河已经像小武生那样一去不回了,所以当哑巴把信拿给她时,她只是平静地撕了,也许她爱井河,才把井河放开了,而代价就是,牺牲自己的爱情。
作者: 吕新娟
作者机构: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7页
主题词: 《白狗秋千架》 《暖》 苦难 忏悔
摘要:文学作品与电影有着质的区别,但两者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反映人类情感的本质。
在现代,文学作品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获金麒麟最佳影片大奖的《暖》是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
《暖》删掉了小说中许多的苦难与残酷,留下了淡淡的惆怅,给人许多甜和涩的回忆,以致使原作犀利尖锐的批判演变为一种温情脉脉的忏悔。
影像背景下,电影和小说文本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小说成为了电影取材的源泉,同时电影与小说之间也发生了多元化的审美转向。
由于电影《暖》取得的巨大成功,莫言和文学文本《白狗秋千架》为更多的人熟知。
电影和文学文本相互促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在小说《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提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其作品中的怀乡和怨乡的情绪也在这部小说中初现端倪。
小说中井河对暖的愧疚和难以弥补的心情,正是抒发了一种矛盾尴尬的乡愁情结。
总体看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沉重和伤感。
霍建起在《暖》中忠实了原作的核心情节,但由于导演和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审美价值观不同,以及电影和小说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受众等方面的不同,使影片和小说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暖》运用多种影像化的手法,将电影主题从小说文本中外化出来,使电影自身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影像叙事——冷暖色调交叉运用电影中的色彩,交融于银幕光影的时空变换中,是电影人依托于科技的进步真实再现事物的渴望,是电影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
“在彩色故事的影片里,构成能够传递人物内心情感、显露人物个性特质,展现空间氛围与诗化意境,表现剧作情节与矛盾冲突、宣示影片主题与思想,呈现电影作品造型风格的色彩,以及能够传达电影人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色彩。
”[1]5人们共识性符号色彩可分为七种——红、橙、黄、绿、青、蓝、紫。
七种色彩又被划分为三个色区。
红、橙、黄为暖色区,绿为中色区,青、蓝、紫为冷色区。
影片中展现的不同色区,表现了电影人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同时给观影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冷暖交融、冷中带暖是霍建起导演常用的一种色彩基调。
电影《暖》中现实和回忆两部分呈现出了空间色彩差异。
现实世界以冷色调为主:夜晚昏黑的小城、青灰色的石板路、孤月照映下的秋千、绵绵细雨中黑白交错的斑驳墙壁、昏暗的阁楼、单一的冷色调的服装……都暗示着现实的无奈与伤感。
除此之外,绿色色调也在现实世界的叙述空间中频繁地出现,多表现为涌动的麦田和大片的芦苇。
悲凉到温情——《⽩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异摘要::《⽩狗秋千架》中暖的⼀⽣令⼈惋惜与哀痛,她摆脱不了现实亦看不到未来,现实中灰暗的⼀⾯被莫⾔⾚裸裸地剖摘要析开来,让读者反思命运的偶然性以及⽣活不堪承重的隐痛。
电影《暖》中,霍建起给了暖⼀个与⼩说不⼀样的⼈⽣,虽也曲折,却通过视觉的张⼒让观众体味到苦痛可以化解的温情。
《暖》满溢着怀旧的情绪和寻梦的氛围,具有类似于⽼照⽚或红⾊经典曾起到过的寻找记忆、抚慰⼼灵、宣泄情感的作⽤。
《⽩狗秋千架》是莫⾔踏⼊⽂坛不久后的作品。
莫⾔称这篇⼩说对他的整个创作具有⾮同⼀般的意义。
就是因为在这篇⼩说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学地理概念,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镇⼀样,莫⾔在这⾥找到了⾃⼰⽂学创作的故事策源地和精神出发的虚拟故乡。
时隔近⼆⼗年后,霍建起将这部⼩说改编后搬上了⼤荧幕,更名为《暖》。
在电影《暖》中,⼩说中的⾼密东北乡,被调到“中国最美丽的⼩村庄”江西婺源。
对于选景动机,霍建起说: “影⽚拍摄时是秋天,秋天的北⽅是很难看,因此我把故事发⽣地挪到了南⽅,选择了江西古徽州的⼀部分,是⼀个⽂化氛围和⾃然景观都特别好的地⽅。
那⾥的感觉像世外桃源,⼈特⼲净,在那⾥,你会产⽣⼀种离现实很远的感觉,是⼀种只有在中国古诗句中才有的境界。
”这样从总体格调上来讲,⼩说中悲凉凄怆的格调就被⽔墨画般恬淡含蓄的意境所取代了。
⼩说和电影中都围绕着暖和井河的故事展开的,⽽暖这⼀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形象差异在⼩说中,井河回乡后见暖的第⼀⾯时,是这样形容的“她⽤左眼盯着我看,眼⽩上布满⾎丝,看起来很恶。
”⼗年前秋千架上的事故,让曾经婷婷如⼀枝花, 双⽬皎皎如星的少⼥变成了如今只能嫁给哑巴的个眼暖。
让⼀个美丽可⼈的乡村少⼥变成邋遢的农妇。
“⼩姑,难道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井河看到了暖她脸上凄凉的景⾊。
“汗⽔依然浸涸着,将⼀绺⼲枯的头发粘到腮边。
黝⿊的脸上透出灰⽩来。
温情的改编——从《白狗秋千架》到《暖》
手头拿着三个文本看的这部片子: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剧本《暖》和它的完成台本。
看之前有些犹豫,不管先看哪个,都难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带入下一个。
最终还是看片子的热切战胜了其他,也果然,《白狗秋千架》对我来说不再是《白狗秋千架》,而只是《暖》的原著小说。
“一个短篇小说要把它撑成电影是需要很多东西的,有些东西在小说里能表现,在电影里未必可以。
而《暖》在这方面作了许多非常好的改动。
”莫言谈到《暖》,也是禁不住流露出喜欢的。
“小说中暖从秋千上摔下来眼睛瞎了,而电影中是腿瘸了。
这些改动现在看来都很成功,也更贴近现实。
尤其是结尾,小说中是暖想和井河有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而影片中的结尾则让我感受到暖的丈夫——一个哑巴心灵深处极其美好的东西,揭示了人性深处的东西,触摸到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真的,毫不夸张地说,我看完之后都掉眼泪了。
”
莫言的这些表白,也正道出了我的感受。
撇开电影语言不谈,剧本中的几处改动,就已经让整个故事“暖”起来了。
《白狗秋千架》原本是想讲道理的,从农村里出来的年轻人在城市里打了个转再回去,他跟老家会是怎样一个关系?他会如何重新确认自己的过去?他的老家又会如何排斥或者接纳他?这是一个很有大的课题。
所以,在小说里,井河的“牛仔裤”会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它是了城乡观念交锋的阵地。
《暖》却不涉及那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暖》里的农村是霍建起夫妇心中的
诗意故乡,它的每一个镜头都美得那么干净,它注视每个人的目光都是那么包容。
哑巴在《白狗秋千架》里给井河的刀不见了,变成了闪回镜头里他怀中的一捧鸭蛋和一个憨憨的傻笑;暖在《白狗秋千架》残酷的境遇弱化了:三个不会讲话的丑儿子化身为一个甜美可人的小女孩儿,给了她生命中最大的宽慰。
原本对命运尖锐的追问成了片子里淡淡的遗憾,也因此,将她的粗悍之气揉成了漫长岁月里的坚忍和包容。
而井河,我不可能比莫言说得更好了,他的“心理变得更有层次了,他的内心深处埋藏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只是因为时间埋藏了那些美好,可是不经意间的一个人就会把往事翻出来。
这部影片在风光、人物上都有比较唯美的东西,蕴藏着一种让你慢慢感动的情绪,它一点点地感染你,然后你会在不知不觉间被打动。
”
其实,井河的丰富还得益于他的独白,本子里的语言也像片子里的镜头语言,好得很干净,简简单单却又意味深长。
像开头,井河刚回到家乡,想起他的初恋情人,他说“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么多年我为什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乡,我不敢,我怕见到她...我更怕...见不到她”
像慢慢地,井河回想起他和暖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他说“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突然改变了,感伤就完全一样包裹着你,这时候她就是要你的命你也不会逃避。
”
像结尾时,井河的忏悔与释怀,“人都会做错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
在《暖》里,没有人是完美的,可每个人都很美。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温情宽厚的视角,如此说来,霍建起夫妇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