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小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16
虚词小故事-----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虚词小故事-----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以下是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而:
- 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 何:
- 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3. 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乃: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 其: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文言虚词之小故事[2]:原文: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
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注释:(1)动词,可译为“到”、“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译文:XXX怎么能和你相比呢?这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但是他的妻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她的依据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她爱你深沉。
唉,情感的误判,真是太大了!但是,有谁能忘记感情呢?怎么才能克服这种弊病呢?希望您能教我一个好方法,怎么样?译文:我曾听XXX的高尚品德,于是读了他的《示儿》。
当我读到“XXX北定中原日,家祭XXX告乃翁”这句话时,深感佩服,他真是一位忠贞不渝的人啊!但也有人不屑,说:“这家伙只是为了博取名气。
”众人用理论质问他,他的话说不通,只好道歉。
其实他的话只是夸大其词,他自己也很高傲。
解析:(1)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3)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而且。
(5)副词,表示如同、像。
(6)副词,表示清澈、明净。
(7)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译文:“还活着的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已经死去的人早已长逝”,这不仅仅是发生在某个石壕坑里,而是在中晚唐朝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皇帝仍然每天享受着音乐和舞蹈,还委任奸佞之徒掌管政务,那么唐朝必然会灭亡。
而志士应该像清澈的河水一样纯粹,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进步的机会。
即使有着“宁死不屈,不需要酒杯来辞别”的豪气,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没有用武之地。
解析:(1)复音虚词,表示原因。
(2)代词,表示对象。
(3)副词,表示位置。
(4)复音词,表示原因。
(5)副词,表示时间。
(6)复音词,表示目的、原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紧急情况,而不是出于私仇。
”XXX这样说,足以使他成为天下所敬仰的对象。
能够像他一样,以自己的位置和能力去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上呢?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就知道他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行事的。
与他平起平坐的人,XXX也是如此,他在众人中从不失态,前去拜访XXX时,他的度量岂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这两个人都是以教人向上为目的的。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 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 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 连词,表假设。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 代词,通“尔”。
你,你的)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
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 连词,表递进。
)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 连词,表修饰。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连词,表承接。
)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也?其所据何(3 代词,做宾语,什么。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其大也!然何(5 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以(6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文言文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10)已;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书生。
他勤奋好学,对文言虚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李明决定出门游历,增长见识。
他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前行,不久便来到了一座宁静的村庄。
在村子里,他遇到了一位老者,名叫王福。
王福见李明一身书生打扮,便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来此作甚?”李明恭敬地回答:“我欲游历四方,增长学问,不知此地可有什么有趣之事?”王福笑着说:“有趣之事倒是不少,就说这村头的那座桥,‘而’今已有些年头了。
”李明疑惑地问:“这‘而’字在此作何解?”王福解释道:“此‘而’乃连接词,表转折之意。
桥虽旧‘而’坚固。
”李明恍然大悟。
告别王福后,李明继续前行。
傍晚时分,他来到了一家客栈。
客栈老板热情地招呼他:“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李明说:“住店,麻烦给我一间安静的房间。
”老板应道:“好嘞,‘以’您的要求,给您安排楼上的房间。
”李明又问道:“这‘以’字何意?”老板道:“‘以’在此处作介词,表依据、按照。
”第二天一早,李明离开客栈,走进了一片山林。
在山林中,他看到一位猎人正准备狩猎。
猎人对他说:“此山林常有猛兽出没,你‘其’小心。
”李明不解地问:“‘其’字在这里怎么理解?”猎人回答:“‘其’在此用作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应当’。
”离开山林后,李明来到了一座小城。
在城中,他听到两个人在争吵。
一人说:“这是‘乃’我先看到的。
”另一人说:“分明是‘乃’我先拿到的。
”李明上前询问:“这两个‘乃’字是何意?”其中一人回答:“这‘乃’字是‘就是’‘原来是’的意思。
”接着,李明走进了一家书店。
他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古籍,其中有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他问书店老板:“这‘也’字有何作用?”老板回答:“此‘也’字表句末语气,相当于‘啊’‘呀’。
”走出书店,李明看到一位画师正在作画。
画师自言自语道:“‘于’此处着墨,方能显出山水之神韵。
”李明好奇地请教:“这‘于’字何解?”画师说:“‘于’在此作介词,表示在。
文言虚词故事接力(请大家积极参与)文言虚词复习起来枯燥无味,如果把文言虚词的一些常见用法编成小故事,既有趣味,又能增强记忆效果,何乐而为不为呢?下面引用“其”的故事一则,请各位网友按照示例把18个虚词的故事编出来,谢谢!文言故事一:虚词“其”下面一段话用了12个“其”字,试翻译并分析“其”字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⑴鲜乎!君其⑵有意,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其⑷口福。
”狼曰:“其⑸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⑺无闻邪,其⑻畏主人邪?及其⑼嬉逐,愿为一雪其⑽耻。
君其⑾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⑿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1、表揣测语气,大概2、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表希望,要求,一定12、表反问语气,难道附录:1.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精品系列课件之文言虚词.ppt2.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含例句译文).doc下载地址1:http://218.92.164.86/srx/bbs/dispbbs.asp?boardid=54&id=393048&page=1&star=1下载地址2:/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1018&extra=page=1而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而(并列)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并列)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假设)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转折)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递进)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修饰)思也。
三思而(顺承)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通“尔”)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表肯定语气)。
何“徐公何(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怎么)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为什么)也?其所据何(什么)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何(多么)其大也!然何(什么)人能忘情耶?何(什么)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怎么样)如?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句末语气表揣测)。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介词相当于“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句末语气表感叹)!而王胡为乎(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如此好乐?若恢恢乎(形容词词尾)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句末语气表疑问)?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于是)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你你的)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是就是)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却竟然)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才)不得已而谢。
且“存者且(暂且姑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而且并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且(将要)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且(又)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且(尚且还)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若“若(如果)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指示代词此这个)人之思,若(像如好像)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第二人称代词你)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连词相当于“或”)龙之一爪也。
若(和“夫”连用,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至至于)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所“吾所(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表被动)钦。
以其所(“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言非伪饰耳。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以教人向上者也。
为“天行有常,不为(因为)尧存,不为(因为)桀亡。
”此为(是)至理,当为(对)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被)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作为)业,其所为(做)皆为(为了)利也。
故为(当)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给、替)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呢)?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狭狭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未料及有伏焉(句末语气词),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骄而轻敌,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句末语气词呢)?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代词相当于“之”),则必无颜世上矣。
也“师道之不传也(句中语气词表轻微停顿)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汝之言,金玉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句末语气词表感叹)!”——以上为三槐居网友zhengbaoyou提供,特此致谢!之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以上为三槐居网友婉华提供,特此致谢!则“此则(副词,加强判断,是,就是)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连词,表让步关系,是,倒是)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连词,表推测,那么,就)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则(连词,表并列对举)足羞,官盛则(连词,表并列对举)近谀,范氏则(连词,表转折,却)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边,则(连词,表承接,原来是,原来已经)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者李白者(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诗仙也。
为当国者(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者(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与朝过夕改,君子与(动词赞许)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与(动词给予)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句末语助词表感叹啊)!其与(介词和)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动词对付)也,应使众与(动词参与)其事,与(动词结交)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
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动词帮助),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句末语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之一僧欲之(动词,可译为到、往)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代词,可译为他)应。
久之(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此僧以箪食瓢饮之(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助至南海,夸之(代词,可译为这件事)于唐僧:“此何难之(助词,宾语前臵标志,不译有?”唐僧曰:“汝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乎?”——以上为三槐居网友zhengbaoyou提供,特此致谢!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0)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1)副词,表承接,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