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届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纪要pdf
- 格式:pdf
- 大小:301.2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水轮发电机组主轴密封的技术改造摘要:本文以奎屯河一号水电站密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一号站机组的特点,主要研究了机组的主轴密封系统和水导密封系统的技术改造,并对两种密封进行了详细讲解阐述:详细介绍了技改的原因、技改的过程、技改的结果以及技改完成前后的各项对比并且分析了技改完成的产生的缺陷及今后继续技改的方向。
关键字:技术改造主轴密封水导密封检修维护一.简介:奎屯河位于天山北麓,发源于乌苏市境内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流经乌苏、独山子、奎屯等地与四棵树河汇合。
目前奎屯河已建成并运行发电的水电站有:奎屯河三级水电站、奎屯河六级水电站、奎屯河七级水电站、奎屯河九级水电站、奎屯河十级水电站、奎屯河一号水电站、奎屯河二号水电站、奎屯河三号水电站等,目前规划在建的水电站有奎屯河一级水电站、奎屯河二级水电站。
因奎屯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其中七八九月为丰水期,其水量能保证各站满负荷运行,又因奎屯河河水含沙量大,各站沉砂池正常投入运行不能彻底排沙,水流带着巨大的势能冲击过流部件会造成机组各过流部件、密封系统磨损加速,日常可切换机组运行,检修问题机组,丰水期期间停机检修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发电量损失。
其中一号水电站隶属于新疆锦龙电力集团奎屯水电分公司,位于312国道乌苏大桥西侧。
共有三台卧式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导轴承位于压力管内部)机组额定水头12米、额定转速300r/min、额定功率1330KW、额定流量12.14m³/s。
本文以一号站为例,主要讲述了主轴密封和水导密封技改的原因、改造的原理过程以及改造的结果和今后技改的方向,并对两种密封进行了详细讲解阐述。
二.技改的原因针对一号站来说机组密封系统的密封性、完好性往往会成为这一年度丰水期发电量的关键因素,而丰水期的发电量基本决定了本年度的发电量,是决定能否能完成本年度发电任务的关键因素。
一号站密封系统主要有两方面:机组的主轴密封和水导密封两大块。
主轴密封的主要作用:机组运行时会产生少量漏水,这些漏水会沿着主轴与固定部件之间的间隙流出压力管,妨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在主轴上设置止漏密封装置。
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纪要为了深入交流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已取得的成果,探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促进青年学者间的交流,加深青年学者对履行历史使命的责任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于2008年9月20~23日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伟教授担任会议主席,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古华光副教授、任维教授等组织该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50余人,其中包括特邀代表10人,青年代表4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近30个单位。
特邀代表包括胡海岩院士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青年代表要求为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绝大多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处处长孟庆国研究员和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基金委和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致辞,阐明会议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辞,对青年学者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期望;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欢迎与会的各位代表,并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的有关情况和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在该校的发展状况。
本次研讨会收到学术论文42篇,在会上做学术报告共36人。
内容覆盖了动力学与控制的4 个分支学科:非线性动力学、多体动力学、分析力学和航天动力学与控制。
不仅涉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还涉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问题。
不仅有高深的理论研究,也有复杂的实验研究。
充分体现了与航空航天、机械、建筑、信息、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大会特邀报告8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处孟庆国作了题为“对力学学科发展的思考”的报告,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发展策略© Copy Right Reserved.和存在的问题、力学学科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对力学学科和青年学者发展的建议。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杨亚政1,冯西桥2,詹世革3,陈常青2,许春晓2,姚明辉4,赵建福5,梁军6,郭旭7,赵红平21. 中国力学学会,北京1001902.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4.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1245.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北京10019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哈尔滨1500017.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1160231会议概况2009年8月24~26日,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在河南郑州召开。
本次大会是由中国力学学会和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51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办的一次学术盛会。
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800余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其中包括16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0余位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共同交流探讨近两年我国力学各分支学科的新进展。
在开幕式上,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璇涛、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赵小敏、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分别致词。
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黄克智先生获得“第六届周培源力学奖”,陈少华、陈伟球、冯西桥、康国政、郭旭、季葆华、梁军、张田忠8位青年学者分别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南京理工大学姜峣等53名同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 Copy Right Reserved.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一、二、三等奖;清华大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特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团体赛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获团体赛二等奖,吉林大学等9所高校获得团体赛三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湖南省力学学会获得大赛组织奖。
本次大会共设立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51个专题研讨会,交流论文1600余篇,其中主会场安排8篇大会特邀报告。
《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详细摘要和全文)格式说明武际可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北京100871摘要:本文为《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会议电子论文集排版格式说明。
为保证论文格式的统一,请作者按照本文要求进行排版。
下面各节分别说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查阅本电子文档的各项设置。
详细摘要不超过2页,不需要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论和参考文献。
全文不超过8页。
关键词: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格式1 引言稿件应为A4(21cm*29.7cm)版电子稿件,用word97及以上版本进行排版。
外文字符应区分文种、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和上下角标。
页面设置为上下空2.54cm,左右空3.17cm,页眉1.5cm,页角1.75cm。
文章内容应包括(按顺序):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字(3~5个)、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此项可没有)、英文摘要(500字左右)。
请注意:全文行距均为单倍行距,文中的所有数字及英文字母均用Times New Roman (或与汉字字体相应为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而下面的字体说明指的是汉字字体。
2 字体格式说明文章题目采用三号加粗宋体,居中排版,段前间距2行、段后间距1.5行。
作者名为5号楷体,不同单位的作者以上标1、2等标出,居中排版,段前间距0行、段后间距0.5行。
作者单位(详细至系、所、室等)、单位所在地、邮政编码,使用5号楷体,居中排版,段前间距0行、段后间距1行。
摘要、关键词等具体内容采用小五宋体,两端对齐排版,段前段后间距0行,但摘要、关键词这两个词用小五加粗宋体。
2.1 各级标题格式说明一级标题用自然顺序编号,用四号加粗宋体,居左排版,段前间距1行、段后间距0.5行。
这一级的标题是必须有的。
二级标题用其对应的一级编号加二级自然顺序编号构成,用小四号宋体,居左排版,段前间距0.5行、段后间距0行。
二级标题不是必须的,请作者根据论文内容自行决定是否需要。
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纪要
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于2002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山东烟台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共同主办,石油大学和烟台大学承办。
到会代表55人,交流论文48篇,其中大会邀请报告8篇。
报告内容覆盖了流动显示研究的诸多学术领域,如湍流和复杂流动、分离流和涡旋、分层流和多相流、高速流动、微重力和稀薄气体流动、大气、海洋和环境流体等,也涉及到流动显示的各个技术领域,如示踪法、氢泡和烟线法、光学方法、PIV 以及数值流动显示方法等。
会议的学术报告反映了我国流动显示技术及其应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特点,主要是:(一)流动的形象显示向空间化和动态化发展;(二)流动的结构显示向细微化、定量化发展。
其中,数字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
可以看到,粒子图象测速技术(PIV)在我国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也可以看到,在发展逼真、生动和多彩的数值流动显示技术上我国学者的突出进步和创新性的贡献。
会议组委会决定2004年9月在四川绵阳召开第六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
© Copy Right Reserved.。
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于 2011年9月16-18日在大连国航大厦酒店四楼学术报告厅召开。
本届会议的宗旨是充分交流我国力学工作者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广泛研讨力学史与方法论方面共性的问题,探索力学史与方法论在力学科研与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总结力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本次会议无论是对力学学科的历史,对了解这门学科和预测这门学科的未来、对教学和科学研究,还是对制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希诚教授主持会议
第二届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隋允康教授致辞
© Copy Right Reserved.
大会会场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薛光致开幕词,她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力学所涉及的对象的复杂性越来越突出,开辟了一系列处于科学前沿的新领域,许多研究成果往往引起一个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与革新,力学体系正孕育着重大变革。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举办这样的一次盛会,加强对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无论对于力学学科自身的创新与发展,还是促进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都非常必要。
全体代表合影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代表55人,他们有长期在力学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的老教授、专家,也有对力学史与方法论有浓厚兴趣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和教师。
会上,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回顾了老一辈力学家对力学作为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所作的定位,指出力学史和方法论研究应当肩负的重任;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教授追忆了著名力学家钱令希院士的研究的大境界和对计算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的贡献;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分析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学问观;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提出了对固体力学研究方向和方法的思考;朱克勤教授论述了欧洲早期大学和科
学院对近代科学的贡献;郑兆昌教授论述了关于Poincare参数摄动法和共振单、双模态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海军工程大学郭日修教授揭示了布勃诺夫-伽辽金方法产生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太原理工大学杨桂通教授从拉赫马杜林的博士论文阐述了力学如何更好地为工程服务的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教授用摩擦碰撞的KANE问题例示了力学中还存在一类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张鸿庆教授分析了力学、数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吴昌华教授介绍了费马大定理的358年的证明史;王希诚教授论述了力学对微创医疗发展的贡献。
会上,代表们还交流了力学方法论、学科发展和力学教学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体会,研讨面涵盖力学的学科特点、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其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力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改革、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等。
本次会议还与时俱进地对近年来我国重点高校以著名力学家命名的力学班的办学理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代表有87岁高龄的老专家,也有年仅30岁的青年力学工作者。
老中青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研讨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学风严谨,气氛热烈,彰显出本领域的研究活力。
中青年才俊的加入也表明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支老、中、青骨干相结合的研究团队正在形成。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成立了第三届专业委员会。
新的专业委员会决定,第六届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8月在银川举行,由宁夏大学承办。
可以预期,中国力学史和方法论研究的总体水平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史料的不断发掘和整理与补充,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而提高,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将更加绚丽绽放。
与会代表对本届研讨会的组织工作非常满意,对东道主大连理工大学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