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浙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渡江战役战略意义、战役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理解渡江战役战略意义。
2. 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分析其胜利原因。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战略意义及其在解放战争中地位。
2.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及胜利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解放战争时期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渡江战役背景、过程和胜利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战役中关键事件和人物。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点讲解(10分钟)5. 课堂互动(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和感悟。
强调本节课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历史背景渡江战役过程胜利原因战役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
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
2. 答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
在毛泽东英明指挥下,百万大军成功横渡长江,为解放南京奠定基础。
渡江战役胜利原因:战略部署得当、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掌握渡江战役过程和胜利原因。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消息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
这则消息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板书标题、作者。
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锐不可当.(dāng)泄.气(xiè)要塞.(sài)签.订(qiān)歼.灭(jiān)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抵挡。
(2)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3)业已:已经。
(4)歼灭:消灭(敌人)。
3.文体知识过关。
(1)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6)消息通常所用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学习目标::1、通过概括新闻内容且与标题、第一二句(导语)的比较初步了解新闻结构的特点;2、通过语句比较分析体会新闻语言的概括性和准确性等特点;3、能辨析新闻《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导语部分,并仿造本文导语将其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二、重点难点: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且能根据材料改写导语。
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5分钟)1、情境创设。
由教师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导入(参见教参附录资料)问:从老师的这段介绍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或以“渡江战役”的一段视频导入,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视频的内容。
2、导入关于导入一:学生听记,说说从老师的这段介绍中获取了关于1:“以播音员的语气和语速朗读”,一方面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强化学生新闻意识;另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或要求,激发学生朗读情趣。
概括事件,主要是在了解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为下面的比较分析创设条件。
关于2:这一追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第一句和标题的作用。
关于3:这一训练,一方面检测学生有没有理解相关知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比较深入思考和辨析。
三、明顺序详略,析语言(15分钟):1、默读课文第三句及以下部分,圈划出各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和战况的字词。
2、可见,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各路军的?为什么?详写的是哪一路?为什么3、圈划出表明各路军渡江情况的语句,尝试将其中的“即已”或“已”去掉,比较语意有何不同;为什么每处都有表明时间的词?4、小结默读,圈划,交流、明确思考,把握,交流、明确;圈划,比较分析,交流、明确。
学生小结关于1:训练学生动笔读书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内容。
关于2:本文的三路军在写作顺序和详略上的安排不是本课重点,但必须让学生明确。
关于3:通过删去和保留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新闻语言的概括性和准确性特点。
几个时间词的分析亦然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新闻的时效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
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三、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四、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五、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六、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七、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八、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九、听录音。
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师生合作)十、自主学习,研究归纳。
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十一、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十二、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
那么,主体部分是怎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十三、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十四、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十五、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十六、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十七、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十八、 3、自主探究。
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
(言之有理即可)十九、二十、二十一、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教案设计下面是由分享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新闻体裁的预习一、教学目的:1、通过预习,使学生了解阅读中预习的重要性,并学会预习的方法,了解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预习;2、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难点:学会预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四、教具:教科书、预习题卷、投影、报纸(当天买的)五、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不懂得预习的方法,往往老师布置下预习的作业,总是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来说,不啻于是一个缺陷。
因此,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白自己学什么,怎样学。
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阅读、分析课文,将课文作为阅读、分析的对象,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步骤:(一)、导语设计: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气氛,用直接导入法,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的及具体做法,以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1、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2、理解新闻定义要注意三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注意三点:(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例如:美国总统竞选,总会抖搂几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了强烈地震,2002年初仍载文报道详情。
虽时过境迁,但仍有很强的报道价值。
(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教育作用: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篇一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那么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该事件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图片,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7.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a. 背景介绍b. 渡江战役过程c. 历史意义d. 军事战略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b. 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2. 答案:a.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国共内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过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发起进攻,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b.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实行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战术,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顽强性。
课程名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和主题。
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题和意义。
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历史背景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教材准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歌词。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首歌曲吗?你们了解中国解放战争中的长江战役吗?”第二步:介绍背景(10分钟)简要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包括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长江战役的意义。
强调歌曲的主题,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胜利和民族解放。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歌词。
讨论歌词中的内容,特别关注歌曲对长江战役的歌颂和对英雄壮丽场面的描写。
问学生:“歌词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意象让你们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英雄的气概?”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以及这些手法对歌曲情感的表达和意义的加强。
探讨歌词中的主题和歌曲想要传达的信息,如对胜利和解放的赞美,以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题和意义,以及歌曲在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
与学生讨论歌曲与历史事件和民族精神的关系,以及文学艺术在表达情感和鼓舞人心方面的作用。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其他反映历史事件或英雄事迹的歌曲,分析歌词和歌曲中的意象和情感,以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学创作。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浙教版【教学设想】:1、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3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特点、结构、六要素。
⑵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模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1、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把握新闻的诸种要素。
2、探究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一气呵成的。
3、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简介“新闻”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今天讲此种)新闻(消息)的特点:⑴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⑵及时(时间性强)⑶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三、作者简介: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
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
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四、背景:背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迁至北平(北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作战,即渡江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总数为180万左右,其中正规军约为115万,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战略防御能力。
国民党反动派一面继续玩弄“和平”阴谋,以求拖延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一面纠集残兵败将组织军事防御,重点是长江防线,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阴止人民解放军南下,以造成“南北朝”的局面,再待机反扑。
1949年2月、3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之24个军及华东、中原军区所属部队共约百万人,由在淮海战役期间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栗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共总前委指挥,以第四野战军一部协同,于4月间发起渡江战役。
中共中央为争取国共两党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上举行谈判与达成和平协定,数次决定推迟发起渡江作战时间。
4月15日,国共两党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商定于20日前签字。
但是,到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使和平谈判宣告破裂。
当夜,由第三野战军第七、第九兵团7个军为主组成的中集团首先实施渡江作战。
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渡江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江防,占领南京。
第二阶段:围歼自芜湖、南京、镇江地区南逃之敌,控制浙赣铁路。
第三阶段:占领武汉、南昌,攻克上海和歼灭汤恩伯集团主力。
五、整体感知⑴检查预习(正音、解词)荻(dí)锐不可当(dang)溃(kuì)退要塞(sāi)歼(jiān)灭业已不含⑵简介背景资料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⑷分析本消息的结构:(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思考】: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