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74 地球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
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
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请大家解一下原因。
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
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起点。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奇奥的过程,通过进修地球的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二、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3. 理解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导学1. 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因此我们才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所以太阳在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2. 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不同的,这也是造成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3. 地球运动对我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使我们有了白天工作、黑夜休息的规律。
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四季变化,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春夏秋冬的不同气候。
四、实践1. 观察自转利用一个地球仪或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模型,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可以用一个小灯泡代表太阳,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
2. 模拟公转利用椭圆形的轨道模型,让学生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
通过调整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季节变化的原理。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并理解了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美妙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的奥秘吧!六、作业1. 用自己的话简单诠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观察家中的日晷,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
3.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分别是多少。
七、拓展1. 探究地球的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钻研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地球和宇宙的奥秘,让我们一起走向未知的领域!。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基础知识回顾1、地球运动有和两种形态;2、地球的自转:中心:地球绕不停地转动方向:自向转动;周期:自转的周期是产生的结果是。
3、地球的公转:中心:地球公转的中心是;方向:自向转动;周期:公转的周期是;产生的结果是。
4、五带的划分:依据获得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
热带位于和之间,有直射现象;北温带位于和之间;南温带位于和之间;北寒带位于以内,有和现象;南寒带位于以内,有和现象。
基础知识巩固:1、我国某地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该地的纬度和太阳直射该地时的节气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23.5 °S—冬至日B、23.5° S—夏至日C、23.5 °N—冬至日D、23.5° N—夏至日2、潍坊市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季节是:A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3、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边是:A、23.5 °SB、23.5°NC、66.5°SD、66.5°N4、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四季的变化 B 昼夜长短 C 昼夜更替 D 五带5、当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赤道 B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C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D 这一日为春分日6、热带和南温带的界线是:A北回归线 B 北极圈 C 南回归线 D 南极圈7.在南温带建房时,要想采光好,房屋的门窗应朝向 ( )A.东 B.南 C.西 D.北8.南极考察的最有利时间是A.3月21日前后 B.6月22 日前后C.9月23 日前后 D.12月22 日前后9.地球公转的特征是A.围绕地轴不停旋转B.形成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C.形成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D.地轴和公转轨道面保持约23.5°的夹角10.当南极圈出现极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 B.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时间最长 D.这一日为冬至日同步能力提升1.当北京昼夜平分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C.这一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D.这一日为冬至日2.有关地球自转叙述错误的是A.其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B.其自转周期是一天C.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D.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3.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A. 一个点B. 一个面C. 一条线D. 整个地球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A.自东向西转B.逆时针转C.顺时针转D.自西向东转6.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7.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A.昼夜B.昼夜更替C.昼夜变化D.昼夜长短的变化8.当中国的学生放寒假时,澳大利亚的学生可能在( )A.春游B. 参加秋季运动会C.滑雪D. 夏令营9.地球公转至春分点时太阳直射在( )A.北回归线上B. 南回归线上C.北极圈上D.赤道上10.郑州地区,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 冬季11、读右图回答:(1)这是月日前后的光照图,此时太阳直射在(纬线)上,这天为北半球(节气)。
2024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何将抽象的地球运动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关于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同时,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异。
实验探究:通过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探究其运动规律和意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和总结。
案例分析:选取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让学生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课堂练习:选取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纠正。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自我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
同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地球的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线和各自的特点。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用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如四季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图册等。
四、教学设计及过程:1、地球的自转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产生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谁能完成并解释这些现象?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若透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还会是这样吗?②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③对教材图1.18讨论思考,中国北京的暢暢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④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⑤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旋转一周为一天,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从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比西边早看见太阳。
⑥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你能想象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2、地球的公转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公转运动时的情况是什么样。
①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②运动的方向怎么样?③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通过看书和插图应该能解决这些问题: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②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那里?最南呢?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③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是什么?④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⑤如果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气温会有变化吗?季节会有变化吗?⑥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教案:初中地球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解释日出日落、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的原因。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3. 日出日落、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信息。
二、地球自转(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2. 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日出日落、昼夜交替等。
4.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日出日落现象。
三、地球公转(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
2. 解释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
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4.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上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解释日出日落、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的原因。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地球绕⾃转轴⾃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关于地球⾃转的各种理论⽬前都还是假说。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及地球⾃转产⽣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和地轴倾斜⽅向、地球公转产⽣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和⿊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法 1.通过运⽤地球仪演⽰地球的⾃转和公转现象,学⽣能够准确地画出夏⾄⽇到冬⾄⽇太阳照射地球的⽰意图。
2.能根据“⼆分⼆⾄⽇太阳照射地球⽰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树⽴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转和公转的特点。
2.⽤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转和公转。
3.⼆分⼆⾄⽇,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朝辉⼣照,⽇⽉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下地球运动的⼀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新课讲解 第⼀课时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说” 2.哥⽩尼与“⽇⼼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的⾃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转的特点。
专题一第1讲地球运动
设计:李厚国审核:王瑞霞时间:2013-3-28
【考情分析】
本讲的重要考点包括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时间、日期、昼夜长短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推算及其应用,晨昏线的判读及其应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各类光照图的判读等。
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各种变式图形,结合重大时政材料考查空间思维能力、地理计算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2013年命题预测:
1.以宇宙探索、航天发射等热点时事材料为背景考查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以及结合各种图形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联系实际生活考查有关地球运动的计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构建体系(结合教材和《三维设计》第24—28页)
【课堂探究案】
【能力提升】
考点一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考点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考点三影子问题
考点四光照图的基本类型及判读方法【高考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