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问题刻不容缓——辽宁省抚顺、本溪、阜新市贫困、失业和人居环境问题的调查2005-10-26内容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群体性贫困、集体性失业和人居环境恶劣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采用粗放型生产方式,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使社会问题积重难返。
建议把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问题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完善教育、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棚户区拆迁速度,尽早改善贫困人口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社会问题对策资源枯竭型城市最近,笔者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发改委、中国矿业联合会、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道,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问题,对辽宁省抚顺、本溪、阜新三市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与辽宁省、三市有关领导及当地贫困居民代表进行了座谈,深入部分棚户区进行了入户访谈,对两千多户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深深感到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群体性贫困、集体性失业以及人居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它们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抚顺、本溪、阜新三市严重的社会问题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群体性贫困严重,生活质量低下综合三市调查情况,发现贫困现象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贫困具有群体性特征。
目前抚顺、本溪、阜新低保人数分别为16.4万、12.1万和18.1万,占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11.4%、11.7%和21.19%,大大高于全国(5.86%和辽宁省(7.55%的平均水平。
三市的低保人数共计46.6万人,占全省低保人数(148.3万人的31.42%。
三市贫困现象带有集中连片性,主要分布在矿区的棚户区。
例如阜新市新邱区低保对象占该区城市居民的40%,最高时接近50%。
在低保对象中70%以上是下岗职工及其家属,其中主要是“大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并且大多为“4050”人员。
劳动力迁移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劳动力迁移是指劳动者为了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或追寻个人发展而离开家乡或原居地,流动到其他城市或地区就业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劳动力迁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劳动力迁移给城市经济带来了劳动力资源。
一方面,劳动力迁移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得到了扩大,这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者通常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城市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说是一种弥补。
他们愿意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从事苦力劳动、低技能劳动等工作。
另一方面,劳动力迁移还带来了更多的创业者和技术人才。
他们通过创办企业、从事高端技术工作等方式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经济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劳动力迁移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劳动力迁移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流动,更是人才的流动。
当大量有工作能力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传统的农业和低附加值产业逐渐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转型,为城市经济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劳动力迁移还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创新动力。
这些新的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城市内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创新动力则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创新和繁荣。
然而,劳动力迁移也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迁移可能导致城市社会结构不平衡。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通常面临着低收入、低社会保障、低素质教育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对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劳动力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就业困难。
虽然劳动力的流入可以解决一部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对一些特定行业或特定群体来说,劳动力过剩可能导致他们的就业困难。
此外,劳动力迁移还可能导致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例如用水、用电等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等。
综上所述,劳动力迁移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能源、水资源等。
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一些城市逐渐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无法维持持续的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旨在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 资源枯竭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当一个城市的主要资源枯竭之后,其产业结构往往相对单一,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
当这种产业遇到困境时,城市的整体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 缺乏创新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依赖资源的开发,这些城市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意识,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 就业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往往出现大量的就业问题,因为许多从事资源开发的工人失去了工作。
4. 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资源环境问题,比如资源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需要加以治理和修复。
三、对策措施1. 多元化产业结构。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通过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来实现产业的多样化。
2. 提升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便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 发展新的就业机会。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通过发展其他产业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供就业机会给失去工作的资源开发工人。
4. 加强环境治理。
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城市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
四、结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面临着多个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就业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需要采取多种对策措施,包括多元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加强环境治理和政府引导和支持等。
收稿日期:2005-07-13;修订日期:2005-11-20;责任编辑:曹荣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3059)。
第一作者简介:李颖娟(1962— ),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专家论谈・人力资源与社会人口从阜新市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新规律李颖娟,赵文祥(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摘 要:辽宁省阜新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唯一试点,阜新市经济转型和安置下岗失业矿工再就业最具有特色的做法是向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转移。
本文肯定阜新市的做法是就业思路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一条新规律,提出在5种情况下可以运用这条规律以及要运用好这条规律必须注意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岗失业矿工;农业园区;就业中图分类号:F4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5)06-0122-03NEW LAW OF LAB OR TRANSFER IN RESOURCES 2EXHAUSTE D CIT Y :FUXINL I Y ing 2juan ,ZHAO Wen 2xiang(College of Indust ry and B usiness A dminist ration ,S henyang U niversity ,S henyang 110041,China )Abstract :Fuxin city is the only experimental unit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ppointed among resources 2exhausted cities b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1The characteristic way to solve problem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miner unemployment in Fuxin city is turning to modern agriculture and machining primary products 1The modus in Fuxin is an innovation idea in obtaining employment and a new law of labor transfer in the resources 2exhausted cities 1Five conditions and some problems in using this law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1K ey w ords :resources 2exhausted city ;unemployed miners ;modern farm park ;employment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唯一试点,辽宁省阜新市把下岗失业矿工再就业作为目前经济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开辟了多渠道引导和安置下岗失业矿工再就业。
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多、分布广,而绝大部分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顺利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及保护等问题。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新崛起在很多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合理利用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同质性。
从法国的洛林地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老工业基地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相适应的。
1 经济转型与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是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单一资源经济的有效方针1.1 经济转型的理论性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是因资源而立的,城中的其它产业也依附和服务于资源型产业。
产业结构的单一也正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片面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并以开采、出售资源作为主要的产业方向来发展地区经济。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一个主导产业的再造过程。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就是培育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
1.2 根据转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培育替代产业一般来说,培育替代产业,要转变依托自然资源求发展的思维定势,在发展接替项目上可将其分为两部分:1、接替产业项目。
向上延伸经营伴生、共生资源,以充分利用其价值资源、改变粗放型开采及生产方式。
向下延伸,加大资源的深加工程度等。
2、替代产业项目。
改造、重组、引资扩建存量项目,通向全国,多行业寻求市场。
接续产业可以理解為“拉长资源产业链条”。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长期单纯靠出售资源产品,很少进行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条,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然之路。
1.3 国外经济成功转型的实践及给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启示(1)法国洛林转型改造“进”、“退”的基本思路。
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要转移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转移机制,即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就业保障体系,同时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在有效机制保障下,采取具体的转移措施,包括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和输出劳动力等。
【关键词】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就业一、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1、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
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衰竭型城市中不是个别经营不善的企业而是整个资源产业出现危机,从而造成大批劳动力失业,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这种结构性失业具有爆发性和集中性特点。
以阜新为例,2001年阜新八大主体矿井中的三个矿同时破产,造成大量人员突发性失业。
尽管资源萎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一旦产业进入衰退期后,爆发性、集中性的大量职工的失业将不可避免,其对社会就业所形成的压力巨大。
2、劳动力市场科技含量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性别比例失调。
由于资源开采行业本身对于劳动力的技能要求偏低,加上我国资源开采科技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并且技能单一,主要集中在矿业开采方面。
阜新市2001年调查显示,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市场的71%,远高于全国的53.7%的平均水平。
在人才方面,资源开采方面的人才集中,其他产业人才匮乏。
另外,资源型城市主要以资源开采业为主,对重体力劳动需求旺盛,造成劳动力市场性别比例失调,男性劳动力远多于女性劳动力。
3、劳动力市场非农人口比例过高。
由于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以及地理环境等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中非农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一般城市。
2001年全国城市非农人口比例平均为25.2%,而资源型城市的这一比例则达到50%以上。
资源衰竭型城市阜新的非农人口比例更高达88%。
由于第一产业比重严重高于普通城市,造成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衰竭型城市非农人口比例高,就业压力大。
4、失业劳动力家庭经济极其困难。
由于失业而造成家庭经济收入减少,从而导致失业劳动力家庭生活水准下降是正常现象,然而,令资源衰竭型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之处在于资源衰竭型城市失业劳动力家庭生活水准下降幅度大,家庭经济陷入极其困难境地。
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家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成员从事于资源开采工作,一些家庭成员甚至全部在同一资源开采企业工作。
随着资源开采企业的停产和倒闭,许多家庭出现全部家庭劳动力失业的状况,使家庭经济陷入绝境。
5、失业劳动力就业观念落后。
资源型企业在发展初期以及兴盛时期,由于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企业形成了一套优于其它企业的福利措施。
企业职工及其家属长期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造成资源衰竭型城市的劳动力逐渐形成了对企业和政府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以及扭曲的荣誉感和惰性。
受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许多失业劳动力形成了一系列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的就业观念,其突出表现为等、靠思想严重,积极就业意识不高。
此外,部分失业人员由于担心重新就业后无法再回到原单位,宁肯领取微薄的救济金而不愿意再就业。
二、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机制1、转变落后就业观念。
落后的就业观念是解决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障碍。
要转变旧观念,树立现代就业理念,必须首先消除失业劳动力的等、靠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的进步,过去由国家或企业统一安排就业的现象不可能再现。
其次,要树立弹性就业观。
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严重束缚着劳动力转移,树立弹性就业观就是要冲破所谓“终生制”和“铁饭碗”的思想,使就业人员认识到自身和企业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双向选择的必要性。
再次,树立竞争就业观念。
只有竞争就业才能使劳动力发挥其最大能量,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同时,竞争就业观念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助于促进就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2、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基础,其手段主要包括短期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长期的劳动力素质、能力提高的培训。
短期技能培训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针对市场需求开设培训项目。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手段灵活实用。
长期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其目标人群应以年轻人为主,通过联合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等为年轻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劳动力提供受教育、提高素质的机会。
这种旨在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长期培训既可以缓解短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又可以为资源衰竭型城市长远的发展储备高素质人力资源。
3、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企业用工信息和劳动力求职信息的交汇所在。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发展还不完善,致使劳动供求信息无法快速、准确地加以交换。
资源衰竭型城市要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必须建立通畅的劳动信息交流通道。
主要办法可以由政府牵头,搭建网络平台,一方面与区内、区外各企业、中介组织建立联系,时时发布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建立失业劳动力资料库,使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真正实现快速准确的双向用工选择。
4、健全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
国有企业的高福利保障与非国有企业福利保障体系的缺位是造成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体制障碍。
由于大部分失业劳动力曾就业于高福利保障的资源开发企业,重新面对低福利甚至福利缺失的企业,这部分人员往往选择等待原有企业的复兴而放弃新的就业机会。
健全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是资源衰竭型城市消除失业人员后顾之忧,从而保障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关键。
作为资源衰竭型城市首先要彻底摒弃企业办社会的体制,变企业包办保障制度为政府监管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要加大失业保障力度,减少失业人员对企业的依赖度,从而促进劳动力转移。
最后,对于企业要加强失业保障基金的收缴力度,对于不按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予以严惩。
5、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资金和政策扶持是劳动力市场转移的推动力。
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为失业补助、职业培训、劳动信息市场建设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等。
其次,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财税、信贷、土地和人事政策方面的政策倾斜等。
通过资金和政策方面的鼓励,促进各企业、单位吸纳失业劳动力再就业,同时推动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三、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措施1、发展新兴主导产业。
重新确立并发展适应本地的接替主导产业是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根本。
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过剩主要是由于原资源型产业衰退引发,因此,安置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新的接替产业。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移的过程与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是一致的。
主导产业转换的实现程度、发展规模以及成长速度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规模和速度。
因此,发展新兴主导产业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
2、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对于产业的选择,在同等条件下坚持优先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的方针,但同时也要从自身特点及优、劣势出发。
并非所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适合资源衰竭型城市。
以阜新为例,该城市曾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以求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
然而,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以及管理人才的匮乏,尤其是服装加工业不适合男性劳动力等原因造成劳动力密集型服装加工业在阜新夭折。
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衰竭型城市还必须结合自身条件。
3、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研究表明,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创造就业的贡献不同。
企业在就业创造过程中的净就业创造率与企业规模呈负相关性,即大型企业的创造就业贡献小于中小型企业。
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少,成本低,风险也相对较低。
因此,资源衰竭型城市在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上应着力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4、大力发展服务业。
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远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
服务业中除新兴现代服务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旅游、餐饮和家政服务业等,其市场进入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力文化、技能等素质要求不高。
服务业的这些特性符合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不高和技能单一的状况。
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资源衰竭型城市解决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可行途径。
5、鼓励自主创业。
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仅从劳动力需求方着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充分调动劳动力供给方的积极性。
自主创业是发挥劳动者特长和积极性的有利手段。
从各国劳动力转移经验上看,鼓励自主创业是一个节省资金、见效快、带动面广的措施。
资源衰竭型城市鼓励自主创业的基本途径应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要从资金支持入手,主要体现在创业补贴、优惠贷款等;其次,要从政策入手,主要体现在减免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等;最后,要从技术支持入手,主要体现在创业培训、信息支持等方面。
6、输出劳动力。
资源衰竭型城市的结构性失业造成失业人数呈爆发性增长。
无论是发展主导替代产业还是还是其他诸如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服务业等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措施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见效。
面对失业人员激增的燃眉之急,国内外经验证明输出劳动力是一项立竿见影的措施。
资源型城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劳动力输出。
首先,针对矿业人员丰富这一特点,资源衰竭型城市应积极同西部等资源丰富而人员稀少地区的资源企业联系,从而大规模组织相应劳动力向西部转移。
其次,努力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体系,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并且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尽可能地将本市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城市输出。
【参考文献】[1] 刘力刚、罗元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朱德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曲建升、高峰、张旺锋、孙成权:不同资源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础与模式比较——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
[5] 李雨潼: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人口学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