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计划性剖腹产
- 格式:pptx
- 大小:325.47 KB
- 文档页数:11
产科剖宫产护理临床路径相关知识点:1.剖宫产术后:剖腹产就是在麻醉情况下切开产妇的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胎儿及胎儿附属物,然后将子宫壁及腹壁各层组织缝合的一种手术。
它是解除孕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
2.剖腹产指征:(1)头盆不称者:因骨盆狭窄或畸形骨盆,产道阻塞(如肿物、发育畸形)。
或因巨大胎儿、臀先露、肩先露等异常胎位。
(2)相对性头盆不称及产力异常:子宫收缩乏力,发生滞产经处理无效者。
(3)妊娠合并及并发症:妊娠合并心脏病、重度子痫前期及其子痫、胎盘早剥、前置胎盘。
(4)过期妊娠儿、珍贵儿、早产儿、临产后出现胎儿窘迫情况等。
3.什么是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1)胎产式是指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亲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
(2)胎先露是指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位称为胎先露。
(3)胎方位是指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为胎方位,简称胎位。
4.剖宫产手术方式:(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下腹部正中切口或下腹横切口。
临床广泛应用此法。
(2)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子宫体正中做纵形切口。
仅适用于急于娩出胎儿或胎盘前置不能做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3)腹膜外剖宫产术:对宫腔有感染者尤为适用。
5.恶露观察:产妇分娩后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物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
(1)红色恶露:量多,色鲜红,故名。
含有大量血液(又名血性恶露),还有小血块及坏死的蜕膜组织。
镜下尖多量红细胞、坏死蜕膜及少量胎膜。
血性恶露持续3-4天,出血逐渐减少,浆液增加,转变为浆液恶露。
(2)浆性恶露:色淡红含多量浆液。
镜下少量红细胞及白细胞,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宫颈黏液,宫腔渗出液,且有细菌。
浆液恶露持续10天左右,浆液逐渐减少,白细胞增多,恶露变为白色恶露。
(3)白色恶露:粘稠,色泽较白。
含大量白细胞,坏死组织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等。
白色恶露持续3周干净。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持续4-6周,总量约250ml-500ml。
剖宫产的临床路径.日程入院日(手术日)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诊疗流程1.采集病史2.完成查体3.完成病历,做好入院医患沟通。
4.根据患者病情及与患者沟通情况选用检查治疗措施(其他天同此要求)5.请上级医师看病人,决定是否手术,同意手术后下术前医嘱。
6.写术前小结及术式,剖宫产审批,向患者及家属沟通并签字。
主治医师或主任查房(查房内容按三级医生查房规范执行),三级查房。
主治医师或主任查房(查房内容按三级医生查房规范执行),住院医师查房,观察病情,如有异常情况向上级医生汇报。
辅助检查入产房即查胎心监护。
术前急查: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查甲肝、梅毒、爱滋病、血型鉴定,乙肝+丙肝,心电图,腹部B超了解胎盘、羊水及胎儿情况。
尿常规、肝功、血糖。
如有其他情况酌情检查相关项目。
清晨采血,完成入院时未做的常规检查。
复查血常规治疗1.术中麻醉用药参考麻醉科记录。
、2.术后新生儿护理早吸吮,母婴同室指导母乳喂养。
3.早产者为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前给地塞米松10mg 一次,肌注或静点。
4.术后补液2000-2500ml ,禁食者可给予氨基酸,维生素C,补钾:葡萄糖氯化钾,莱丁钾等,有出血倾向或产后出血者应用止血药(酚磺已胺、白眉蛇毒血凝酶、氨甲环酸、,精制酚磺已胺),促宫缩(宫缩素或益母草针剂肌注或静点,益母草颗粒,新生化冲剂,四物合剂口服)治疗。
5.术后预防感染治疗,遵照《龙南医院临床路径抗菌药物用药管理规范》执行:给予抗菌药物静脉点滴,选择对哺乳期影响同前,新生儿分娩第一天如为足月正常儿给予卡介苗及乙肝疫苗接种。
重整医嘱,停补液,继续预防感染,促子宫收缩治疗。
切口红外线照射。
较小的药物。
抗菌药物1):青霉素、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选用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氨卞西林钠/氯唑西林钠等青霉素。
2):头孢类Ⅰ代:头孢唑林、头孢硫脒、头孢噻吩等,头孢Ⅱ代: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钠针、头孢米诺等,头孢Ⅲ代: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粉针、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针、头孢曲松。
产科临床路径方案1. 引言产科临床路径是指在妇产科领域内,根据客观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一套行动指南,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促进患者安全和满意度。
产科临床路径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并优化孕妇分娩过程,提前识别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时间成本。
本文将介绍产科临床路径方案的制定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以及其对孕妇和医务人员的益处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2. 制定原则制定产科临床路径方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以证据为基础产科临床路径方案应该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临床指南。
通过综合评估不同的研究数据和专家意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2 多学科合作制定产科临床路径方案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包括妇产科医生、助产士、麻醉师、产科护士等。
他们应该在制定过程中提供各自领域的建议和意见,确保方案全面而细致。
2.3 强调个体化尽管产科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行动指南,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个体化的护理。
方案应提供一般适用的步骤和指导,但同时要允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4 持续改进制定的产科临床路径方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与最新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保持一致。
3. 方案内容产科临床路径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孕前指导孕前指导是为孕妇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帮助她们做好孕前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变、遗传咨询等方面的内容。
3.2 分娩过程管理分娩过程管理是产科临床路径的核心内容之一。
方案应包括对孕妇分娩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规范,包括入院评估、劳动监测、疼痛管理、分娩方式选择等。
3.3 产后护理产后护理是孕妇分娩后的重要阶段,方案应包括产后护理的各个环节,如新生儿护理、产后恢复指导等。
3.4 并发症处理方案还应提供对孕妇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的指导,包括剖宫产的适应症、胎盘异常、出血及感染的处理等。
4. 实施步骤要成功实施产科临床路径方案,以下是一些基本步骤:4.1 建立工作组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组,由相关专家组成,包括妇产科医生、助产士、麻醉师、产科护士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的应用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于产科常规护理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以4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每组225人。
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护理。
结果: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产妇在婴幼儿知识、产后恢复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护理的产妇,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产妇获得高质量护理。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临床【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02-011 产科临床护理路径概述对于产科来说,让产妇和新生儿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是最重要的事情。
临床路径标准管理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注意事项等,可以让产妇在得到护理人员护理的同时从自身做到更优化的生活习惯处理,这对于产妇和胎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 )又称临床护理程序,是临床路径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是医疗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是一种对某种疾病的大多数患者最有效的照顾流程的护理规范,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康复,以患者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一定模式接受治疗与护理的科学方法[1]。
针对住院产妇,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技能指导、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
该表对产妇应何时该做何检查、治疗及护理,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
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产妇清晰地了解个人护理计划及目标,还可以对诊治计划提出问题,更好地了解治疗工作,从而有效减轻产妇及其家属对治疗过程的不安和焦虑、恐惧,进而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产妇自我护理的意识和能力[2],达到最佳的临床护理效果。
2 产科临床护理路径试验2.1 临床资料:以450例入住我院产科的顺产、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病理产科除外),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5例。
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胎膜早破(足月)行阴道分娩(ICD-10:O42伴Z3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主诉有阴道流液。
2.阴道窥器检查见羊水自宫颈口流出。
3.石蕊试纸测pH值>7。
4.显微镜下阴道液干燥涂片见羊齿状结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观察临产征象。
2.引产。
3.剖宫产。
(四)标准住院日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42伴Z37胎膜早破(足月)疾病编码。
2.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心电图、B超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为阴道流液12小时后。
2.宫缩诱导药物:胎膜早破12-24小时内未自然临产者,应积极引产,终止妊娠。
(八)分娩方式的选择。
1.无阴道分娩禁忌症者采用阴道分娩。
2.有剖宫产指征者行剖宫产。
(九)产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产后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
2.无感染征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本路径以阴道分娩方式终止妊娠,若为剖宫产则进入剖宫产临床路径。
最新: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一、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手术编码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10):721-724]。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10):721-724]。
1.慢性胎儿窘迫。
2.头盆不称。
3.胎位异常。
4.孕妇存在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
5.骨盆及产道异常,无法经阴道分娩。
6.瘢痕子宫。
7.前置胎盘及前置血管。
8.双胎或多胎妊娠。
9.孕妇要求的剖宫产。
10.妊娠巨大儿者。
11.外阴疾病。
12.生殖道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13.妊娠合并肿瘤。
(四)标准住院日为9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ICD-9-CM-3:74.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编码者。
2.孕妇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2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交叉配血3.感染性疾病筛查(孕期未筛查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胎心监护5.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选择用药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剖宫产(Ⅱ类切口)的抗菌药物为预防性用药。
2.抗菌药物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类。
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30~120分钟,也可在断脐后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1.麻醉方式: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
2.手术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3.术中用药:缩宫素10~20U,抗菌药物。
4.输血:必要时输血。
5.新生儿处理:断脐、保暖、清理呼吸道等常规处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7 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过期妊娠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过期妊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过期妊娠(ICD‐10:O48)。
行医疗引产阴道分娩终止妊娠。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和《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1.以末次月经计算:月经规律者,停经达到或超过42周(294天)尚未分娩者。
2.根据排卵日计算:根据基础体温提示的排卵期推算若排卵后280天仍未分娩者。
还可通过性交日期或辅助生殖技术的日期推算孕周。
3.超声检查确定孕周:妊娠5~13+6周内以胎儿顶臀径推算预产期,妊娠14~20周内以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度推算预产期。
4.其他:妊娠最初血、尿HCG增高的时间、早孕反应出现时间、胎动开始时间以及早孕期妇科检查发现的子宫大小均有助于推算预产期。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和《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1.应当尽可能避免发生过期妊娠,争取妊娠足月时分娩。
确诊过期妊娠的患者,应当根据胎盘功能、胎儿大小、宫颈成熟度等综合分析,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2.引产:确诊过期妊娠而无胎儿窘迫、无明显头盆不称。
(1)引产前促宫颈成熟:引产前应当常规进行宫颈评分,宫颈Bishop评分<6分,引产前应当给予促宫颈成熟治疗。
(2)引产:对宫颈成熟,Bishop评分≥6分且胎头已衔接者,采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
引产过程中严密监护胎心、宫缩及产程进展。
(四)标准住院日4~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48过期妊娠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当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完全性前置胎盘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完全性前置胎盘(近足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完全性前置胎盘(ICD-10:O44.0/O44.1)行古典式剖宫产术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0/7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妇产科学(第七版)》(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在妊娠晚期(少数在妊娠中期)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可导致贫血或休克。
2.体格检查:子宫底高度与停经月份相符,但胎先露高浮,或为异常胎位。
耻骨联合上缘先露下方有时可闻吹风样杂音,速率和孕妇脉搏一致。
3.超声检查胎盘盖过子宫内口。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妇产科学(第七版)》(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诊剖宫产:根据病情需要行急诊剖宫产者。
2.计划性剖宫产:妊娠>36周。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是符合ICD-10:O44.0/O44.1完全性前置胎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0-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型和交叉配血;(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查者);(4)心电图;(5)B超(需注意观察胎盘有无植入可能)和胎儿监护。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胎儿脐动脉S/D比值、血粘度、大便常规、电解质、C反应蛋白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