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房积血中西医治疗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56 KB
- 文档页数:2
前房出血的综合性治疗
范景敏
【期刊名称】《微创医学》
【年(卷),期】2005(024)004
【摘要】目的总结保守治疗和手术综合性治疗前房出血的疗效,探讨各种前房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视功能.方法56例前房出血患者取半卧位
安静休息,双眼包扎3 d,全身或局部使用止血药、维生素C、抗生素、皮质类固醇
激素,眼压高者加用甘露醇.大量出血,尤其是有血凝块者,给予尿激酶加平衡液前房冲洗、结膜下注射,或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同时加服维生素B1、ATP、肌苷片.结
果56例前房出血眼均全部吸收,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例遗留角膜血染,3例继
发性青光眼.出血时间短、出血量越少,出血吸收时间越短,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少.结论前房出血应早期、及时,综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进视功能.制动、药物、前房冲洗的综合治疗是前房出血的良好治疗措施.
【总页数】2页(P544-545)
【作者】范景敏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玉林,53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9.12
【相关文献】
1.前房出血的综合性治疗 [J], 辜臻晟;陆上麟;周建珍
2.眼外伤致前房出血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J], 王迪男
3.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的修复研究 [J], 方天敏; 关小东; 闫瑞生; 张建
4.眼外伤前房出血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分析 [J], 张良
5.外伤性前房出血致继发青光眼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 [J], 刘桂海;赵晶;李艳颖;王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40例内外双通道引流术的治疗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引流术;新生血管;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最常见的难治性青光眼[1],2002年6月~2008年10月,我院应用内外双通道引流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40例,男64例,女76例;年龄28~78岁,平均53.2岁;病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54例,高血压眼底出血6例,外伤后2例;虹膜表面布满新生血管64例,瞳孔缘新生血管、虹膜表面少量新生血管76例;术前视力无光感者26例,光感者20例,眼前手动31例,眼前指数26例,0.02以上者37例。
1.2 手术方法术前应用降眼压药物充分降低眼压。
(1)麻醉:以双路球后注射麻醉法;(2)制作结膜瓣;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向后分离上直肌吊线固定眼球;(3)制作巩膜瓣:以角膜缘为基底做边长6 mm三角形巩膜板层瓣,以巩膜的1/3~1/2厚为宜,分离至角膜缘灰线内1 mm;(4)以角膜缘内1 mm处向后垂直切除4 mm ×2 mm长深层巩膜条,暴露部分睫状体;(5)先烧灼暴露部分虹膜上的新生血管,再行虹膜根部切除;(6)恢复虹膜,复平巩膜瓣后尖端间断缝合一针;(7)结膜切口两侧原位间断缝合;(8)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氟美松3 mg,涂消炎眼膏包扎双眼。
2 结果对所有病例都进行了追踪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0.6±5.7)个月,再评定疗效。
(1)140例中,2眼失败,有效率98.6%,140例术前眼压:2.74~9.24 kPa(1 kPa≈7.5 mm Hg),平均(4.99±1.87)kPa,术后眼压在0.95~4.05 kPa,平均(1.49±0.41)kPa,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研究作者:张蕾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难治的顽固性青光眼,在临床中随着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增多而越来越多,早期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控制眼压和保留较好视力的关键。
因此,结合眼科新进展采用多种方法控制眼压,减轻患者痛苦,制订科学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是治疗NVG必然趋势。
本文阐述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几种治疗法案,并对NVG治疗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为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破坏性强、失明率高的眼科疾患,常继发于多种眼部及全身血管性疾病或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
它表现为: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膜)、眼压升高、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它是由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样硬化等引起的颈内、外动脉、眼动脉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眼球组织缺血,由于组织缺血释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而产生新生血管,当新生血管出现在虹膜根部堵塞房角引起眼压升高便形成青光眼。
1高眼压与眼缺血相互作用构成恶性循环早期治疗对预防NVC至关重要。
如果在早期治疗及时,一定程度上则会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否则在高眼压、缺血、新生血管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视功能丧失、眼压失控。
高眼压引起多种负面影响:首先高眼压可以造成视神经损害,影响视神经轴流导致视力进一步丧失;由于眼压增高一定程度阻止进入眼球内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流入眼球内的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眼内组织的缺血,组织缺血又进一步产生新生血管,可能引起NVC,导致进一步加剧眼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患者疼痛难忍,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明确了NVC发病机制,治疗应该从根源上消除新生血管产生。
在全身方面治疗基础病,如降低血糖、控制血压、疏通颈内动脉闭塞或不全闭塞,采用疏通血管如:安装支架等全身治疗,以改善眼组织氧的供应量;在局部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及静脉阻塞则采用疏通血管如:溶血栓、吸氧等治疗来改善视网膜组织血液供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组织缺氧,消除新生血管形成。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诊断鉴别方法是什么早期诊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以便制定最佳的治疗手段是关键,关于鉴别诊断,需要根据疾病的两个阶段进行考虑,一是早期仅有虹膜新生血管(NVI),二是晚期已有眼压升高,角膜混浊和血管充血,无论处于哪一阶段,全面而详细的眼科病史和体检通常可以确立诊断,对于真性NVG,病史至关重要,糖尿病,既往的视力损害(提示陈旧性CRVO或视网膜脱离),高血压或动脉硬化(提示可能存在的颈动脉疾病)均有临床价值,即使后节检查外观良好也不应该完全排除NVI。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诊断鉴别方法:1.Fuchs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NVI可以出现在Fuchs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中,患眼一般安静而不充血,新生血管见于房角,外观纤细,壁薄而脆弱,可有自发性前房积血,但出血更常发生于患眼手术后或房角检查时的某些操作中,这些血管可以跨过巩膜突到达小梁网,青光眼相当常见,大多数为开角性机制。
2.剥脱综合征NVI也可出现在剥脱综合征中,这些血管外观纤细,临床检查时容易疏漏,尤其在深色虹膜的患眼上,通过虹膜造影表明,每个NVI患眼都存在着虹膜低灌注,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血管壁窗孔变小,管腔变细以及内皮增厚,这解释了荧光渗漏的原因,但尚无真性NVG的文献报道。
3.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前节炎症能够引起明显的虹膜新生血管,有时在临床上与NVI难于区分,这在糖尿病时尤其如此,白内障摘除以后严重的虹膜炎和继发性虹膜血管扩张与突发性NVG相像,根据目前对于NVI发病机制和前列腺素在该过程中作用的认识,炎症足以引起虹膜血管充血扩张,已有视网膜灌注损害的患眼中更加明显,无论如何,采用局部皮质激素治疗以后假性NVI会消失,而真性NVI将依然存在。
4.急性闭角型青光眼NVG的体征和症状通常表现得突然而显著,因此患者首次发病,患眼既有炎症且眼压60mmHg甚至更高不足为奇,另一方面,NVG的潜在病因,例如糖尿病或CRVO,一般长期持续存在,NVG进入晚期,眼压升高而且角膜混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鉴别诊断上肯定首当其冲,即使使用全身高渗剂和局部甘油,虹膜角膜角镜检查已不可能,然而,一般可以通过混浊的角膜看见NVI,更加重要的是,对侧眼的虹膜角膜角镜检查将会提供有关线索,因为窄角和闭角型青光眼往往为双侧性,或有通过手术或激光进行虹膜切除的病史。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观察作者:厉君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4期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在我院通过手术治疗的60例6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均有明显提高。
65眼术后眼压在10mmHg~28mmHg,其中59例控制在21mmHg以内,且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患眼疼痛症状解除,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有效率为90.77%。
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要注意手术方式的正确选取。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导致周边虹膜前粘连,阻碍房水排出引起的青光眼。
主要表现为眼部充血,角膜水肿,剧烈眼痛、头痛,容易导致患者失明。
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大多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2010年5月~2012年5月对60例6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共对60例6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3.4±5.6)岁。
术前视力:无光感19眼,光感25,眼前数指21眼;术前眼压37mmHg~66mmHg,平均眼压(49.58±4.36)mmHg。
伴发疾病情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2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者23例,视网膜血管炎13例,缺血性视乳头病变6眼,不明原发病者3例。
1.2 方法根据术前患者的眼压、视力、眼部的基本情况,将65眼分为睫状体光凝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分别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以最大限度降低眼压减少术中并发症。
1.2.1 睫状体光凝术组给予单纯睫状体光凝术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眼科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5m1+0.5%布比卡因5ml,混合进行球后麻醉。
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眼科疾病是指影响眼部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干眼症等。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调理整体视觉系统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人体内外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在眼科疾病治疗中,中医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滋养肝肾等方法,来调理整个视觉系统。
例如,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睛的供氧供血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眼科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1. 青光眼的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会导致视力丧失。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等。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降低眼压的作用,可以起到治疗青光眼的作用。
2. 白内障的中医药治疗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传统疗法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较大。
中医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等。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护晶状体的作用,可以延缓白内障的发展。
3. 干眼症的中医药治疗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等。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滋润眼部黏膜、调节泪液分泌的作用,可以缓解干眼症的症状。
三、中医药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1. 中医药在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眼科手术后的康复是一个关键环节,中医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来促进术后恢复。
例如,中药可以帮助减轻手术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2. 中医药在眼部外伤中的应用眼部外伤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方法来辅助治疗眼部外伤。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抗炎、解毒和消肿的作用,可以加速眼部组织的修复。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多进展。
中医药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和对症治疗的特点,不断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房积血中西医治疗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前房积血中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56例(5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前房积血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前房积血吸收速度及青光眼手术效果。
结果前房积血吸收速度较快而完全,术后效果稳定。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可促进积血吸收速度,保证青光眼手术效果。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房积血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前房积血的存在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普通的青光眼术后出现前房积血的发生率约为21%~37%[1],而就我科近5年来手术资料显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实施滤过性手术,术中及术后前房积血的发生率约为93.3%,所以,促进前房积血尽快吸收,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是保证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临床上,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不甚理想。
近几年是,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明显提高了前房积血的吸收速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恢复了视功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眼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前房积血病例56例,所有病例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各病例均行可拆除缝线,其中52例术中应用0.02%~0.04%丝裂霉素c或和术后应用2.5% ~5-氟尿嘧啶[2],26例术前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年龄在42-78岁,平均为62.3岁。
单眼发病46例,双眼10例,第一次手术者49例,第二次手术者7例。
本组病例的前房积血均为术中或术后出血。
根据oksala的分类法[3],ⅰ级:积血小于前房1/3者27例;ⅱ级:积血量占前房1/3-1/2,超过瞳孔下缘者21例;ⅲ级:积血量大于前房1/2或充满整个前房者8例。
眼压正常39例,继发高眼压17例,再次出血者9例。
前房出血发生于术中38例,术后1-3天12例,4-7天6例。
1.2 治疗方法
(1)术后卧床休息;(2)给予美多丽散瞳一日二次;(3)典必殊滴眼液2滴一日四次;(4)安络血注射液10毫克肌注一日二次;(5)和血明目片5片口服一日三次;(6)眼内炎性反应强者,给予2%利多卡因注射液0.1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2毫克,妥布霉素注射液1万单位半球后注射,隔日一次,直至炎症控制良好;(7)眼压高者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一日一次或醋甲唑胺片0.1口服一日二次,直至眼压降至正常。
2 结果
前房积血最快吸收2天,最慢11天,平均7天,高眼压者3例在1天眼压正常,5例在2天正常,4例在3天正常,3例在5天恢复正常,2例在7天后正常。
其中9例术后3个月2年内再次发生青光眼。
3 讨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因其在虹膜表面及房角等处布满新生血管[3-4],在术中及术后极易出现前房积血,而其引起的前房积血与普通眼挫伤引起的前房积血相比,有其独自特点:(1)易反复出血。
(2)眼内炎性反应重。
(3)需散瞳。
(4)需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5)血凝块易阻塞手术滤过口,再次引起眼压增高,最终导致手术失败。
(6)前房积血吸收速率慢。
所以,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前房积血的吸收速度要比普通外伤的前房积血要慢(具体相关数字尚未见报道)。
我们的临床经验约慢1-3天。
普通前房积血一般可以在1-5天内吸收,量大者5-7天[5],出现凝血块推迟至10天[6],那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前房积血就相应的延长1-3天。
我们在这些病例术后除了应用常规的术后抗炎处理,另外应用止血剂安络血,其
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缩短止血时间,减少毛细通透性,并能使毛细血管断端回缩而达到止血作用。
而同时我们创新性的将中成药和血明目片应用于这些病例中,其效果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均良好。
和血明目片由生地黄、生蒲黄、赤勺、茺蔚子、夏枯草、丹参、菊花等十九味中药组成,常用于阴虚肝旺,热伤络脉所引起的眼底出血。
而前房出血属中医眼科血证范畴,出血初期,常因有热,治则易活血止血。
其中生地黄、生蒲黄、赤芍、茺蔚子、夏枯草、丹参、菊花具有明显的止血、凝血、促血块吸收的作用,并具有抗炎、消肿、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够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抵抗力,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粘稠度,促进渗出物和出血的吸收,防止再出血。
根据和血明目片的药理作用,并结合临床,因人而异,酌情给予口服和血明目片5-20天,其止血及促进前房积血吸收作用良好,并且能够预防再出血,改善眼前节及眼后节微循环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经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前房积血,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