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学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货币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1908年,出版了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之后,他离开社会学研究达10年之久。1917年,他又回到社会学著述上来,出版了多卷本著作《社会学基本问题》。齐美尔在其晚年撰写的著作和论文,大多是关于文学批评和评论、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社会与社会学的分类

一、社会(society)

齐美尔从对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批判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社会观。和所有的社会学家一样,齐美尔也不否认作为社会终极实体的个人的存在,在他看来,仅仅承认个体的存在,如同仅仅承认树木、水滴的存在一样,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个体之外还存在着个实体性的社会呢?在齐美尔的心目中,社会并非个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通常称之“交往”,构成了社会。

他说我们这里讨论人类物质生活领域中的微观——分子层面上的过程。这些过程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联结或者说构成了宏观体系中的固有的单位或系统。人们之间相互凝视、相互嫉妒、交换信件或共进晚餐….这些只不过是从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中顺手捡来的几个例子。这些关系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恒的;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无关紧要的,也可能是产生重大影响的,但不管如何,这些关系都将人们毫不间断地联系起来。在任何时候,这些关系之线都纵横交错,编织在一起,这些在社会的原子层面上的互动,只能以心理学的显微镜来考察。

在齐美尔看来,社会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但社会一经产生便超越了个人。惟其如此,社会学才成为可能。齐美尔曾说,如果社会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的自主的对象,其先决条件即是,在构成社会的个体之汇集之上,涌现出一个新的实体,否则的话,社会科学的所有问题都只不过是个体心理学的问题。应当注意,在齐美尔的逻辑之中.社会作为高一级的形式涌现于低一级的个体之上,涌现这一观念并不到此为止.“个体之间互动的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创造更高一级的超越个体的形式.取代了直接的互动力量,看起来就像是这些力量的一个独立的体现,吸收并且调控着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的,包括哲学、宗教、风俗等等在内的文化,作为更高一级的力量,作用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还会涌现出更高一级的形式,即个体和社会的终级目的。

二、社会学的分类

齐美尔在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中,将社会学的知识领域(问题领域)划分为抽象程度不同的三个层次:一般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并认为这三个层次彼此相关,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1、一般社会学(general sociology)。它以社会历史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研究对象。

一般社会学虽然涵盖了人类存在的几乎所有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别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它只是企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人类的历史生活,即将社会变迁视为社会形式的变迁。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问题;群体的权力问题;集体和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

2、纯粹社会学(pure sociology)。即形式社会学,它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形式社会学将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和文化价值等具体内容统统舍弃,只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交往的纯粹要素的一种抽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齐美尔意识到要对与自然现象不同的、具有惟一性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研究,就只能抛开这些事件的特殊性,而去关注构成这些事件的同一性即它们的外在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我们用来思考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范畴。齐美尔认为形式社会学和几何学非常相似,因而也可称之为“社会几何学”。

3、哲学社会学(philosophical sociology)。它主要揭示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以及基本范畴,研究社会学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齐美尔认为,当哲学社会学作为一种认识论时,它能够为我们研究其他社会科学提供各种概念、假设、公理和预设,使我们能够将社会领域中无数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一副完整的社会图景;而当哲学社会学作为一

种形而上学时,我们就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有限性,克服个别事件的不连续性和异质性,进而发掘事件的意义。

上述三种社会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表现为;哲学社会学为社会学研究奠定基础,提供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前提;形式社会学在哲学社会学的指导下,对交往形式进行抽象、系统的研究,而不涉及交往过程的具体内容;一般社会学则把形式社会学得出的一般性原理同具体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对社会生活进行详细阐述。

第三节形式社会学(social forms)

一、社会交往的形式( social interaction)

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将形式与内容截然分开。在康德看来,现象世界纷纭繁复、杂乱无章,无规律可言。在此情况下,知识或者说是物理学,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所具有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人以此二者去整理繁杂的世界,使其显示出规律,这也就是所谓“人为自然立法”。时间与空间这两种形式之所以是先天的,是因为如果它不是先天的,即使是最简单的观念我们也无法获得,学习也将是不可能的。齐美尔将康德的上述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发生互动,尽管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但人们在进行这种交往时并未感到困惑,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可供选择的形式是有限的。同时,这些形式本身是先天的,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是人们将形式强加给了互动。而社会的本质只存在于交往的过程之中。因而,形式也就在社会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社会学家的任务也就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

什么是社会交往的形式呢?齐美尔曾说.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按照齐美尔的说法,社会学家和外行人(layperson)一样,都是将形式强加给了交往过程,而形式又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社会学家是否应当像一些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者那样,通过“反观”自己的内心来研究客观世界呢?齐美尔从没有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相反,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从具体的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交往的形式。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得到清楚的阐明,

齐美尔研究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其中包括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卖淫等,我们不妨以“统治”为例说明他关于形式的思想。齐美尔认为,统治包括“压制”与“屈服”两方面,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关系。对许多人而言,所谓压制就是使被压制者屈服,使其丧失其独立性,使其对压制者言听计从。齐美尔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作为领导者,也需要屈服者对其指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否则的话,统治这种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齐美尔还具体分析了几种不同的统治形式。最常见、最简单的统治是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这种统治容易导致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反对。消除群体内部不和或冲突的一个方式,就是使冲突双方在同样的权力地位上发挥作用,即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相对于由一个统治者实施的独裁统治而言,民主或多元的统治可以给个人以更多的自由,更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但从另一方面看,民主的统治也易于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齐美尔对统治的研究还不仅仅局限于此,他还研究了在所谓客观原则之下进行的统治。在他看来,这种以所谓客观规律的名义进行的统治其实是最具攻击性、最残酷的。因为它撕下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面纱,排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情形中,人们感到无助,感到自己为一种非人格的力量所掌握,一筹莫展,毫无出路。与由一个人进行的统治相比较,“在由一个人进行的统治中,尚包含有自由和尊严;而在由规律进

行的统治中,所剩下的只是机械与被动的服从”,这种服从尚且不是最糟的,最卑劣的是对物体(例如偶像)的屈服,齐美尔发现,这种屈服乃是一种“使人屈辱的残暴和无条件的屈服”。因为在此情形中,个人为某种物体所操纵,“他也就在心理上降低为仅仅是一种物体”。

二、社会交往者的类型(social types)

齐美尔不仅将交往划分为不同的形式,而且还将参加交往的个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Type),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等等,他所做的每一种划分都是“一个类型与其他类型,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来进行的,都包含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思想。我们这里仅以穷人为例说明他的类型学说。

按照齐美尔的看法,所谓穷人,是那些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他明确拒绝以某种性质或缺少某种东西(钱)来规定穷人,齐美尔从相互关系和交往的角度来研究贫困,在他看来,穷人(受赠者)与赠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穷人有权得到援助,这种权力减轻了他们在受赠时心理上的痛苦;赠与者有义务援助穷人。齐美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明确提出:“援助穷人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社会需要援助穷人,以使得穷人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危险的敌人,以使得他们已衰弱了的力量转化为生产性的力量。以避免他们的后代进一步下滑。”就此而言,援助穷人乃是为了整个社会福祉。齐美尔还清楚地预感到,随着科层化的发展,对穷人的援助也将越来越成为一种非人格的机制,越来越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齐美尔还对贫困采取了相对主义的看法。从这种观点来看,所谓穷人并非必然是社会的最下阶层,每一个阶层中都有贫困现象。他的这种观点在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中被发展成了“相对贫困化”观念。一个人,即便是上层阶层的成员,他在与其同类的比较中,也可能觉得自己是个穷人。政府消除贫困的努力永远不会完结,即使所有下层阶层的人们境遇都有所改善,仍然会有许多人在与其同类的比较中感到自己是穷人。

三、社会几何学(social geometry)

齐美尔社会学的另外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其社会几何学。我们知道,齐美尔是康德哲学的忠实信徒。在康德哲学中,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先天的观念使得物理学成为可能。时间前后相继地流逝,不仅使我们能够确定事件的先后,而且使我们有了“数”的观念;空间使我们能够判断事物的相对位置。数量作为研究“数”和“形”的科学,在逻辑上先于其他一门学科。齐美尔和其先驱康德一样,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尝试着将数学的思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建立起了所谓的“社会几何学”。齐美尔将数学的一些最基本概念,如数量、距离、位置、权重、对称性等引申到了其社会几何学之中。下面我们择其精要者数量、距离,并以此为例,对其社会几何学作一简介:

1、群体构成的数量。(numbers)

齐美尔试图研究群体的大小(构成群体的人数的多寡),对于群体中互动的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他的这种思想在对两人群体(由两个人组成的群体)与三人群体(由三个人组成的群体)的比较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①两人群体(dyad)。在由两人组成的群体中,互动是直接的,这是两人群体的一个最为明显的性质,其他性质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互动之所以是直接的,是因为在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不可能以其他第三个人为中介来进行。在这种群体中,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构成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之外的群体结构,同时。在这种群体中,每个人都高度地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三人群体的性质与两人群体大相径庭,互动的性质、群体的结构都有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在三人群体中,甲、乙之间的关系可

能不同于甲、丙之间的关系,甲、乙之间可能只谈论工作,而甲、丙之间则只谈论生活。个人参与群体的形式和程度已经不同于两人群体了。

②三人群体(triad)。在三人群体中,第三个人可以利用另外两个人的争斗,而从中渔利,齐美尔认为,争斗乃是人们的天性,即使在毫无利益冲突的情形中,人们仍然会创造出争斗的目标,体育比赛即是这种情形的一个反映。第三个人既可以是另外两人冲突的仲裁者或调停者,也可以拉拢一个,打击另一个。因而,也就有可能在群体中创造出权力或层级结构。即使三个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以彻底的民主方式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三人群体中仍然有人可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群体的名义,对少数派施加压力。换句话说,在三人群体中,有可能产生独立于个人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又很有可能会危及到个性的发展,这是三人群体不同于二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群体中人数、群体规模的增大,这种情形将更加明显。

从整体上看,齐美尔对于群体规模的作用的看法颇多不一致之处。他有时认为,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在小群体或规模小的社会里,尤其是在历史上的小规模群体或社会中,群体从各个方面都控制了个人的自由;而在今天规模巨大的社会里,个人往往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例如一个人既可以是一个休闲俱乐部的成员,同时也属于某个政治组织,某个家庭等等,每一个群体仅仅从某一个方面而控制或影响着个人。用齐美尔的话说,一般而言,围绕着个人的社会圈扩展到什么程度,人之本性及行为中的个性也可扩张至该程度。但是.齐美尔同时还认为,人的群体也会产生出一些在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到人之个性。例如,在一个较大的社会中,由全社会来公开、平等、民主地讨论一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从众心理往往占了上风,一些极为简单、荒谬的想法也有可能被大众所接受,社会则可能因此进入一个非弹性冲动的状态。

2、社会互动的距离。(distance)

齐美尔社会几何学讨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距离”。在齐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意义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这一相对距离所决定的。例如,在经典性的著作《货币哲学》中,他提出了一条使得事物具有价值的根本的原则,即该事物的价值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一个事物如果与人的关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我们一亿光年的完全是由黄金构成的星球,但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无价值,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空气是我们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鉴于我们下面还将较为详尽地介绍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这里不再赘述其关于距离与价值的想法。

齐美尔在《论陌生人》这篇很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中从另外一个角度讨论了距离的意义.在他看来,所谓陌生人,就是距我们既不太远,又不太近的人,如果距离太远,他将失去与我们的联系,因而对于我们毫无关系.也就不是什么陌生人;而如果太近,也就成了我们的熟人也就不再是陌生人。陌生人与我们之间这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使得他与人们之间能够以特殊方式发生互动;由于他不是我们的熟人,所以我们对他有特殊的信任,可以将不便对熟人谈的事情向他倾诉,这也就是说陌生人与我们之间特殊的距离,决定了他与我们之间互动形式的特殊性,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齐美尔并不把陌生人看作是一类特殊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陌生”这种互动形式是非常普遍的。

第四节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

齐美尔像所有经典社会学理论家一样,特别关心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后果,关注现代性的问题。然而,齐美尔的研究视角却与其他理论家有所不同,他始终将注意焦点集中在资本主义的文化上,竭力探讨现代生活状况对个体人格的完善有何影响。可以说,这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移,即由政治经济的观点,转换为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1、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文化冲突)(objective culture and subjective culture)

齐美尔将文化划分为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两大类。客观文化也称客体文化,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组织、团体等;主观文化又称“主体文化”或“个体文化”,指人们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中的综合体现。根据齐美尔的观点,两种文化不可等量齐观,主观文化应该是最高目标,客观文化的意义就在于为个体所内化,其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在理想情境中,主观文化影响塑造着客观文化,同时也要受客观文化的影响,此时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一一相符,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之问的理想关系难以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客观文化越来越朝着自主的方向发展,变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王国。它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沿着专门分工的标准不断繁衍下去;而且,它具有极强的累积能力,在数量上的增长永无止境。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这种累积过程越是迅速。但是,主观文化却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因为单一个体的接受能力总是有限的,这不仅指个体生命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还指个体对客观文化一定是有所取舍、有所选择的。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极不平衡的发展的后果,造成个体生活的很大困惑。面对客观文化的霸权,现代人的选择能力变得麻木,他从客观文化中不断地接受到的刺激,让他产生无能感和无助感,无法让他将它们用于自身人格的培养。因此,现代人不是变为优雅的有教养的绅士,而是变成丧失能力、遭到异化的怪物。总之,文化产品如同经济产品一样,越来越陷入悖论之中,尽管它们是由个体且为个体创造的,但它们却根据自己内在的逻辑而发展,远离它们的起源和目的。齐美尔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的悲剧。

2、都市生活(urban life)

齐美尔认为,现代性展示得最充分也是个体感受现代性最强烈的地方,莫过于现代大都市。尽管城市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对于发生于其中的社会互动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但齐美尔明确主张,城市不是一种带有社会学后果的空间实体,而是在空间上形成的社会学实体。在他看来,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源自于个体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社会力量、历史遗产、外部文化和生活技术时,要求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而大都市正形成了一种强大而杂的社会——技术机制,为了不至于被耗尽和毁灭,个体必须做出抗争和调适。概括起来,都市的个体心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理智至上。造成都市人个性特点的心理基础是神经刺激的增多和精神生活的紧张。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都市生活,大都市的人是用脑而不是用心来做出反应。理智成为现代人心理能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2)计算性格。齐美尔认为,现代心灵变得越来越带有计算性。都市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它具有将一切予以量化的特征。适合于货币经济的特定理智形式,乃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货币经济,才能使如此之多的人整天忙于估计、权衡、计算,根据数字做出决定,将定性的价值还原于定量的价值。除了货币的可计算性所导致的精确性和确定性以外,时间的标准化也是导致都市人计算性格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不守时,都市生活就可能陷人一片混乱。总之,都市的特性迫使人们在生活中分秒必争,精打细算,讲究准确,追求效率。

(3)傲慢冷漠。对于都市来说,最独特的心理现象莫过于“腻烦态度”了。腻烦态度

首先源自于神经刺激的名目繁多和变化无常。无体无止的寻欢作乐的结果是筋疲力尽,腻烦之感油然而生,并对一切提不起劲,从而在外表上流露出傲慢冷漠的神情。都市腻烦态度的另一种心理根源,则是货币经济。由于货币是不带任何色彩的中立之物,因此,凡是货币染过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沉闷和阴郁,不值得为之激动。在货币交换大行其道的都市,一切都可以成为买卖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诱发了玩世不恭、傲慢冷漠的态度。这种态度原本是个体适应都市生活强烈刺激的防卫手段.但如此也就不能以贬低整个客观世界为代价,而这种贬低到头来又会把个体自身的人格拉扯进来,使之产生同样的无价值感。

(4)矜持保留。由于生活在大都市不得不跟大量的人(其中许多是陌生人)打交道,如每次接触都做出热诚的内在反应,心理是吃不消的,因此个体必须有所保留。另外,都市生活中多是萍水相逢的接触,个体自然会有所防范,不会轻信他人。事实上,都市生活作为由货币经济导致的社会关系客观化的一种极端形式,要求个体与其社会环境保持一种距离,要求人与人之间树立一道内在的屏障。害怕接触,保持距离,漠然地处置一切,渗透到都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影响到人的感受方式。

(5)自我表现。现代都市的扩展.使得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整个局面,但作为这种扩展的逻辑和历史的补充,使个体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人们可以追求独特性和不可比性,并将其表现在一种生活方式之中。显然,大都市的生活状况和专业化的分工,为个体之间的分化提供了结构性要求和条件。而都市人普遍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和确定感,所以需要通过不停的追逐新的感官刺激和外部活动来达到暂时的满足。时尚的风行和潮流的日益短命化,最能体现都市人的性格。不断地在表现自我的方式上推陈出新,但有可能从此迷失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归宿。这便是现代都市人面临的最根本的难题”。

第五节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

1、主要内容。

《货币哲学》发表于1900年,它不仅是齐美尔自身思想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20世纪社会理论的发展也举足轻重。该书深受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该书的某些段落不过是将马克思的经济学讨论转化成心理学语言,而更多的人认为该书是对马克思著作的一种重要补充。《货币哲学》既不是单纯的经济学著作,也不是单纯的哲学或社会学著作。有一种含混的说法,称该书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内容是经济学的,论述人与人的关系的大框架是社会学的。可以这么认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一样,《货币哲学》主要阐释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从社会学角度关注货币经济对社会及文化生活产生的作用,而且显示出建立一套文化哲学、乃至生命形而上学的努力。在齐美尔看来,货币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重要的文化事件。因此,他分析货币的重点不是货币的社会经济机制.而是货币及其制度化的现代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内在生活、精神品质的影响。

《货币哲学》是齐美尔少有的大部头的专著,全书分为“分析卷”和“综合卷”两大部分。前者从社会生活入手剖析货币的本质,剖析产生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所满足的需求;后者则综合考察货币对整体的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个体的生命情感、对个体命运的链节、对一般文化的影响”。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将货币仅仅视为一种经济交换的手段,而是将货币和整个经济交换都看作人类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着重分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衍生的社会后果,揭示货币对社会关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货币与价值的关系。(money and value)

齐美尔首先考察了货币与价值的关系。在他看来,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的分离之中,

即事物的价值在于它与我们之间的相对距离之中,如果距离太近、太容易得到,或者太远、太难得到,那它就没有什么价值。因此,最有价值的事物,其距离既非太近也非太远。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生产和交换只能以“以物易物”的形式存在。而货币的出现为各种不同的商品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度量标准,一种普遍的价值尺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展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3、货币的社会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不但创造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提供方法以克服它的限制。一方面,货币价值附着于物体之后,将物体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拉大,以致人们若没有金钱就无法获得这些物体;另一方面,若人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克服一切人类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限制。总之,随着货币的出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加强,导致了一个日益物化的世界的诞生。同时,货币又通过两个途径增进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其一,正是货币的出现使得社会对量的计算超过了对质的强调,或者说正是货币的广泛使用使得世界开始具有量化的倾向,造就了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的计算性格;其二,货币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扩展,因为现代经济中的许多货币交换和转换行为,都需要有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为基础。货币消除了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质的差异,为传统的礼俗社会向现代的法理社会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4、货币的消极作用。

当然,货币也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个人的没落。因为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将所有事物贬抑夷平成为一个共同分母——金钱时,必然导致犬儒主义态度,认为每件事物都有个价码,可以在市场上随意交易买卖;同时,这又导致玩世不恭的态度,使人完全丧失辨别所购买物品的价值差异的能力,只看重量的区分而忽视质的不同。货币经济另一个负面影响,是日益强化人们之间的非人格关系,我们与之交往的不再是活生生的、有名有姓的具体个人,而是一些占据特定社会位置的各种抽象的角色:邮差、司机、面包师等。这正是货币经济下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一种悖谬情境:一方面,我们日益依赖其他人的地位而生存,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对占据这个位置的人知道的却越来越少。填充在特定位置的具体个人逐渐变得不重要,人格特征消失了,其他许多人都可填充这一位置,人变成可以相互置换了。与此相关,货币经济和现代文明一方面将人从过去所依附的各种小圈子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又使得现代社会变为囚禁个人的铁笼。现代社会的人虽然可以只是为了特定的协议和安排而聚集一起,除此可自行其是,但他却变得孤立和原子化,独立面对不断扩张的外在强制的客观文化。其实,相当程度上个人是被他加入的组织视为某种“物”而吸收进来的,他只是组织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因此个性是多余的,自发的行为和自然的情感都是不必要的。总之,现代世界的个人,虽然解除了小团体的控制,但同时也遭受到大众客观文化的奴役。

评价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齐美尔是最被忽略的现代社会学的主要奠基者。他的形式社会学和对社会交往的卓越研究,无疑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派克等产生极大影响,有人将他称作符号互动论的关键创建者之一;在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墨顿关于参照群体和角色理论等研究中,也能明显发现齐美尔的影子;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物科塞的冲突论思想更是直接得益于齐美尔的有关论述;而齐美尔对现代社会诸多领域富有成效的考察,尤其是对各种文化现象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启发了众多社会学家的心智,鉴于他独特的研究旨趣和研究视角,不步学者视他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管他的这些论述散见争不同的文论和著作当中,但是就其逻辑系统性而言仍是完整和自成体系的理论。

概括本章以上两节的论述,可以看到,齐美尔作为西方社会学史上又一位杰出理论

家。对近代社会学理论发展与成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值得一提:第一,齐美尔以其高度的创造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动态的观点考察了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次的互动关系并将其抽象化理论化为一种社会形式,从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互动论形式社会学。用美国社会学家D.P.约翰逊的话来说“齐美尔以自己的互劫论在孔德、涂尔干的唯实论与韦伯的唯名论之间架起了一种桥梁。”这不仅是齐美尔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开拓性的贡献,而且也是社会学理论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齐美尔的互动论形式社会学理论不但突破了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社会研究的静态方式。而且将社会学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互动论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齐美尔不仅是

现代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先驱,而且开社会学微观——宏观理论分析之先河。

第三,齐美尔对社会冲突、货币、个人的社会参与、文化及其异化的研究方面都有异于他人的独到见解。其中,他的社会冲突理论尤其引人注目,这一极富创造性的理论经后世社会学家(如美国的科塞)的发展与完善成为现代分析学派冲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齐美尔的冲突论的实践意义大于其理论意义。

当然,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中也有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有的社会学家批评齐美尔的理论中某些地方比较“模糊”;特别是他经常对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全是任意化的区分”,正因为如此,在他运用社会学方法论进行分析时也就出现了形式和内容界限不清的模糊现象。齐美尔的这一缺点与涂尔干有较为严格概念的实证社会学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此,齐美尔曾在1900年遭涂尔干的批评。也有社会学家认为齐美尔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显得较为零散,从整体上讲还不能称得上全面、系统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总之,齐美尔的社会学说基本上是一系列哲理式论述或逻辑推理,所欠缺的仍然是经验或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其同时代的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说比较起来尤显不足。但是这些理论缺陷并未影响齐美尔在西方近代社会学理论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形式社会学?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2、如何通过货币经济的发展理解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

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 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 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 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 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

齐美尔的思想

第一节 齐美尔的生平与著述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 ●1、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2、代表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货币哲学》等。 3、齐美尔开创的“形式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他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解 释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 4、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理论是微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先河。这也使齐美尔成为现代社会学多个理论流派的先驱。 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 ●1、学科性质:反对“社会学帝国主义”与“收容所” ●齐美尔:“社会学只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探索所有这些学科的主题的新的途径。” ●2、社会的性质:社会化 ●(1)调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2)自然是如何可能的与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3)社会通过人际互动而产生:“社会只不过是各种个人组成的圈子的名称而已, 它们由于这种发挥作用的相互关系而相互约束,因此,人们称他们为一个统体。” ●3、社会学的层次划分与研究对象

●(1)层次划分 ●一般社会学 ●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 ●-哲学社会学 第三节 形式社会学 ●1、互动过程的形式与内容 (1) 形式: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就是人们 交往的种种方式。 (2) 内容:内容是人们交往的特殊目的和目标。 (3)纯形式:纯形式指可以和内容相分离的形式。 (4)形式对社会学的意义 ①使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对象 ②提供了一种社会认识的视野 ③维护社会学研究的客观 ●2、社会形式分类 (1)三分法 ●①社会过程:指不依赖实现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变的那些现象。例如基本的集体行为、分工、孤立、冲突、竞争、联合、抗衡以及时髦时尚等 ②社会类型:指典型的角色行为和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如中间人、仲裁人、上等人、下等人、商人、守财奴、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娼妓、陌生人、穷人等。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 (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 (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 (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 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 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 (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 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

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 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④家庭的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

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 (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 (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 (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 (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 (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 (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 (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一译西梅尔,1858—1918),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大学讲师、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887年开始讲授有关社会学的课程,并于1890年发表第一部社会学专著《论社会分化》,在该书以及《社会学问题》(1894)中,他为社会学标立出一个他将终身遵守的方案,即把社会学视为一门抽象的学科,旨在分析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交流、冲突、统治与服从、秘密与荣誉等。由于他所持的这一观点,他经常被称为“形式社会学家”。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论述发表在《社会学:结合的形式的研究》(1908)中,该书试图把康德的“先验”范畴运用到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中,说明社会冲突如何造成群体凝聚、群体大小对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并描述了诸如“局外人”、“穷人”、“中间人”和“叛教变节者”等社会类型。他还描写过人们在社交中、通信时或在带有嫉妒和感恩色彩的关系中所体验的一切,这有助于促发学者们创立了目前称为“日常生活社会学”的学科。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齐美尔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他认为,饥饿、爱、劳动、宗教信仰……统统不是社会的。只有当它们把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体转化为一定的形式,纳入一般的交往概念时,它们才是社会交往中的因素。社会交往是形式,个人通过这种形式结合成一个满足他们利益的单位。个人通过社会交往的形式发展成统一体;爱、意图和偏好,通过在形式中实现自身而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社会交往的形式包括等级制度、社团、婚姻、友谊;形式不创造社会,形式就是社会。一旦交往全部停止,社会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制度和行动的内容可以改变,但形式依然存在。经济利益既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实现。权力由于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在一起的交往结构而成为一种社会学的形式:例如,绝对权力总是涉及一种交往,一种上下级行动之间的交换。齐美尔的形式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二人互动形式了。二人互动是处于直接相互关联中的两个人的关系。它可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教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丈夫与妻子等等,其基本特征则维系于(二人互动的)整体对每一方个人的依赖性中:取消一方也就毁灭了这种关系和整体本身。但是,如果有第三者加入进来,造成一种三人组合,就会发生质变,直接的相互关联不复存在,而出现中介关系。二人互动并不被人感到是超个人因素即集体状态,相反,三人组合则被人感到是一种外在于并独立于个人的社会结构。他由此得出一个观点:社会交往形式的变化,人数的变化,必然引起新的属性的发展,而这种属性并不能只靠研究孤立的个人推导出来。 齐美尔曾分析过保密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增进而不是削弱人类生活的形式,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与公共世界并存的亲密的私人世界,这个世界对局外人的排斥使分享秘密者增强了道德团结的感觉。但是秘密永远有被察觉的可能性,因此在个人的保密能力或暴露秘密的弱点之间便产生了矛盾:“隐瞒与暴露这两种利益的对立带来人类交往的各种细微差别的命运,它们渗透了全部交往......每一种人类关系无论如何是以其内部或周围有一些秘密为特征的。” 总之,齐美尔不同于那些注重社会的大结构的理论家,他关注的是小的社会单位。他的核心理论是把社会看成一个由体现着社会交往原则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社会由通过交往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所组成;宗教、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 讨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矛盾 1、货币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讨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矛盾 1、货币计算 货币具有可计算性、无实质性、交换的短暂易逝性和不断进行四种特点。在货币交换过程中容易满足,但属于浅层,无深度感(软糖与硬糖的比喻) 2、城市空间 在讨论城市空间时,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矛盾更加突出。在城市中处处发现分工的痕迹,生产专门化。城市生活中存在多种需要,又由于分工化、专门化,生活中就要与各个领域交往。 3、城市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是人的分工与交往不断塑造的 空间。矛盾在空间中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组合城市空间。 4、可计算性的特点在城市社会中更加得到发展 二、时尚 齐美尔认为,在社会学的关系中,时尚是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时尚总是阶级时尚,较高层次的时尚与较低层次的时尚截然有别,而且在后者养成较高层次的时尚时,便抛弃这种时尚。通过某些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社会平等化倾向与个性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妥协,而时尚便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时尚的社会学意义以同等重要的形式表达了平等化和个性化的冲动、模仿的魅力以及特立独行的魅力,或许还可以说明,一般来说,女人尤为强烈地追随

时尚。时尚为女人提供了这样的结合:一方面是普遍模仿的范围,在最宽阔的社会航道中畅游,另一方面是个体人身的显眼、强调和个性化的打扮。 三、卖淫 齐美尔认为卖淫和货币“它们在听任他人分派为任何一种新的用场时的那种冷漠态度,它们抛弃任何一个主体时的那种轻率态度(因为它们与任何一个主体都没有真正的关系),它们作为纯粹的工具所固有的那种没有任何内心活动的物性,这一切都使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货币和卖淫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相似之处。” 四、客观文化的膨胀、主观文化的萎缩,偏向客观文化史男性文化 主导的成果;女性文化不希望让主客观文化分离,若分离则会偏向主观文化。 五、齐美尔最早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对后来妇女解放运动、女权 主义产生影响。齐美尔认为男女本来就有差异,而现代的差别是表层的。他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进行批判,但又不是女权主义的想法。 六、马克思与齐美尔思想比较 马克思思想齐美尔思想 普遍抽象(货币) 侧重社会(结构、经济、阶级等)侧重文化(涉及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由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 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 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 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 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3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第一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齐美尔的社会观 对社会唯名论和唯实论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 二、社会学的对象与领域 ?社会指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个人通过交往形式组成了“社会”?社会学是以各种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为对象,其方法是从各种现象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要素 齐美尔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三级结构: 1、“纯粹”社会学 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 2、“一般”社会学 讨论人类历史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 3、“哲学”社会学 讨论人类的基本本质、终极运动、社会的认识论及本体论的特点等带有终极倾向的问题 三、社会交往的形式 1、社会交往:即社会个体的互动 2、形式: 是对事物内部相互关系及社会交往关系最本质的抽象,是区别于社会交往现象稳定的可重复的基础性的东西 3、社会交往的形式: 即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象。 4、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5、社会几何学 ?社会交往形式与数量 群体人数的多寡对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 ?社会交往形式与距离 第二节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一、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合作与冲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任何合作过程都伴随着与之相对立的冲突过程,完全和谐的社会合作是不存在的。 二、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功能 1、社会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的性质,分为:手段性冲突与目的性冲突 (2)根据冲突的主体范围,分为:个人冲突与超个人冲突 (3) 根据冲突的范围,分为:群体内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和非 人格的思想冲突 2、社会冲突的功能 (1) 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积极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2) 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冲突论》主要内容概括: ?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社会的冲突不仅是利益的反映,而且是敌对本能的反映。人类具有先天的敌对冲动的本能。这种本能虽然受到和谐关系和 爱的本能所制约,但在利益冲突的 刺激下的发展,是社会冲突的最大 原因之一。 ?社会冲突的作用并非一定是消极的,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地引起社会有机体系统的崩溃或社会的变迁。实际上,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的过程,是保持社会整体或某些子系统完全的过程。 ?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情感投入程度及对冲突的理解程 度密切相关。冲突各方的成员团结越 紧密,人们的情感投入程度越大,人 们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个人 利益的程度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 ?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能达到明确目标的手段,冲突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利益的意识能导致非暴力的冲突。现代的劳资冲突则是很好的例证。 ?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间的界限越明显、越牢固,各群体内部的团结也越紧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