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小脑共济失调12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6.53 KB
- 文档页数:2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案例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小脑萎缩引起,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病例。
患者王女士,女性,60岁,退休教师。
在去年,她开始出现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症状,这些症状逐渐加重,导致她走路、抬东西等日常活动都困难重重。
随着病情加重,她开始出现憋气、心慌、头晕等症状。
她去了多家医院,但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诊断。
最终,她被诊断为小脑萎缩共济失调。
小脑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小脑会逐渐萎缩,影响身体的协调能力。
通常,小脑萎缩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代谢异常、中毒等,具体原因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王女士的小脑萎缩病程较长,症状也较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医生为她设计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多种药物,主要针对王女士的症状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肌肉僵硬,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胆碱药可以缓解症状;对于憋气等呼吸系统问题,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
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身体平衡训练、手脚协调训练、康复技能训练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改善王女士的身体协调能力。
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王女士的症状有所缓解,憋气、心慌、头晕等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走路等日常活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
她也逐渐调整了生活方式,增加了锻炼量,疾病对她的影响逐渐降到最低。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治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表现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疾病患者来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康复训练,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都是非常重要的。
共济失调原因待查本患儿为青春期女童,急性起病,病史8天。
以步态不稳、吐字不清为主要表现。
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好,对答切题。
醉酒步态,双手动作笨拙,构音障碍,语速减慢。
四肢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
深浅反射正常引出。
指鼻试验及轮替试验均阳性,Romberg征(+)。
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阴性,粗查感觉存在。
诊断为共济失调原因待查,定位在小脑。
分析病因如下:1、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本病是一种小儿特有的综合征,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之后,多认为属于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多数急性起病,多以躯干共济失调开始,很快发展到高峰,表现为站立不稳,蹒跚步态,严重者不能站立,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竖头,四肢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为辨距不良、指鼻试验不稳,可见意向性粗大震颤,此外还可出现四肢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等。
本患儿急性起病,以躯干及肢体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伴有眼震、构音障碍。
发病前2周曾有“呼吸道感染”病史。
应注意本病,但本病为一排他性诊断,待完善检查,除外其他疾病方可诊断。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炎、脑干脑炎等均可能引起小脑共济失调表现,本患儿为学龄期女童,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应该注意鉴别。
但患儿病程中无发热、无余感染中毒样表现,精神反应好,外院行头颅CT 未见异常,目前不支持。
可行腰穿检查协诊,并完善脑电图、头颅MRI 协诊。
3、先天遗传代谢病:某些先天性代谢异常如高氨血症,色氨酸转运异常等均可能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但通常表现为反复性发作,同时会伴有其他特征性表现如特殊面容,智力低下等,本患儿既往生长发育正常,智体力发育良好,无肝脾肿大等表现,不支持。
可行血氨、乳酸、尿筛查检查协诊。
4、副肿瘤综合征:有些肿瘤如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可导致共济失调症状,并可以此首发,患儿以青春期女孩,急性起病,需注意本类疾病可能性。
进一步完善腹部彩超、卵巢彩超、肾上腺彩超、胸部CT、肿瘤标志物等协诊。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尤其是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早期症状,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有什么表现?得了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会怎样?以及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有哪些并发病症,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症状:步态不稳、四肢震颤、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一、症状1.前驱感染史约80%病例在共济失调发生以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如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约50%病例有发疹性病毒感染史,有的无前驱感染,在完全健康的基础上发生共济失调,还有少数病例先有共济失调,10~20天后出现发疹性疾病。
2.起病特点本病起病急,多以躯干和四肢共济失调开始,很快发展到症状的高峰,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易于跌倒,严重者不能站立,完全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竖头,不能行走需与瘫痪鉴别。
3.体检特点肢体共济失调还表现为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不稳,轮替试验不能,辨距不良及意向性震颤等,常伴构音障碍。
肌张力及睫反射的减低常不典型,肌力正常,感觉检查正常,脑神经多不受累,少数病儿有一过性锥体束征。
半数病儿有明显的水平眼震,部分病儿有眼球辨距不良及斜视眼阵挛。
*二、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以下特点有助于诊断:1.前驱感染史。
2.急性发病。
3.主要表现为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4.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患:全身症状及其他方面的神经系统症候不明显。
*以上是对于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并发症,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并发症:运动障碍疾病*一、并发病症运动障碍,不能站立、行走等,常伴构音障碍、眼球辨距不良及斜视眼阵挛等。
一、构音障碍是指因与言语表达有关的神经-肌肉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导致发音肌的肌力减弱或瘫痪、肌张力改变、协调不良等,引起字音不准、声韵不均、语流缓慢和节律紊乱等言语障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并非绝症,干细胞有望成为其治疗的新希望!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又称小脑萎缩症,是一种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遗传病,将导致患者行走动作摇摇晃晃,因此亦被形象地称为'企鹅家族”,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小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肌肉协调、走路时身体的平衡、动作的平顺、说话的清晰度、吞咽的顺畅及眼球的运转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在20岁至50岁青壮年时期发病,病程可长达二十年,病患由发病初期的口齿不清、行动跌跌撞撞,到末期吞咽困难,终至卧床、插鼻胃管,生活无法自理。
小脑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定位于人类第9号染色体。
若父母一方患有小脑萎缩症,其子女不分性别都将有50%的概率罹患此病,而且一代比一代发病早,病情重。
除遗传因素,发病还可能与病毒感染、中毒和长期脑供血不足诱导有关。
数据显示,全球大概400万小脑萎缩患者,而我国已超200万,约占全球患者的一半。
小脑萎缩症本身不致命,但致残率高。
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愈发严重,渐渐失去正常的思维能力,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小脑萎缩症最关键的是要及早进行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罕见病、遗传病的诊疗水平在不断提升,但迄今为止,仍缺乏能够完全阻止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病情进展的有效治疗。
目前医学临床上主要以减轻症状、缓解病情进展,维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对症治疗为主,疗效常常很不理想。
常规治疗方法如下:1、物理治疗:进行针灸、按摩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理疗;利用水疗、光疗、生物反馈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小脑萎缩患者。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冒险选择,对患者而言,它可以从根处入手,但是手术风险大,而且治疗效果有待观察,不是最佳的选择。
3、药物治疗:在较轻病情下,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服用相关药物,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缓解,但是“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脑萎缩的问题,所以也不是治疗小脑萎缩的长久之计。
sy :a case report and lit erat ure revi ew .Brain Inj ,2004,18:315-320.8 Verzijl H ,Van B ,Lam men s M ,et al.The neuropat hol ogy of he 2redit ary co ngenit al f acial pal sy vs Mobi us s yndro me.Neurology ,2005,64:649-653.9 林加锋.家族性面神经麻痹一家系.浙江医学,1996,18(4):238-239.10 Sasaki M G,L eit e PG ,Lei te A G.B il at eral perip heral facial pal sysecondary t o l ymp ho ma in a pati ent wit h H IV/AIDS :a case report and li terat ure review .B raz J infect Di s ,2002,6:50-54.11 Kress B ,G riesbeck F ,Sti ppich C.B ell pal sy :Quant it at ive anal ys i sof M R i magin g dDat a as a met hod of p redicti ng out come .Neuro ra 2di ol gy ,2004,230:504-509.(2007-12-20 收稿)无共济失调小脑梗死12例临床分析王中原 摘 要 目的:探讨无共济失调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梗死区域及早期诊断对疾病预后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但无共济失调表现的小脑梗死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年龄58~78岁,C T 检查未发现梗死灶,MRI 阳性率为100%。
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