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震荡HRT
- 格式:ppt
- 大小:273.50 KB
- 文档页数: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分析田海萍;张世新【摘要】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动态心电检测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入组30例健康体检并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作为对照.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TO值为(-0.37±2.53),高于正常组(-1.05±0.75);TS值心肌梗死组为(2.06±2.14),低于正常对照组(6.10±2.5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状动脉病变越重的患者中窦性心律震荡减弱或者消失的比例越大.结论:窦性心律震荡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45)002【总页数】3页(P139-141)【关键词】心肌梗死;窦性心律;冠心病;心律震荡【作者】田海萍;张世新【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CCU,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窦性心律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是一次伴有代偿间期的室性早搏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心律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
可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对心血管危险事件有很强的预测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容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
尤其在心肌梗死后第1年猝死的发生率最高。
为提高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存活率,临床研究一直在寻求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并根据这些有效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心肌梗死后患者的高危预测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室性早搏的频度、非持续性室速、心室晚电位阳性、心率变异性、平均心率等。
近年来几个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结果如MPIP和EM IAT研究相继证实了窦性心律震荡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窦性心律震荡报告简介窦性心律震荡是一种与窦性心律不规则节律暂时交替出现的心电活动异常。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
本文将对窦性心律震荡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讨论。
概念窦性心律震荡是指窦房结在连续的时间段内发放的冲动出现规律性的变异。
它与正常的窦性心律不同,窦性心律是指窦房结连续发放冲动的一种规律心率。
病因窦性心律震荡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自主神经调节失衡: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失调可能会干扰窦房结的正常节律调控。
2.心肌病变:心肌病变可能导致窦房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窦性心律的产生与传导。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可能会干扰窦房结的正常功能。
诊断窦性心律震荡的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的检查。
在心电图上可以观察到窦性心律与非窦性心律的交替出现。
常见的窦性心律震荡的心电图表现包括以下几点:1.窦性心律的P波形态和P-P间期规则,非窦性心律的P波形态和P-P间期不规则。
2.窦性心律的R-R间期规则,非窦性心律的R-R间期不规则。
3.窦性心律与非窦性心律的交替出现。
治疗窦性心律震荡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治疗: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针对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进行调控,对心肌病变进行治疗等。
2.症状控制: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来减轻心律不规则的症状。
3.定期复查:窦性心律震荡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监测心律的变化和病情的进展。
结论窦性心律震荡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
它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心电图的检查,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症状控制和定期复查。
虽然窦性心律震荡对患者的生命威胁不大,但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来说,还是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试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与窦性心律震荡发表时间:2013-08-30T10:20:23.04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刘武生[导读] HRT 现象是指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先增快后减慢的动态反应,是健康心脏对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正常反应。
刘武生武陟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摘要] 目的:高血压左室肥厚以及进一步出现心力衰竭后窦性心律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方法:将58 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和心力衰竭分为三组,分析三组之间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变化。
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左室肥厚组TO 增加(P<0.05);合并心力衰竭组TO 增加更显着、TS 减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三组TO 和TS 比较,均P<0.01)。
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律震荡减弱。
窦性心律震荡可应用于高血压心脏损害相关人群猝死危险的评价。
[关键词]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窦性心律震荡左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心力衰竭。
高血压左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显着增加[1]。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最早用于心肌梗死后猝死风险的预测[2-3],近来也有学者将该项检测延伸到心肌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人群的预后评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2 年3 月~2013年6 月住院患者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的成人患者。
排除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但无左室肥厚、非窦性基础心律如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且每个早搏后连续窦性心律不足20 个等。
共入选58 例,其中,男23 例,女35 例;年龄42~76 岁,平均65.4 岁。
根据血压水平、左室肥厚和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等将其分为三组。
A 组:高血压无左室肥厚18 例;B 组:高血压+左室肥厚25 例;C 组:高血压+左室肥厚+心力衰竭15 例。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研究目的: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在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3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20例,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
结果:CHF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HF组TS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减弱,HRT 可能成为预测其危险程度的新指标。
标签:窦性心率震荡;心脏性猝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是心脏功能的减弱可由于原发性心肌病变如心肌炎或心肌病或其他心肌代谢营养障碍等使心肌无力承担正常的负荷;也可能是继发于心脏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如先天性间隔缺损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产生血液分流或反流增加心室容量负荷;或如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等使心室压力负荷过大;或两者兼而有之。
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是近年来一项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方法[1,3]。
寻求有效的高危预测指标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进而采取干预性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CHF组:选自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CHF,依NYHA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Ⅲ级和Ⅳ级者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2~81岁,致CHF病因均为冠心病。
对照组: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5±14)岁。
1.2 方法和指标应用OXFORD Medlog Excel型动态心电图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HRT分析。
窦性心率震荡研究现状摘要:现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应用越发广泛,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测价值越来越大,本文对窦性心律震荡的检测方法,发生机制,临床进展等进行总结。
关键词:窦性心率震荡;检测方法;研究现状窦性心率震荡指一个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心率短暂的初期加速和后期减速的现象,可以反映自主神经对内源性刺激的反射功能,同时也反映了窦房结的双向变时功能。
窦性心率震荡近年来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预测心源性猝死的独立指标,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发生心脏事件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1 HRT概念窦性心率震荡是指一次伴有代偿间歇的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周期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心率现加速后减速的现象。
Schmidt等于1999年于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首次提出了窦性心率震荡的概念,并将窦性心率震荡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危险分层的预测指标。
2 HRT的检测方法窦性心率震荡的现象可进行定量计算,主要包括两个指标震荡起始和震荡斜率[1],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不同的意义。
2.1震荡起始(turbulence onset TO)TO主要反映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加速的现象,其计算公式如下TO=(RR1+RR2)-(RR1-RR2)/(RR1+RR2)x100%。
即用室性期前收缩后的两个RR间期均值与室性期前收缩前的两个RR间期的均值差除以后者。
TO的中性值被定义为0,TO>0为异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初始阶段的窦性心律减速,TO<0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初始阶段的窦性心律加速。
如心电图中出现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则计算多个TO及平均值。
2.2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TS主要反映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减速的现象,是一个定量分析参数。
先测定室早后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绘制RR 间期分布图;再依次用任意连续的5个窦性心率的RR间期值计算并作出回归线,其正向最大斜率即为TS的结果。
《窦性心率震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1 概述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在20世纪初被心脏病学者发现,经过90多年的临床研究,其检测方法逐步规范,最初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危险分层,现在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预后判断和临床研究,成为心血管疾病猝死风险预测中非常重要的无创检测方法之一。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一次室性早搏(PVC)给随后的窦性心律带来双相涨落式的变化是正常人特征性的窦性心律适应性改变,称为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室性早搏后出现HRT 现象,表现为窦性心律先加速随后发生窦性心律减速,见于正常人及心肌梗死后猝死的低危患者;另一种是室性早搏后HRT现象较弱或消失,表现为室性早搏前后窦性心律无明显变化,见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高危患者(图1)。
多数欧洲心血管病专家认为室性早搏后对心率的多重作用是筛查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可靠检测方法。
德国Schmidt等在1999年首次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HRT现象的定义和检测方法,成为HRT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里程碑;随后这种检测方法作为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的一项分析功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
关于HRT的综述首次在2005年1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表,标志着我国心血管病学者开始认识HRT现象并将它应用于临床研究。
2 定义窦性心率震荡(HRT)是指心脏在发生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出现短暂的加速和减速的过程,反映室性早搏后出现自主神经的快速调节反应。
HRT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压力反射评估方法。
2.1 震荡初始震荡初始(TO)代表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出现加速。
检测方法:将室性早搏QRS波标记为0,之前的窦性心搏标记为-1,-2,-3,…室性早搏之后的窦性心搏标记为1,2,3,…,20(图2A),用室性早搏代偿间期后的前2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减去室性早搏偶联间期前的2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两者之差再除以后者,即TO=[(RR1RR2)-(RR-1RR-2)]/(RR-1RR-2),所得结果有三种:①TO=0,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无变化;②TO >0,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减速;③TO<0,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加速。
慢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特点【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特点。
方法:对30例慢性心衰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做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上读出心率震荡(HRT)的参数:震荡初始值(TO)及震荡斜率值(TS),并分析两组的参数值。
结果:慢性心衰患者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心衰组患者HRT较正常健康者存在“钝化”现象。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窦性心率震荡;心电图特点心衰患者中猝死占总病死率的20%~45%,及早识别高危心衰猝死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窦性心率震荡[1]是临床心电生理学又一新的检测措施,能反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和自主神经平衡性的变化,它的异常,被认为与猝死有关,是心肌梗死后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它在心衰、扩张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展开。
心率震荡(HRT)指一次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出现短暂的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是自主神经对单发室性早搏这种微弱刺激出现的快速调节反应,同时反映窦房结的双向变时功能。
震荡初始值(TO):震荡初始值代表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的加速。
是用室性早搏后最初两个R-R间期的均值,减去室性早搏前的2个R-R 间期的均值之差再除以后者。
其中性值为0,≥0为异常,<0为正常。
震荡斜率值(TS):震荡斜率是定量分析室性早搏后是否存在窦性心律减速现象。
首先测定室性早搏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绘制R-R间期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窦性心律的R-R值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
TS值以每个R-R间期的毫秒变化值表示,其中性值为2.5 ms/R-R间期,当TS>2.5 ms/R-R间期时,表示窦性心律存在减速现象,而TS<2.5 ms/R-R间期时,则表示VPC 后的窦性心律不存在减速。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30例慢性心衰患者均为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间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非窦性心律者、房室传导阻滞者、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严重短期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
窦性心率震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
方法:选择发病1~3周的92 例AMI患者和70 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详细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获取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以及HRT的3个参数,即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
结果:AMI 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TT、TO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HRT在AMI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尤以TT和TS差异显著,HRT可作为AMI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关键词】窦性心率震荡;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严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窦性心率震荡(HRT)是近年提出的一项心电学新指标,它是指一次伴有代偿间歇的室性早搏后出现的窦性心率先加速随后心率减速的现象[1]。
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存在者说明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尚属正常,消失者则提示体内交感神经存在过度兴奋、作用占优势的情况,严重者需要及早给予干预性治疗,以防止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给人体带来危害作用。
目前,国外几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及国内相关试验相继证实,HRT对AMI后患者死亡率具有较高独立预测价值,但这些研究多是围绕HRT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两项指标展开的[2]。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近来发现TO、TS受心率影响较大,国外学者提出HRT的又一项新测量指标——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并提示该指标测量简便且结合TT可使HRT提供更好的预测价值[3,4]。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AMI组:选择2003年8月—2008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AMI患者92 例(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升高等客观证据)。
窦性心律震荡对临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分析陈肖艺;钟静敏;甘文雪;梁一萍;黄智勇【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17(038)012【摘要】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不同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冠心病组,每组50例.正常对照组选择有室性期前收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体检者50例.根据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心血管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TO和TS的差异.根据不同病变程度进一步将冠心病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比较不同亚组间TO和TS的差异,并分析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TO和TS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组TO值升高、TS 值降低.冠心病组TO值升高、TS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各亚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显示,病变越严重HRT的两参数变化越显著,死亡组患者TO值显著升高、TS值显著降低.结论心率震荡减弱或消失可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可靠参考及预测指标.%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heart rate turbulence(HRT) predicting differ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its value on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 Patients who accepted hospital Holter test 24h (Holter) in our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divided into unstable angina group (n =50)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n =50)according to clinical diagnosis.And 50 physical examinees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s withoutorganic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According to Holter recording data,two parameters of HRT were calculated:the initial shock (T0) and turbulence slope (TS),and the differences of T0 and TS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sion degrees,patient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and unstable angina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divided into sub groups.Then the differences of T0 and TS among sub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differences of T0 and TS between death group and survival group were also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unstable angina group has a rise in T0 (P < 0.05)and depression of TS(P <0.05).Comparison among sub groups of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indicated that the more serious the lesion was,the more significantly two parameters of HRT changed and T0 remarkably increased and TS remarkably decreased in deathgroup.Conclusion The weakening or disappearing of heart rate turbulence can be regarded as a reliable indicator for reference and prediction of severity of unstable angin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总页数】3页(P1397-1399)【作者】陈肖艺;钟静敏;甘文雪;梁一萍;黄智勇【作者单位】茂名市人民医院心电图科,心血管内科,超声诊断科,广东茂名525000;茂名市人民医院心电图科,心血管内科,超声诊断科,广东茂名525000;茂名市人民医院心电图科,心血管内科,超声诊断科,广东茂名525000;茂名市人民医院心电图科,心血管内科,超声诊断科,广东茂名525000;茂名市人民医院心电图科,心血管内科,超声诊断科,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相关文献】1.窦性心律震荡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J], 黄学成2.窦性心律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 [J], 戴淑婷;王桂英;郭小平3.窦性心律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J], 朱柏祥;李丽颖;邢永华4.窦性心律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J], 杨琪5.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窦性心律震荡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 [J], 叶国红;戴海鹰;夏欣;李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