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震荡[荟萃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9.69 MB
- 文档页数:7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
室性早搏对随后的窦性频率的影响有两种情况:
•窦性频率先加速,后减速,形成双相涨落式变化,这种特征性的变化称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见于正常人及心肌梗死后猝死的低危患者;
•窦性频率改变不明显或消失,见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高危患者。
检测方法
震荡初始(TO):用室性早搏后的前2个窦性R-R间期的均值(用A表示)减去偶联间期前的2个窦性R-R间期的均值(用B表示),两者之差除以后者,即TO=(A-B)/B。
震荡斜率(TS):是定量分析室性早搏后是否存在窦性频率减速现象。
先测算早搏后的前20个窦性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绘制R-R间期值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R-R间期值计算并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
TS值以每个R-R间期的ms变化值表示,当TS>2.5ms/R-R间期时,表明存在减速现象;当TS<2.5ms/R-R间期时,表明不存在减速现象。
发生机制
室性早搏的直接作用:早搏引起动脉内血压下降,代偿间歇后第1个窦性搏动的动脉血压将上升,这些变化将影响窦房结血液供应及对窦房结机械性牵张作用,影响窦房结自律性。
室性早搏的反射作用:通过压力感受器发生的压力反射是出现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最主要机制。
应用与评价
TO和TS指标对猝死高危患者预测作用稳定而可靠。
•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危险性:TO、TS均异常时,是猝死最
敏感的预测指标,其阳性预测精确度达32%,同时阴性预测精确度达90%。
•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猝死的危险性。
窦性心律的名词解释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心电信号的传导和自身的收缩舒张来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行。
而心电信号起源于心脏中的窦房结,因此,窦性心律是指心电图上正常的心律。
本文将对窦性心律的内涵、特点和相关的生理机制进行解释。
一、窦性心律的内涵窦性心律,顾名思义,是指心脏的自发性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的一种心律。
窦房结是位于心脏右耳部的一块组织,是支配心房收缩的起搏点。
窦房结会自发地发出电信号,引导心房收缩,然后信号传递到房室结,使心室收缩,从而推动血液循环。
窦性心律是成年人正常的心脏节律,它通常具有特定的特点。
二、窦性心律的特点1. 心搏规律性:窦性心律具有一定的心搏规律性,即间歇时间基本相等,心跳有一定的稳定性。
正常成人的窦性心律心率通常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 P波形态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上,心房除极产生的P波形态正常,代表窦房结的起搏信号经过心房收缩。
3. P波与QRS波群之间有稳定的时间间隔:窦性心律的心电图上,P波和QRS 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对稳定,表明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传导正常。
4. QRS波群形态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形态正常,表明房室结及其下传导系统正常。
5. QT间期正常:窦性心律的QT间期在正常范围内,该间期代表心室肌肉舒张和再充电的时间。
三、窦性心律的生理机制窦性心律的产生和维持依赖于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和窦房结周围的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
窦房结的起搏功能通过除极和复极的离子通道调控,使充电状态发生变化。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调节窦房结的兴奋性和节律。
交感神经使窦房结受到更多的刺激,增加其放电频率;副交感神经则减慢窦房结的兴奋和传导速度,降低心率。
窦性心律的生成还受到体内激素的调节,如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等。
这些调节因素的平衡维持了窦性心律的正常工作。
总结起来,窦性心律是心脏的正常节律,具有心搏规律性、P波形态正常、P波和QRS波群之间有稳定的时间间隔、QRS波群形态正常以及QT间期正常等特点。
窦性心律失常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属于正常节律。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均属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称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
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称窦性停搏。
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并引起头昏、黑蒙、晕厥等临床表现,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一、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一般心电图机描记不出窦房结激动电位,所以都是以窦性激动发出后引起的心房激动波P波特点来推测窦房结的活动。
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即P 波在Ⅰ、Ⅱ、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
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
二、窦性心律不齐1.病因多见于健康小儿,其中3岁以后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现,而当心率增快时或运动、清醒时心律可变整齐。
药物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剂可致心律不齐。
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
2.临床表现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叙述心悸、胸闷、不适。
常于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律不齐可与呼吸的周期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
窦性心律不齐无临床意义。
3.心电图特点(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窦性P波;心律不齐与呼吸有关,呼气时减慢,吸气时加快,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律;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秒以上;(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基本相同;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无关。
窦性心律的名词解释窦性心律,又称窦律,是指心脏由窦房结发放起搏电位,引导心脏节律的心律。
窦性心律是一种正常而健康的心律,是心脏发放和传导正常的信号,使心脏能够均衡地收缩和舒张,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以下是窦性心律的详细解释:1. 窦房结:窦房结位于心脏右上部的右房壁,是心脏内的一个重要起搏器,负责发放冲动并协调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 窦房结的起搏功能:窦房结发放的电信号能够引导心脏中的心房肌收缩,使血液能够被推动进入心室。
窦房结在正常情况下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发放搏动,在运动、休息、睡眠时频率会有所变化。
3. 窦房传导:窦房结向心房传导电信号引导心脏发出收缩指令。
该电信号经由心房的传导系统迅速传递,使心房的心肌快速收缩,引起心房的收缩,促使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4. 窦房结控制心率:窦房结对心率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机体的需求,它能够改变心率的频率,并使心脏适应不同的生理状态。
5. 窦性心律的判断:通过心电图(ECG)可以判断心脏的节律,窦性心律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由窦房结发生的规则、较为稳定的P波,即能够观察到心房的收缩情况。
同时,在窦性心律下,R-R间期较为稳定,心电图的形态正常。
6. 窦性心律的意义:窦性心律代表了心脏的正常起搏和传导功能,人体正常的身体活动和生理状态都需要有规律的心脏收缩和舒张。
窦性心律的存在意味着心脏的起搏器和传导系统都在正常工作,能够使循环系统保持正常的血液供应。
总结起来,窦性心律是由窦房结发放起搏电位,并引导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节律。
窦性心律的判断需要通过心电图来确定,它是心脏正常起搏和传导功能的表现,保证血液正常流动,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
窦性心率震荡研究现状摘要:现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应用越发广泛,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测价值越来越大,本文对窦性心律震荡的检测方法,发生机制,临床进展等进行总结。
关键词:窦性心率震荡;检测方法;研究现状窦性心率震荡指一个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心率短暂的初期加速和后期减速的现象,可以反映自主神经对内源性刺激的反射功能,同时也反映了窦房结的双向变时功能。
窦性心率震荡近年来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预测心源性猝死的独立指标,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发生心脏事件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1 HRT概念窦性心率震荡是指一次伴有代偿间歇的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周期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心率现加速后减速的现象。
Schmidt等于1999年于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首次提出了窦性心率震荡的概念,并将窦性心率震荡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危险分层的预测指标。
2 HRT的检测方法窦性心率震荡的现象可进行定量计算,主要包括两个指标震荡起始和震荡斜率[1],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不同的意义。
2.1震荡起始(turbulence onset TO)TO主要反映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加速的现象,其计算公式如下TO=(RR1+RR2)-(RR1-RR2)/(RR1+RR2)x100%。
即用室性期前收缩后的两个RR间期均值与室性期前收缩前的两个RR间期的均值差除以后者。
TO的中性值被定义为0,TO>0为异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初始阶段的窦性心律减速,TO<0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初始阶段的窦性心律加速。
如心电图中出现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则计算多个TO及平均值。
2.2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TS主要反映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减速的现象,是一个定量分析参数。
先测定室早后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绘制RR 间期分布图;再依次用任意连续的5个窦性心率的RR间期值计算并作出回归线,其正向最大斜率即为TS的结果。
浅析高血压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目的:浅析高血压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用途与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进行治疗的单纯性高血压患者73例(实验组)和无高血压疾病的正常自愿者71例(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分别计算和比较两组震荡斜率和振荡起始。
结果:实验组的震荡斜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震荡起始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窦性心律震荡现象逐渐减弱,此项检查可为高血压病患者提供预后参考条件。
标签::高血压病;窦性心律震荡;震荡斜率;振荡起始近年来,窦性心律震荡是一项重要的心电学的诊断指标。
窦性心律震荡具有可靠、简单、可反映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等特点,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测手段[1]。
目前,有关窦性心律震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级分层和预后预测,而对高血压病的有关研究较少报道。
本文回顾与分析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进行治疗的73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浅析高血压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用途与意义。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进行治疗的单纯性高血压患者73例,其中男患者39例,女患者35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65.8±9.4岁。
高血压病诊断的标准为血压大于140/90mmHg,依据其他的辅助检查和病史检查,排出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
无高血压疾病的正常自愿者71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36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4.3±8.7岁,且对照组均存在室性期前收缩,根据心电图、病史体检、彩超和X线等检查排出患有心脏疾病和其他器官疾病的患者。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使用MO-TOROLA 2000型动态记录心电分析系统进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符合筛选室性期前收缩的条件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检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有完全的代偿间期,室性期前收缩前最少有3个窦性心搏,早搏后有20个窦性心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窦性心律震荡变化及意义摘要】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 rate turbulence, HR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本院内科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COPD患者40人,按照GOLD综合评估分为A组(8例)、B组(6例)、C组(14例)和D组(12例)。
对照组42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12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记录,采用HRT专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及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 TS)。
结果:COPD患者TO[(0.14±0.06)%]较对照组[(0.10±0.07)%]增高,TS[(1.81±0.45)ms/RRI]较对照组[(2.60±0.39) ms/RRI]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综合评估D组患者TO[(0.08±0.04)%]及 TS[(1.38±0.47) ms/RRI]均较其余三组降低。
结论: COPD患者HRT明显减弱。
HRT检测对评估COPD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窦性心率震荡动态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381-022011年11月颁布的“COPD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指出,COPD常常和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和抑郁等其他疾病合并存在,可对COPD的进展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心血管疾病是COPD的主要合并症之一[1],是与COPD共存的最常见也最重要的疾病。
窦性心律震荡(hear rate turbulence, HRT)是窦房结对室性期前收缩的一种双向的生理反应,是自主神经对内源性刺激所作出的迅速和敏感的反应,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猝死危险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对40例COPD患者进行了HRT现象的观察,拟探讨HRT检测对评估COPD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窦性心律震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刘彦风【摘要】目的窦性心律震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2017年西平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西平县中医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脑钠素、心功能指标和窦性心律震荡(HRT)参数,分析试验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与各参数相关性.结果试验组TO值、BNP和LVEDD高于对照组,TS值和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TO值和BNP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高,TS值和LVEF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O值与BNP 和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S值与BNP、LVEF和LVEDD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窦性心律震荡参数与BNP和心功能指标均存在相关性,窦性心律震荡可作为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的指标.【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02【总页数】2页(P289-290)【关键词】窦性心律震荡;充血性心力衰竭;危险分层【作者】刘彦风【作者单位】西平县中医院河南驻马店 463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心肌损伤表现为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室泵血功能受损。
心力衰竭可加速心肌结构重建,而心功能恶化会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形成恶性循环[1]。
心力衰竭患者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迷走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心率震荡。
因此,心率震荡可以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的评价指标[2]。
本研究分析窦性心律震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2017年西平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西平县中医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