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震荡现象
- 格式:pdf
- 大小:377.67 KB
- 文档页数:6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方法: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的98例患者和对照组的30例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然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的23例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的75例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作用。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存活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存活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主神经受到了明显的损坏,其损坏程度与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相当。
窦性心律震荡能够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分析、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键词:窦性心律震荡急性心肌梗死影响【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16-02急性心肌梗死是极容易导致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疾病,临床上对于其预后的判断一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有临床研究发现其预后与窦性心律震荡有一定的关联[1]。
我院就对窦性心律震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男55例,女43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为(67±13)岁,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98例患者中,经过临床治疗,死亡23例,存活75例。
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3±9)岁,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选出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计算出患者的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两个指标[1]。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研究目的: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在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3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20例,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
结果:CHF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HF组TS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减弱,HRT 可能成为预测其危险程度的新指标。
标签:窦性心率震荡;心脏性猝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是心脏功能的减弱可由于原发性心肌病变如心肌炎或心肌病或其他心肌代谢营养障碍等使心肌无力承担正常的负荷;也可能是继发于心脏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如先天性间隔缺损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产生血液分流或反流增加心室容量负荷;或如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等使心室压力负荷过大;或两者兼而有之。
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是近年来一项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方法[1,3]。
寻求有效的高危预测指标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进而采取干预性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CHF组:选自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CHF,依NYHA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Ⅲ级和Ⅳ级者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2~81岁,致CHF病因均为冠心病。
对照组: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5±14)岁。
1.2 方法和指标应用OXFORD Medlog Excel型动态心电图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HRT分析。
窦性心律震荡报告摘要窦性心律震荡是心电图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异常现象,通常表现为突然的心率波动。
本报告旨在分析窦性心律震荡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供相关的医学建议。
引言窦性心律震荡是指窦房结起搏功能发生周期性变异的一种情况,一般每隔几秒至几分钟,患者心率将在相对较低和相对较高之间变化。
虽然窦性心律震荡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自限性的心电图表现,但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不齐、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症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病因窦性心律震荡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1.窦房结自身的电生理活动异常,可能与窦房结内沟道的关键基因突变有关;2.药物的副作用,如某些心脏病患者长期使用的心脏药物可能导致窦性心律震荡的发生;3.心脏代谢异常,如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钙、镁、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4.突发性心肌缺血。
临床表现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可出现以下症状:1.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窦性心律震荡时,心率可能会突然增加或减慢,引起心悸不适;2.心律不齐:心率波动会导致心脏节律的混乱,引起心律失常;3.心绞痛:窦性心律震荡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胸痛;4.心力衰竭:长期存在的窦性心律震荡可能会造成心功能衰竭,表现为气促、乏力等症状。
诊断窦性心律震荡的诊断主要通过心电图来确定,可根据以下特征进行诊断:1.心率的周期性变化:窦性心律震荡时,心率波动明显,呈现波浪状变化;2.心电图记录中出现的窦性P波变异:窦性心律过程中,P波的形态和电压可能会有不规则的变化;3.心房电轴方向的变化:窦性心律震荡时,心房电轴方向可能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治疗方法窦性心律震荡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表现的严重程度。
一般而言,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观察和监测对于窦性心律震荡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需要进行定期的心电图监测和健康观察。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窦性心律震荡,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特点。
方法:对30例慢性心衰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做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上读出心率震荡(hrt)的参数:震荡初始值(to)及震荡斜率值(ts),并分析两组的参数值。
结果:慢性心衰患者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心衰组患者hrt较正常健康者存在“钝化”现象。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窦性心率震荡;心电图特点心衰患者中猝死占总病死率的20%~45%,及早识别高危心衰猝死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窦性心率震荡[1]是临床心电生理学又一新的检测措施,能反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和自主神经平衡性的变化,它的异常,被认为与猝死有关,是心肌梗死后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它在心衰、扩张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展开。
心率震荡(hrt)指一次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出现短暂的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是自主神经对单发室性早搏这种微弱刺激出现的快速调节反应,同时反映窦房结的双向变时功能。
震荡初始值(to):震荡初始值代表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的加速。
是用室性早搏后最初两个r-r间期的均值,减去室性早搏前的2个r-r间期的均值之差再除以后者。
其中性值为0,≥0为异常,<0为正常。
震荡斜率值(ts):震荡斜率是定量分析室性早搏后是否存在窦性心律减速现象。
首先测定室性早搏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绘制r-r间期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窦性心律的r-r值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
ts值以每个r-r间期的毫秒变化值表示,其中性值为2.5 ms/r-r 间期,当ts&2.5 ms/r-r间期时,表示窦性心律存在减速现象,而ts<2.5 ms/r-r间期时,则表示vpc后的窦性心律不存在减速。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30例慢性心衰患者均为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间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非窦性心律者、房室传导阻滞者、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严重短期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
《窦性心率震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1 概述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在20世纪初被心脏病学者发现,经过90多年的临床研究,其检测方法逐步规范,最初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危险分层,现在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预后判断和临床研究,成为心血管疾病猝死风险预测中非常重要的无创检测方法之一。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一次室性早搏(PVC)给随后的窦性心律带来双相涨落式的变化是正常人特征性的窦性心律适应性改变,称为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室性早搏后出现HRT 现象,表现为窦性心律先加速随后发生窦性心律减速,见于正常人及心肌梗死后猝死的低危患者;另一种是室性早搏后HRT现象较弱或消失,表现为室性早搏前后窦性心律无明显变化,见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高危患者(图1)。
多数欧洲心血管病专家认为室性早搏后对心率的多重作用是筛查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可靠检测方法。
德国Schmidt等在1999年首次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HRT现象的定义和检测方法,成为HRT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里程碑;随后这种检测方法作为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的一项分析功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
关于HRT的综述首次在2005年1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表,标志着我国心血管病学者开始认识HRT现象并将它应用于临床研究。
2 定义窦性心率震荡(HRT)是指心脏在发生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出现短暂的加速和减速的过程,反映室性早搏后出现自主神经的快速调节反应。
HRT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压力反射评估方法。
2.1 震荡初始震荡初始(TO)代表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出现加速。
检测方法:将室性早搏QRS波标记为0,之前的窦性心搏标记为-1,-2,-3,…室性早搏之后的窦性心搏标记为1,2,3,…,20(图2A),用室性早搏代偿间期后的前2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减去室性早搏偶联间期前的2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两者之差再除以后者,即TO=[(RR1RR2)-(RR-1RR-2)]/(RR-1RR-2),所得结果有三种:①TO=0,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无变化;②TO >0,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减速;③TO<0,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加速。
慢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特点【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特点。
方法:对30例慢性心衰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做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上读出心率震荡(HRT)的参数:震荡初始值(TO)及震荡斜率值(TS),并分析两组的参数值。
结果:慢性心衰患者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心衰组患者HRT较正常健康者存在“钝化”现象。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窦性心率震荡;心电图特点心衰患者中猝死占总病死率的20%~45%,及早识别高危心衰猝死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窦性心率震荡[1]是临床心电生理学又一新的检测措施,能反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和自主神经平衡性的变化,它的异常,被认为与猝死有关,是心肌梗死后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它在心衰、扩张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展开。
心率震荡(HRT)指一次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出现短暂的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是自主神经对单发室性早搏这种微弱刺激出现的快速调节反应,同时反映窦房结的双向变时功能。
震荡初始值(TO):震荡初始值代表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的加速。
是用室性早搏后最初两个R-R间期的均值,减去室性早搏前的2个R-R 间期的均值之差再除以后者。
其中性值为0,≥0为异常,<0为正常。
震荡斜率值(TS):震荡斜率是定量分析室性早搏后是否存在窦性心律减速现象。
首先测定室性早搏后的前20个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绘制R-R间期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窦性心律的R-R值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
TS值以每个R-R间期的毫秒变化值表示,其中性值为2.5 ms/R-R间期,当TS>2.5 ms/R-R间期时,表示窦性心律存在减速现象,而TS<2.5 ms/R-R间期时,则表示VPC 后的窦性心律不存在减速。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30例慢性心衰患者均为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间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非窦性心律者、房室传导阻滞者、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严重短期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