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训诂与训诂学定义一、古注的重要性古注是阅读古文的桥梁。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古注是今注的源头。
读古注比查字典有时更能解决问题。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
”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事高大。
《说文》:“豔,好而长也。
从丰,丰,大也。
”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
”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
二、古注的发展状况“代有注释”1、汉代注释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
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古训传》,简称《毛诗》。
第七講古書注解及訓詁學知識我國古代漢文典籍在後代出現了當代人讀不懂的情況,所以,從漢代起,人們即開始了對古書的注解工作。
後來歷朝歷代都有這方面的工作和成果,我們把古書的注解簡稱“古注”。
古注是閱讀古代文獻、掌握古代文化知識的橋樑。
古注本身牽涉到體例、術語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須瞭解古注的這些內容。
這一講,我們圍繞古注,主要來看看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古注的分類、古注的體例、古注的內容、古注的風格和古注的術語等七個方面的問題。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釋家距所注古代典籍的時代較近,對古代文獻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特點、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情況都比較瞭解,所以其注釋的準確性相對較高。
有些詞句,如果沒有古人的注釋,我們不是無從知道其含義,就是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
例如《左傅•隱西元年》:“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杜預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裏,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
”根據“杜注”,我們不但知道了一雉牆的體積,而且知道了三百雉並非指諸侯國首都城牆的周長,而是指首都城牆一面的長度。
又如《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傳雲:“窈窕,幽閒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後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專貞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閒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稱。
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為處子時而言也。
君子,則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據《毛傳》和朱熹注,我們得知“窈窕”本來的含義是幽閒、嫺靜的意思,後來才引伸出美好、漂亮這一義項。
古注並非都是正確的,其中也存在著不少錯誤,因此我們在閱讀古注時既要重視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認為凡是古注都是正確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傳•隱西元年》:“莊公寤生,驚薑氏。
”杜預注:“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
”“寤生”之“寤”實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預釋“寤”為“寐寤”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亨、孔安国、马融、郑⽞等。
2.唐⼈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作:陈奂《诗⽑⽒传疏》、马瑞⾠《⽑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正义》、王先谦《庄⼦集解》、郭庆藩《庄⼦集释》。
(2)古籍校勘的⼯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字校订提出⾃⼰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英疏《庄⼦》。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六艺论》:“注诗宗⽑为主,⽑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还给前⼈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起,再加上⾃⼰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句或⼏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式的同时使⽤。
D、通释全章⼤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来释义,还⽤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有朋⾃远⽅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尔雅·释天》:“⾕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谓之切,象谓之磋,⽟谓之琢,⽯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般释特殊。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2. 训诂学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
3.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汉代至今的演变。
4.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5. 训诂学的技巧: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进行训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训诂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应用:古文献的解读与诠释。
2.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相互影响与促进。
3. 训诂学的现代发展:计算机辅助训诂。
4. 训诂学的困境与挑战:文字演变、方言差异等。
5. 训诂学的未来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应用及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探讨训诂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示例:介绍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具体应用案例。
5. 讨论:让学生思考训诂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
6. 展望: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实践应用。
古书的注解一、注解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我国训诂学史上给古文献作注始于汉代,这是有它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一般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致使文字的形义关系、词语的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语法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原本妇孺皆知的语言文字,到后来连硕师大儒也难以读懂,这就需要有专家给语言文字作解释。
第二,统治者尊经。
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汉初,为了弥补长期战乱的创伤,巩固新的政权,朝廷很重视恢复和繁荣文化。
学者们开始搜集“秦火”以后流散的文献古籍,加以整理解释。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经学空前繁荣昌盛。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每经都有由中央认定的博士进行讲授。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人们看不懂古文(战国时六国文字)经籍,需要注解。
当时从民间搜集的“书集如山”,绝大部分是人们凭记忆用隶书记录的。
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鲁恭王扩建宫室,拆毁了一座孔子住过的旧房子,从夹壁中发现了用六国古文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这批经书后来就叫做古文经。
古文经中多古文古语,要明经义,首先要攻克古语言文字关,所以,相对于今文经学来说,古文经偏重于识字考词及名物训诂。
第三,古、今文经学之争促使了训诂学的发展。
今文经(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的)为官方所定经学,设有五经十四博士,为御用学派。
当时的士人和官吏的任用和迁升,都要学习儒经。
如:桑弘羊本为一个牧猪的人,就凭钻研公羊学,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古文经是指鲁恭王在孔子故宅的夹壁中发现的用六国古文字写成的《尚书》《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古文献,当时古文经为今文经学家所怀疑,反对将它列入学馆,因此,今古文之争十分激烈,持续了近200百年。
由于古文家基础坚实,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解经重视文字训诂,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终于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二、注解的体例要读古注,就得先了解古注的体例,古注的体例是指古注的种类、古注的术语和古注的编排。
古注大都是随文释义的注疏,即附于文献正文之后的注释。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校勘、释义和注释等内容。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校勘。
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正和校勘学的研究。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文献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遗漏或篡改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校勘学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比较、考证,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问题,并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文本。
校勘的方法包括考据、辨伪、补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据。
考据是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句法、语言风格、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文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释义。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和用法,需要通过释义来解释其意义。
释义是对文献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古代的释义方法有多种,包括注释、诠释、解释等。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诠释是对文献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解读,解释是对文献中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真正含义,把握其思想和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释。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句、句子或篇章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在注释中,除了对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解释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文化解读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注释是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勘、释义和注释等。
通过校勘,可以恢复古代文献的原始文本;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用法;通过注释,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
训诂学对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训诂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一、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乙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说文》:“讎,犹应也。
”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
”朱熹注:“微,犹衰也。
”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2.拟音的术语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说文·王部》:“皇,大也。
从自,自,始也。
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自,讀若鼻。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陆德明《释文》:“朝,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读为、读曰: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为“破读”。
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3.改字的术语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凡易字之例……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
”《周礼·掌客》郑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
”《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校勘学常用的术语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羡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2.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夺文”、“阙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了文字的现象。
《淮南子·主术》:“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其所行。
”念孙案:“民之化也”本作“民之化上也”,下句“其”字正指“上”而言。
脱“上”字则义不相属。
《文子·精诚》篇正作“民之化上”(王念孙《读书杂志》九之九“民之化也”条)。
3.倒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
《墨子·鲁问》:“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四》“倒文四”条:“旧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据下文乙正。
”4.误文:就是误字。
《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
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
”旧本上《商书》讹作商周,下《商书》讹作《禹书》,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误文二”条据上文改正。
5.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
《诗·邶风·绿衣序》:“《绿衣》,卫庄姜伤己也。
”郑玄笺:“‘绿’当为‘褖’。
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
”《管子·形势解》:“故曰:‘万事之任也,异起而同归,古今一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十》“万事之任异起”条说:“案:《形势篇》作‘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是也。
‘生’‘任’、‘趣’‘起’皆字形相近而误。
”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罗列版本异同的校勘学术语。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
”洪兴祖补注:“未,一作归。
”《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陆德明释文:“辗,本亦作展。
”二、训诂学常识(一)训诂和训诂学《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言也。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产生的原因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戴震《尔雅文字音序》:“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产生的作用1.用汉代语言解说先秦语言谁谓宋远,企予望之。
(卫风.河广)郑玄《诗经笺》:“予,我也。
谁谓宋国远欤?我企足则可以望见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楚辞.九歌.湘夫人)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伤不遭值尧、舜,而遇暗君,亦将沉身湘流,故曰愁我也。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中古汉语一道夕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虢国中堂既成,召匠圬漫,授二百万偿其值,而复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
(明皇实录.卷下)堕地化为霜毛白鼠,身长五尺许,双目烂然,遂抉其目,珠色深碧而径寸,宛似瑟瑟。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瑟瑟,外来词,波斯语,是一种绿松石头。
3.用雅言解释方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騠,北方曰译。
”孔疏:“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外内言语。
通传南方之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其通传西方之语官,谓之狄騠者……其通传北方之语官,谓之曰译者……”那汉道:“俗语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我这般剑要卖与烈士。
”(五代周史平话.卷上)是会的,留下买路钱。
(水浒.43回)脸儿稔色百媚生,出得门儿来慢慢地行,便是月殿里嫦娥也没恁地撑。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行得一步步娇,生得一件件撑,一声声似柳外莺。
(梧桐雨.1折.天下乐)温州方言中的“撑”①个身西装着起撑兮。
②你该日着起撑兮?③你撑显撑。
④渠每天着起恁撑。
(二)训诂著作1.古书注解2.语文辞书:汇集训诂资料的专著我国早期最著名的四部辞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
3.训诂专书(1)通释音义的著作: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30卷。
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
《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2)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东汉服虔《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
(3)解释虚词的著作:卢以纬《助语辞》(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4)考据训诂类著作:对古籍作考释、校订或归纳古书义例的训诂著作,包括历代有名的考据笔记和札记型专著。
颜之推《颜氏家训》、颜师古《匡谬证俗》、王观国《学林》、焦竑《焦氏笔乘》、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三)训诂方法(1)审辨字形1.以形索义根据古文字或俗文字的形体来考索词语的含义。
(1)《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及卫地;流血及屦;将及华泉;病未及死;而矢贯余手及肘。
(2)《世说新语·规箴》:“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
”(3)《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一齐拜舞,吋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