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訓詁學一、訓詁和訓詁學1(一)“训诂”的提出1.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1)文字:《說文解字》2)音韻:《切韻》《廣韻》3)訓詁:《爾雅》2.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馬建忠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3.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二)“训诂”的含义1.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對“訓詁”二字分别作了解释: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4.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5.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訓詁”二字的理解1)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2)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三)訓詁學的發展1.漢代:《說文解字》《爾雅》《釋名》2.清代——兩個派別1)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
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2)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
简介: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分类--------------------------------------------------------------------------------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历史--------------------------------------------------------------------------------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
,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
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
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研究对象--------------------------------------------------------------------------------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训诂就是对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实用性、人文性的技术科学。
传统训诂学的三项任务:即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解释方言。
三是“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
字词是训诂的核心。
二、解释文句:1、分析句读;2、疏通句意:(1)翻译,(2)串讲,(3)点明含义,(4)推因,(5)评析。
3、阐明语法三、分析篇章。
“章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段落大意。
四、分析表达方式。
五、分析时空关系。
第三章:训诂的范围及其实践形式训诂的形式,又称为训诂的体裁,指训诂采取的表现形式。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大致可分:正文体,传注体,专著体,笔记体。
正文体:一是在正文中借对字词的解释阐明哲理或主张,二是对经书的解说,三是通过辨析同义词解释字词。
传注体,即随文注释类《毛诗诂训传》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知其死无所害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而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
○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收词4300多个,首创了按词的意义编排词汇的体例。
作者及成书时代未考定,应为经多人修补,最后成书于汉代。
全书共19篇,前三篇解释古籍中的一般词语,后十六篇为专用名词解释,近于百科词典。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书名是说解文字之意,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编著历时22年,收字9353个。
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的字典。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中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1.杨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輏轩之使所奏言。
”2.《汉书》卷八七上《杨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3.《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4.《汉书·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音,学者传训故而已。
”5.《汉书》卷30《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诂。
”“训诂”又作“训故”者,通常都以“故”通“诂”作解释,实际上,汉人注书,多名为“故”,据《汉书》卷30《艺文志》载,仅《诗》类就有《鲁故》、《齐后氏故》、《齐孙氏故》、《韩故》。
6.《后汉书》卷28上《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
”(动词)7.晋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旨归,叙诗人之兴味。
”(名词)自汉代《毛诗故训传》将“诂训”连用之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为汉语传统语义说解的专用名词了,没有必要再拆开分释了。
8.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是语言学的观点说明训诂的定义,具有了词义系统的观点,且已经理论化。
“训诂”就是“注解”的别名,即“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小结:“训诂”、“故训”、“训故”、“诂训”意思相同,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指解释字词;作名词时,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
虽然最初的“训诂”、“诂训”是指对字词的解释,但后来随着古书注解的兴起,训诂范围的逐步扩大,包括训释字词、串讲句意、分析篇章结构、说明语法修辞、考察典实制度等,也都属于训诂的范畴;但仍以解释字词的含义为训诂的核心工作。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训诂”这一名称自产生以来便没有过统一的认识。
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训诂”二字之涵义尚无一致的解释。
关于各家之言,在此我们暂不作讨论。
解放之前,有的大学单就“训诂”二字的解释就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要想对“训诂”二字作一个相对客观的解释,最为有效地办法就是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说法中,择取最恰当、最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一种说法,并加以交代即可。
比较之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及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二书对“训诂”二字的解释,是比较客观、恰当而且容易被读者所理解的。
(一)许慎、段玉裁对“训”、“诂”的解释1、对于“训”。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训皆曰顺。
”说教,就是教训、训导的意思,即通过解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引申之也可理解为开导、通晓之义。
既然要开导、通晓,则要顺着事物的具体形貌来解说,才能使人明白,在这一点上,段玉裁“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训皆曰顺”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从语源上考证,从“川”的字,多有穿行、疏导、和顺的意思,如和顺叫“顺”,驯服叫做“驯”,周行而无阻碍叫做“巡”,水流畅通无阻碍叫做“”(即“汩”,gǔ);另,“灾”字,古作“葘”,这个字中间的“”,像川流受阻不通不顺,所以就成了灾害。
“训”与上述这些字是同源关系。
除此之外,古书体裁中专门有一种叫“训”,如《淮南子》一书,其中每篇篇名之后都有一个“训”字,如“原道训”、“天文训”、“时训”、“精神训”、“齐俗训”、“兵略训”、“人间训”,等等,即用“训”的方法解说事理,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训”的理解。
2、对于“诂”。
《说文解字·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云:“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训诂者,训释其故言也。
总论一“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
二“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古言”我们理解: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三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个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辩物之形貌,(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四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诗经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五、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六新版《辞海》的定义: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七,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八训诂学的定义: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九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两项根本性的任务是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十训诂学的内容①解释字词;②解释文句。
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形式;⑤分析时空关系十一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
十二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校,定为“五经”十三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十四训诂实践的形式:1.解释语义的专著(1)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西汉初年,作者不详。
训诂学训诂学,即“古汉语语义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以词义为主,兼及语音、语法和修辞等语言现象的研究。
传统的训诂形式可以分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
一、“训诂”的含义。
“训诂”的本义是训释、疏通古代语言。
“训诂”汉代人大多写作“训故”。
在当时的用法中,“训”是动词,“故”是名词,两字连用时,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训诂是词义解释的学问,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
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并探讨词汇理论,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及语言的表达功能等。
二、训诂简史。
时有古今,地隔南北,语言文字自然产生变化和差别。
时闲的推移,带来名物制度、风俗人情的改革变异,反映在文字记录上,不能不出现时代的隔阂。
只要语言有需要解释之处,就会出现训诂。
先秦的词语解释和为某书作解说的传注,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严格意义的训诂产生。
出现了第一部训诂专书,《尔雅》;第一部方言词典,扬雄的《方言》;第一部形训词典,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部音训词典,刘熙的《释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方法上,开始出现“义疏”,即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训诂专著,有魏张揖的《广雅》、晋吕忱的《字林》和梁顾野王的《玉篇》。
唐代出现了为前人的注疏作注解的“正义”。
著名的有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史记》的张守节《正义》和司马贞《索隐》,《汉书》的颜师古《注》等。
宋人敢于怀疑,不迷信旧注,形成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
邢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三书所作的《疏》,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四书集注》,都很有影响。
元明两代,是训诂的衰落时期,元卢以纬的《语助》,这是研究虚词的第一部专著。
清朝是训诂的黄金时代,段玉裁、王念孙等提出了就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人们以此为手段,使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词义难题迎刃而解,是训诂学上的一次革命。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学概说一、“训诂”释名“训诂”二字,最早见于《尔雅》,二字连文,起于毛亨的《诗故训传》。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二、训诂的范围及功用:①解释词义解释字词概括义、具体义、修辞义,如“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
从,下象其根。
”《左传·成公二年》:“骖结于木而止。
”《左传·僖公十三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指出引申义,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诗故训传》:“夭夭,其少壮也。
”②串讲句义《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
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③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毛传》:“非我无酒可以敖游忘忧也。
”④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
”⑤申述篇章旨意《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诐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毛传》小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⑥说明典章制度《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⑦引证史实《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训诂学(名词解释)1. 训诂——训故言,即解释古代的话语。
2.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 注——东汉以后人们将对经文的解说称作“注”。
《说文》:“注,灌也。
”4. 传——秦汉时期特指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儒家的重要文献称“经”,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毛亨《毛诗故训传》等。
5. 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或有所阐发的一种注释,如郑玄的《毛诗笺》。
6. 疏——不仅对古书原文解释,同时对前人的释语也进行解释的注称“疏”。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7. 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以“正义”为名的著作如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8. 集解——将各家的解说聚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这类注释就是集解。
9.反切——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0.直音——利用同音字给所解字标音。
11. 如字——用于注音的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按照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就叫如字。
如: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前面的恶读(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wū,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è。
12. 形训——以形说义,就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字义。
13. 声训——因声求义,又叫做“音训”,就是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来解释字义或词义的方法14. 义训——直陈语义,以语词在语言中实际使用的意义直接解释词义。
15.小学——是指中国传统语言学上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总称。
16. 《释名》——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各种事物命名的由来。
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语文教师要多懂训诂学
训诂学原为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懂得一点训诂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阅读和讲授古代的文言文,首先遇到的难点在于词汇。
不疏通字词,便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既然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那么它跟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训诂知识(包括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正是我们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一个器,而且是一个有力的器。
(一)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读懂一篇文言文,不能满足于知道其中的字词句应该怎样解释,还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训诂知识,我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和教学中便很难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问一个为什么,便往往无言以对。
比如:《屈原列传》:“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使于齐,顾反。
”课本注道:“顾反,回来。
顾,还。
”我们斟酌注释是讲得通的。
“顾”为何有“还反”义呢?这时有必要运用训诂学知识加以探索。
《说文》:“顾,还视也。
”由此可知,顾的还反义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
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徘徊。
”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王粲《七哀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
”这些佐证材料说明了“顾反(返)”都是同义复词,顾就是反(返)。
现代汉语“义无返
顾”“回顾”就是对“顾”的本义的继承。
知道了“顾”这个义项的来龙去脉,我们的理解当然也就深刻得多了。
再如:《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课本训“要”为“适应”,这是对的。
我们认为,准确诠释应该是:要,约也。
由“制约”引申出“适应”(正反义)来。
考证“要”是“腰”的本字(要、腰为古今字),如《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腰。
”《康熙字典·西部》:“要,与腰通。
”许慎《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腰)自臼之形,从臼。
”段玉裁《说文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象人要(腰),而自臼持之……人多护其要(腰),故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遵此说。
因为腰在躯干的中部,所以可以训为“中”、“正”、“适中”。
王念孙《广雅疏证》曾有明训:“要,正也。
”由此又可引申出“适合”、“适应”、“符合”之类的意思。
如《礼记·乐记》:“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缀兆,乐队的行列位置)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词语训释的把握也就清楚明白了。
《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注释“飨”同“享”,受。
为何“飨”同“享”呢?我们从音义两方面看。
音的方面,享飨同音,阳韵。
义的方面,《说文》:“享,献也。
”《尔雅释诂》:“享,献也。
”段玉裁曰:“毛诗之例,凡献于上曰享,凡食其献曰飨。
”《广雅·释诂》:“献,进也”。
此三字,语音因通转而近,词义围绕进献的动作(献)、对象(享)、和结果(飨)而连系在一起,成为同源。
由此得出,享、飨同源词,同义而异形,且各有字源。
(二)在遇到课本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课本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应该加以注释的地方,偏偏没有注释。
我们推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需注释。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都是不利的,而训诂知识则可以使我们敏锐地觉察这种当注而未注之处,通过思考分析,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不能”一词,近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口语词,虽然简单明白,但要把它用于理解课文,是应具体落实其意义的。
《中文大辞典》注:“不能,不及也”。
《史记·淮南王安传》:“今大王之兵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再看今人选本的例句中对“不能”的注释。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不能”释为“不及”、“不到”。
同是《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可以”未注。
一般说来,“可以”在先秦时期多数是两个单音词,但亦有少数是用作复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能够”、“应该”。
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复音词来使用。
《劝学》:“用心一也”中的“用心”极易被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其实它是一个双音节词组,“用”作“因为”讲,“心”作“心思”讲。
再看,柳宗元《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苏轼的《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音徐歇。
”这两个“上”字,语文教材均未加以注释,所见译文也都原词照搬,似乎不解自明。
但实际上并不这样容易,因为这两个“上”于上述例句中既不能训为“上面”,也不能训为“中间”。
“潭”就是“深水坑”或“水深之处”。
试想,这么深的水如何坐得?那么深的坑,徒步垂钓的李渤去扣双石又谈何容易?其实,这两个“上”字的义项是“边侧”的意思。
《辞源》释“上”为“方位词,边畔。
”《左传·鲁僖公二四年》:“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
”
训“上”为边侧,李渤自己的《辨石钟山记》也可作为佐证:“……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歌枕潭际,影沦波中……”(“歌”应为“欹”字之误,欹,音qī,斜意)该句的后两个分句意为:双石斜临潭边,影子映在水中。
“上”的“边侧”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字、词典中无所寻觅。
而在古代汉语中却不乏其例。
如《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由此可见,把“坐潭上”训为“坐在潭边”、“得双石于潭上”训为“在潭边找到两块石头”似乎更准确明白,容易理解。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已有的训诂学知识进行训诂实践,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字词,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