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35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训诂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定义、作用以及基本方法。
2. 难点:古代文献中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2. 参考书:训诂学相关著作。
3. 课件:训诂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训诂学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音韵分析、词义推断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古代文献中的实例,让学生参与解读和训诂。
4. 练习:布置一些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训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中关于训诂学的相关章节。
2. 选择一篇古代文献,进行简单的训诂练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古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部分内容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一节课,共计10课时。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2. 参考书:训诂学相关著作。
3. 课件:训诂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PPT。
十、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义变化。
2. 培养学生通过训诂方法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化和训诂方法。
2. 难点:准确理解和运用训诂学知识。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训诂常识要点:一、什么是训诂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一节什么是训诂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
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
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
釋訓言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1、阅读、教学古文△《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
从攴贝。
”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音义同)。
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说文》:“迹,步处也。
从辵亦声。
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
从糸責声。
”《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常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古代文献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训诂学基础知识。
2. 参考资料:古代文献、训诂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互文、对文、注疏等。
3. 实践:选取古代文献片段,指导学生进行训诂实践。
4.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训诂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介绍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
2. 探讨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七、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详细的训诂分析。
2.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训诂方法的优缺点。
八、古代文献解读1. 指导学生运用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
2. 强调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法和词汇,帮助学生提高解读能力。
九、练习与反馈1. 布置相关的训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反馈。
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 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总结训诂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强调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展望训诂学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
十一、训诂学与古文献研究1. 讨论训诂学在古文献研究中的应用,如《说文解字》、《广韵》等古代字书的利用。
2. 分析训诂学在古文献校勘、版本比对中的作用。
十二、训诂学的现代工具与应用1. 介绍现代训诂学工具,如电子数据库、训诂软件等。
2. 示范如何利用现代工具进行训诂学研究和古文献解读。
训诂学讲义训诂学主讲人:刘汉生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2、通方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二、训诂的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2、解释文句3、分析篇章4、分析表达方式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三、训诂学的范围:(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
如:〈经典释文〉?(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2. 训诂学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
3.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汉代至今的演变。
4.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5. 训诂学的技巧: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进行训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训诂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应用:古文献的解读与诠释。
2.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相互影响与促进。
3. 训诂学的现代发展:计算机辅助训诂。
4. 训诂学的困境与挑战:文字演变、方言差异等。
5. 训诂学的未来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应用及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探讨训诂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示例:介绍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具体应用案例。
5. 讨论:让学生思考训诂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
6. 展望: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实践应用。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4.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三、教学重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难点:1.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2.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意义、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3.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 介绍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据音定义、据形定义等。
4. 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让学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读。
5. 进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
3. 测试成绩: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训诂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
2. 古代文献资料:用于分析和解读实例的古代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图像或视频。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文献的其他解读方法,如文字学、音韵学等。
2. 推荐学生阅读训诂学相关的深入研究书籍和论文。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七、教学重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八、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复杂解读问题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的深入理解3. 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联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继续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起源a. 解释训诂学的概念b. 介绍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c. 讲解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a. 解释古今字义差异的原因b. 讲解因声求义的方法c. 介绍形声义互求的原则3. 训诂学的技巧与应用a. 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b. 讲解字词的通假义和假借义c. 探讨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古今字义差异的原因;形声义互求的原则;一词多义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训诂学教材或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PPT课件,展示训诂学的相关内容和案例。
3.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古代文献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训诂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训诂学的背景和基础。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古代文献案例,演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参与分析并理解其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观点,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训诂学的理解。
七、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分析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含义。
2. 评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延伸1.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训诂学著作,进一步深入学习。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古代文献的解读项目,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二、训诂、校勘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