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格式:pptx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49
第一章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第一次课 1-2课时)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训诂和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分清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的区别。
【教学难点】训诂学和语义学研究范围的异同【教学重点】训诂学的定义和训诂学的内容【作业】无【主要参考资料】郭芹纳《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第2版【基本概念】训诂训诂学语义学词义学【基本理论】训诂是什么?训诂学是什么?训诂学和语义学、词义学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训诂学包含哪些基本内容?训诂学有什么实际意义?【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引言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训诂不同于训诂学。
一般所说的训诂,在古代,训诂工作相当普及。
《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但是,现代人懂得什么是“训诂”的人,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已经不多了。
但是,训诂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甚至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会非常有用。
例如: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有一部分词语,课本虽然作了注释,但一般只是讲当然而不讲所以然。
对课本的注解,一般的句式往往机械地引用,不能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因此学生难以理解深透。
例如,《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
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但虎皮为什么叫“皋比”呢?将军的座位上为什么要垫虎皮呢?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
杜预注:“皋比,虎皮。
”(接《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2-3页。
)如果我们能读懂训诂材料,就可获得许多深层的知识;如果学会训诂方法,就能够自己进行考证,纠正前人的错误,使自己的知识更扎实,讲课也更有水平,不但能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能讲明白“为什么”。
先介绍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简单说明训诂学的学术位置,再从三个故事引出训诂学是什么的讨论。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之由来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
“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
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
30卷。
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
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1)唐·孔颖达:“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载。
”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训诂学概论笔记1《训诂学概论》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5(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简析《郭在贻〈训诂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1.什么是训诂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即用后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雅言解释方言。
2、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是一门系统性、独创性、实用性很强的解释和挖掘古代语言的学科。
第二章:简略介绍训诂学的起源传统的训诂学,就其起源和发展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先秦典籍中已出现萌芽状态的训诂训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点大家都同意,因为先秦经典中有大量的训诂材料。
例如,在古梁可以看到“春天呼唤田地,夏天呼唤幼苗”;《公羊传》中有“凡火、人火、天火”;“尚平说原话,夏平说习语”可以在谷亮的传记中看到。
在先秦典籍中,不仅有解释单字意义的训诂,还有解释句子意义和全文大意的训诂,可以在《国语周语》的第二部分找到。
此外,在先秦典籍中也出现了所谓的训诂规范,即训诂中的形、声、义以及一些基本术语。
2、出现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虽然先秦典籍中有一些训诂材料,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材料仍然比较零散,训诂方法也比较初级,不够完善和系统。
此时,还没有一本自觉而系统的训诂书。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
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训诂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尔雅》在训诂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它总结了先秦学者和学生传下来的戒律。
这是一本为后人解释先秦作品语言的重要参考书。
研究先秦两汉的中国古代经典,也必须以中国古代经典为重要参考。
3、两汉时期,训诂学大兴在秦朝的基础上,汉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出于政治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废百家,独尊儒学”的主张,经学空前繁荣,正如《汉书》所说:“自武帝建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制定科学的射击策略、发薪水以来,它始于原始世界一百多年。
传道人兴盛,枝叶繁盛。
一旦经文讲了一百多万字,大师就数不胜数到一千多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利润之路是自然的。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第一节诂的由来及含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所以,我们要想懂得训诂学的含义,首先要懂得什么是训诂。
训诂一词,也写作“训故”,初出于西汉。
《汉书·艺文志》载述:“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
”而扬雄《答刘歆书》则言“训诂”,其书云:“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
”又《魏书·江式传》云:“博士臣揖言,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若其包蜀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
”以上引文中的“训故”、“训诂”,都是指词义解释而言。
千余年前,唐代训诂大师孔颖达曾精练地表述过训诂的含义,他说:“训诂传者,注解之别名也。
”清人马瑞辰说;“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诂”字注曰:“《尔雅》析故、训、言为三,三而实一也。
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故即诂也。
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诂言也,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近代语言学者黄季刚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目前已经出版的十几种训诂专著,引证了丰富的材料,论述“训诂”、“训故”的含义,虽则各有微言大义,但是,都不否认“训诂”即是词义解释。
第二节训诂学及其性质训诂作为学科名称是从“故训”开始的。
最早在训诂著作中用这个词的是毛亨,他给诗作的注是《毛诗故训传》。
训诂学与训诂的概念,是不相同的。
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紧密的,可以说没有训诂,就没有训诂学。
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门类,它是研究训诂的产生、发展和训诂方法的学科,也可以说它是一门土生土长的解释学。
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中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通古今之异辞”,就是研究词义之间的关系;“辨物之形貌”,即通过训诂,区别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准确地认识事物,这是训沽的目的。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训诂”这一名称自产生以来便没有过统一的认识。
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训诂”二字之涵义尚无一致的解释。
关于各家之言,在此我们暂不作讨论。
解放之前,有的大学单就“训诂”二字的解释就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要想对“训诂”二字作一个相对客观的解释,最为有效地办法就是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说法中,择取最恰当、最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一种说法,并加以交代即可。
比较之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及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二书对“训诂”二字的解释,是比较客观、恰当而且容易被读者所理解的。
(一)许慎、段玉裁对“训”、“诂”的解释1、对于“训”。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训皆曰顺。
”说教,就是教训、训导的意思,即通过解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引申之也可理解为开导、通晓之义。
既然要开导、通晓,则要顺着事物的具体形貌来解说,才能使人明白,在这一点上,段玉裁“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训皆曰顺”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从语源上考证,从“川”的字,多有穿行、疏导、和顺的意思,如和顺叫“顺”,驯服叫做“驯”,周行而无阻碍叫做“巡”,水流畅通无阻碍叫做“”(即“汩”,gǔ);另,“灾”字,古作“葘”,这个字中间的“”,像川流受阻不通不顺,所以就成了灾害。
“训”与上述这些字是同源关系。
除此之外,古书体裁中专门有一种叫“训”,如《淮南子》一书,其中每篇篇名之后都有一个“训”字,如“原道训”、“天文训”、“时训”、“精神训”、“齐俗训”、“兵略训”、“人间训”,等等,即用“训”的方法解说事理,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训”的理解。
2、对于“诂”。
《说文解字·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云:“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训诂者,训释其故言也。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P8)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P17)第三章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
(P54)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P57)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
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P58)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
(P58)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