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储层渗透率的几个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25.29 KB
- 文档页数:2
1.渗透率变异系数
单层内渗透率的标准差与渗透率平均值的比值。
用来表征油气储层的渗透率好坏的标量,较为经典的非均质性表征值。
2.渗透率级差
渗透率级差(K mn)是最大渗透率(K max)与最小渗透率(K min)的比值,表明渗透率的分布范围及差异程度:Kmn=Kmax/Kmin渗透率级差(K mn)大于l。
级差越大,表示储层孔隙空间的非均质性越强;越接近l,储层孔隙空间的均质性越好。
3.渗透率非均质系数
渗透率非均质系数(K k)是指单层平均渗透率(k)与单层最高渗透率(K max)的比值。
k k=k/K max
4.净毛比
一般而言,净毛比就是取净砂岩(有效厚度)与毛砂岩(砂岩厚度)的比值。
大庆油田长期以来都是采用有效厚度/砂岩厚度作为净毛比,近年来的油田开发实践证实:表外厚度(一类砂岩和二类砂岩)不仅具有可观的储量,而且能够形成产能,因此,净毛比的计算方法就必须进行变革,如果沿用传统的做法就必然丢失表外厚度这部分储量,油藏数值模拟结果也必然存在问题。
目前,有关净毛比求取方法有两种途径可选择使用:1、根据表外储层岩石物理属性和流体渗流特点,采用一定的系数(如1/3或1/4)折算成有效厚度,再用有效厚度/砂岩总厚度;2、采用砂地比(即砂岩总厚度/地层厚度)做为净毛比。
前者一般计算
的储量偏小一些,储量计算结果相对保守,而且人为的影响较大;后者一般计算的储量偏大一些,需要依据泥质百分含量模型和给出一定的孔隙度下限值辅助计算,以扣除泥质含量和无效孔隙的影响,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国外一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综述摘要:储层渗透率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储层物性参数。
页岩储层由于储集空间多样复杂,使得页岩储层评价和渗透率定量计算变得困难。
而核磁共振测井突破传统测井技术,可以不受岩性影响,直接测量获得地层中的流体体积,能够较为便捷地获取储层渗透率,目前广泛应用于逐步特殊化、复杂化的储层中,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研究的焦点。
本文阐述了页岩孔隙结构现状,梳理基于核磁共振计算储层渗透率的研究进展情况,归纳总结核磁共振测井计算渗透率的模型,以期为页岩油储层渗透率评价提供思路。
关键词:核磁共振测井;储层渗透率;孔隙结构引言近年来,我国油气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为此,国家多次作出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
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改变了当前我国各大油企的既定目标与整体方向,也将对以后数年的发展战略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将是未来油气勘探突破和增储上产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许多突破,尤其在地质认识上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
然而,由于页岩储层地质条件复杂,页岩油气储层甜点评价技术依然存在不足。
作为储层静态特征评价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的准确求取,有助于寻找产油气优势层位,推动页岩油气效益开发。
测井技术是实现储层孔、渗、饱三参数精细计算的主要手段,能够根据储层岩石物理响应机理实现井内连续深度的储层参数计算。
作为唯一可以直接探测储层流体信号的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已经广泛应用到多种类型的储集层,而且在储层参数计算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核磁测井原理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对磁场的响应。
核磁共振信号大小取决于核的数量、核角动量、磁矩及所在的环境。
地层所含有的所有元素中,氢核的旋磁比最大,具有很高的丰度,因此检测氢核的核磁共振信号比较容易。
核磁共振测井就是利用氢核的自身磁性与外加磁场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共振作用,排除了骨架的影响,能够获取孔隙流体和孔隙结构的相关特征参数,与常规测井相比,可直接提供地层孔隙度、孔隙结构、孔隙流体等信息(图1为核磁共振测井原理图)。
摘要油藏岩石和流体的物性参数是油田开发和油藏工程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和计算储量、研究储层性质、进行油层对比、分析油田动态的重要依据。
油田开发实验是获取这些岩石、流体以及流体与岩石共同作用的物性参数的主要手段,而孔隙度、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测量是开发实验中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本文通过文献的调研,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发实验室对低渗和特低渗油藏岩心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归纳了实验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以增强低渗油气田开发实验技术对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度。
0前言油藏岩石和流体的物性参数是油田开发和油藏工程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和计算储量、研究储层性质、进行油层对比、分析油田动态的重要依据。
油田开发实验是获取这些岩石、流体以及流体与岩石共同作用的物性参数的主要手段,而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测量是开发实验中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渗透率是表征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因此准确测定储层的渗透率参数对正确认识储层特性、制定油气藏的开发方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能受测试手段和解释方法的限制, 目前国内实验室仍主要用达西稳定流的方法对渗透率进行测定。
1渗透率的基本概念对于石油工程师来说,渗透率无疑是一项必须加以重点关注的地层参数。
它是确定一口井是否应当完井和投产的依据。
在确定储层渗透率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渗透率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对油气储层的意义。
1.1渗透率在有压力差的条件下,岩层允许流体流过其孔隙孔道的性质称为渗透率。
岩石的渗透率的大小是决定油气藏能否形成和油气层产能大小的重要因素。
常用渗透率来定量表示岩石的渗透性。
根据达西定律,岩层孔隙中的不可压缩流体,在一定压力差条件下发生的流动,可由下式表示:(式1-1)式中,—流体的流量,;A—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岩石横截面积,;L—流体渗滤路径的长度,;∆P—压力差,;μ—流体的粘度,mPa•s;K—岩石的渗透率,。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1.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是指岩石在外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等。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
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其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岩石中运移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孔隙结构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的形态和大小分布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岩石对流体的储集和运移能力。
孔隙连通性是指储层岩石孔隙之间的互相连接程度,对于流体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饱和度、渗透率等。
油气的密度是指油气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驱替过程。
粘度是指液体的内摩擦力,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能力。
饱和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空间中含有流体的比例,它直接影响着储层中的流体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储层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渗流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 储层的物理模型储层的物理模型是指将储层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以便进行评价和预测储层的性质和行为。
常见的储层物理模型包括孔隙模型、细观模型、孔隙介质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储层的物理性质,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层物理测井技术1. 测井装备和工具油层物理测井是研究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的一种技术,主要通过在井孔中使用测井装备和工具来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
常见的测井装备和工具包括γ射线测井仪、自感应测井仪、声波测井仪、电阻率测井仪等。
这些测井装备和工具可以在井孔中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分析和评价储层的性质。
2. 测井曲线及解释测井曲线是指通过测井仪器在井孔中获取的物理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曲线,主要包括γ射线曲线、自感应曲线、声波曲线、电阻率曲线等。
1.渗透率变异系数
单层内渗透率的标准差与渗透率平均值的比值。
用来表征油气储层的渗透率好坏的标量,较为经典的非均质性表征值。
2.渗透率级差
渗透率级差(K mn)是最大渗透率(K max)与最小渗透率(K min)的比值,表明渗透率的分布范围及差异程度:Kmn=Kmax/Kmin渗透率级差(K mn)大于l。
级差越大,表示储层孔隙空间的非均质性越强;越接近l,储层孔隙空间的均质性越好。
3.渗透率非均质系数
渗透率非均质系数(K k)是指单层平均渗透率(k)与单层最高渗透率(K max)的比值。
k k=k/K max
4.净毛比
一般而言,净毛比就是取净砂岩(有效厚度)与毛砂岩(砂岩厚度)的比值。
大庆油田长期以来都是采用有效厚度/砂岩厚度作为净毛比,近年来的油田开发实践证实:表外厚度(一类砂岩和二类砂岩)不仅具有可观的储量,而且能够形成产能,因此,净毛比的计算方法就必须进行变革,如果沿用传统的做法就必然丢失表外厚度这部分储量,油藏数值模拟结果也必然存在问题。
目前,有关净毛比求取方法有两种途径可选择使用:1、根据表外储层岩石物理属性和流体渗流特点,采用一定的系数(如1/3或1/4)折算成有效厚度,再用有效厚度/砂岩总厚度;2、采用砂地比(即砂岩总厚度/地层厚度)做为净毛比。
前者一般计算
的储量偏小一些,储量计算结果相对保守,而且人为的影响较大;后者一般计算的储量偏大一些,需要依据泥质百分含量模型和给出一定的孔隙度下限值辅助计算,以扣除泥质含量和无效孔隙的影响,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国外一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