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4 储层渗透率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8.69 MB
- 文档页数:32
第四章储层损害的评价方法代表性岩样的选取(1)速敏概念和实验目的(1)速敏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作法(2)原理及作法C、注意事项a、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连续流动。
如果中途停止流动,会使运动着的微粒在孔道处沉积,破坏微粒分布状态,即使间断后再流动也不能恢复到停止前的状态,此时表现出压力波动很大,实验资料发生矛盾或混乱的现象。
b、对于采油井,要用煤油作实验流体,并要将煤油先经过干燥,再用白土除取其中的极性物质,然后用G5砂心漏斗过滤。
对于注水井,应使用经过过滤处理的地层水(或模拟地层水、标准盐水)作为实验流体。
(4)影响速敏性的因素A、主要受岩石本身性质的影响B、流体矿化度、离子组分、pH值等流体性质的影响随注入流体矿化度的降低而降低,或者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
Vc如果储层具有较强的速敏性损害,应在工程中选用粘土稳定剂,控制注入或产出流体速度等预防措施。
(1)水敏概念和实验目的(1)水敏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盐敏概念和实验目的(1)盐敏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碱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1)碱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酸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1)酸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实验条件(1)该实验可用气体、中性煤油或标准盐水(质量分数8%)作为实验流体。
(2)使用特制的可分别控制或测量轴向和径向应力的驱替装置。
(3)用气体做实验流体时,按SY/T6385执行。
2、净围压的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1)实验步骤a、损害前液体渗透率的测定。
b、保持进口压力值不变,缓慢增加围压,使净围压依次为2.5MPa,3.5MPa,5.0MPa,7.0MPa,9.0MPa,11MPa,15MPa,20MPa。
c、每一压力点持续30min后,测定岩样渗透率。
d、缓慢减小围压,使净围压依次为15MPa,11MPa,9.0MPa,7.0MPa,5.0MPa,3.5MPa,2.5MPa。
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第四章评价勘探及滚动勘探开发在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评价勘探是指在油气田勘探中,对已经探明的油气资源进行进一步评价,确定勘探井的位置、探测层位和勘探方法,提高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效果。
滚动勘探开发则是指在评价勘探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油气开发,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产出。
评价勘探是在初步探明油气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目的是通过对油气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工程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油气藏的规模、性质和分布,评估勘探风险,为后续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在评价勘探中,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对储层进行描述和评价,确定最佳的勘探井位置。
同时,还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对油气田进行预测和模拟,评估油气资源的储量和产能,确定开发方案和开发效益。
滚动勘探开发是评价勘探的延伸和深化。
在评价勘探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油气开发,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产出。
滚动勘探开发包括井网布设、生产测试、工艺流程优化、提高采收率等一系列过程。
通过滚动勘探开发,可以进一步验证评价勘探的预测结果,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减少勘探风险,实现油气田的经济开发。
在评价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地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可以用来对油气田的储量、储能、储集层和圈闭进行评价;地球化学的方法可以用来对油气藏的流体性质、成藏和保存条件进行评价;工程技术的方法可以用来对油气开发的设备、工艺和流程进行评价;经济学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油气开发的投资、效益和可行性。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油气资源进行全面评价,指导勘探开发工作的实施。
评价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是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油气田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成功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油藏工程教材习题第一章:1. 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一般要经受那几个阶段?答: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一般要经受以下三个阶段:(1)开发前的预备阶段:包括详探、开发试验等。
(2)开发设计和投产:包括油层讨论和评价,全面部署开发井、制定射孔方案、注采方案和实施。
(3)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2.合理的油田开发步骤通常包括那几个方面?答:合理的油田开发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井网的布署。
2.确定生产井网和射孔方案。
3.编制注采方案。
3.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一般可分为那几个大的步骤?答: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步骤:1、油气臧描述2、油气藏工程讨论3、采油工程讨论4、油田地面工程讨论5、油田开发方案的经济评价6、油田开发方案的综合评价与优选。
4.论述油气田开发设计的特别性。
答:一切工程实施之前,都有前期工程,要求有周密的设计。
有些工程在正式设计前还应有可行性讨论。
对于油气田开发来说,也不例外,但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1)油藏的熟悉不是短时间一次完成的,需经受长期的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熟悉过程。
(2)油气田是流体的矿藏,凡是有联系的油藏矿体,必需视作统一的整体来开发,不能像固体矿藏那样,可以简洁地分隔,独立地开发,而不影响相邻固体矿藏的隐藏条件及邻近地段的含矿比。
(3)必需充分重视和发挥每口井的双重作用一一生产与信息的效能,这是开发工作者时刻应当讨论及考虑的着眼点。
(4)油田开发工程是学问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
油气田地域宽阔,地面地下条件简单、多样;各种井网、管网、集输系统星罗棋布;加之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得油田开发工程必定是个学问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是个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巨大系统工程。
5.简述油藏开发设计的原则。
答:油藏开发设计的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规定采油速度和稳产期限(二)规定开采方式和注水方式(三)确定开发层系(四)确定开发步骤6.油田开发设计的主要步骤。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班级:石工02-2姓名:学号:基础数据资料1 •油区:胜利油田XX区块2 -油藏几何参数及各小层物性班级:2学号:23表一、油层物性数据地层压力梯度:0.1MPa/10m,地温梯度:3.7 C/100m 3 -流体物性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0,9g/cm3 w10g/cm33o地层条件下油水粘度:o (10 学号/20) mPa s =10+30/20 =11.5 mPa s .w (0.5 班号/20) mPa s=0.5+2/20=0.6mPa s-地层泡点压力:Pb20 MPa原油体积系数:B°1.12水的体积系数:Bw1.04-油水相渗关系表二、相对渗透率数据表5 井眼半径:0.1 m6 •油水井操作条件注采压差:3MPa排状注水的排距与井距之比为2:1要求油田的初期采油速度达到5%油水井正常生产时间为300天/年7・常用经济指标钻井成本:100。
元/米注水单价:6元/米3输油单价:60元/吨生产维护费:150元/吨作业费用:20000元/ (井•年)地面工程建设费用为钻井费用的0.5倍原油的商品率:95%原油价格:1200元/吨贷款利率:5.86% 存款利率:2.25%第一章油田概况1.油藏地质描述本油区是胜利油田XX区块,含油面积6.5 km2。
具有十个小层,油层顶深从2195米到2257米不连续,平均深度2224.4米;每个小层厚度不均,最小2.61米,最大4.38米,平均厚度3.555米;孔隙度分布也不均衡,最小0.23296,最大0.24864,平均孔隙度(按厚度加权平均)为0.237928 ;渗透率也不均衡,最小85.05md,最大280.896md,平均渗透率(按厚度加权平均)为186.0067md。
束缚水饱和度为0.32,残余油饱和度为0.2。
地层压力梯度为0.1MPa/10m,地温梯度为3.7 C/100m,泡点压力为20Mpa,地层条件下油水粘度分别为10.7 mPa s和0.6 mPa- s,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为0.83g / cm3和1.0g /cm3 o2.油藏纵向非均质性评价表油层非均质性数据表油层纵向非均质性评价1.储层渗透率突进系数:层内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也称非均质系数。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的储集层的厚度,其内可储集油气,也可储集水;而有效厚度为油气层的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预测模型为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十米甚至数米的预测值)C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C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C储层和储层非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渗流的岩石(层)。
储层非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D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
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D地层对比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沉积旋回是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地层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D地层孔隙流体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地层压力。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F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的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的比值G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而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石油行业油气田开发方案第1章绪论 (4)1.1 油气田概况 (4)1.2 开发目的与意义 (4)1.3 开发原则与依据 (5)第2章油气田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5)2.1 地质特征 (5)2.1.1 地层结构 (5)2.1.2 构造特征 (5)2.1.3 岩石特征 (5)2.2 地球物理特征 (5)2.2.1 重力异常 (5)2.2.2 磁异常 (6)2.2.3 地震反射特征 (6)2.3 油气藏类型及评价 (6)2.3.1 油气藏类型 (6)2.3.2 油气藏评价 (6)2.3.3 油气藏潜力分析 (6)第3章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 (6)3.1 油气藏描述 (6)3.2 储层参数研究 (6)3.2.1 孔隙度研究 (7)3.2.2 渗透率研究 (7)3.2.3 饱和度研究 (7)3.3 油气水分布规律 (7)3.3.1 油气水分布特征 (7)3.3.2 油气水分布影响因素 (7)3.4 油气藏动态分析 (7)3.4.1 流体流动特性分析 (7)3.4.2 压力变化分析 (7)3.4.3 生产动态分析 (7)第4章油气田开发设计 (8)4.1 开发目标与策略 (8)4.2 开发方式与工艺技术 (8)4.3 开发参数优化 (8)4.4 油气田开发评价 (9)第5章钻井与完井工程 (9)5.1 钻井工程设计 (9)5.1.1 设计依据 (9)5.1.2 钻井工程概述 (9)5.1.3 钻井液选择与设计 (9)5.1.4 钻井工艺技术 (9)5.2 完井工程设计 (9)5.2.1 设计依据 (9)5.2.2 完井工程概述 (10)5.2.3 完井液选择与设计 (10)5.2.4 完井工艺技术 (10)5.2.5 完井工程设计要点 (10)5.3 钻井液与完井液 (10)5.3.1 钻井液功能要求 (10)5.3.2 完井液功能要求 (10)5.3.3 钻井液与完井液监测 (10)5.4 钻完井质量控制与安全 (10)5.4.1 质量控制措施 (10)5.4.2 安全措施 (10)5.4.3 应急预案 (10)第6章油气田采油工程 (10)6.1 采油方式与工艺 (10)6.1.1 采油方式选择 (11)6.1.2 采油工艺流程 (11)6.2 采油参数优化 (11)6.2.1 采油参数分析 (11)6.2.2 参数优化方法 (11)6.3 采油设备与设施 (11)6.3.1 采油设备选型 (11)6.3.2 设施布局与建设 (11)6.4 采油生产管理 (11)6.4.1 生产调度 (11)6.4.2 设备维护与管理 (11)6.4.3 质量管理与安全环保 (12)6.4.4 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12)第7章油气田注水工程 (12)7.1 注水方案设计 (12)7.1.1 注水方式选择 (12)7.1.2 注水井网优化 (12)7.1.3 注入水源及处理 (12)7.1.4 注水量及压力确定 (12)7.2 注水井设计与施工 (12)7.2.1 注水井选址 (12)7.2.2 注水井钻井设计 (12)7.2.3 注水井完井设计 (13)7.2.4 注水井施工及验收 (13)7.3 注水效果评价与调整 (13)7.3.1 注水效果评价 (13)7.3.2 注水参数优化 (13)7.4 注水管理与环境保护 (13)7.4.1 注水管理制度 (13)7.4.2 注水设备维护与保养 (13)7.4.3 环境保护措施 (13)7.4.4 应急预案 (13)第8章油气田开发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 (13)8.1 环境保护措施 (13)8.1.1 优化开发方案:在油气田开发初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优化开发方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