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题目
- 格式:doc
- 大小:467.00 KB
- 文档页数:8
2014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计 算 书二○一四年五月作品名称气 势 如 虹 参赛学校参赛队员指导教师目录第一章设计说明 (1)1 作品简介 (1)1.1 基本参数 (1)1.2 结构详图 (2)2 设计思路 (5)3 结构选型 (5)3.1 模型结构选择 (5)3.2 材料截面选择 (5)4 结点制作 (5)4.1 长杆件接长连接 (5)4.2 垂直结点连接 (6)4.3 受拉斜结点连接 (6)4.4 受压斜结点连接 (6)第二章设计计算 (7)1 基本假定 (7)2 白纸参数 (7)3 模型建立 (7)4 内力计算 (8)5 位移计算 (9)6 承载力计算 (9)7 局部受压验算 (10)第三章总结 (11)第一章设计说明1 作品简介1.1 基本参数作品图片➢结构形式:桁架➢模型高度:240㎜➢模型宽度:150㎜➢支点跨径:1200㎜➢总长:1340㎜1.2 结构详图结构尺寸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2 设计思路根据竞赛规则要求,我们从模型制作的材料拉、抗压特性,质量要求和变形要求等方面出发,结合节省材料,经济美观,承载力强等特点,采用比赛提供的白纸,白乳胶,我们精心设计制作了该结构模型,空间桁架结构为该模型的一大亮点。
模型主要承受四块铁块(每块质量约为2.355kg)的竖直静荷载作用,命题组对模型质量和形变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此,我们决定从控制模型质量和形变入手。
(1)本结构主要构思是想利用两榀桁架连接后形成的立方体结构来抵抗荷载的作用(2)通过适当让模型起拱减少位移。
3 结构选型3.1 模型结构选择桁架是平面结构中受力最合理的形式之一,桁架梁桥一般多见于高速公路与铁路,钢桁架桥因其良好的刚度和承载力很早便得到了运用。
我们选择的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桁架桥。
3.2 材料截面选择考虑到模型的结点并非简化的铰接,上、下弦杆在实际加载中会承受一部分弯矩,结合结点粘接的难易程度,本模型拟采用抗弯刚度较大的箱型截面(正方形)。
土木与建筑学院第六届结构设计竞赛赛题附件a:土木与建筑学院第六届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一.竞赛背景大跨度空间结构是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各国对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发展都极为重视,例如国际性的博览会、奥运会、亚运会等,各国都以新型的空间结构来展示本国的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空间结构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发展迅速,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将成为我国空间结构发展的里程碑。
空间结构以其优美的建筑造型和良好的力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大跨度结构中。
二.竞赛赛题承受静荷载的五角大跨度空间结构模型设计三.竞赛要求1.参赛队员要求(1)参赛者为土木与建筑学院在校生。
每个参赛队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位参赛者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参赛队应独立设计、制作。
(2)每个参赛队只能参与一个项目,提交一份作品,并给作品命名。
(3)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竞赛活动,缺席者作为自动弃权处理。
竞赛期间不得任意换人,若有参赛队员因特殊原因退出,则缺人竞赛。
2.参赛作品要求(1)作品应力求有创造性,贴近实际、结构合理、制作精巧。
(2)每个参赛队仅能提交一份作品。
3.竞赛内容竞赛内容包括:理论方案设计、结构模型制作、模型加载试验。
4.理论方案要求(1)理论方案的内容为计算书。
计算书应包括结构选型、计算简图、荷载分析、内力分析、承载能力估算等。
(2)理论方案封面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参赛队名、参赛队员姓名和专业。
除封面外,其余页面均不得出现任何有关参赛队名和个人姓名的信息,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3)理论方案要求用A4纸打印,于规定时间内交到竞赛组委会,逾期未交和过期交接扣除10分,未交作自动放弃处理。
四.模型制作1.制作材料(1)本届大赛的模型制作材料为卡纸和502胶水。
(2)模型制作所用材料仅限于举办方所提供的材料。
允许对所给材料进行加工、组合,但不允许灌胶。
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B组赛组(桥梁方向)(初稿)一.题目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图书馆北侧人工湖人行桥梁设计二.设计资料(一)工程概况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图书馆北侧人工湖上目前已有人行桥梁一座,所在位置如图2-1-1所示,立面图如图2-1-2所示。
本次拟对该桥进行重新设计和施工,并在该桥东侧修建新桥梁。
桥梁所在位置图2-1-1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人工湖上的人行桥桥位图(二)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 地形、地貌及地物概述周围为公园人工坡地等如下图所示。
拟建桥梁图2-2-1 拟建桥梁地理位置示意图2 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各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岩性特征描述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有待补充。
(三)水文地质条件概述学校人工湖为人工供水,依据《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中的相关标准判别:目前拟建桥梁场地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四)工程抗震设计基本条件1 地震影响基本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之附录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工程场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相应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根据附录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工程场区位于特征周期0.40s的分区内(对应Ⅱ类场地)。
设计可根据本工程的重要性、具体设计条件以及本项目专项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综合确定拟建桥梁抗震设计的地震影响参数取值。
2 场地类别依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中有关规定,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条件,建议拟建桥梁场地的场地类别整体按Ⅱ类考虑。
3地震液化判别根据本次勘探、测试成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分析,依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中有关规定判别,拟建场地不存在可发生地震液化的地层。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1.命题背景吊脚楼是我国传统山地民居中的典型形式。
这种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建筑既是我中华民族久远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也是我们的先辈们巧夺天工的聪明智慧和经验技能的充分体现。
重庆地区位于三峡库区,旧式民居中吊脚楼建筑比比皆是。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这类建筑易于遭受到地震、大雨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而发生破坏。
自然灾害是这种建筑的天敌。
相对于地震、火灾等灾害而言,重庆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频率更大。
因此,如何提高吊脚楼建筑抵抗这些地质灾害的能力,是工程师们应该想方设法去解决的问题。
本次结构设计竞赛以吊脚楼建筑抵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为题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针对性。
2.赛题概述本次竞赛的题目考虑到可操作性,以质量球模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撞击一个四层的吊脚楼框架结构模型的一层楼面,如图2.1所示。
四层吊脚楼框架结构模型由参赛各队在规定的12小时内现场完成。
模型各层楼面系统承受的竖向荷载由附加配重钢板或配重铅块实现。
主办方提供器材将模型与加载装置连接固定(加载台座倾角均为o 30θ=),并提供统一的测量工具对模型的性能进行测试。
图2.1.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简图配重1M 配重2M配重2M 后固定板前撞击板螺杆钢底座钢架A 钢架B不锈钢半圆滑槽模型部分(含部分加载装置)加载台座θθ加速度传感器螺杆 弹簧3.模型要求图3.1.模型要求示意图图3.1模型设计参数取值表qo 300L 200mm ≥——H100015mm ±L240mm ≤——q配重1M配重2M配重2M前撞击板后固定板 底板模型平面尺寸要求示意图要求平整,且与前撞击板端头有效接触面积不小于2200mm要求平整,且与后固定板端头有效接触面积不小于2200mm底板示意图允许固定区域弹簧 螺杆螺杆 弹簧h2205mm ± 1M20~60kg kg配重1M 为规定尺寸的钢板或者铅块,具体规格与安装详见4.3j h34010mm ± 2M 2.5kg 约为配重2M 为规定尺寸的钢板。
关于公布2012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于2012年10月24日至27日在重庆大学举行,共有85所高校、86支队参赛。
经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专家委员会评审,共评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6项;特邀高校杰出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各1项;优秀组织奖15项。
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组委会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专家委员会
2012/11/15
附件: 2012年“中建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奖名单
优秀组织奖: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宁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超高层结构赛题背景1余年历史。
超高层建筑是反映国80现代超高层建筑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城市经济水平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家、形成了以深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期,)和上海中心大厦),武汉绿地中心大厦(636 m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660 m年底,统计结果级的超高层建筑。
截至2015632 m)为代表的一系列600 m(105栋,其中中国有300m的超高层共210表明世界范围内在建和已建成超过栋),这表明我国372的阿拉伯联合酋长王国(50%栋(达),远超出排名第这对我国超高层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已成为世界上超高层数目最多的国家。
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总体模型总体模型由承台板、核心筒、外框柱和连接构件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均采用竹材,形成如图1所示的超高层结构模型,沿高度方向将结构均匀划分为高度为125mm的8个区段。
模型固定在组委会提供的300mm×300mm的承台板上,采用热熔胶固定。
大赛将提供以下材料,用于制作模型。
竹材表2.1 竹材规格及数量竹材规格竹材名称,抗拉强度60MPa。
10注:竹材力学性能参考值:弹性模量1.0×MPa4 502直尺、三角尺、量角器铅笔橡皮擦承台板胶水粘着剂明星火速胶砂纸切割刀平面图(a)25mm高度下部预设卡槽75mm内边长91mm外边长8mm厚度承台板130立面图(b)mm)(单位:1 图模型示意图2.1 承台板。
20mm承台板标准尺寸300mm×300mm,厚度。
承台板板面标高定义为±0.00 核心筒2.2个区段(或层),每个区),共8(允许误差核心筒高度为1000mm+5mm,厚度25mm段(层)高度为125mm,位于承台板正中央,承台板中央设有高度的卡槽用以提高核心筒的整体工作性能。
第6届结构大赛个人总结一、设计说明根据竞赛规则要求,从材料的抗压特性,抗拉特性和单项简斜动荷载和静荷载大小要求出发,设计出梁柱体系结构。
节点采用粘胶二、结构形状根据竖向荷载和水平简斜动荷载,我们选择了整体构造为长方形的框架结构,柱子刚度大,使结构整体性较好,可以承受较大的静荷载和动荷载。
考虑到梁的自重和受力特性,采用鱼腹梁。
柱子和梁之间采用楔子插入式,使梁柱的整体性大大提高。
底座增加了粘接构件防止柱子整体拔出。
三、设计目的:1)熟悉结构抗震创新的定义。
2)了解结构抗震创新的意义。
3)根据学过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4)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5)提高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6)提高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四、设计依据本题目为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包括概念设计,构造设计,计算设计。
其中概念设计最重要。
五、设计题目:《金刚》实物图六、制作过程(1)底座在设置柱子间距(也就是楼层面积)时,楼层面积做成200mm*210mm,目的是增大其中较弱方向的惯性矩,以增强模型在那一方向的抗弯能力。
底座2(2)柱子:设计柱子高度时应考虑:楼层净高,模型总高,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将柱子设计成550mm高,同时考虑了插入底板和最上层深处的长度。
同时考虑了柱子的承载力要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为此用三根木条拼在一起,增大了柱子的刚度。
柱子用三层木板,总截面面积为20mm*9mm,示意图如下:(3)鱼腹梁结构采用鱼腹梁中间截面大,逐步向梁的两端减小,其目的是增大抗弯强度、节约材料。
(4)底座考虑到构件的本身刚度大,受到地震波后惯性大,把构件从底座拔起,特加固了底座(5)固定铁块构件根据铁块的尺寸,每层分别制作了悬臂式构件粘贴在梁上。
(6)侧向支撑目的:挡住铁块,防止铁块飞出。
七、结构分析本次比赛加载规则,竖向静荷载,水平动荷载。
考虑到结构尺寸承受荷载能力对结构受力分析。
1静力分析根据荷载分布和动荷载加载,找出结构最大处位移和最大处应力柱的剪力图梁的计算简图以上几个内力图也不知道分析的对不对,对结构力学求解器运用的还不是太专业,不过知道自己的不足后,同时也了解到了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对自己的启发很大,我会努力的八、实验结果及分析结果:我们的模型在实验中止步1.0g分析:1、实验中挡板粘接不牢,掉落,导致铁块脱落。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单跨双车道桥梁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主办单位:AA建设教育协会承办单位:AA理工大学XX分校竞赛日期:2016年11月23日-26日1 竞赛题目和内容1.1 竞赛题目——单跨双车道桥梁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竞赛模型为单跨双车道桥梁结构,采用白卡纸为材料制作,具体结构形式不限,图1为示意性结构模型。
模型承受的车辆荷载由牵引小车施加。
图1模型结构示意图1.2 竞赛内容竞赛内容包括:理论方案、模型制作、作品介绍、加载试验。
2 理论方案要求2.1 理论方案理论方案内容包括方案图和计算书。
(1)方案图:应包括结构作品效果图、结构布置图、主要构件和节点详图。
(2)计算书:应包括结构计算简图的选取、荷载分析、内力分析、承载能力估算等。
2.2 理论方案格式和要求(1)封面(见附件一),第一页为300字左右的摘要,其后为方案图和计算书。
除封面外,其余各页面上均不得出现参赛学校和个人的姓名等信息,否则理论方案按零分计。
(2)理论方案要求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三份于规定时间内交到竞赛组委会,逾期作为自动弃权处理。
3 模型制作要求3.1 模型制作材料和工具竞赛期间,承办方为各队提供如下材料及工具用于模型制作:(1)白卡纸:4张(A0号,约250g/张,平均厚度约0.3mm/张)白卡纸力学性能参考值:弹性模量1500MPa,顺纹抗拉强度22.2MPa,抗压强度7.0MPa。
(2)白乳胶:2瓶(225ml/瓶)(3)砂纸:2块(200mm×200mm)(4)棕线:1捆(仅限制作拉索结构形式的参赛队领用。
拉索结构形式,包括绳索使用在桥面上部结构的拉、悬、吊、张弦等方式,不允许将绳索使用在桥面下部结构的张拉。
)制作工具:2把美工刀,1把剪刀,1支2B铅笔、干燥剂1份、大塑料袋一只。
注:①材料不足可现场领取,其中每队额外领取数目:白卡纸不超过两张,白乳胶不超过1瓶,棕线不超过1捆。
②各队可携带尺子、三角板、圆规、电吹风以及其他辅助制作工具。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1.命题背景吊脚楼是我国传统山地民居中的典型形式。
这种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建筑既是我中华民族久远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也是我们的先辈们巧夺天工的聪明智慧和经验技能的充分体现。
重庆地区位于三峡库区,旧式民居中吊脚楼建筑比比皆是。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这类建筑易于遭受到地震、大雨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而发生破坏。
自然灾害是这种建筑的天敌。
相对于地震、火灾等灾害而言,重庆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频率更大。
因此,如何提高吊脚楼建筑抵抗这些地质灾害的能力,是工程师们应该想方设法去解决的问题。
本次结构设计竞赛以吊脚楼建筑抵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为题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针对性。
2.赛题概述本次竞赛的题目考虑到可操作性,以质量球模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撞击一个四层的吊脚楼框架结构模型的一层楼面,如图2.1所示。
四层吊脚楼框架结构模型由参赛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完成。
模型各层楼面系统承受的竖向荷载由附加配重钢板实现。
主办方提供器材将模型与加载装置连接固定(加载台座倾角均为o 30θ=),并提供统一的测量工具对模型的性能进行测试。
图2.1.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简图配重1M 配重2M配重2M 后固定板前撞击板螺杆钢底座钢架A 钢架B不锈钢半圆滑槽模型部分(含部分加载装置)加载台座θθ加速度传感器螺杆 硬橡胶3.模型要求图3.1.模型要求示意图q配重1M配重2M配重2M前撞击板后固定板 底板模型平面尺寸要求示意图要求平整,且与前撞击板端头有效接触面积不小于22cm要求平整,且与后固定板端头有效接触面积不小于22cm底板示意图允许固定区域硬橡胶3.1.模型的楼层数:模型为四层吊脚楼(一层吊脚层+三层建筑使用层),模型应具有4个楼面(含顶层屋面),每一个楼面的范围须通过设置于边缘的梁予以明确定义。
3.2.几何尺寸要求(1)平面尺寸要求:建筑模型楼层净面积20cm 20cm 00⨯≥⨯L L ,建筑模型外包面积24cm 24cm ⨯≤⨯L L 。
与撞击方向垂直的模型立面柱子的轴心距为220.5cm cm ±。
(2)竖向尺寸要求:楼面层层高cm cm h 5.022±=,楼面层净高cm h 200≥。
吊脚层长柱高度341j h cm cm =±,其净高不得小于31cm ,净高范围内不得设置任何侧向约束。
柱脚加劲肋不影响计算楼层高度。
模型总高度100 1.5H cm cm =±。
(3)其他尺寸要求:竖向承重构件允许变截面,但需保持竖向承重构件上下连续,所有受力构件截面长边(或者直径)均不得大于cm 5.2。
3.3.建筑使用要求:楼面层需满足基本的建筑使用要求,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刚度,楼面层配重放置于楼面几何中心处。
在模型内部,楼层之间(底部吊脚层除外)不能设置任何妨碍房屋使用功能(指建筑使用空间要求)的构件。
3.4.模型固定及加载要求(1)模型固定要求:结构模型固定于cm cm 3333⨯的正方形底板上,结构底部固定点位置必须在底板上的限制区域内,不得越界。
各队在主办方监督下统一安装底板,模型底部可以使用由主办方提供的热熔胶与底板连接,也可自行使用502胶水连接(除此以外不得使用超出规定的其他材料或者工具)。
连接时,不允许对底板做任何开洞,切割,打磨,刮擦。
柱脚埋入热熔胶区域不得超过cm 1(注意:因模型底部固定而增加的质量,需计入模型自重)。
(2)模型加载要求:模型一层楼面承受撞击,前撞击板和后固定板必须与结构竖向承重构件在一层楼面区有效接触。
一层楼面与撞击方向垂直的两个立面需保持平整,不得妨碍前撞击板和后固定板的安装。
前撞击板和后固定板与一层楼面处的竖向承重构件的总有效接触面积不得小于24cm 。
(详见图4.3.2)4.模型的加载与测量4.1.加载装置:加载台座,配重钢板(cm3),前撞18⨯⨯),撞击质量球(kg18cm5.0cm击板,后固定板,螺杆,螺栓。
4.2.测量装置:卷尺,电子称,加速度传感器,记号笔。
图4.1.加载台座示意图○1——不锈钢半圆滑槽;厚度5mm,内半径为60mm,与水平成30°角,要求滑槽内壁光滑,尽量减少质量球下落时摩擦损失。
○2——质量球;采用3kg铅球,直径为955±。
要求质量球滑至滑槽末端时,球心mm mm标高与一层楼面标高相差不超过5mm。
○3——钢架;采用缀板连接两根槽钢(型号20b)形成格构式钢柱,用于支撑滑槽,并保证加载台座在平面内外的刚度以及稳定性。
钢架柱脚钢架A图4.2.钢架示意图○4——水平段滑槽;为防止质量球回弹,二层撞击结构模型,故水平段滑槽需与水平线成3°夹角,滑槽末端应垫高10mm。
○5——钢底座;与水平成30°角,斜面采用四根螺栓与结构模型的底板相连,右侧采用四根同规格螺栓与加载台座相连。
○6——斜滑槽与水平滑槽圆角;为减少质量球下滑能量损失,该圆角半径不小于30c m,亦不大于40cm。
○7——钢架底座;采用20cm钢板,以保证加载台座的稳定。
4.3.模型的安装图4.3.模型安装示意图○1——模型与钢底座的连接 各队在主办方工作人员监督下统一将结构模型与底板连接。
选手入场后,将底板用4颗螺栓固定于底座上。
○2——模型与前撞击板和后固定板的连接 在一层楼面与撞击方向垂直的两个立面上分别安装前撞击板和后固定板,前后板采用4根螺杆拉紧。
图4.3.2 模型与前撞击板和后固定板的连接前撞击板采用5mm 厚钢板按上图所示制成,后固定板采用5mm 厚钢板与硬橡胶粘接制成,硬橡胶长度为240mm ,宽度为40mm ,厚度为30mm 。
螺杆直径为8mm ,长度为370mm ,每个螺纹区长度不小于100cm ,前撞击板和后固定板的端头与一层楼面处的竖向承重构件的效接触面积分别不小于22cm 。
前撞击板后固定板配重1M配重2M配重2M 螺杆钢底座一层楼面后固定板前撞击板螺杆螺杆螺纹区端头前撞击板硬橡胶螺杆硬橡胶○3——模型与配重的连接 楼面层配重(恒定配重,即配重2M 和配重3M )采用热熔胶与模型粘牢;在模型屋面层,放置一个上部开口,底面为cm cm 1919⨯的方形容器,容器与模型顶部用热熔胶粘牢。
比赛时,可根据需要将规定数量的配重1M 放入容器即可。
(注:配重1M 为可变配重)配重1M ,配重2M 和配重3M 均由配重钢板(cm cm cm 5.01818⨯⨯)按规定重量沿钢板厚度方向层层整齐累积实现。
除顶层外,各楼层配重钢板之间均由热熔胶粘牢(热熔胶重量不计入结构承重)。
4.4.加速度测量图4.4.加速度测点示意图加速度由加速度计量测加速度传感器采用热熔胶以及螺丝与前撞击板中部可靠连接,如上图所示。
4.5.模型撞击加载制度竞赛撞击加载共分三级,每级采用质量球不同的下落高度,分别为40cm ,cm 80,120cm 。
5.模型材料竞赛期间,主办方为各参赛队提供如下材料及工具用于模型制作。
5.1.竹材,用于制作结构构件。
竹材规格 款式 1250×430×0.50mm 本色侧压双层复压竹皮 1250×430×0.35mm 本色侧压双层复压竹皮 1250×430×0.20mm 本色侧压单层复压竹皮竹材力学性能参考值:弹性模量1.0×104MPa ,抗拉强度60MPa 。
5.2.502胶水,用于模型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
加速度传感器前撞击板5.3.制作工具:美工刀,钢尺,砂纸,锉刀,改锥,小型锯子。
6.竞赛规则6.1.各队模型制作完成后,主办方提供已经称重完毕的模型底板(质量为1m )。
6.2.各队将模型固定于底板上,注意需满足模型固定要求。
6.3.称量模型加底板总质量2m ,计算模型自重21m m m =-。
6.4.得到入场指令后,各队队员需迅速将模型固定于加载台座上,并固定需装配到模型上的配重及加载装置,安装过程不得超过8分钟。
6.5.参赛队代表进行2分钟陈述,然后依次进行三级加载,加载完成之后评委提问2分钟,回答评委提问不超过2分钟。
7.成绩评定7.1.模型破坏准则:出现以下任意情况视为模型失效,并以前一次加载参数计算模型得分。
第一,二级加载时,模型中任一结构受力构件出现破坏。
第三级加载时,模型发生整体倾覆,丧失竖向或者水平承载能力。
各级加载过程中出现配重脱落或者撞击板脱落。
7.2.成绩计算模型加载性能评分 75% 计算书 10% 结构选型与制作质量 10% 现场表现 5% 模型加载性能评分计算公式:1.计算模型承受的总质量M (单位:g )2.计算模型性能得分S**75:::C S C C C S =各队模型性能参数的最大值本队模型的的性能参数本队模型性能得分-2200::Ma C mm M m s =⋅结构自重(单位:g)模型承受的总质量(单位:g)a:加速度传感器实测值(单位:)123123+:,::M M M M m m M M M =++结构自重(单位:g)配重质量(单位:g)一层楼面处安装于模型上的加载装置质量(单位: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