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32
血常规检查和血清铁蛋白检查在缺铁性贫血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症,主要由于机体内铁储量不足导致红细胞合成受到抑制而引起的。
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常规检查和血清铁蛋白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感染性疾病也会引发贫血,因此如何准确地区分出缺铁性贫血在感染疾病中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查与血清铁蛋白检查在缺铁性贫血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详细介绍。
一、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征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和孕妇最为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
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食中缺乏足够的铁元素、吸收不良、出血(如月经过多、胃肠道出血等)、生长速度过快等。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头晕、心悸、易激动、食欲减退、免疫功能下降等。
由于这些症状也与感染性疾病相似,因此在感染性疾病中如何识别出缺铁性贫血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1. 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通常会下降,而在感染性疾病中,由于炎症反应的影响,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也会下降。
仅仅通过这两项指标很难准确地鉴别出缺铁性贫血。
但是在进行综合分析时,这两项指标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它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循环。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会明显下降,而在感染疾病中,由于炎症反应的作用,血红蛋白浓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感染疾病引起的贫血通常是暂时的,一旦感染得到控制,贫血症状便会逐渐消失。
而缺铁性贫血则需要长期补充铁元素才能得到缓解。
3.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衡量红细胞大小和含血红蛋白量的指标,对于鉴别缺铁性贫血和感染性疾病中的贫血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缺铁性贫血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通常会明显降低,而在感染疾病中,这两项指标的变化则较为复杂,可能会增高或减低。
综合分析这两项指标才能更好地帮助诊断和鉴别。
全国缺铁性贫血调研报告全国缺铁性贫血调研报告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其主要原因是机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从而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
这一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全国范围内缺铁性贫血的流行情况、影响因素以及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全国范围内的100个城市进行调查。
每个城市抽取了1000名居民,共计调查了10万人。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卫生习惯以及是否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等。
二、调研结果1.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经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约为10%,其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达到15%。
而在不同年龄段中,婴幼儿和青少年患病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0%和12%。
2.影响因素分析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是影响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不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吃素、长期膳食不均衡的人患缺铁性贫血的比例较高。
此外,过度减肥、长期大量运动以及不合理的生活节奏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部分地区的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患病率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食物供给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导致人们普遍缺乏铁元素的摄入。
三、预防和治疗建议1.促进铁元素的有效摄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富含铁元素食物的认识,鼓励人们更多地食用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鱼类、豆类和黑米等。
同时,可以适当添加铁元素补充剂,以提高机体对铁的吸收利用。
2.生活方式调整建议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按时休息,避免熬夜,减少不必要的身体负荷。
3.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普及缺铁性贫血的知识,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4.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帮扶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确保他们有充足的食物供给以及医疗保障,以降低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
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诊治和预防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和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广泛影响世界各国的重要健康问题,累及约20亿人[1],是发达国家唯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以及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在育龄期女性更为常见。
ID和IDA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关,肿瘤、炎症性肠病、慢性肾脏病和慢性心力衰竭并发ID/IDA的发生率分别为61%[2]、45%[3]、24%~85%[4]以及43%~100%[5]。
ID/IDA降低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是慢性疾病不良预后因素,及时诊断和处理ID/IDA是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
目前国内缺乏对于ID/IDA的诊治和预防的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相关学科专家参考近年国内外诊治指南及相关文献,广泛征求同道意见,达成了以下ID/IDA诊治和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
一、铁的吸收、转运和代谢正常成年男性铁总量50~55 mg/kg,女性35~40 mg/kg,分布于血红蛋白(Hb)、肌红蛋白、贮存池、不稳定池、组织铁池、转运池等,以水溶性的铁蛋白或非水溶性的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
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完成,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血红素转运蛋白1(HCP 1)直接将肠腔中的血红素铁转运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在血红素氧化酶的作用下,血红素的卟啉环被打开而释放出Fe2+。
非血红素铁主要以不可溶的Fe3+存在,Fe3+首先需要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膜上的细胞色素b高铁还原酶1(Cybrd 1)的作用下还原为Fe2+,才能被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MT1)转运入小肠绒毛细胞。
Fe2+以铁蛋白的形式贮存在细胞内,或被基底膜侧的铁转运辅助蛋白或铜蓝蛋白氧化为Fe3+,再通过铁转运蛋白1(FPN1)转运出细胞,进入血浆而被重新利用。
人类没有铁排泄的生理机制,正常机体的铁稳态即肠道铁的吸收与机体需要的相对平衡状态,铁调素在维持铁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铁调素是由肝脏特异性表达分泌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肽,属于高度保守的防御性蛋白,负性调控细胞内铁的转出,限制铁释放入血浆,其水平下降导致肠道吸收铁和巨噬细胞释放铁的增加;炎症和感染均可导致肝脏合成和分泌大量、高浓度铁调素,导致小肠铁吸收下降。
有关缺铁性贫血的研究简述摘要:血液运行全身为我们提供营养,而铁元素是其中最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缺铁而引起的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病。
贫血会对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产生各种不同危害,随着科技进步也产生很多治疗方法和新型的研究。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危害,治疗方法1.铁元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常见的一种营养性贫血,其发病遍及世界各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IDA患者可能占世界总人口10%~3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50%以上。
IDA可增加分娩时女性死亡率和婴儿夭折率,减缓儿童智力发育,降低工作效率,降低对感染的抵抗力。
1.1贫血的概念贫血、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时常交替使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贫血概念还存在语言上的混乱,因此 2000WHO 专家委员会声明:①铁缺乏不是贫血唯一的原因,但发生贫血的地方,铁缺乏常常是最普遍的原因。
②贫血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变化着的。
引起贫血的因素可以是饮食因素、疟疾、肠道寄生虫、HIV 免疫缺隙病毒或者某种基因性血红蛋白病,且这些致病因素可以相互作用。
③虽然在相对贫困的环境下缺铁是致贫血的主要原因,但贫血也与其他因素有关。
当缺铁的情况得到改善时,贫血的其他病因将发挥发挥重要作用。
【1】2.铁元素缺乏与危害铁元素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分为功能铁和储备铁,储备铁以铁蛋白和血铁蛋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脾、肝和骨髓中。
铁在体内可反复利用,健康成人每日只需吸收 1mg 以上的铁即可满足机体需要。
但人体内一旦铁元素不足就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由缺铁所引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以高度的重视。
2.1缺铁性贫血对人体的危害缺铁对健康人和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缺铁性贫血能够显著增加分娩时母体和婴儿死亡率,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等,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
【2】建立大鼠的贫血模型,发现。
缺铁性大鼠的体重在一个月后明显下降,肝脏及脑组织的含血量明显低于正常组。
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规范化诊治一、ID/IDA的危害及中国诊治现状ID/IDA可对多系统器官功能造成损害,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行为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体能受损、围产期及围术期并发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并严重影响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后。
对这类患者需及早筛查,对无输血指征的患者尽早采取铁剂治疗以尽快纠正ID。
根据调查,我国轻度贫血得到诊治者不到20%,极重度贫血者也仅有50%得到诊治,ID/IDA存在明显诊断不及时及治疗率偏低的情况。
一项基于全国术前贫血数据库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中,27.57%的患者术前存在贫血,仅12.25%的贫血患者术前接受了贫血相关治疗。
另一项对全国97家医院成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的横断面研究中,我国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9.24%,但其中高达92.84%的患者未给予任何纠正贫血的措施和治疗,在接受贫血治疗的患者中铁剂治疗比例仅6.59%。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主观上重视不够外,主要跟以下4个方面有关。
1.我国贫血的诊断标准较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贫血诊断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30 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20 g/L称为贫血,中国标准低于WHO诊断标准(表1),导致部分患者得不到治疗或充分治疗。
果不达标。
我国IDA患者铁剂平均治疗剂量无法满足患者对铁的实际需求,究其原因,首先是临床对IDA重视不足,其次因依从性、住院时间、输液便利度等条件限制,常无法完成足剂量铁剂应用。
此外,对静脉铁剂安全性的顾虑也导致使用较为保守,很多临床医生因担心发生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而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铁剂。
4.IDA的诊治缺乏规范性:真实世界研究发现,仅有不到3%的患者在用药前进行铁指标检测,很多贫血应用静脉铁剂治疗者其电子病例诊断中并未体现IDA,且缺乏足够的Hb随访数据,铁剂使用量与患者基线Hb水平也未呈现相关性,提示临床实践中可能并未严格按照患者基线Hb水平准确计算铁需求,或即使计算了铁需求但并未实现足量补铁。
湖南省高校女生铁缺乏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原因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湖南省高校在校女生铁缺乏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评价铁参数诊断缺铁的价值及铁剂在缺铁性贫血的费用效果。
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评价及费用等的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在校女生的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为9.28%,缺铁的患病率为31.8%,主要原因为月经期女生月经过多。
结论:预防月经过多可以降低在校女生缺铁的患病率,在缺铁诊断中推荐血清铁蛋白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并建议使用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症状。
关键词:在校女生;缺铁;月经;琥珀酸亚铁铁缺乏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1-2]。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全球大约有37亿人缺铁,其中大多数是妇女。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40%~50%的5岁以下儿童和50%以上的孕妇患缺铁病。
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但缺铁性贫血不只是表现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而且是属于全身性的营养缺乏病。
由于体内缺铁程度及病情发展早晚不同,故贫血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患者由于铁缺乏,使体内含铁酶活性降低,因而造成许多组织细胞代谢紊乱。
临床症状和贫血程度与发病缓急有关,轻者除面色萎黄之外可无任何自觉不适。
严重贫血者,还会有舌炎、舌黏膜萎缩、舌头平滑、充血并有灼热感[3-4]。
甚至有时还发生食道异物感、紧缩感或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
本文旨在调查分析湖南省高校在校女生铁缺乏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评价铁参数诊断缺铁的价值及铁剂在缺铁性贫血的费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从湖南省高校在校女生中随机抽取18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每一例均进行咨询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并测定其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血液锌原卟啉及ZPP/gHb的比值。
本文诊断为缺铁的标准为Hb<110g/L。
1.2 各项铁参数诊断缺铁临床价值的评价本文以骨髓可染铁消失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对运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临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进行分析。
铁缺乏症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林果为;陈波斌【期刊名称】《上海医学》【年(卷),期】1999(22)2【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高危人群铁缺乏症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评价铁参数诊断缺铁的价值;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费用效果。
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评价及费用效果分析。
结果月经期妇女、妊娠妇女和青少年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11.39%,19.28%及9.84%,缺铁的患病率分别为43.43%,66.27%及13.17%;主要的危险因素月经期妇女为月经过多,青少年为营养因素。
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铁蛋白在诊断缺铁,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诊断慢性病贫血合并缺铁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琥珀酸亚铁比硫酸亚铁控释片及力蜚能具有较好的费用效果。
结论预防月经过多及营养不良可降低缺铁的患病率,在缺铁诊断中推荐血清铁蛋白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治疗中推荐琥珀酸亚铁。
【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贫血;患病率;铁蛋白;琥珀酸亚铁【作者】林果为;陈波斌【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6.3【相关文献】1.儿童铁缺乏症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经验总结 [J], 杨跃煌2.小儿铁缺乏症儿茶酚胺及香草基杏仁酸排量和右旋糖酐铁对铁缺乏症疗效的研究[J], 肖延凤3.铁营养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J], 朱美欢4.铁缺乏症与铁剂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J], 崔洁;周京敏5.动物铁、铜、锌、硒代谢及缺乏症研究新进展 [J], 何少文;李杰;王纳;张长生;刘世杰;史沁欣;侯志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