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梨园春秋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20
清新县第一中学集体备课教案高二级学科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主备人:林勇伟课题梨园春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历程与重要阶段,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
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盛衰的关系。
初步培养学生从文学创作、历史分析、艺术表现等角度欣赏戏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如何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依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材分析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难度:京剧在北京形成的原因。
教学分析教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学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教学手段常规教学,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
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
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一)、戏曲起源与发展王国维对“戏曲”的解释:认为用歌舞来说故事,并说明傩因为是载歌载舞而具有戏曲的萌芽。
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
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把戏曲的发展过程分为:傩(萌芽)----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元素)——梨园(教练场所)——瓦舍(娱乐场所)——南戏(完备形式)——元杂剧(成熟)——昆曲(百戏之祖)。
来说明这一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
1、南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
第10课梨园春秋[学习目标]一、戏曲的起源1.萌芽: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发展(1)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2)唐代:宫廷中设有专门场所——“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3)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一种戏曲,称“南戏”。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1)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昆曲(1)概况:兴起于江南昆山,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2)特色: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柔曼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3)影响:明中后期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对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判断正误元曲并不是元杂剧。
( √)提示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等诸多要素。
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问题思考思考以宋元为例,扼要分析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提示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三、“国粹”京剧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各地商人也云集于此。
为满足他们的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班吸收了湖北汉调、昆曲、秦腔等多种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
3.繁盛:同光年间。
4.特色(1)艺术程式: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3)艺术手段: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
第10课梨园春秋【课标】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解读:通过理清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各剧种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和现实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列举出古代戏剧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作家或演员;让学生列出自己还知道的戏剧与喜欢的戏剧;帮助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含义分析帮助学生对促进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分析归纳京剧在清代兴起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观看戏曲录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原始的“傩仪”,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发展历程,走向繁荣、辉煌。
【学情分析】:1、由于语文课里已有的戏曲知识和我们的学生老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实际,学生知道很多剧种;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曲而又对戏曲本身了解甚少。
所以教学中必要的图片资料必不可少,直观性不言而喻,这样也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对戏曲产生、发展背景不清,故教师应根据经济史、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处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感悟戏曲艺术【教学难点】戏剧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学方法】问题法:调动求知欲,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自主学习、合作归纳【板书设计】戏曲的起源——傩,南戏元杂剧与昆曲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昆曲:百戏之祖国粹京剧:【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二、多媒体展示学生预习问题,并评价。
1、为什么将戏曲称为梨园?4、9、10组2、戏曲产生和发展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4、6、7组3、为什么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朝统治者为什么轻视知识分子?)2、3、4、6组4、中国古代戏曲有什么特点?1、6、7、9、11组三、梳理本课知识:学生预习结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