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调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6.20 KB
- 文档页数:2
《斑鸠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斑鸠调》。
二、教材分析:
歌曲《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
灯歌是人们在农闲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载歌载舞的以唱丰收、唱太平年景、贺新年为主的歌曲。
曲调欢快活跃,常伴以锣鼓或丝竹乐队的伴奏。
因为唱词头一段以“斑鸠鸟”为引题,故又
称“斑鸠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欣赏,认识并了解我国赣南、福建、广东的音乐艺术作品,能够对当地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聆听并学唱《斑鸠调》,体会赣南民歌特点;欣赏乐曲《赛龙夺锦》,了解广东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乐器;欣赏《赤兔嘶风》,认识福建南音这一音乐艺术形式。
3、了解赣南民歌是客家的支脉,强调五声徵调式、小三度和纯四度的乐理知识;了解广东
音乐、福建南音的主要演奏乐器,具备判断其主奏乐器音色的能力,能够区分广东音乐、福
建南音。
四、教学重点:
准确学唱《斑鸠调》的旋律和歌词。
五、教学难点:
辨析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所用的主奏乐器音色。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音频。
教师:听完歌曲,你们眼前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教师:曲中有哪几种动物在歌唱春天?(斑鸠、杜鹃、哈蟆)
教师:这首歌曲是赣南客家民歌《斑鸠调》。
《斑鸠调》原名《上山调》,是流行于赣南的客家民歌,曲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
(二)学唱《斑鸠调》
1、再听歌曲
教师:我们再次聆听《斑鸠调》
①想一想它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是齐唱还是重唱、对唱?
②这首歌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③它属于什么调式?
学生:对答、齐唱。
教师:一问一答(范唱前两句),“春天嘛个叫(哟嗬嘿)”,“嘛个”是“什么”的意思,这
是问句;“春天斑鸠叫(哟嗬嘿)”,这是答句(师唱问句生唱答句)。
前两句一问一答,后两句齐唱。
这首歌有几个乐段?
学生:一个乐段。
2、学唱歌曲
教师:单乐段,它有几个乐句?来一起视唱旋律。
教师:它有几个乐句?
学生:两句。
教师:分别是那两句?
学生:第一句第1小节至第四小节;第二句第5小节至结尾。
教师:这是一首两句体单乐段的歌曲,结束音落在哪个音上了?
学生:5音。
教师:那么从终止音5能判断出《斑鸠调》是什么调式吗?
学生:五声徵调式。
教师:下面我们填上歌词,学唱这首歌。
感受赣南民歌的特点。
小结赣南民歌的特点。
教师:在我国的丝竹乐中除了江南丝竹还有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
下面我们就分别欣赏它们各自的代表作。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唱了江西赣南民歌《斑鸠调》,它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歌舞音乐了解
了除江南丝竹以外的丝竹乐器以及它们的主奏乐器。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很好的继承并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让学生听《斑鸠调》的时候,初听歌曲时,有的学生做出一些表情,皱紧了眉头表
示听不了这种女高音的唱腔,有些同学甚至把耳朵堵上,以表不满的情绪。
听完一遍后,我没有直接对这首歌曲作任何讲解,再用扁平的声音与通俗随性的声音又作范唱,提出问题:
“这次听完以后,大家觉得哪种声音更合适来演绎这首《斑鸠调》来赞美春天呢?”学生的回答很另外满意,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教师的范唱与比较,在听觉上渐渐能辨别美声、
民族、通俗在歌唱中的一般特点,了解到演唱形式是与歌曲的内容、形式、音域相结合的。
本课时,多以讨论形式为主,进行师生交流。
对于学生中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形式的歌曲,在
意识中很多同学体现的是对当今潮流推动下,对高雅音乐与经典音乐审美的不适应和意识减
弱的现象。
另外音乐课本中曲目内容缺乏更新意识也为其中原因。
我想,教材与学生时代、
现实生活不能作到相结合与统一,而导致音乐课难以融入到学生心中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