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
- 格式:pdf
- 大小:126.77 KB
- 文档页数:2
复方甘铋镁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铋镁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疗效。
方法:将100例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给予复方甘铋镁片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的综合疗效和内镜疗效。
结果:1、综合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总有效率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内镜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96%,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复方甘铋镁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复方甘铋镁片;反流性食管炎;质子泵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79—02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国内外研究表明,re是一种慢性和复发性疾病,其内科治疗目的是减轻或消除胃食管反流的症状、预防并发症、防止复发[1]。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是公认的治疗re的有效药物,其治愈率可达到80-90%,但停药半年后其复发率达到80%[2]。
随着ppi的大量和长期使用,与之相关的不良事件开始引起广泛关注[3]。
患者长期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差,同时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对疾病本身也有明显影响。
故笔者尝试采用复方甘铋镁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现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来源于2011年04月至2013年04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re患者。
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
实验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2.86±11.37)岁,平均病程(3.12±1.90)月;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1.28±12.08)岁,平均病程(3.26±1.82)月;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人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
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帐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
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臂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该病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
反流性食管炎—概述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下端食管与胃内容物长时间反复接触所产生的炎症性病变.中医称反流性食管炎为“食管瘅 ".胃食管反流原因,主要是因暂时性下端食管括约肌松弛和/或静息下端食管括约肌压力过低或缺如.一旦发生反流,而反流物又不能及时被清除,则造成食管过度酸化,随之粘膜受损。
这种损害既有胃酸与胃蛋白酶的作用,也有胆盐对食管鳞状上皮的作用。
临床上常有反胃、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感和疼痛等症状.以40—60岁多见,欧美国家尤为常见。
反流性食管炎 -病因24小时食管pH监测发现,正常人群均有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现象,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故称为生理性GER其特点为:常发生在白天而夜间罕见;餐时或餐后反流较多;反流总时间<小时/24小时。
在下列情况下,生理性GER可转变为病理性GER甚至发展为反流性食管炎。
(一)食管胃连接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胃连接处抗反流屏障亦称第一抗反流屏幕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
LES是在食管与胃交界线之上3~5cm范围内的高压区。
该处静息压约为2.0~4。
0kPa(15~30mmHg)构成一个压力屏障,起着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生理作用。
“3H”理论全程护理在富马酸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3H”理论全程护理在富马酸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8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3H”理论全程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的患者负性绪、治疗依从性和睡眠质量评分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3H”理论全程护理在富马酸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成效显著,可降低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3H”理论;全程护理;富马酸伏诺拉生;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患者食管黏膜发生炎症、糜烂、溃疡以及纤维化,临床中患者可出现胸骨后灼热、疼痛、胃灼热、反酸、嘈杂、痞满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并发食管溃疡或者狭窄,甚至产生恶变[1]。
富马酸伏诺拉生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2],“3H”理论的全程护理产生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宾馆式(Hotel)礼仪服务、家庭式(Home)温馨服务和医院式(Hospital)个性化服务3个方面入手,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3]。
本研究对富马酸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实施了“3H”理论全程护理干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8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
纳入标准:(1)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中相关诊断标准;(2)经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①H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 每日1—2次.(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的指南_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胸骨后灼热感和胃酸倒流至食管的感觉。
GER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失效、胃酸分泌增加以及膨胀性食物及液体在胃内的滞留有关。
本文将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指南。
诊断:1.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程,如烧心、酸味上逆、胸背痛、咳嗽、吞咽不适等。
2.临床体征: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反流性症状和并发症。
3.实验室检查:对患者常规血象、肝功能、肾功能、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酸分泌功能进行检查。
4.食管内镜检查:观察食管和胃内黏膜的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食管炎症和食管发育异常。
5.食管酸检测:通过食管内pH计测定检测胃酸分泌和pH值,评估胃食管反流的程度。
6.压力测量:通过食管测压仪检测食管下端和胃之间的压力差,评估括约肌功能。
治疗:1.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减少进食量,避免过度进食和过度饮酒,避免躺着就餐,抬高床头,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油腻、酸性和咖啡因食物,适量摄入高纤维食物和碱性食物。
-药物干预前措施: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阿司匹林等会加重症状的药物。
2.药物治疗:- 抗酸药物:常见的抗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 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 (histamine H2 receptor antagonists, H2RA)。
PPIs 可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减轻症状和缓解炎症,而H2RA 则可减少胃酸的分泌。
PPIs 比 H2RA 的抗酸效果更持久。
-胃动力药物: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可以减少胃内液体的滞留,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舒胃药:对于烧心、胃胀等症状,可使用草酸铋胶囊等抗胃酸药物。
-黏膜保护剂: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症和溃疡病变,可使用胆酸盐和鎮痛氯化胂。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慢性、难治性和伴有并发症的GERD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来说,胃内贮存着胃酸,十二指肠腔内有胆汁液,这些都是消化液,可消化进食的肉类或其他食物。
胃肉天生有层象瓷器层样的粘膜屏障保护,因此胃酸呆在胃内很安全。
当进食时,大量胃酸分泌消化胃腔内的食物,将胃酸中和后排入十二指肠再进一步被该处胆汁的作用继续消化直到经小肠吸收后残渣变成粪便排出。
若胃液反流入食管腔,食管无瓷器样的粘膜保护层,胃酸就会腐蚀破坏食管粘膜引起糜烂、溃疡。
疾病分类胃食管反流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食管是否有明显破坏可分两种类型: 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者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即所谓的“病症性反流”; 有明显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者,则称反流性食管炎(RE),即所谓的“病理性反流”。临床上通称的“胃食管反流病”多指NERD。
过去认为病症性反流 (NERD)是病理性反流(RE)的轻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过程是从NERD到RE,然后演变到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
最近的研究倾向于将NERD、RE和BE视为三种独立的疾病,每种疾病均有自己单独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相互之间几乎无关。所以,许多患者诊断为该病时心理负担较重,怕病程进展加重变为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其实并不需要有这种担心。
RE病变虽然较NERD重,但治疗效果反应反而优于NERD。
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NERD会逐渐发展为RE,也不能证明BE是由RE或NERD演变而来。
也可根据反流物的类型区分为酸反流或碱反流。
前者是胃酸反流所致,治疗上抑酸效果较好,后者主要为十二指肠胆汁液反流,抑酸治疗疗效不佳。
发病原因胃食管反流病是食管贲门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增强的结果。人体在成长过程中,开始进食时都有反流,如婴儿喝完奶后都会反呕,有经验的妈妈会将宝宝抱直拍拍后背让奶水顺利流入胃腔中。
婴儿胃酸很少,虽然喝奶后胃内容物随奶水反流入食管甚或口腔,但反流物是奶水不会造成对食管粘膜的损害。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治疗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液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和(或)组织损害。
包含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三种形式。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不断加重,本病的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防止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三个方面。
本篇就GERD诊断及内科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GERD;诊断;内科治疗食管有较强的抗反流的作用。
而GERD患者,这种抗反流作用有不同程度异常;包括胃食管交接处抗反流屏障障碍,食管体部廓清功能降低,粘膜屏障功能降低及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
1 临床表现1.1 典型症状反酸、烧心、反食、反胃、暧气等。
多在餐后明显或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发生。
烧心是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常在餐后1h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
1.2 非典型症状有胸痛和吞咽困难等。
反流物刺激食管痉挛导致胸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剧烈刺痛可放射至后背、颈段耳后,有的酷似心绞痛。
部分吞咽困难显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少部分呈持续性并进行性加重,由食管狭窄引起,有严重食道炎或并发食管溃疡者可伴吞咽疼痛。
1.3 食管以外症状如咳嗽、哮喘及咽喉炎。
少部分患者以咳嗽、哮喘为首发或主要表现。
个别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肺间质纤维化。
与反流物刺激食管粘膜致炎症和痉挛有关。
反流物刺激咽部引起咽喉炎,声音嘶哑,部分患者有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无吞咽困难,称癔球症。
1.4 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腺ca。
Barrett食管: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化生为柱状上皮,伴肠上皮化生。
Barrett食管合并高度不典型增生是浸润性腺ca的先兆。
2 诊断由于部分GERD患者反流症状明显,但内镜检查无异常表现,或内镜检查有食管炎,但不一定是反流引起,有的酷似心绞痛或哮喘、咽喉炎,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反流性食管炎最佳治疗方法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胃酸反流到食管引起。
这种疾病常导致食管黏膜发炎、烧灼感和胃酸倒流到口腔的症状。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恢复食管黏膜的正常功能。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的频率,以下是反流性食管炎的最佳治疗方法:饮食调整:饮食调整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第一步。
建议患者要少量多餐,避免进食过多过快,以免增加胃内压力。
同时,应该避免吃刺激性食物、油炸食品、含咖啡因的饮料和酒精等。
选择低脂、高纤维食物,并且尽量避免食用垃圾食品和过辣食物。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减轻症状并修复食管黏膜的关键方法。
常见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Histamine H2 Receptor Antagonists,H2RAs)。
PPIs是最常用的药物,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减少食管黏膜的损伤。
而H2RAs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但效果没有PPIs明显。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时服用。
生活习惯调整:生活习惯调整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
患者应尽量避免弯腰、卧床或者整夜熬夜等容易导致胃酸倒流的情况。
在睡觉时,可以将床头垫高一些,以减少胃酸流入食管的机会。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倒流的可能性。
减轻体重:过重或肥胖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过重或肥胖会增加腹腔内压,导致胃酸更容易倒流到食管。
减轻体重对于改善症状和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复发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例,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这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通过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的阻力,减少胃酸倒流到食管的机会。
手术治疗可以永久性地解决问题,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是否采取此项治疗。
总的来说,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调整、减轻体重和手术治疗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