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整体性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3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地理要素与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整体性系统。
它包括了地球的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等自然
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将对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及要素进行详细阐述。
1.大气:地球的大气层是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
它包括了气候
和天气等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等。
大气中的气候系统会
影响到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活动。
2.水体: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要素之一,包括了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水体是生物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重要资源。
水的循环与分布对地球的气候和地理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岩石:地球的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岩石的分布和性质影响到地表的地势和地貌形态,如山脉、高原、平原等。
同时,岩石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矿产资源。
4.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由岩石经过风化和土壤生物的
作用形成。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运作的基础。
土壤的分布和质地对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地球系统。
人类作为地球的一部分,不仅受到
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也能通过科学技术与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交互
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因此,理解和保护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
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一、什么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我们谈到自然环境时,往往会想到山川、河流、森林、大气等各种自然要素。
但实际上,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这就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就是说,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
比如,当某个地区的气候发生改变,降水增多或减少,这不仅会影响当地的河流流量和水位,还可能改变土壤的水分含量和肥力,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甚至可能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这种整体性是由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过程所维系的。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动物以植物为食,获取能量和物质,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泄到环境中,这些过程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循环,使得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得以流动和转化。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制约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制约关系。
气候对地形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期的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湿润气候地区的河流侵蚀作用较强,可能形成峡谷、沟壑等地貌;而干旱气候地区的风力作用显著,容易形成沙丘、风蚀城堡等景观。
地形对气候也有影响。
高山地区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同时地形还会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分布。
山脉的迎风坡往往降水丰富,而背风坡则相对干燥。
土壤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生物等要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不同,其提供的有机质和矿物质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性质和肥力的土壤。
同时,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会影响土壤的厚度和质地。
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受到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温暖湿润,适合多种植物和动物生存;而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一、什么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我们谈论自然环境时,我们常常会想到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海洋等等。
但自然环境不仅仅是这些单个元素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就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意味着各个自然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
例如,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以森林为例,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大气成分。
同时,树木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中的动植物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生物链。
当森林遭到破坏,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水土流失加剧、气候变得干燥、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大气中的水分通过降水进入土壤和河流,河流又将水分输送到海洋。
土壤中的养分被植物吸收,植物又为动物提供食物。
这种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
2、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改变可能会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比如,在干旱地区过度开垦农田,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
随着沙漠化的加剧,原本的气候条件会变得更加恶劣,水资源更加匮乏,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3、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同一区域内的要素相互作用,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一条河流的上游植被破坏可能会导致下游河道淤积、洪水泛滥。
大气环流能够将一个地区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到其他地区,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格局。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1、物质循环自然界中的物质,如碳、氮、氧、水等,在大气、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不断循环。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物质在不同的圈层和生态系统中流动和转化,维持着生态平衡。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不论是平常的地理教学过程,还是几年前的地理高考,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有关自然带分布规律的考查较多,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注却有些不够。
近几年的高考有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的考查越来越频繁,考查的角度也不断变化,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读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
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某一要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也可以是外在的人为活动影响。
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滥伐森林,将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增多,引起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而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使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使下游地区的河床水位增高,加剧洪涝灾害;河口泥沙堆积,使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两岸土壤盐渍化加重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清单一、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大气:包括各种气体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对地球的温度调节、气候变化和生命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水:涵盖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以及大气中的水汽等。
水是生命之源,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的,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和支撑。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关键作用。
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构成了地球的地壳,为土壤的形成提供基础。
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大气与水大气中的水汽通过降水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蒸发又会补充大气中的水汽。
大气的运动还会影响水循环的速度和方向,例如风会带动水汽的输送。
2、大气与土壤大气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因素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例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化学风化作用较强,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释放。
3、大气与生物大气的成分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例如,氧气的含量对生物的呼吸作用至关重要,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物的迁徙和物种的变化。
4、水与土壤水在土壤中渗透和流动,会带走或带来矿物质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土壤的孔隙度和质地也会影响水分的储存和渗透能力。
5、水与生物水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同时,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水的质量和循环,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6、土壤与生物土壤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养分,生物的活动又会改良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例如,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7、岩石与大气岩石的风化会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
8、岩石与水岩石的性质会影响水的储存和流动,例如,在石灰岩地区,容易形成地下溶洞和地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