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 格式:ppt
- 大小:771.00 KB
- 文档页数:15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接近30%,在东亚地区约为10%,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
GERD以反流、烧心等食管内症状为主,同时,因为胃内容物还可反流至咽喉部,较多患者以咳嗽、喘息等食管外症状为首发表现。
GERD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引起肺间质纤维化、食管腺癌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虽然目前GERD首选的治疗方法仍为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治疗,但有约30%的患者对抑酸药物部分或完全无效,表明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另外,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还可能伴有维生素B12及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艰难梭菌感染等疾病的风险[3-7]。
因此,对于不宜长期应用抑酸药物治疗的GERD患者,内镜治疗是其最佳的选择。
适用于GERD 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治疗、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等。
1. 射频治疗射频治疗是将射频的热能量作用于食管下括约肌及贲门部位的神经肌肉组织,使其周围的局部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进而发生纤维化,达到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厚度及压力的目的,并提高胃食管交界处的顺应性,减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发生的次数。
射频治疗适用于不能服用或需要长期服用抑酸药物的18岁以上GERD患者。
射频治疗的禁忌证包括:合并长度>2cm的食管裂孔疝;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C、D级);Barrett食管;合并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不能耐受麻醉等。
既往研究表明,内镜射频治疗可减轻GERD患者的烧心和反流等症状,并可减少抑酸药物的应用。
TAM等对20例患者进行了射频治疗,结果表明其可减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发生,并能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从而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抗反流屏障功能;同时可减少酸暴露时间百分比,降低反流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改善反流等症状。
2023胃食筐辰流病的基层治疗万囊胃食管反流病的诱因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比较多样,除了很多人熟知的”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胸痛、咳瞰等问题,窑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混j番,需要注意ffi别。
本文主要依据《胃食管反流病墓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并参考《2020年中国胃食筐皮流病专家共识》,整理疾病的检查诊断万法及不同症状人群的治疗方案,以供学习。
胃食筐辰流病胃食管反流病(GERO)是指胃十二指肠内窑吻反流入食营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
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筐邻近组织的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瞅、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1)。
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筐黠膜朦烂、j贵痛,分为朦烂性食管炎(EE )、非朦烂性反流病(NERD),真中NERD为临床最常见。
诊断与转诊GERO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等反流物剌激食筐高直接关系,多种因素可导致食筐下括约肌(LES )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异常反流。
临床表现[1,2)典型症状:反流和烧心;反流是指胃内窑糊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昧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
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
烧心和反流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和反流症状可在夜闯入睡时发生。
不典型症状: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暖气等。
辅助检查(1,2)辅助t.h 、怜ftil'f,占GERO 的r'•1\1甲’V l伴除Jl;他始川忡Y(f ,i,,蓝的,生锅也i ii.(i'.f ,件的E医院付何'J�的'I)占先行内情怆l't.以i 解足沓商古宵夜!_,Ht 卢’•ll Pllll :确i告GERO 吕刷出现m 篝缸哇,也应»-时埋r ,内性.内1在下正常由m品盹坚均匀粉红鱼.当Jt被化尘的佳状L成m 旦后',\f西江鱼,在发生T-1'1t't管连ll处的t电状钱足侧.uJ为叫.I(;、.sff,,x 岛状.此为Barre t\由结.1工消化JI!内俄战商TI:常z捕食'IU曲’费没有破lli:A锄z指育1个·卫1个以上由m由自国债钱,f巳j量<Sm m :内镜F GERO分组: B f提二捣Ii 1个或1个以上由管药’睡破损.i是径>Smm.但没Ii融合性响变C怨:指甜顺破4品有融合.f日<75%食',1),司径:D 级2揣勤膜碗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t't�周位.GERO例�(GenlQ )r 挂t争所及ll'f,';GERO 最简咿/1\'(的t J;.削住设计�H哥哥就访�l 周内的ll 款。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19)要点1 背景目前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医学普及和教育仍严重缺失和失衡,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检查率和根治率均较低,导致多数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哮喘、咽喉炎”等被长期漏诊或误诊,整体诊疗水平较国际尚有较大差距。
2 方法学3 多学科概念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GARD),即消化道反流物对食管和气道等反流通道的刺激和损伤所造成的不适症状、并发症和/或终末器官效应的一种疾病,可表现为典型GERD、反流性胸痛、反流性口腔疾病、反流性咽喉炎、反流性咳嗽(GERC)、反流性哮喘、反流性喉痉挛和反流性误吸等,症状可为偶发,也可频繁或持续,并且可引起反流相关的炎症、黏膜损伤、癌前病变乃至肿瘤。
得益于上述概念的推广和应用,2013年GERD诊治指南将GERD 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包括咽喉)和/或肺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终末器官效应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此定义进一步明确了食管外反流是GERD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很快就同意并接受了这一新定义,现已证实GERD的食管外症状和并发症非常丰富且具有普遍性,临床表现极具异质性和复杂性。
上述概念并行不悖地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纠正了临床上大量漏诊和误治,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概念虽有所区别,但总体趋势是其内涵趋向统一,其外延涉及的症状和体征不断扩展。
4 发病机制4.1多种因素和多个部位均参与了GERD的发生,而GEJ是GERD发生的初始部位,也是导致反流的最主要的解剖部位(图2)。
[专家意见:A+(91.7%), A(5.6%),A-(2.7%)] 4.2胃食管低动力状态是GERD的主要动力学特征,也是胃食管反流常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专家意见:A+(69.4%),A(27.8%),不确定(2.8%)]4.3GERD总是伴有不同程度的内脏感受阈值降低(高敏感)和组织反应性增强。
[专家意见:A+(75.0%),A(13.9%),A-(5.6%),不确定(5.5%)]4.4 食管外器官(如咽喉、气道)对反流物的抵抗能力和清除能力均弱于食管,对反流物的反应阈值通常低于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临床表现: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胃灼热,小婴儿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
注意需要与食物过敏引起的反流或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鉴别。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合适推荐的幼儿用药)、抑酸剂(法莫替丁,0.5mg/kg/次,每天2次,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40mg;奥美拉唑:5~10 kg:5 mg qd;10~20 kg:10 mg qd;≥20 kg:20 mg),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电解质;(4)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气分析;(2)胸部、腹部X线平片;(3)腹部超声;(4)食管钡餐造影;(5)胃镜检查。
(七)选择用药1.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幼儿合适的推荐药物)。
基层医学论坛2021年5月第25卷第13期邵金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李昶1张勇前1雷威1邵金阶1邵迎新2*(1罗田县万密斋医院,湖北罗田438600)(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黄冈中医医院,湖北黄冈438000)率。
通常西医用药目的为降低黄体生成素、补充孕酮,疗效单一。
中医药阶段疗法可在孕前改善内分泌激素水平,做到未病先防,提高PCOS 合并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率及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中医药阶段疗法治疗,试验组患者孕4周、8周时β-HCG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中医药阶段疗法可预防流产。
究其原因,中医药阶段疗法对患者预先性治疗可改善机体内激素水平,改善机体高雄激素状态,维持妊娠黄体存在,有效预防流产。
临床研究表明,孕前中医药干预联合孕后补肾安胎有利于复发性流产患者胚胎生长发育,并改善妊娠结局[8]。
PCOS 患者常辨为脾虚痰湿证,痰湿阻滞于胞宫,血脉不通,气血难以布散,易致胎元失养而流产。
苍附导痰丸以二陈汤为基础,其中醋香附疏肝解郁,止痛调经,且改善子宫平滑肌收缩运动,减少子宫紧张性;苍术燥湿运脾,祛风解表,增强肠胃运动;法半夏燥湿化痰,化痰散结;陈皮理气健脾,温燥中焦湿浊,化痰降脂,且能降低子宫收缩力;胆南星祛风化痰,助机体内分泌代谢循环正常;茯苓健脾渗湿,调节免疫。
全方具燥湿除痰,调理冲任之效。
本研究发现,经中医药阶段疗法治疗的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试验组早期先兆流产症候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保胎率更高(P <0.05),表明中医药阶段疗法在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改善流产症状及保胎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更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究其原因,中医中药在安胎方面有显著优势,苍附导痰丸导气祛湿、行气通阳、补肾健脾、固冲安胎,从根源上改善痰湿型PCOS 合并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进而提高妊娠率,改善流产状态。
临床研究表明,苍附导痰丸可促进卵泡发育,改善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月经规律,最终提高PCOS 患者排卵率和妊娠率[9],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胃食管反流病1 范围指南提出了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断、高危人群的体质判定、预防和调护、中医治疗的建议。
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的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预防调摄及治疗。
指南适合中医科、消化科、治未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也适合胃食管反流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术语和定义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典型症状主要有烧心、反流(含酸味或仅酸水称反酸) 等,可伴发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3]。
胃食管反流病可对应中医古籍中“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胸痹”、“胸痞”、“梅核气”、“噎嗝”、“咳嗽”等病名[4-6]。
1997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疾病部分》[7]提出“食管瘅”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
胃食管反流病分型[8]:(1)非糜烂性反流病:内镜下未见食管粘膜破损,排除其他引起烧心症状的疾病;(2)反流性食管炎:可见内镜下食管粘膜破损,根据Los Angeles 内镜分类可分为A-D四级;(3)巴雷特食管:胃食管连接部位以上的食管鳞状上皮部分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胃食管反流病高危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的体质特点为肥胖、脾胃虚弱、性格敏感及情绪焦虑,归属于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瘀血质[9,10]、气虚质兼夹阴虚质、阳虚质兼夹阴虚质。
3 临床诊断西医诊断:根据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3],将PPI试验作为GERD的初步诊断方法,对拟诊患者或具有反流相关的食管外症状患者,尤其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阴性者,建议采用诊断性治疗。
同时,对具有反流相关症状的初诊患者,建议行内镜检查。
中医诊断:典型症状包括反酸、烧心、嗳气,胃脘痞闷或胀满,不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咳嗽、咽部堵塞感或不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等因素有关。
甘肃医药2020年39卷第9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0,Vol.39,No.9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是因胃食管腔因暴露于胃液而导致的疾病,其会对患者的气管及咽喉造成较大的损伤,进而引发充血性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1]。
临床主要症状为反酸、声嘶、胃灼热、吞咽疼痛或困难等[2]。
目前,对于胃食管反流症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3]。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胃降逆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0~43岁,平均(31.72±5.87)岁,病程2~15个月,平均(10.21±3.92)个月;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1~44岁,平均(32.84±6.23)岁,病程1~14个月,平均(11.37±4.01)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书。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检查后均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疾病,符合《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4]。
1.3方法对照组清晨口服兰素拉唑肠溶胶囊(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35,30mg )30mg ,1次/d ;并于饭前30min 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5mg )5mg ,3次/d 。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药方为自拟方,成分如下:黄党9g 、地珠半夏9g 、味连6g 、炒黄芩6g 、甜根子4g 、陈皮4g 、田七4g 、曲药子3g 、蜜香3g 、白姜3g 。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
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流行病学GER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为10%~20%[1],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有Meta 分析显示国内GERD的患病率为12.5%[2],且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点,可能与饮食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目前我国GERD 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我国生活方式西化、人口的老龄化,GERD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disease,NERD),其中NERD最常见。
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目前认为GERD的两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这两种疾病类型相互关联及进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诱因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EE检出率高于青年人[3]。
男性GERD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4]。
肥胖、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因素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育锻炼和高纤维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因素[5,6]。
(二)病发机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本领之间的均衡。
反流发生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形成毁伤,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变乱增加,而食管清除本领下降使反流物打仗食管黏膜的时间延长,易导致攻击和毁伤。
2020年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其中NERD最常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GERD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等反流物刺激食管有直接关系,多种因素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C lo wer esophagus sphincter, L E S)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异常反流。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1, 2]贲门切除术后、食管裂孔症、腹内压增高(妊娠、肥胖、腹水等)可导致L E S结构受损;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肤等)、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洋等)可引起L E S压力下降。
(二)食管消除反流物功能降低[3]多见千可引起食管蠕动异常或唾液分泌异常的疾病。
2.已达标: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辅助检查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五、疾病管理(一)管理流程GERD管理流程见图1。
注:PPI质子泵抑制剂图1胃食管反流病管理流程(二)长期管理和随访全科医生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评估。
1.评估内容:全面病史评估,症状复发情况,对抗酸药物治疗反应,生活方式改善情况;体格检查如血压、心率、心律、身高、体重、腰围等。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行内镜检查,是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及并存的临床情况,是确定抬疗策略的基础。
常见H2受体拮抗剂的介绍摘要:H2受体拮抗剂是通过选择性的抑制H2受体,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有效的提高胃内Ph值,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
临床上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主要有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
并且近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中超剂量、超适应症及超疗程的应用,患者存在一定的用药风险,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对于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中的使用越来越规范,而H2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中的使用也就逐渐增加。
因此,了解清楚各种H2受体拮抗剂的特点也是我们作为药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H2受体拮抗剂;胃蛋白一、作用机制H2RA作用机理是组胺与H2R结合后,首先激活作为受体一部分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胃壁细胞的ATP生成CAMP,最后在H+-K+-ATP酶和蛋白激酶参与下分泌胃酸,H2RA能选择性地与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拮抗组胺对H2受体的作用,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二、作用决定性因素H2RA的作用强度与在受体处药物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药物的作用越强。
三、抑酸强度H2RA使胃内pH>4时间约为8h,各种H2RA对于胃酸分泌的抑制时间有一定的区别: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我们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对胃内Ph值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药物,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不良反应西咪替丁具有轻度抗雄激素样作用,可能会出现男性乳房发育、阳蒌、性欲缺乏及女性乳房胀痛、溢乳等现象,其次可能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但是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几乎无抗雄激素样作用。
并且法莫替丁不改变胃排空速率,不干扰胰腺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功能也无影响[1]。
五、药物相互作用H2RA为肝脏微粒体酶的抑制剂,与氨茶碱合用时因氨茶碱主要是由肝药酶代谢,会使氨茶碱在体内的代谢受到抑制,清除率降低,从而使得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会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H2RA不宜与氨基碱联用。
H2RA与乳酶生合用时,H2RA抑制胃酸分泌使得胃肠道的酸度降低,而乳酶生在肠道产生大量乳酸提高酸度,两药合用时具有相互拮抗作用,使两药疗效均降低,故不宜同时服用。
胃食管反流病诊疗常规【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O,gastroesophagea1,ref1exdisease)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临床分反流性食管炎和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我国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临床表现】1.烧心和反酸烧心是指胸骨后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
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
反酸常伴有烧心。
2.吞咽困难和吞咽痛食管功能紊乱引起者,呈间歇性;食管狭窄引起者持续加重。
严重食管炎或食管溃疡伴吞咽疼痛。
3.胸骨后痛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此时酷似心绞痛。
4.其他瘠球症,咽喉炎、声嘶。
反流物吸入气管,肺可反复发生肺炎。
【诊断】1.X线检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领餐检查可显示下段食管粘膜皱裳增粗,不光滑,可见浅龛影或伴有狭窄等,食管蠕动可减弱。
2.内镜检查内镜为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方法。
【治疗】1.一般治疗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可将床头端的床脚抬高15-20cm,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减少增高腹压的因素。
少食使1ES压降低的食物。
2.药物治疗(1)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
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不能有效抑制进食刺激的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症患者。
(2)促胃肠动力药。
增加1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促进胃排空。
(3)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陛等,抑酸作用强,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
(4)抗酸药。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作为临时缓解症状用。
3.抗反流手术治疗4.并发症的治疗(1)食管狭窄,多数内镜下食管扩张,少数需手术。
(2)Barrett食管,积极药物治疗基础病变是预防Barrett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措施。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现状及展望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特征表现多样化,诊断、治疗方式多样,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式,最大程度的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在不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积极推广及培养更多专业外科医师,掌握GERD标准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加强并普及对GERD判别、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是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重要的研究方向。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临床常见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约为13%,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1]。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成为治疗GERD的主要外科手段,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可。
目前,我国开展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GERD已有2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国GERD外科治疗亦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全面推广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培养更多的专业外科医师、提升手术疗效,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和团队经验,回顾我国GERD外科治疗的发展历程,总结现状并展望未来。
1、国内外GERD外科治疗的发展历程GERD外科治疗在西方国家开展历史比较悠久。
1951年,Allison 首次报道通过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控制GERD症状,开启了人类以外科手段抗反流的时代。
1956年,Nissen首次报道利用胃底360°包绕远端食管来达到抗反流的目的,自此,以胃底折叠术为主流的抗反流手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91年,抗反流手术进入微创外科时代,手术损伤及并发症明显减少,国际上抗反流手术量出现指数式增长,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抗反流手术年总量最高>3万例。
我国各地区GERD发病率有所差异,呈现南方地区低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的特点。
广东地区人群GERD患病率约为2.3%,北京、上海两地人群GERD患病率约为5.8%,青海格尔木地区人群GERD 患病率约为9.4%,而新疆喀什地区由于特有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导致人群GERD患病率高达2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