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动机与情绪情感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8
心理学-动机与情绪情感(三)-1(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情绪状态的写照,这种情绪状态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心境B 激情C 应激D 热情分值: 0.5答案:A[解析]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答案为A。
2.“暴怒、狂喜、恐惧、绝望”等情绪状态,都属于______SSS_SINGLE_SELA 激情的表现B 心境的表现C 应激的表现D 热情的表现分值: 0.5答案:A[解析]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
答案为A。
3.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情绪B 情感C 心境D 应激分值: 0.5答案:B[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
答案为B。
4.“人逢喜事精神爽”形容的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激情B 心境C 应激D 美感分值: 0.5答案:B[解析]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
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答案为B。
5.将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B 需要、动机、社会性、感染性C 时间、信念、外显性、敏感性D 动机、时间、内隐性、感染性分值: 0.5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情绪化分理解。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理学-动机与情绪情感(三)-2(总分:9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选题{{/B}}(总题数:20,分数:10.00)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情绪状态的写照,这种情绪状态是______∙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分数:0.50)A. √B.C.D.解析:[解析]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答案为A。
2.“暴怒、狂喜、恐惧、绝望”等情绪状态,都属于______∙ A.激情的表现∙ B.心境的表现∙ C.应激的表现∙ D.热情的表现(分数:0.50)A. √B.C.D.解析:[解析]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
答案为A。
3.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______∙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分数:0.5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
答案为B。
4.“人逢喜事精神爽”形容的是______∙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美感(分数:0.50)A.B. √C.D.解析:[解析]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
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答案为B。
5.将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A.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 B.需要、动机、社会性、感染性∙ C.时间、信念、外显性、敏感性∙ D.动机、时间、内隐性、感染性(分数:0.5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情绪化分理解。
心理学-动机与情绪情感(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选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这就是动机的______∙ 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
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答案为B。
2.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这是动机功能中的______∙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且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例如,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
生理的需求产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急迫,需要立即获得满足。
这就是激活功能。
答案为A。
3.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______∙ A.需要∙ B.责任∙ C.诱因∙ D.环境(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答案为C。
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______∙ A.需要∙ B.动机∙ C.诱因∙ D.兴趣(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答案为C。
5.“饥择食、渴择饮”,这种行为动机属于______∙ A.内在生理性动机∙ B.外在生理性动机∙ C.内在社会性动机∙ D.外在社会性动机(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心理学-动机与情绪情感(总分14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动机2. 生理性动机3. 社会性动机4. 内在动机5. 外在动机6. 主导动机7. 从属动机8. 交往动机9. 成就动机10. 工作动机11. 情绪情感12. 心境13. 激情14. 应激15. 道德感16. 理智感17. 美感二、单选题1. 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与诱因两个因素,请你确定下列哪项属于诱因?A.水B.饥渴C.寻求水源D.喝水2. 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A.水B.饥渴C.寻求水源D.喝水3. 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人出现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适应性反应。
这属于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B.心境C.激情D.应激4. 当人们满足了饥渴需要时会感到高兴,当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会感到恐惧,这属于哪种心理现象?A.感觉B.情绪C.需要D.情感5. 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B.心境C.激情D.应激6. 义务感、责任感、是非感、善恶感属于下列哪种情感?A.成就感B.美感C.理智感D.道德感7. 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请问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性动机?A.繁衍后代B.工作动机C.交往动机D.成就动机8.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这种动机属于何种动机?A.工作动机B.成就动机C.交往动机D.生理动机9. 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这表现出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B.心境C.激情D.应激10. 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会怎样?A.较低B.中等C.较高D.不变三、简答题1. 动机具有哪些功能?2. 动机产生依赖于哪些条件?3.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区别是什么?4.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区别表现在哪里?5. 说明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的区别。
6. 说明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7. 高成就动机者具有哪些特征?8. 简要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动机与情绪情感(二)
一、单选题
1. 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这就是动机的______
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答案:B
[解答]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
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答案为B。
2. 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这是动机功能中的______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答案:A
[解答] 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且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例如,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
生理的需求产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急迫,需要立即获得满足。
这就是激活功能。
答案为A。
3.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______
A.需要
B.责任
C.诱因
D.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知、情感与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1.认知:这是一个过程,包括人如何获取、处理、储存和应用信息。
在教育
环境中,认知过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活动,例如注意力、记忆、理解
和问题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工具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
展,如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提问和
参与课堂讨论等。
2.情感:在教育心理学中,情感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他
们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态度。
积极的情感(如兴趣、愉快和满足)可以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沮丧和挫败)可能会阻碍
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支持和鼓励、以及关注学
生的情感需求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
3.动机:这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
在学习环境中,动机涉及学生
对学习的渴望和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
有多种理论解释学习动机的来源,
包括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动机取决于学生对成功的预期和对目标价值的评
估)和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对动机的影
响)。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适当的奖励以及与学
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认知、情感和动机在教育心理学中互相交织、相互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来设计和实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第一节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定义(一)需要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差下生”、心理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关。
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或缺乏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例:饿与渴的不平衡与缺乏状态;生理需要,受尊重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需要的特点:(1)需要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是对一定客事物的需求。
比如,人作为生物实体,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系,当肚子饿、口渴时就有对食物、水的需求,这些需求反映在人脑中,为人所感受,就成了求食等基本的需要。
同样,人又是社会实体,不能离开群体与社会而孤立地生活,于是人就有了在群体中交往、劳动等社会性需要。
所有人的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客体的。
(2)需要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需要得到满足而减弱,随着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增加,在不同时期需要的类型也不相同,即所指向的客体不相同。
(3)需要具有驱动性,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源泉,总是同人的活动联系着,它推动着人以一定的方式向一定的方向行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4)需要常以意向、愿望、动机和兴趣的形式被人体验着。
3、根据需要的来源来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劳动、学习、娱乐、交往);按需要的对象来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知识、文化艺术、道德、审美)。
(二)动机的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动机以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
动机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当需要以意向和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时,不一定会引起人的行为活动,而动机总是和活动联系着的。
比如想去旅游,但如果没钱也没时间,这种需要是以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的。
等到工作了,有了钱,又有很多假日,于是旅游的需要就进一步上升为动机,开始行动了。
(三)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引起和发动人的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一、单项选择题1. 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 A)动机。
A.外在B.内在C.主导D.社会2 .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考过2次A.表情B.心境C.激情D.应激3. 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是( C )强度的动机。
A.高B.低C.中等D.无4. 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 B )动机。
A.外在B.内在C.自然D.从属5. ___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B )A.动机B.需要C.诱因D.目标6. 在_________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 B )A.中等难度的活动B.简单容易的活动C.难度较大的活动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7. 根据_________,在工作激励中,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
(D)A.X理论B.Z理论C.V理论D.Y理论8. 急中生智是一种_________状态。
( C )A.激情B.心境C.应激D.信号9.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 考过2次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10.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B )。
A.导向功能B.激活功能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D.强化功能11.一般说来,由( C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B.外在动机C.内在动机D.无意识动机12.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这种动机属于(C)。
A.工作动机B.成就动机C.交往动机D.生理动机13.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A)。
A.较低B.中等C.较高D.不变14.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B)A.水B.饥渴C.寻求水源D.喝水15.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 A)A.动机B.诱因C.需要D.目标16.美国心理学家( C )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
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
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
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
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机种类:一、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1.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都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动机。
人不仅是自然人,理是社会人,在人的许多生理性动机中都印不社会的烙印。
如母性动机,一方面它是天生遗传的一种动机,另一方面也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约束。
已不是纯粹的本能机动了。
2.社会性动机:人类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
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如工作、交往、成就、成长动机等。
二、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1.外在动机: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在动机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兴趣,不会轻易消失。
内在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奖赏却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三、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1.主导动机:人的行为复杂,其表现之一,便是某一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驱使的。
推动行为的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
在行为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起的作用偏弱,称从属动机。
主导、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动机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社会性动机: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熟的追求等诸多方面。
一、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
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1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
遗传的基本交往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交往行为的学习有多种方式,条件反射和奖赏等都有可能加强交往倾向。
交往动机产生原因:人是社会的动物,交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活动。
1.合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合作的。
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人们会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
伙伴情谊也是人类交往的一种因素,表现形式:如夫妻感情、亲属亲情、邻里情谊、同学友情、同事情义等。
这种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获得支持与依赖,具有安全感。
两种观点:1.人们是为排除自己的恐惧才选择了与别人交往的行为。
2.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因为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同时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否合适,正是这种社会比较过程,加强了人们的交往动机。
二、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结构:含两种成分:1.追求成功的倾向。
2.回避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的特征:是一处后天习得的动机,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机因素。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探新求异,有开拓精神,喜欢挑战,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
富于创造性,总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2.具有坚定信念: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从优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
3.正确的归因方式:常把以往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加努力,改正缺点,不断进取。
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会把以往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这种归因会安于现状,消极被动,过于自责,不思进取。
三、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基于不同的人性观,涉及人为什么工作?有四个理论:X理论:认为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常被外来刺激(诱因)吸引。
Y理论: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的好内驱力。
V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
Z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工作动机来自不同工作需要的驱动。
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证明自我价值,为了使自己更成熟,甚至为了寻求一种乐趣,而努力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因此工作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
动机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有:1.本能理论: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
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但不能解释所有动机行为。
人的许多行为是后天学习来改变的,不全是先天机制的驱使。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其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从低到高级可分为五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个体的行为。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
得到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行为。
(不是绝对的)3.认知与期待理论现代动机理论学家采用认知观点,来说明激发人类行为的动机。
认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
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非常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
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
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动机力量: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
效价:目标对个人的价值。
期待:个人依据经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构成:三个层面可考察和定义情绪,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
人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只有个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
反映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
如激动时,血压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等,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
3.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也是情绪表达过程。
如悲伤时哭,高兴时笑等。
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
常成为人们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
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友谊感和成就感就是情感。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人出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如遇到危险时会极度恐惧,但危险过后恐惧会消失。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如民族自尊心,父母对子女的爱。
情绪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基本形式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①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
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绪,具有较高的享乐维和确信维,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接纳感。
②愤怒: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③恐惧:引起恐惧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