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 格式:rtf
- 大小:39.83 KB
- 文档页数:4
脏腑辨证病例分析目录一、概述 (3)1. 脏腑辨证的概念 (3)2.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4)二、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4)1. 病因辨证 (5)2. 症状辨证 (7)3. 体征辨证 (8)4.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9)三、脏腑辨证病例分析 (10)1. 肺脏病证 (11)2. 心脏病证 (12)3. 肝脏病证 (14)4. 肾脏病证 (15)b. 肾结石 (17)c. 肾衰竭 (18)5. 脾胃病证 (19)6. 肠道病证 (20)7. 肝胆病证 (21)a. 胆囊炎 (23)b. 胆石症 (24)四、脏腑辨证与中药治疗 (26)1. 肺脏病证 (27)2. 心脏病证 (29)3. 肝脏病证 (31)4. 肾脏病证 (32)a. 慢性肾炎 (33)b. 肾结石 (34)5. 脾胃病证 (36)6. 肠道病证 (37)7. 肝胆病证 (38)a. 胆囊炎 (39)b. 胆石症 (41)五、总结 (41)1.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42)2. 提高脏腑辨证能力的方法 (43)3. 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中医脏腑辨证 (45)一、概述脏腑辨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通过对患者脏腑功能的异常表现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诊断。
本病例分析旨在通过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运用中医脏腑辨证的方法,找出患者的病因病机,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期提高诊疗效果,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
1. 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于中医的脏腑理论,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或经络,进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之一,它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内外环境的统一,强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和对脏腑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脏腑辨证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向。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
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是一种可以引起严重并发症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治和治疗,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该疾病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证候,
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热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
治
疗肺炎需要明确其症状证候,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方。
一、肺热证
肺热证是最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咳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
治疗肺热证需要清热解毒,通利肺气。
中药方剂包括麻杏石枣汤、清热解毒汤等。
二、阴虚肺热证
阴虚肺热证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肺炎证候类型。
该证候的主要症状包
括干咳、咳痰、口干、耳鸣、小便短赤等。
治疗阴虚肺热证需要滋阴
养肺,清热解毒,中药方剂包括咳喘清瘟汤、清热化痰汤等。
三、肺脾气虚证
肺脾气虚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该证候的主要症
状包括久咳不止、少气懒言、肢体乏力、腹胀、腹泻等。
治疗肺脾气
虚证需要益气健脾,中药方剂包括茯苓肾气丸、人参养荣汤等。
四、心阳虚衰证
心阳虚衰证是一种严重的肺炎证候类型。
其主要症状包括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手脚发冷等。
治疗心阳虚衰证需要温阳补气,中药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总之,对肺炎进行准确的症状证候分析,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中药方剂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依靠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医学治疗。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一、实喘风寒壅肺证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滑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化痰利气。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痰热郁肺证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痰浊阻肺证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苑、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中医内科学证治分类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气虚参苏阴葳蕤)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寒三止嗽热桑菊,温燥桑杏凉杏苏;痰湿二三热清化,肝火泻黛肺阴沙)1.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3.肺痈:(初银成千金解散,溃桔沙清桔杏煎)1. 初期:清肺化痰,疏散风热-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4.肺胀:(蒙涤至安浊苏三,痰热桑皮或越半;肺肾气虚平固补,阳虚真武五苓散)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
5.哮病:(冷热射青定越夏,寒包青石厚朴麻;风三虚固脱急脉,脾六肾金生地加)1. 发作期:①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②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温病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暑湿初起多有外邪束表而兼寒湿,故应辛温解表。
答案:错误2.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温病不属于狭义伤寒的范筹。
答案:正确3.风温之名,首见于()答案:《伤寒论》4.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答案:清泄里热为主5.有关春温论述,下列哪个表述有误:()答案:不会出现卫表证6.以下哪项不是暑温的诊断依据?()答案:起病急骤,初起以肺为病变中心。
7.“秋燥”病名首见于:()答案: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8.以下哪些是风温的诊断依据:()答案:病程以肺经病变为主,亦有阳明胃肠病证;_后期多见肺胃阴伤证候。
_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临床特征。
_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9.患者,男,35岁,7月16日冒雨耕田后,当晚即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形拘急、心烦、脘痞、呕恶,舌略红,苔微黄腻,脉浮。
该患者诊断为:()答案:暑湿10.在湿温病的诊断中,下列哪项提法欠妥?答案:起病较缓,以气分为病变中心11.在湿温病的治疗中,下列哪项提法是欠妥的?()答案:初起,邪遏卫气者,治宜芳香宣化,忌用淡渗利湿12.燥干清窍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答案:发热,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1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证用什么方比较合适?答案:阿胶黄芩汤14.以下哪个方最适用于邪热壅肺证?答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5.以下哪些选项是燥热犯卫证的主要症状?()答案:发热_咳嗽无痰_口鼻干燥_微恶风寒16.秋燥病初起表现为燥热犯卫之表证是,可选用以下哪种治法?()答案:辛凉甘润,清透肺卫;17.银翘散适用于什么证型比较恰当?()答案:风热犯卫18.风热犯卫常见于什么温病?()答案:风温19.热盛迫血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答案:身灼热,燥扰不安,甚者昏狂谵妄,斑疹密布,或吐血、衄血、便血等多部位出血,舌深绛,脉细数。
20.林某出现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无痰,口干咽喉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病因: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2、时行疫毒伤人基本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病位:肺卫病理性质:表实证辨证要点:1、辨风寒风热2、辨不同兼杂3、辨偏实偏虚治疗原则:解表达邪概念: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
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病因:1、外感六淫(外感)2、内邪干肺(内伤)主要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证鉴别一、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痰湿或痰热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咳声粗浊者——风热或痰热伤津咳声洪亮有力者——实咳而声低气者——虚病势缓而病程长者——阴虚或气虚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痰湿、虚寒二、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痰的色、质、量、味等。
咳而少痰者—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风、寒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虚、寒痰白质黏者—阴虚、燥热痰黄而稠者—热咳吐血痰者—肺热、阴虚脓血相兼者—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痰热味甜者—痰湿味咸者—肾虚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哮病概念: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刺激4、体虚病后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病证鉴别辨证要点:分清邪正虚实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概念: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与疾病作斗争,但是自古以来,发烧可谓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在西医学中指出发烧属于症状,该症状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等症状中。
但是在中医学中认为,发烧除了是一种症状之外,其还属于一种病。
其能够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外源性发热以及内伤性发热。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对于发烧,不管是外源性发热还是内伤性发热,都必须予以严格的综合征鉴别。
对于外源性发烧,还存在几种类型的辨证论治。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关于几种症型的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
什么是外感发热人体的体温较为恒定,并且不会由于外部温度的差异产生变化,并且保持在37℃上下。
可因饮食,运动以及环境等因素导致体温出现较小的变化,其无临床意义。
发烧是指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源性发烧是指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源性发烧的发病率较高。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抽搐,严重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1、卫表证卫表证导致的发烧是外源性发烧中较为多见的。
通常,主要症状是发烧和感冒,鼻充血以及流鼻涕等。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原则通常是解表退热。
其常用的中药为荆防败毒散以及银翘散。
荆防败毒散中的药物为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等。
银翘散中的药物为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以及牛蒡子等。
2.肺热证外感疾病通常对人的肺部产生伤害,其主要是卫表证,其次则是肺热证。
对于此种症型可表现哪些症状?通常情况下,可见壮热、胸痛、咳嗽、喘促以及痰中带血等症状,其中多见于口干。
观察患者的舌脉,能够看到舌质红、舌苔黄等特点。
对于此种情况,治疗过程中应主要采取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
典型的中药方剂为麻杏石甘汤,其方药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按照患者的病情采取加减治疗,能够加入银花、连翘、黄芩以及鱼腥草等。
若患者痰涎更甚,可添加金荞麦、葶苈子等药物。
3.胃热证胃热证也是在外感发热中比较多见的,在胃热证中表现出哪些症状呢?其通常可见壮热、口渴、面赤以及口苦等。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外感病症感冒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7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8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外感发热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1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2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3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4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5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6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7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湿阻治疗原则:祛湿健脾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第一章肺病证咳嗽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哮病治疗原则: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厚朴麻黄石膏半,杏仁五味细辛干)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论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通过对肺热证的发病原理分析,我们认识到肺热证是中医对整个医学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从整体和动态两个维度打开了我们对这一内脏类热病的认识。
从整体上讲肺热证发病部位在肺,但是通过阴阳表里相生相克的运行机制,它会向周身扩展,引起其它脏器病理反应直至发展成周身性疾病或导致某一脏器严重病变,所以在肺热证的治疗上就要有像围棋上所强调的第一要领:大局观。
医家不能只局限于肺或支气管等等,应从病变的周身发展以及通过其它脏器反制病灶的思维出发降伏病魔。
从动态上是说,疾病在体内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停运动的过程,当我确定它为某一疾病并针对性下药时,它可能提前转成另一疾病,使我们的药失去作用甚至发生反作用,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用药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提前预测,就像用枪打飞碟一样,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方法。
所以为什么中医说辩证施治而不说辩病施治,辩病就将病看成是一种静态的事物,就好比说当你要打飞碟时,飞碟会停在那等你的子弹。
从中西医比较对照的角度上看,肺热证涵盖了西医从感冒到支气管炎到慢阻肺到肺心病一系列疾病,从举枪瞄准飞碟时,飞碟的每一个点是一个病,但是它连贯起来就是肺热证。
感冒可能是肺热证,但肺热证不一定是感冒,当你当作感冒治疗时,它可能变成了支气管炎。
但是当我们治疗感冒时,我们能意识到它有可能的病变,我们作阻断或预防就会达到对疾病根本性的控制。
中医说治未病从“证”的逻辑出发,让医家全盘锁定“敌人”,让“敌人”不致造成更大灾难,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
下面我们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谈谈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一)从中医角度,关键是要关注人体的气机运行问题。
这里我们说的中医,不包含那种用西医的诊断方式看病然后用中药或西药的“中医”。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所以才涌现了一代一代光耀千古的医学家。
但是反过来看,每个医学家也都受到时代和个人的认识局限。
所以,对疾病更精准更根本的认识应该逐渐成为共识或者主流。
肺热证在中医史的几千年里不断被演绎被诠释,在当代已经形成了一个趋于稳定一致的认识,而这个认识被大多数医生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日益丰硕的临床成果。
那么这些认识和实践是怎样纠正传统的认识错误的呢?我们仅就肺热证来举例。
1、一些中医在辩证时,过分拘泥于热和痰。
一些中医根据患者咳嗽、咯痰、脉象等症状确诊为肺热证后,通常会将治疗中心放在止咳和祛痰上,药物选择也通常是些宣肺、止咳的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发现患者感染加重、发烧、痰量增加。
这是为什么?
在肺热发生后,从常理上讲应该以治痰为主。
但是中医又有一个基本常识“见痰休治痰,见血不治血”,大医家朱丹溪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可见痰是气的病理产物。
如果肺气肃降功能恢复,就会使五脏的气机运行正常,肺的肃降功能恢复带动宣发功能恢复,痰可以被不断咯出,痰症消退使咳嗽减轻至停止,肺热证就根本得到了缓解。
所以在治疗肺热证时,当以降气为主,帮助肺恢复肃降功能,进而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而不应一味治痰、治热。
2、一些中医在治疗肺热证时,忽略了大肠对肺热的影响。
肺与大肠相表里,即夫妻关系,这在中医、西医都得到了认可。
肺可以移热大肠,大肠也可以移热肺。
大肠内浊气大部分由肺排出,小部分经肛门排出,当肺出现功能障碍时,就会导致浊气壅积体内产生病变可能。
所以“肺与大肠相表里”是治疗肺热的一个重要线索,绝不能忽视。
总之,大肠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二者的通和降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
临床上有很多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注重“肺与大肠相表里”,采取肺肠同治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比如:儿童肺热感冒后容易引起发烧,而且发烧时间比较固定。
采取肺肠同治的患者,由于肠热被清除,排便正常,发烧很快就得到根治,而与只是一味消炎、退烧的对照,由于儿童大便秘结,有的家长为痛苦的孩子用手抠大便,但发烧不能得到缓解。
再比如:有的医生发现孩子口水非常多,而且脸上有红点,就询问大便情况,在得知大便干燥时,就提早地采取肺肠同治清肺热,孩子的症状很快得到解决。
如果这些症状不解决,肺热加剧,再遇到风邪、热邪或病毒细菌就很容易染上重感冒或肺炎。
那么,医生为什么会意识到孩子大便会干燥?因为口水非常多说明脾的运化输布功能有问题,脸上的红点有可能是大肠排毒不畅导致热移至肺,而肺主皮毛,这两个症状的病因很可能是肺热引起的。
所以,医生在肺热的临床辩证时要充分关注大肠的病理变化,在大肠有热时要及时通便清肺,在大肠未热要及早控制肠热的发生,保证人体气机运行畅通,为肺热的清除建立非常好的条件,医生在治疗肺热证时,要采用麻杏石甘汤等传统肺肠同治的汤剂或相应中成药。
3、一些中医在治疗肺热证时,忽略患者的体质因素。
辩证施治就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仅仅考虑症状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人体差异,尤其是体质因素。
肺热证的发生和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
经常发生肺热证的人以孩子和老人为多,富人多穷人少,胖人多瘦人少。
为什么?因为孩子大多数是阳性体质,阳气过盛容易湿聚而灼津为痰,感染后也容易发烧,所以儿童在受到寒邪而影响,化寒为热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治疗时要注意儿童的大小便变化,要清热和降气;老人因为脏器功能老化,代谢能力减弱,同时运动不便,导致经常性、习惯性便秘,肠内经常有积热,肺内有大量伏痰,也极易引起肺热证,所以在治疗老慢支时,要注意痰是否黄或暗,大便是否通畅,要注意通便;富人相对于穷人吃肉多,营养好容易伤脾,导致生痰,同时富人运动也少,肠蠕动不足,气机经常滞涨,体内有积热,还有富人经常使用空调,容易受寒邪和热邪,这都是引起肺热的前提;胖人相对瘦人,阳性体质的人较多,且胖人运动不足,肠蠕动不足,脾胃压力也大,积热和气滞比较多,也容易引起肺热证。
所以,医生在询问患者的咳、痰等情况时,要结合患者的体质辨别疾病以及疾病演变的可能,做到辩证施治。
(二)从西医角度,关键是要建立肺热的概念
从中医角度怎么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肺热证的治疗原则,今天我们就从西医的角度做一下了解。
西医没有肺热证的说法,和肺热证对应,西医的疾病主要有感冒、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心病等等。
也就是说对于其中的任一疾病,中医根据辩证都有可能认定为肺热证。
西医是静态的,标准的认识疾病,中医是整体的、动态的认识疾病。
这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目前在西医领域出现了大量借鉴中医肺热证的概念开展临床探索的案例,主要体现了两个趋势。
1、清热、退热已纳入西医主流治疗方法。
对于感冒、支气管炎、慢支、哮喘等疾病,一些西医在正常的西医诊断标准里加入了对热的理解。
在处方里除了开出抗病毒、消炎、止咳、祛痰的西药外,还加入了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一些西医还注意到患者的气胀、肺胀等症状,并逐渐认识到气与痰热、咳之间有一定联系。
2、肺肠同治法已成为流行的治疗手段。
肺与大肠存在着密切的生理关系,已经被西医广泛认可,其中灌肠疗法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西医退烧方法。
西医认为对一些肺部疾病采取肺肠同治有着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
从西医角度看,通腑(大肠)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①通腑可以使胃肠蠕动加强,促进排便或排气,腹压降低,胸肌运动幅度加大,直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②通腑可以使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排出体外,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从而保护了机体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
③通腑可以改善肺的换气功能。
④通腑还可以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增多,从而提高肺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