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肺热证的中西医治疗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论肺热证的治疗原则通过对肺热证的发病原理分析,我们认识到肺热证是中医对整个医学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从整体和动态两个维度打开了我们对这一内脏类热病的认识。
从整体上讲肺热证发病部位在肺,但是通过阴阳表里相生相克的运行机制,它会向周身扩展,引起其它脏器病理反应直至发展成周身性疾病或导致某一脏器严重病变,所以在肺热证的治疗上就要有像围棋上所强调的第一要领:大局观。
医家不能只局限于肺或支气管等等,应从病变的周身发展以及通过其它脏器反制病灶的思维出发降伏病魔。
从动态上是说,疾病在体内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停运动的过程,当我确定它为某一疾病并针对性下药时,它可能提前转成另一疾病,使我们的药失去作用甚至发生反作用,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用药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提前预测,就像用枪打飞碟一样,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方法。
所以为什么中医说辩证施治而不说辩病施治,辩病就将病看成是一种静态的事物,就好比说当你要打飞碟时,飞碟会停在那等你的子弹。
从中西医比较对照的角度上看,肺热证涵盖了西医从感冒到支气管炎到慢阻肺到肺心病一系列疾病,从举枪瞄准飞碟时,飞碟的每一个点是一个病,但是它连贯起来就是肺热证。
感冒可能是肺热证,但肺热证不一定是感冒,当你当作感冒治疗时,它可能变成了支气管炎。
但是当我们治疗感冒时,我们能意识到它有可能的病变,我们作阻断或预防就会达到对疾病根本性的控制。
中医说治未病从“证”的逻辑出发,让医家全盘锁定“敌人”,让“敌人”不致造成更大灾难,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下面我们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谈谈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一)从中医角度,关键是要关注人体的气机运行问题。
这里我们说的中医,不包含那种用西医的诊断方式看病然后用中药或西药的“中医”。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所以才涌现了一代一代光耀千古的医学家。
但是反过来看,每个医学家也都受到时代和个人的认识局限。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1、患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疼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舌苔薄白而润,脉浮。
其治法是A.散寒解肌B.辛温解表C.调和营卫D.散寒止痛E.发汗解肌【答案】B2、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为感受A.燥邪B.寒湿C.温邪D.湿温E.风寒【答案】C3、下列各项,不属宫外孕手术适应证的是A.输卵管间质部妊娠B.残角子宫妊娠C.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D.输卵管破损时间较长,形成血肿包块E.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术者【答案】D4、患者,男,60岁。
高血压病史15年,突发剧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失语。
查体:无肢体活动障碍。
血压200/120mmHg(26.6/16kPa),神经反射正常。
应首先考虑的是A.急进型高血压B.缓进型高血压C.高血压脑病D.高血压性脑出血E.高血压性心脏病【答案】C5、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A.全身感染和中毒症状B.鼠类接触史C.“三痛”和“三红”征D.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升高E.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答案】D6、体温在39℃以上,一日内波动范围超过2℃者,多见于B.伤寒C.疟疾D.大叶性肺炎E.中暑【答案】A7、疳积的主要病机是A.脾胃失和,纳化失健B.脾胃虚损,积滞内停C.脾胃虚衰,精血不足D.脾胃阴虚,津液消亡E.脾胃阳虚,运化无力【答案】B8、被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有关单位必须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A.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进行消毒处理B.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进行抑菌处理C.由卫生防疫机构进行消毒处理D.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E.由卫生防疫机构进行严密消毒处理9、患者,男,45岁。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除选用阿是穴.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A.肾俞.关元B.阴陵泉.足三里C.大椎.曲池D.膈俞.关元E.膈俞.血海【答案】A10、下列方剂组成药物中,不含有附子的是A.实脾散B.真武汤C.乌梅丸D.温脾汤E.阳和汤【答案】E11、小儿紫癜的病因病机主要和哪些脏腑有关A.心.肺.脾.肾B.心.肝.脾.肾D.肝.脾.肾E.肺.肝.肾【答案】B12、虚则补之属于A.逆治法B.从治法C.反治法D.治标法E.治本法【答案】A13、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B.五苓散C.玉屏风散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答案】B14、猝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四肢厥冷,头面汗出,舌苔白腻,脉象沉浮者,治疗首选方是A.藿香正气散B.附子理中丸C.玉枢丹D.四逆散E.苏合香丸【答案】C15、患者,男,50岁。
肺热证产生的原因一、从肺热证的命名说起肺热证是主流中医的说法,也有的医书称之为肺热病或者肺热。
总之是可以概括为由风热病毒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而引起的突然发热、咳嗽、烦渴、癫痫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热病。
中医里,病、证、症的三个命名是有区别的,站在西医角度区别会更大一些,这里面既有医学思维的差异,也有第一代翻译者的能力局限。
首先中西医的“症”是基本相同的,即症状、症候。
西医习惯把由明确病因导致的并有相应诊治手段的一组症候叫做病。
这和中医的习惯大体一致,但中西医对具体病的命名也会有差异。
比如中医的伤寒就是感冒,不是西医所指的肠伤寒。
西医把一些经常在一起出现的症候,但不明原因,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叫做综合征。
但中医的“证”不同于综合征,因为“证”是明确原因的,是由一组症状、体征组成的概念单元,并有时间、空间的特点。
“证”是中医文化的特点,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而西医强调辨病施治。
中医认为疾病在机体内随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转而时时发生变化、变异,中医往往从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角度来思考疾病,而西医是从静态和共性出发。
但是基于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个体的尊重,我们应该发挥中西医的长处,争取双剑合璧取得临床大捷。
所以,我们有必要说清楚肺热证的来龙去脉,同时再站在西医角度来认识肺热证和探讨怎样借鉴中医的思想或者方法开展西医临床实践。
二、可能引起肺热证的外因能引起疾病的外部原因也就是环境条件,在中医里称为“六淫”或者“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
而西医认为是细菌或病毒即更微小的微生物引起了一系列人体疾病。
一些人认为,是中医的科技落后,没有发明显微镜,言外之意,如果中医也有显微镜就会重新定义病因。
这是错误的,中医的六气是强调致病因素的六个方面性质,是一种比喻的定义方法。
现代医学表明,微生物具有不同性质,比如热(暑)性的病菌可引起人发热、脸红等等。
中医不去直接定义具体什么菌什么毒是非常智慧的,因为微生物种类繁多且不断变异,关键是要确定微生物的特性,再去创造让微生物特性无法存在或被抑制的环境。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肺系病证题库1、单选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软。
证属()A.寒包热哮证B.风痰哮证C.肺脾气虚哮证D(江南博哥).肺肾两虚哮证E.虚哮证正确答案:C2、单选患者,男,42岁。
有多年饮酒史。
喘逆上气,咳痰不爽,痰质稠、色黄,恶寒身热,无汗,舌红苔黄,脉浮滑而数。
治疗应首选()A.麻杏石甘汤B.黄连解毒汤C.清金化痰汤D.银翘散E.桑白皮汤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喘逆上气-喘证;恶寒,无汗-外有表寒,身热,痰质稠、色黄-内有里热,舌红苔黄,脉浮滑而数-热象,故诊断为喘证表寒肺热证,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
3、单选导致感冒的主因是()。
A.寒邪B.热邪C.风邪D.湿邪E.暑邪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风为六淫之首,一般外感病,常以风为先驱,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4、单选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
A.上实下虚证B.痰浊阻肺证C.肺气郁痹证D.表寒里热证E.痰热郁肺证正确答案:C5、单选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是()。
A.邪实B.正虚C.邪实正虚D.寒热夹杂E.表里同病正确答案:C6、单选女,28岁,身热,汗少,肢体酸重,头昏重胀,心烦口黏,苔薄黄腻,脉濡数,治宜选用()。
A.荆败毒散B.藿香正气散C.玉屏风散D.新加香薷饮E.参苏饮正确答案:D7、单选除下列够项外均为感冒的特征()。
A.恶寒发热B.鼻塞声重C.头身疼痛D.喷嚏流涕E.咳喘痰多正确答案:E8、单选哮病热哮证的治法宜选用()。
A.温化宣肺B.清化肃肺C.温清并施D.祛风涤痰E.扶正固脱正确答案:B9、单选风寒感冒宜选用()。
A.葱豉桔梗汤B.桑菊饮C.止嗽散D.荆防败毒散E.参苏饮正确答案:D10、单选下列各项,哪项不属实喘的特点()。
A.深吸为快B.呼出为快C.伴有表证D.痰鸣咳嗽E.脉实有力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
肺热证的危害(一)
肺为“娇脏”,非常的“娇嫩”,但是呢它又与外界直接相通,是*极其重要的脏器,因此它抵抗病邪的力量较薄弱,容易发生病变。
肺热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危害巨大,若不及时诊治,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且与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警示我们对肺热证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我们自身健康而应
该深刻反省和沉思。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
肺主宣发肃降,主一身之气,温邪侵袭肺脏,使肺宣发肃降失常,气血运行失调,气机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脏腑功能活动障碍。
所以肺热炽
盛、痰热内阻也是肺热证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
肺为娇脏,热邪易灼伤肺津,对于素体阴虚或肺热证误汗伤津者,更易致燥热咳嗽,则干咳少痰或粘稠难咯或咳吐白沫。
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营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总之,肺热证发病中,除邪热直接耗伤津液外,肺失宣降,主气功能无权,津、液血液运行失其常度,病理产物痰、瘀产生,热、痰、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亦损伤肺气肺阴,还每因邪热内蒸、逼津外泄而汗出过多,加之脏
腑正常生理功能减退,气津生成不足,或运用发汗、攻下、渗利等法不当而耗伤阴液,或过用苦寒药而化燥伤阴等原因,亦导致*阴液的耗损和不足。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肺热证发生主要由于外邪侵袭,肺卫受邪或正气内虚,病理产物积聚,抗邪无力两个方面。
第一单元传染性疾病一、细菌性痢疾1、湿热痢:治宜清利湿热、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加减。
1、寒湿痢:治宜温化寒湿、调气行血,方用胃苓汤加味。
2、疫毒痢: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白头翁汤加味。
3、虚寒痢:治宜温补脾胃、收涩固脱,方用真人养脏汤加减。
4、阴虚痢: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驻车丸加减。
5、休息痢:治宜温中清肠、调气化滞,方用连理汤加味。
二、霍乱1、湿热证:治宜清热化湿、芳香化浊,方用燃照汤加减。
2、寒湿证:治宜芳香化湿、温中散寒,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毒秽(干霍乱):治宜避秽解毒、利气宣阳,方用玉枢丹。
二、伤寒1、湿遏卫气证:治宜芳香化湿、透表祛邪,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2、湿热中阻证:治宜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
3、胃热脾湿证:治宜清热为主、佐以化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
4、湿热蒙蔽心包证:治宜清热化湿、芳香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
5、热伤肠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
6、余邪未净,气阴两伤证:治宜清轻托邪,益气养阴,方用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减。
7、邪退正虚,脾气未复证:治宜补益中气,健运脾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四、病毒性肝炎1、肝热病:(1)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2)湿困脾胃证:治宜化湿运脾,方用胃苓汤加减。
(3)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4)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减。
2、肝著:(1)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汩湿热,方用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3)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4)寒湿困脾证:治宜温中健脾化湿,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
(5)瘀滞肝络证:治宜行气化瘀通络,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
3、肝瘟:(1)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2)毒入营血证:治宜清营凉血解毒,方用犀角散加减。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将肺系疾病分为风寒、燥热、痰湿等类型,治疗肺系疾病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祛邪解表:对于风寒或风热侵袭肺部引起的疾病,中医主张通过发汗疗法,如药物汤剂或艾灸等方法,促进出汗,使邪气排出体外。
2. 清热化痰:对于燥热引起的肺系疾病,中医主张清热化痰的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的药物、清热化痰的药物等。
3. 宣肺化湿:对于痰湿阻滞引起的肺系疾病,中医主张宣肺化湿的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宣肺化湿的药物、食疗调理等。
4. 滋阴润燥:对于肺系疾病伴有阴虚或燥热症状的患者,中医主张滋阴润燥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滋阴润燥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等。
5. 调理脏腑:中医认为肺与脾、肾、心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肺系疾病时,也需要综合调理其他脏腑功能,以达到整体平衡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肺系疾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效果。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强调合理饮食、调整生活习惯等综合治疗方
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肺系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服药或用药不当。
论肺热证的中西医治疗原则
通过对肺热证的发病原理分析,我们认识到肺热证是中医对整个医学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从整体和动态两个维度打开了我们对这一内脏类热病的认识。
从整体上讲肺热证发病部位在肺,但是通过阴阳表里相生相克的运行机制,它会向周身扩展,引起其它脏器病理反应直至发展成周身性疾病或导致某一脏器严重病变,所以在肺热证的治疗上就要有像围棋上所强调的第一要领:大局观。
医家不能只局限于肺或支气管等等,应从病变的周身发展以及通过其它脏器反制病灶的思维出发降伏病魔。
从动态上是说,疾病在体内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停运动的过程,当我确定它为某一疾病并针对性下药时,它可能提前转成另一疾病,使我们的药失去作用甚至发生反作用,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用药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提前预测,就像用枪打飞碟一样,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方法。
所以为什么中医说辩证施治而不说辩病施治,辩病就将病看成是一种静态的事物,就好比说当你要打飞碟时,飞碟会停在那等你的子弹。
从中西医比较对照的角度上看,肺热证涵盖了西医从感冒到支气管炎到慢阻肺到肺心病一系列疾病,从举枪瞄准飞碟时,飞碟的每一个点是一个病,但是它连贯起来就是肺热证。
感冒可能是肺热证,但肺热证不一定是感冒,当你当作感冒治疗时,它可能变成了支气管炎。
但是当我们治疗感冒时,我们能意识到它有可能的病变,我们作阻断或预防就会达到对疾病根本性的控制。
中医说治未病从“证”的逻辑出发,让医家全盘锁定“敌人”,让“敌人”不致造成更大灾难,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
下面我们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谈谈肺热证的治疗原则。
(一)从中医角度,关键是要关注人体的气机运行问题。
这里我们说的中医,不包含那种用西医的诊断方式看病然后用中药或西药的“中医”。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所以才涌现了一代一代光耀千古的医学家。
但是反过来看,每个医学家也都受到时代和个人的认识局限。
所以,对疾病更精准更根本的认识应该逐渐成为共识或者主流。
肺热证在中医史的几千年里不断被演绎被诠释,在当代已经形成了一个趋于稳定一致的认识,而这个认识被大多数医生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日益丰硕的临床成果。
那么这些认识和实践是怎样纠
正传统的认识错误的呢?我们仅就肺热证来举例。
1、一些中医在辩证时,过分拘泥于热和痰。
一些中医根据患者咳嗽、咯痰、脉象等症状确诊为肺热证后,通常会将治疗中心放在止咳和祛痰上,药物选择也通常是些宣肺、止咳的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发现患者感染加重、发烧、痰量增加。
这是为什么?
在肺热发生后,从常理上讲应该以治痰为主。
但是中医又有一个基本常识“见痰休治痰,见血不治血”,大医家朱丹溪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可见痰是气的病理产物。
如果肺气肃降功能恢复,就会使五脏的气机运行正常,肺的肃降功能恢复带动宣发功能恢复,痰可以被不断咯出,痰症消退使咳嗽减轻至停止,肺热证就根本得到了缓解。
所以在治疗肺热证时,当以降气为主,帮助肺恢复肃降功能,进而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而不应一味治痰、治热。
2、一些中医在治疗肺热证时,忽略了大肠对肺热的影响。
肺与大肠相表里,即夫妻关系,这在中医、西医都得到了认可。
肺可以移热大肠,大肠也可以移热肺。
大肠内浊气大部分由肺排出,小部分经肛门排出,当肺出现功能障碍时,就会导致浊气壅积体内产生病变可能。
所以“肺与大肠相表里”是治疗肺热的一个重要线索,绝不能忽视。
总之,大肠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二者的通和降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
临床上有很多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注重“肺与大肠相表里”,采取肺肠同治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比如:儿童肺热感冒后容易引起发烧,而且发烧时间比较固定。
采取肺肠同治的患者,由于肠热被清除,排便正常,发烧很快就得到根治,而与只是一味消炎、退烧的对照,由于儿童大便秘结,有的家长为痛苦的孩子用手抠大便,但发烧不能得到缓解。
再比如:有的医生发现孩子口水非常多,而且脸上有红点,就询问大便情况,在得知大便干燥时,就提早地采取肺肠同治清肺热,孩子的症状很快得到解决。
如果这些症状不解决,肺热加剧,再遇到风邪、热邪或病毒细菌就很容易染上重感冒或肺炎。
那么,医生为什么会意识到孩子大便会干燥?因为口水非常多说明脾的运化输布功能有问题,脸上的红点有可能是大肠排毒不畅导致热移至肺,而肺主皮毛,这两个症状的病因很可能是肺热引起的。
所以,医生在肺热的临床辩证时要充分关注大肠的病理变化,在大肠有热时要及时通便清肺,在大肠未热要及早控制肠热的发生,保证人体气机运行畅通,为肺热的清除建立非常好的条件,医生在治疗肺热证时,要采用麻杏石甘汤等传统肺肠同治的汤剂或相应中成药。
3、一些中医在治疗肺热证时,忽略患者的体质因素。
辩证施治就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仅仅考虑症状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人体差异,尤其是体质因素。
肺热证的发生和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
经常发生肺热证的人以孩子和老人为多,富人多穷人少,胖人多瘦人少。
为什么?因为孩子大多数是阳性体质,阳气过盛容易湿聚而灼津为痰,感染后也容易发烧,所以儿童在受到寒邪而影响,化寒为热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治疗时要注意儿童的大小便变化,要清热和降气;老人因为脏器功能老化,代谢能力减弱,同时运动不便,导致经常性、习惯性便秘,肠内经常有积热,肺内有大量伏痰,也极易引起肺热证,所以在治疗老慢支时,要注意痰是否黄或暗,大便是否通畅,要注意通便;富人相对于穷人吃肉多,营养好容易伤脾,导致生痰,同时富人运动也少,肠蠕动不足,气机经常滞涨,体内有积热,还有富人经常使用空调,容易受寒邪和热邪,这都是引起肺热的前提;胖人相对瘦人,阳性体质的人较多,且胖人运动不足,肠蠕动不足,脾胃压力也大,积热和气滞比较多,也容易引起肺热证。
所以,医生在询问患者的咳、痰等情况时,要结合患者的体质辨别疾病以及疾病演变的可能,做到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