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证 肺热壅盛证
- 格式:ppt
- 大小:6.01 MB
- 文档页数:9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
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是一种可以引起严重并发症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治和治疗,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该疾病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证候,
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热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
治
疗肺炎需要明确其症状证候,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方。
一、肺热证
肺热证是最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咳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
治疗肺热证需要清热解毒,通利肺气。
中药方剂包括麻杏石枣汤、清热解毒汤等。
二、阴虚肺热证
阴虚肺热证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肺炎证候类型。
该证候的主要症状包
括干咳、咳痰、口干、耳鸣、小便短赤等。
治疗阴虚肺热证需要滋阴
养肺,清热解毒,中药方剂包括咳喘清瘟汤、清热化痰汤等。
三、肺脾气虚证
肺脾气虚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该证候的主要症
状包括久咳不止、少气懒言、肢体乏力、腹胀、腹泻等。
治疗肺脾气
虚证需要益气健脾,中药方剂包括茯苓肾气丸、人参养荣汤等。
四、心阳虚衰证
心阳虚衰证是一种严重的肺炎证候类型。
其主要症状包括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手脚发冷等。
治疗心阳虚衰证需要温阳补气,中药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总之,对肺炎进行准确的症状证候分析,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中药方剂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依靠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医学治疗。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是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每种证候都有其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种证候的症状、证候分析、治疗方法和主方进行详细介绍。
一、肺炎阴虚肺热证肺炎阴虚肺热证,是指由肺炎引发的肺部炎热,同时肺部阴液减少造成的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口干舌燥、呼吸困难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肺部失去润滑作用,导致炎热病邪扰动。
在证候分析中,肺炎阴虚肺热证主要是肺部病理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清热化痰、滋阴润肺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石膏、黄芩、枇杷叶等。
二、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肺脾功能虚弱所导致的肺病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气短、乏力、咳嗽、咳痰、胸闷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肺脾功能无力,导致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全身。
此外,肺脾气虚证还常见于长期吸烟、不规律饮食和劳累过度的人群。
在证候分析中,肺脾气虚证主要是肺脾功能虚弱的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健脾益肺、补气养血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黄芪、党参、白术等。
三、心阳虚衰证心阳虚衰证是指由于心阳功能衰退所导致的肺病证候。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畏寒等。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心阳虚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滋养全身。
在证候分析中,心阳虚衰证主要是心阳功能衰退的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阳散寒、益气养心的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药包括人参、肉桂、附子等。
综上所述,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是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
每种证候都有其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具体的证候症状,采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肺疾病的目的。
一、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chǐ)桔梗汤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ēirúi)汤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ào)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gé)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肺睥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géjiè)粉五、肺痨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múlì)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guālǒu)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xiè)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风痰闭阻证: 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一)实证1.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二)虚证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6.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一)暴泄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二)久泄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3.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一)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 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 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胁痛1.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一)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寒湿阻遏(è):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三 )恢复期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一、水肿(一)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záo)饮子(二)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bìxiè)分清饮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癃闭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二十四、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二十五、郁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六、血证(一)鼻衄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二)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四)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下焦热盛: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qiàn)根散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七、消渴(一)上消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二)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亏虚: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二十八、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 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二十九、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 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 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 益气补肾——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2.肝血虚: 补血养肝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 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阳虚1.心阳虚: 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 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 温补肾阳右归丸三十、癌病Ⅰ脑瘤1.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证: 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Ⅱ肺癌1.瘀阻肺络证: 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2.痰湿蕴肺证: 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萎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证: 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Ⅲ大肠癌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证: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Ⅳ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证: 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证: 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证: 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三十一、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juān)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十二、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 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 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 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三、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 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四、腰痛1.寒湿腰痛: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三十五、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 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六、蛇串疮1.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证: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三十七、痔Ⅰ内痔1.风热肠燥证: 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证: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Ⅱ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血栓性外痔血热瘀结证: 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三十八、脱疽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三十九、肠痈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四十、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四十一、痛经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四十二、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四十三、带下病Ⅰ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Ⅱ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十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十五、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四十六、不孕症1.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2)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凋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四十七、肺炎喘嗽(一)常证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四十八、小儿泄泻(一)常证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四十九、水痘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五十、痄腮(一)常证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二)变证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五十一.桡骨下端骨折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ﻫ1.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肺气不宣的辨证及临床应用肺气不宣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指呼吸困难、气喘憋气、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机的升降作用,若肺气升降失常,则会导致肺气不宣的病证出现。
肺气不宣的辨证特点主要表现为肺气运行不畅,功能不足,并且多受外感风寒、情志不畅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的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肺气虚证:表现为气喘憋气、声音低弱、肢体乏力、自汗、容易感到疲乏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咳嗽、肺病等情况。
2. 肺阴虚证:表现为肺热、干咳少痰、咯血、口干咽燥、面红潮热等症状。
常见于久咳不愈、肺结核等情况。
3. 肺气瘀滞证:表现为胸闷、气喘、脏躁、舌质紫暗、脉细涩等症状。
常见于百日咳、肺部感染等情况。
4. 肺气郁结证:表现为胸闷、气急、焦虑、呼吸困难、胁肋疼痛等症状。
常见于肺气郁结、肺癌等情况。
针对肺气不宣的辨证,中医常根据具体病情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针对肺气虚证可选用益气养肺的药物,如人参、黄精等,辅以适量运动和呼吸训练,增强肺功能。
针对肺阴虚证可选用润肺养阴的药物,如麦冬、沙参等,辅以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避免熬夜等调节生活习惯。
针对肺气瘀滞证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辅以适当的呼吸操、按摩等,促进气血畅通。
针对肺气郁结证可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枳实等,辅以心理疏导、舒缓情绪等,缓解心理压力。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辅助治疗肺气不宣的病症。
如针灸、按摩、气功等,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理肺气的作用。
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滋养肺气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苹果等。
避免寒冷、湿气等环境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此外,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也对肺气的调理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肺气不宣的辨证及临床应用主要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针对不同辨证类型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针灸、按摩、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辅助治疗,以达到调理肺气的作用。
❤水肿《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定义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
阳水·风邪袭表风水相搏证主证眼险浮肿,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来势迅速,兼证多有恶寒, 发热, 肢节酸楚, 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 偏于风寒者, 兼恶寒, 咳喘舌脉偏于风热者,舌质红, 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 舌苔薄白, 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 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加减。
用药麻黄、浮萍疏风宣肺; 白术、车前子淡渗利水; 石膏、桑白皮、黄苓清热宣肺。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 肺气闭塞, 通调失职, 风遏水阻。
阳水·疮毒内犯湿毒浸淫证主证眼睑浮肿, 延及全身,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兼证恶风发热舌脉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 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用药麻黄、杏仁、赤小豆宣肺利水;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 三焦气化不利, 水湿内停。
阳水·外感湿邪水湿浸渍证主证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兼证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舌脉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运脾化湿, 通阳利水。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用药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化湿行水;陈皮、草果燥湿健脾;桂枝、猪苓、泽泻温阳化气行水。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湿热壅盛证主证遍体浮肿, 皮肤绷急光亮,兼证胸脘痞闷, 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 或大便干结舌脉舌红, 苔黄腻, 脉沉数或濡数。
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1、邪热壅肺证《新编辨证歌
诀》
热邪壅肺证
热邪壅肺为热证,
气喘咳嗽汗出明。
邪热入里热伤肺,
口渴脉浮舌尖红。
清热宣肺降气喘,
方药麻杏石甘宁。
[注释]
太阳辨证中的热邪壅肺证,是属于热证,以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舌尖红、脉浮数为主证,治则应清热宣肺,降气定喘,麻杏石甘汤主之。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舌尖红、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本证的病机是:太阳病,外邪不解,入里化热,壅塞于肺,肺气不得宣降,故见咳喘,发热等证。
热盛伤津故见口渴。
苔黄、脉数等为内热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宣肺,降气定喘。
常用药物:
清热宣肺药:麻黄、石膏、连翘、荆芥、前胡。
降气定喘药:杏仁、厚朴、黄芩、川贝、紫菀。
本证的常用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
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结业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考核要点第一章绪论1、最早的医学、药学著作;2、金元时期四大学术流派;3、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内容;4、中医病、证、症的概念;5、辨证论治的概念。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的概念和事物的五行归类;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脏象1、脏象的概念;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3、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4、五脏与体、窍、志、液、时之间的关系;5、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关系。
第四章气血精津液1、气、血、精、津液的生理功能;2、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含义和生理功能;3、气机的含义;精的生成来源和津液的概念;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经络1、经络的概念;2、十二正经的名称、走向交接及表里关系;3、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第六章体质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分类。
第七章病因1、病因的概念;2、六淫的概念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3、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戾气的概念;5、痰饮、瘀血的概念和瘀血的致病临床特征。
第八章病机1、正气、邪气的概念;2、影响发病的因素;3、虚、实的概念和致病特点;4、阳偏盛、阴偏盛的概念和致病特点;5、阴阳格拒、亡阴、亡阳的的含义。
6、内生五邪的概念。
第九章养生与防治1、预防的概念;2、正治、反治的概念和具体内容;3、三因制宜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考核要点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2、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3、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中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第一部中医舌诊专著,首创“诊籍”的作者。
第一章问诊1、问诊的方法、内容;2、恶寒、畏寒、壮热、潮热、微热的概念;3、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壮热、潮热的临床意义;4、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5、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隐痛、重痛、绞痛、重痛、掣痛的疼痛特点及临床意义;6、胸痛、胁痛常见相关的病变脏腑;7、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8、口不渴饮、口渴欲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9、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或异物的临床意义;10、便秘、泄泻的临床意义;11、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肛门气坠的临床意义;12、小便频数、癃闭、小便涩痛、余溺不尽、遗尿的概念及临床意义;13、月经先期的临床意义,崩漏的概念;14、白带、黄带、赤白带的临床意义。
肺热病概述肺热病由风热犯肺、邪壅肺、肺失清肃所致,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
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或脉滑数。
治宜清热宣肺。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中懊憹,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
舌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治宜清肺透邪,清胃通腑。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
舌绛少津,舌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治宜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5.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宜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发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色逐渐模糊。
舌淡紫,脉细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宜回阳,救阴,固脱。
临证护理1.风热犯肺证(1)饮食宜清淡,忌食冷饮。
(2)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切忌汗出当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并观察出汗和体温情况。
(3)观察患者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
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可予以金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2.痰热壅肺证(1)高热者可给予半流质,可食薏苡仁粥,或取鲜芦根煎汤代茶,鼓励多吃水果。
忌食刺激之品和海腥发物。
(2)发热时,可遵医嘱针刺大椎、曲池、丰隆、肺俞。
(3)中药汤剂宜偏凉服。
(4)观察体温、脉象、咳嗽及咯痰的色、质、量、气味等情况。
3.肺胃热盛证(1)病室宜凉爽为宜。
(2)饮食以清凉为主,多食润燥、生津之品,少食或不食胀气之品。
(3)中药汤剂多有清热通腑之效,服药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次数、量、性质等情况。
(4)观察腹胀、排便及全身症状。
如腹胀明显时,可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5-10分钟,每日2次,或遵医嘱配合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