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一期开放植骨治疗感染和不愈合(57页)
- 格式:ppt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57
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治疗对策及预防。
方法:选内固定术后感染病例66例来。
对其感染原因及治疗措施、预后进行总结。
结果: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有患者自身原因、手术时机选择、手术操作等;根据感染程度、组织缺损及骨折稳定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后部分二期行植骨修复骨缺损或移植组织瓣覆盖闭合伤口。
患者在7个月内伤口愈合,感染清除,均在18个月内骨折愈合。
结论:明确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相关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有利于制定防治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术后感染【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56—02开放性骨折共同特点是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开放伤、细菌污染和异物存留。
因此控制感染,使创口顺利愈合并使骨折愈合不受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持关节功能,是处理任何类型开放性骨折的关节所在[1]。
我院就此对发生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12月至2012年7月,选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病例66人,男40例,女26 例,年龄18~ 75岁,平均40.5 岁。
66例所选病例中,其中1例为迟发性感染,初次手术前无明显感染病灶及体征,出院后3月后门诊就诊时患处出现散发性疼痛,后手术切口出现红肿,形成肿块,最后形成窦道。
1.2 方法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病例统计其感染原因。
感染处理方法:①早期及时拆除伤口张力较大处缝线,按原手术切口打开灶腔,进行充分清创,并取感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有窦道者术前、术中培养,并送病理检查。
选用敏感抗生素,后伤口定期换药,定期复查x片或ct检查,判断有无骨感染可能,观察伤口情况;②若感染仍无法控制,则需限期将内固定取出,彻底清除炎性肉芽组织,对伤口进行冲洗引流。
病灶扩创后关闭困难者,可行肌皮瓣转移术。
③取出内固定装置:骨折术后感染伴有内固定物寄留者应去除感染部位的内固定物,将其取出是常规的治疗方法[2]。
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创面感染患者85例,根据骨折类型与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分为三组进行治疗:a组15例行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b组31例用传统解剖型钢板内固定,c组39行外固定器治疗。
结果随访6-14个月,骨愈合时间为8-15w,3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a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结论四肢开放性骨折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于发病到治疗的全部阶段,因此要加强健康知识普及,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四肢开放性骨折;影响因素;并发症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35-01近几年,四肢开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病,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治疗和预防此类疾病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研究该病感染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创面感染患者,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2年2月骨科门诊部门收治的8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创面感染患者,其中男65例,女1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2.3岁,79例病人均为开放性骨折,胫、腓骨骨折乙级愈合者6例,根据ruedi和allgower分型[1]:累及关节面有移位劈裂骨折但骨折移位轻38例;累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粉碎骨折24例;累及关节面无移位劈裂骨折23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类型与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将8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创面感染患者分为三组进行治疗:其中a组15例行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b组31例用传统解剖型钢板内固定,c组39行外固定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