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转色期管理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3
香菇脱袋转色技术汇报人:2024-01-05•香菇生长概述•香菇脱袋技术•香菇转色技术目录•香菇脱袋转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香菇脱袋转色的未来发展01香菇生长概述香菇菌丝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始萌发,不断延伸和繁殖,积累营养。
菌丝体生长阶段子实体发育阶段成熟阶段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形成子实体,即香菇。
香菇子实体继续生长,直至成熟,产生孢子。
030201香菇生长阶段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香菇生长环境需求01020304香菇菌丝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子实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左右。
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为60%-65%,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
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散射光。
香菇是好气性真菌,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维持正常生长。
香菇生长过程香菇菌袋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始萌发,菌丝在培养基中不断延伸和繁殖。
菌丝体长满菌袋后,开始分泌色素,菌袋表面逐渐转变成褐色。
菌袋表面完全转色后,开始形成子实体,即香菇。
香菇子实体成熟后,产生孢子,此时可以采收香菇。
发菌期转色期出菇期采收期02香菇脱袋技术当菌棒内的香菇菌丝体生理成熟,开始分泌色素,菌棒表面出现大量白色绒毛状菌丝时,表明菌棒已成熟,可以脱袋。
脱袋时应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湿度应保持在80%-90%。
若环境条件不适宜,可能导致香菇生长受阻或病害发生。
环境条件菌棒成熟度准备脱袋用的刀片、手套、塑料薄膜等工具,确保工具干净、无菌。
准备工具用刀片轻轻将塑料袋划破,然后将菌棒表面的塑料膜小心揭开。
操作时应避免损伤菌棒表面和香菇。
操作步骤脱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菌棒表面,以保持湿度,促进香菇转色和生长。
覆盖保湿避免菌棒受损在脱袋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菌棒受到机械损伤,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及时采收脱袋后,应根据香菇的生长情况及时采收,避免过熟或未熟的香菇影响品质。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操作场所的清洁卫生,避免杂菌感染。
香菇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介绍香菇菌棒作为一种简单易懂的种植方式,备受种植者的青睐。
在香菇的种植过程中,菌棒的转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从香菇的生长环境、菌棒转色的原因以及影响菌棒转色的因素三个方面,探讨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
香菇的生长环境香菇是一种生长环境较为特殊的食用菌,它喜好草木灰、苞米渣、豆腐渣等活性较高的生物质为基材进行生长,而且生长条件需要严格控制。
通常情况下,香菇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226℃,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5%90%。
在这样的适宜的生长环境里,香菇才能够充分利用菌棒内部的养分,迅速地生长,转变为一个个美味可口的食用菌。
菌棒转色的原因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菌棒转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菌棒表面由白色变为褐色,表明着香菇即将长成成熟的蘑菇。
但是,菌棒转色的原因为何?主要有以下两点:养分转移香菇生长过程中,要从菌棒内部不断吸收营养,将养分分配到整个蘑菇的生长周期中去。
当香菇即将进入成熟期前,菌棒内部的养分已经被转移至蘑菇的生长部分,此时,菌棒表面的菌丝就没有了足够的养分供给,自然会出现转色的现象。
真菌代谢物香菇的生长需要有利菌和对菌的繁殖环境的细心呵护,而微生物代谢产物是利菌 & 对菌交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利菌通过分解腐殖质来获取营养;对菌的生长也依赖于微生物代谢产物营养的转化。
而厌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堆积在菌棒表面,导致菌棒表面发生转色。
影响菌棒转色的因素菌棒转色的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其实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菌棒转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温度温度是影响菌棒转色的重要因素。
当适宜的温度下,香菇生长迅速,菌棒的内部也会产生大量的代谢物,从而到达菌棒转色所需的营养调节平衡。
因此,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香菇的生长,提高菌棒转色的成功率。
湿度香菇生长过程中湿度是极为重要的。
当适宜的湿度下,代谢物的分解速度会相应加快,香菇的发育周期也会加快。
而过高过低的湿度则会对香菇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使香菇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使菌棒的转色时间延长。
2018 年第 8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49科研◎技术推广香菇素来有植物皇后的美誉,种植香菇的方法主要以温室的袋栽为主,在香菇的生长过程当中会发生菌丝体从白色到棕褐色的转色过程,称为香菇转色。
在香菇转色期间,常因环境条件变化或管理不当从而使香菇不能正常转色,影响香菇原基发育,降低香菇品质,因此转色期管理是香菇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1 香菇为什么要转色1.1 香菇转色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一层褐色的菌膜,叫做香菇转色。
转色后菌丝体会相互交织扭结,形成坚固的菌丝团,称为原基,原基再逐渐分化、膨大形成子实体,子实体也就是我们平时食用的部分。
温室袋装香菇从接种开始,菌丝体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生长,就进入到了香菇的转色期。
1.2 转色作用菌丝体转色以后会在菌棒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的菌膜,它对以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有多方面作用。
①保护作用,菌膜可减少病虫害直接侵入,防止紫外线杀伤菌丝,减少水分蒸发。
②提高菌棒机械强度,提高支撑力,防止菌棒断裂,起到支撑作用。
③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出菇,在菌皮内侧菌丝相对成熟是菌丝扭结形成原基的理想场所,原基形成后,菌皮对幼蕾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香菇转色是正常出菇的前题,只有菌棒完全转色才能保证菌棒正常出菇,达到预期的产量。
2 转色期前的脱袋管理温室袋装香菇在转色期前,为了菌丝体更好的生长,菌棒上都会套上一层塑料袋,转色期管理中应脱去塑料袋一段叫脱袋管理。
在香菇转色期管理中脱袋是重要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中一般采用脱袋转色法,也就是将菌棒外层的塑料代适时撕去后再进行转色。
2.1 掌握脱袋时机达到以下四个标准就可以脱袋进行转色管理:①菌龄得够30天以上,菌丝长满菌袋;②菌棒疙疙瘩瘩的瘤状物要比较多,占到表面积的2/3以上;③菌棒表面手摸着有柔软的感觉;④接种孔附近有的地方开始转色。
2.2 脱袋时间选择晴天或阴天的上行进行,秋冬季节有风天气菌棒易被风吹干,要避免在有风天气脱袋。
香菇转色开始的标准
香菇转色开始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菌筒出现大量黄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筒表面开始出现黄色水珠,这是菌筒内部的菌丝体代谢产生的物质。
2. 菌筒表面干燥:转色前菌筒表面比较干燥,不湿润,此时菌丝体基本停止生长,转色过程开始。
3. 菌筒呈淡黄色:随着转色过程的进行,菌筒表面开始逐渐变成淡黄色,这是菌丝体开始分泌色素的标志。
4. 菌筒出现龟裂纹:转色过程中,菌筒表面开始出现龟裂纹,这是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表现。
5. 菌筒表面出现白色斑点: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筒表面开始出现白色斑点,这是菌丝体开始分泌孢子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香菇转色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同时还需要注意通风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控制。
如果转色不均匀或不彻底,会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在香菇栽培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菌筒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促进转色的顺利进行。
香菇转色管理措施作者: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15年第06期香菇菌袋转色是其菌丝发育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也是菌丝发育成熟的标志。
在香菇转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在管理上不可忽视。
1转色太浅或不转色表现为菌袋呈现黄色或白色。
原因:一是菌龄不足,脱袋过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
二是菇床保湿条件差,湿度偏低,不适合转色需要。
三是脱袋时气温偏高,喷水时间太迟,或脱袋时气温低于12℃。
管理措施:一是喷水保湿,结合通风,连续喷水2~3天,每天1次。
二是检查菇床罩膜,修理破洞,罩紧薄膜,增强菇床保湿性能。
三是将菌袋卧倒在地面上,利用地温,促进一面转色,转色后再翻另一面。
四是若因低温影响,可把菇棚覆盖物揭开,引光增温,中午通风;若是由高温引起的,应增加通风次数,中午将菌袋两头薄膜打开,早晚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
2菌丝徒长不倒伏表现为菌筒洁白,菌丝长2cm还未倒伏。
原因:一是湿度过大,菌丝生长旺盛。
二是缺乏氧气,菌丝开始洁白后,没有适当进行通风换气,或掀动膜次数太少。
三是培养料配方不合理,营养过量,菌丝生长过盛。
管理措施:一是加大通风量,选中午气温高时,揭膜1~1.5小时,让菌袋接触光照,促使菌丝倒伏,待菌袋表面晾至手摸不黏时,盖紧薄膜,第2天表面出现水汽,菌丝即已倒伏。
二是采取上述措施仍未能解决倒伏问题的,可用3%的石灰水喷洒菌袋1次,晾至不粘手后盖膜,3天后菌丝即可倒伏。
三是如果10~15天仍不转色,以至菌筒脱水,应连续喷水2~3天,每天2次,通风时间缩短至30分钟,补水增湿促进转色。
3菌膜脱落表现为脱袋2~3天,菌袋表面瘤状菌丝膨胀,菌膜翘起,局部片状脱落,部分悬挂于菌袋上。
原因:一是脱袋太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度。
二是脱袋后温度突变(高温或低温),表面菌丝受刺激,缩紧脱离,使菌袋内菌丝增生,迫使外部菌膜脱落。
三是管理失误,一般脱袋后3天,在25℃条件下不揭膜通风,但有的因当时气温较高,中午揭膜通风,致使菌丝对环境条件不适应。
香菇(0912)的栽培管理要点一、控制好转色期间的出菇问题香菇(0912)有易于出菇的特性、表现在养菌后期没转色,容易出现憋袋菇。
为了使憋袋菇进市场,只能推入袋。
如果在这个时间段控制不好,就会造成大量憋袋菇出现。
要控制好憋袋菇就要从以下几点做好工作:1、提早排气,香菇(0912)必须尽早排气通氧。
当菌丝长满菌棒之后,就要立即着手这项工作,不能拖延。
2、合理码放。
排气通氧结束以后,要合理码放菌棒垛形和垛高,码放好了以后,不能再搬动。
防上振动刺激。
3、防止温差刺激。
养菌后期应注意保持恒温,避免温差刺激。
将温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4、避免强光照射。
在养菌过程要尽力保持黑暗。
后期养菌转色,,所给光也要控制强度,严控强光刺激形成菇蕾。
二、脱袋管理由于香菇(0912)后期管理中很容易出现提前出菇,即容易出现憋袋菇。
而且是没有转色或少量转色就出现了大量憋袋菇(只能扒袋让此菇变成商品)。
所以,对于多数菇农还存在一个脱袋后菌棒转色的工作。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是时及早采摘,在采摘完脱袋菇之后,抓紧养菌转色,同时完成下面两项工作:1、脱袋转色。
如果脱袋以后还没有转好色,在采摘完脱袋菇之后,要注意闷棚提温,同时要结合打水,提湿保湿。
打水次数要根据转色情况而定,使菌棒尽快完成转色。
只有转色完好的香菇(0912)菌棒,才能保证后面几潮菇的出菇有质有量。
否则,杂菌很快会污染菌棒。
否则菌棒可能会因为转色不好出现不出菇,出菇质量下降和甚至散棒的情况。
2、转色完成后,要停水养菌7天左右开始注水出菇。
转色良好的菌棒,是确保出菇正常的重要环节。
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后期出菇的困难,也会直接影响出菇的产量和质量。
香菇栽培转色期的管理香菇转色越夏期间正值高温季节,这个时期常常会因为环境条件变化或管理不当使菌棒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而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当菌棒瘤状物形成,进入转色越夏期间,要加强管理,一般不要移动或碰撞菌棒,管理上重点要抓好“控温、通风、喷水、变温、刺激、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
一是温度调控。
转色期间要求温度18℃~22℃,而大棚白天的温度常常高于28℃,最高时达到35℃以上,抑制了菌丝的正常生长,造成菌棒转色慢。
生产过程中,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33℃以下,温度过高时,要增加遮阴物,特别是草帘过薄,遮荫效果不好的大棚,要增加草帘的覆盖层数,或加盖遮阳网,严禁阳光直接照射到菌棒上。
二是水分管理。
转色期间棚内空气相对湿度70%~80%为宜,转色时环境湿度过大,会引起菌丝徒长,影响产量。
湿度过小,菌棒难以转色。
转色前期,管理上,可在早晚进行地面洒水,增加棚内的空气湿度,不要在中午喷水,也不要直接向菌棒上喷水。
菌棒转色后进入雨季,棚内空气湿度较大,要停止喷水,若湿度超过80%时,可向地面洒干石灰粉降湿。
三是变温管理。
在香菇转色期前,白天棚上要盖草帘,底下留通风口,进行正常的通风,晚上可揭开草帘和薄膜让空气充分进入。
这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达到10℃以上,连续3~4天的大温差刺激,菌棒表面就会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很快即进入转色期。
四是刺激转色。
干湿交替的刺激,有利于转色,喷水后空气越流通,越容易转色。
因此,在通风换气时,还要注意结合通风进行喷水保湿,人为地创造干干湿湿的条件。
另外,光线明暗交差的刺激也有利于转色,要增加散射光照射,棚内散射光的光照强度至少要达到25勒克斯,这样有利于转色。
五是加强通风。
生产实践表明,温度达到34℃以上,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菌丝也可安全越夏,而不通风时,持续4个小时34℃~35℃以上的高温,就可能造成“烧菌”,导致菌丝死亡。
目前正是香菇越夏高温季节,常常会出现35℃的高温天气,必须加强通风。
香菇菌棒转色管理技术菌棒的转色管理可分为两种方式,脱袋转色和袋内转色,现在的生产大多是以取得花菇或优质厚菇为目的,故多采取袋内转色方式。
其基本管理如下: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
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3、码垛通风:根据气温的高低,采取三角形或井字型码垛,将菌棒码高4-8层不等,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使菌棒过分拥挤,并且码起的袋垛中间有”自然拔风”,有利于袋间和膜内的通气。
4、调控温度:根据季节的不同,适当人为调控垛内温度,使之保持在15-25℃,低温季节最低温度也可调控在10℃左右。
当垛内温度达到25℃时,即应揭去覆盖物,倒垛散热,原则是”宁可低温延长转色时间,也不允许高温烧菌”。
5、通风压菌:在较合适的条件下,料表会很快长出一层细密的气生菌丝,并开始分泌色素,出现浅酱油色的水珠,为转色的重要信号。
此时,可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使用地下水直接喷淋,既为菌棒降温,又可冲洗掉部分色素水珠,与此同时应加强通风,一般掌握喷水后2小时料表不粘手即可;二是倒垛,同时加强通风。
6、加大温差:实践证明,一定条件下,在尽量降温的基础上加大昼夜温差,是促进转色的主要措施之一。
7、干湿交替:该措施可通过喷啉冷水和加强通风等手段实现。
喷淋冷水一方面给菌棒以较大的温差刺激,促使其快速形成菌膜;另一方面可提高其湿度,通过加强通风等措施,即可达到干湿交替的目的。
8、光照刺激:适当的光照刺激是促进菌棒转色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可调控光照强度在1000勒克斯左右,即比较明亮的光线;并且通过倒垛或转换光线来源,使菌棒受到均匀的光照,达到转色一致、整齐均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