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优秀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64 KB
- 文档页数:5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卜算子·咏梅》的诗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学生领略梅花的傲骨和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准确理解并背诵《卜算子·咏梅》。
学生掌握毛泽东诗词的基本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运用诗歌意境进行文学创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和傲骨,激发学习兴趣。
4.2 讲授新课讲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知识,翻译诗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3 互动环节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4 练习与拓展学生模仿《卜算子·咏梅》的创作风格,进行文学创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评价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期终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收集有关梅花的图片、诗词和相关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文件,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欣赏。
6.2 课前预习给学生发放《卜算子·咏梅》的文本,要求预习并理解诗歌内容。
第七章:教学内容7.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3)掌握诗词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词的热爱。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掌握诗词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技巧。
难点:1. 诗歌中深刻意境的理解。
2. 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欣赏教学法: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
(2)简介诗人毛泽东及其作品《卜算子·咏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分析诗歌中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咏梅为主题,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革命者的激励。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2.3 创作背景: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革命事业,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1.3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展示梅花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梅花的文化和诗词。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1.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1.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1.5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阅读理解:10分钟3.2.3 诗歌解析:15分钟3.2.4 讨论交流:10分钟3.2.5 写作练习: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
(2)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的理解。
(2)诗词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咏梅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卜算子·咏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咏梅的短文。
3. 推荐一首关于咏梅的诗词,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中的咏梅短文,教师点评并鼓励。
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 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接龙,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图片、音乐磁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
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
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咏梅”等词语。
力量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具预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是谁领我们打倒欺压人们穷苦人民的的敌人,建立了我们宏大的新中国?是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是宏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你们都了解关于他的哪些学问?今日,我们学习《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让我们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走近毛泽东,了解他宏大的胸怀,学习他宏大的思想。
二、自同学字,新词,并且试着熟读诗词同学自由组成小组学习、沟通设计意图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可配一段音乐如《春天的故事》教学过程三、握生字与词语、尽量结合诗句的意思谈。
四、理解诗句的意思1、沟通第一段: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飘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2、指导感情朗读这一部分3、同学们自己或者小组预备其次段诗词解释:梅花虽然漂亮,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4、指导朗读五、思索课后练习2,你能说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梅花怎样的品行吗?争论: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虚心来争论沟通,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扬赞美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行。
六、感情朗读、背诵总结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行的写照。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受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设计意图引导同学理解所赞颂的梅花不畏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行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板书: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不畏寒冷不讲个人得失昂扬向上教学反思:.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文。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其他咏梅诗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杜甫的《梅花》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梅花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梅花在寓意、绘画、书法等方面的应用。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了解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度解读。
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3.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如毛泽东其他诗词、梅花图片等。
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
(2)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寓意及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交流欣赏心得。
(2)教师推荐相关诗词,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6.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 作业布置(1)背诵《卜算子·咏梅》。
(3)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卜算子·咏梅》篇1卜算子咏梅教案教学目的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卜算子、咏梅、悬崖、山花烂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大意,体会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4.从梅花的高贵品格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弄懂词意,体会梅花凌寒独放、不畏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报春而不居功的谦虚态度。
教学准备1.《红梅赞》乐曲及多媒体。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毛泽东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
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词,(2)谁来读读陆游的这首词?(3)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看看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
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
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教师介绍:毛泽东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
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
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
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学设计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
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
《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
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
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
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
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
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
(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
(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
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
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