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杀责在自身
- 格式:pdf
- 大小:75.99 KB
- 文档页数:1
历史知识: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上古者武丁王及其妻妇好(武丁生前,妇好主动参与战事,倾力协助武丁,武丁死后,妇好承继其战功,更加发扬光大,商朝的中兴,其功不可没)中古者武帝X彻及卫青、霍去病,摒弃耻辱的和亲政策,前后七征匈奴,使得胡马不敢度阴山、匈奴妇女无颜色,终血汉初以来国耻,确保了后世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安定,祭出空前盛势之中国,“汉族〞由此成名。
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战突厥、却吐番,开创华夏盛势景象,至今国人归故里称“汉人〞,出海外称“唐人〞,以之争逞民族精神。
北宋抗金名将岳武穆,呼应太行山数十万抗金义军,数破金军,而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虽身死风波亭,其爱国精神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打造出亿万“武穆〞式的民族英雄。
近古者明成祖朱棣,在朱棣X和君臣时代,以大明之盛而有七海之航,大明天威远播四海,横扫亚非大陆,声威远在元朝之上,而致无人敢侧目大明远洋海军(一路扫荡东南亚海盗流寇及沿途不臣服之国,绝非现在所宣扬的和平贸易往来,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外交之旅)。
朱棣以夺嫡之嫌窃居君位,然终其一生中,曾五次亲征北元,最后竟累死于征伐途中,在明朝的沉重打击之下,强大的北元后分裂为瓦拉和鞑靼,最终元气大伤,丧失了威胁华夏中土的能量。
此等明主,他不夺嫡,我也会逼他夺嫡。
平倭大将戚继光,出身抗倭世家,承武士门风,痛恨明军腐败,遂另起炉灶,招募沿海为倭寇所患之流民,独手创建“戚家军〞(其后世子孙亦承其志,终世投身于抗倭斗争中)。
广筑海长城,创鸳鸯阵法,外那么主动出击倭寇盘据的海外离岛,内那么清洗严惩勾结倭寇的奸商,书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并留下兵书传之后世。
在戚继光及其家门子弟和部将的倾力打击下,为害明朝多年的日本南朝流亡倭寇之乱,最终得以消弥,确保了大明海疆和百姓福祉的安定。
辽远总督袁崇焕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曾国藩也是,但是属于镇压民众的刽子手,对内镇压是能手,对外抗敌那么是软蛋),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北宋X仲淹也曾以文官领军征讨西夏,强悍的西夏军竟不能挡,自视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称其胸藏十万甲兵、韬略过人,视其为心腹大患,但X仲淹却以其孤傲而备遭排挤,不久即被贬官流放,虽身怀大志却不得伸,不过登楼临水一叹,且把胸中韬略激荡沉寂于眼前死水微澜,只将接天碧波万顷升腾为笔下书愤淋离,只留下《某某楼记》余世,终其半生只能是泛舟湖上、终老山林,与袁崇焕的坚忍不拔、隐忍伸志相比,X仲淹的过于孤傲、不和与世,导致其报国之志只能是空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导语: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可谓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
袁崇焕弃笔从戎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官场黑暗,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泱泱大明朝已是千疮百孔。
而袁崇焕凭其文弱书生之身,在皇帝刚愎自用,朝廷奸党遍布时,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最终因此死去。
又凭自己将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阻挡在关外,却又无可奈何。
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
试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疲敝极弱的明朝,袁崇焕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是现今人们所不敢想的。
《崇祯实录》卷八记载:“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
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亦但是置将与卒耳。
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
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
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
贼直到沙窝门。
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
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抗金的民族英雄,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岳武穆(岳飞),南宋时期,他曾率领着岳家军大破金军,几乎直捣黄龙,但最终被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抗金的民族英雄,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岳武穆(岳飞),南宋时期,他曾率领着岳家军大破金军,几乎直捣黄龙,但最终被宋高宗以十三道金牌召回,被害死于风波亭。
但是岳飞死后,名声可是非常的响亮,成为国家的民族英雄。
而在明朝末年,同样抗击金军的袁崇焕虽然也可被誉为民族英雄,但是他的名声可就小的多了。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我们都知道南方人一般身材都不高,据说袁崇焕身高不足五尺,大概不到一米六六的样子,但是他长得比较白净,眉清目秀的。
袁崇焕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得进士,然后就去福建邵武做了知县,就在这一年,明朝杨镐率领十几万大军出师伐金,被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杀的片甲不留,几乎全军覆没。
袁崇焕,虽然作为一介书生(文臣),却对军事比较感兴趣,经常和一些老兵谈论边疆之事,后来他得到了御史侯恂的举荐,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一职。
当时,明朝在东北刚刚经历大败,东北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有一天,袁主事没来上班,同事们都很纳闷,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难道是走丢了?您猜怎么着,人家袁崇焕骑着一匹马出关考察去了,回来之后信誓旦旦的说: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足可以守得住山海关。
话都说出来了,于是乎,朝廷就派他去驻守山海关了。
袁崇焕来到山海关后,得到了大学士孙承宗的信任,孙承宗派他去营筑宁远城,就是现在的辽宁兴城,袁崇焕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而宁远城也成为他一生功名的基础。
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
导语: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仅颇有中兴之志,也做过诸多实践之为。
只可惜,他从前辈手中继承来的宝座还是那个宝座,但江山社稷已经千疮百孔,就像一座即将倾圮的大厦,任他再努力、再能力,也挽救不了坍塌的结局。
崇祯即位之初,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连天,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又是将骄兵惰,真可谓是一副烂摊子。
按说,崇祯帝不仅自己勤勉努力,也治国有方,才登基就拿魏忠贤阉党开刀,有力地打击了乱政势力,有力地整顿了官场风气。
然而,由于后金在万历后期迅速崛起,蚕食辽东,而朝廷却节节败退,防线不断收缩,尤其是辽东防线已退到山海关一带,几乎到了不能再退的地步。
崇祯帝为解决辽东问题,不得不重新启用袁崇焕。
事实上,这项决定是英明的,正确的。
但到了后来,政治局势愈加紧张,军事局面愈加严峻,崇祯帝把治国不利、军事失利的怨恨,一股脑都发泄在怪罪于大臣无为无能上,加上袁崇焕阵前斩杀毛文龙、私下与满清议和、承诺无法兑现等,很容易就让崇祯帝把所有矛头对准袁崇焕身上,从而上演了一幕活剐袁崇焕的悲剧。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袁崇焕之死是否就是崇祯帝找他当了“替罪羊”呢?纵观中国古代封建史,无胸襟、无担待、无魄力的帝王大有人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简介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生平导语: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
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清(后金)名将。
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广渠门大捷、左安门之捷、南海子袭营)等胜利,一生无一败绩,被皇太极称为十五年来从未有过的劲敌。
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之罪磔杀。
如今,在斩帅和袁崇焕最后是否死于反间计的问题上,尚存在不同看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为“八闽屏障”。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的重要事迹,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五件:第一,救民水火。
《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第二,处理冤狱。
《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第三,关心辽事。
夏允彝《幸存录》记载:袁崇焕“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
袁崇焕了解辽生活常识分享。
故宫宝和殿的故事保和殿是北京紫禁城三大殿的最后一个大殿,保和殿后面有一个巨大的平台,明朝皇帝常常在这里召见大臣,被称为平台召对。
崇祯曾在这里三次召见袁崇焕,从万千宠爱到凌迟处死,袁崇焕走过了怎样的悲喜人生呢?袁崇焕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喜欢与人谈论兵法,英勇善战。
明朝天启年间,袁崇焕还是一个小官。
当时位于辽宁的广宁城失陷,大家认定,很快辽东就会丢掉。
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当时,袁崇焕说了一句豪言壮语:“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岌岌可危的明朝廷立马任命他为山海关监军。
在后来的抗金作战中,他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一生征战44年,百战百胜。
然而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败给了袁崇焕,这是努尔哈赤一生唯一的败仗。
这一年,努尔哈赤68岁,名不见经传的袁崇焕42岁。
虽然战功显著,但是袁崇焕性格耿直,因为不肯投靠权倾一时的魏忠贤宦官集团,打了胜战之后反而被弹劾,最终辞官回乡。
崇祯皇帝继位后马上重新启用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职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
整个辽东地区都归他管。
第一次召对,他对蓟辽督师袁崇焕非常倚重,夸奖他忠心耿耿,义勇可嘉。
袁崇焕信心满满,说他能用五年时间全部恢复辽东疆域。
崇祯皇帝当即高兴极了,给了他数量庞大的粮饷、人马、铠甲、大炮、弓箭。
袁崇焕又说,他驻守边境,担心有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让他受到排挤陷害。
崇祯皇帝想了想,御赐了他尚方宝剑,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利。
起初,君臣二人都对未来有美好的愿景。
第二次召对之前,又发生了什么呢?由于袁崇焕把手的辽东地区戒备森严,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也就是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绕道从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
袁崇焕得到皇太极逼近京城的奏报,心急如焚,他火速清点九千兵马,日夜兼程,士不传餐,马不再秣,终于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了北京广渠门外,袁崇焕率领援军,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城外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
东莞之子袁崇焕颜: 袁崇焕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特别是在民间。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生前被人称为“袁长城,而他死后,明朝真正意义上只存在一座人造长城可以御敌了。
崇祯帝的自毁长城,使得明亡的速度加快了。
而历史发展到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因而杀了袁崇焕。
我们今天就袁崇焕的生平事迹做一些我们自己调查的分析,来看看真正导致袁崇焕被杀的原因。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袁崇焕到底是哪里人,这里面争议不少。
那为什么要争这个呢?答:这跟中国人传统的乡土观念有关,如果这个地方出现过英雄或者名人,那就说明自己的家乡是“人杰地灵”,一方面可以纪念先人的功绩,另一方面可以鞭策后人奋进。
此外,英雄和名人能给地方带来旅游收入,也是各个地区对名人籍贯争夺不休的一个原因。
颜:袁崇焕的籍贯根据我的了解有三个地方,一个是东莞水南乡,也就今天的东莞石碣镇;第二个是广西藤县,还有一个就是广西的平南。
根据阎崇年的分析,袁崇焕祖籍东莞,籍贯是藤县,父母的坟在平南。
二位对于这个观点认同么?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在东莞生活过呢?是一出生就再广西还是后来随父母迁居到那的?答:袁崇焕祖籍是东莞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主要是在这个籍贯藤县问题上值得考究。
籍贯在中国人传统的意义上是指这个人的父亲以及祖上的居住地,也就是通常说的这个人是哪里人;而史籍中记载袁崇焕是藤县籍,所指的是户籍;袁崇焕经过迁徙,户籍和籍贯已经不在一地,(就如我们三人都不是东莞籍贯,但却是东莞户籍一般)。
袁崇焕曾自言“臣籍已属西江”就是说,我的户籍已经在西江这一带了。
至于袁崇焕父母葬于平南更是不实,史料记载袁崇焕是带着母亲和妻子上了辽东前线,后来接到父亲在东莞的丧报,才命自己的弟弟带上母亲和妻子回东莞治丧,后袁崇焕被杀,死后家徒四壁,只留下几间祖屋留给了母亲颐养天年。
袁崇焕有没有在东莞生活过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袁崇焕多次在自己的诗词里面提到珠三角一带的名胜,其中包括光孝寺,罗浮山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上四大忠心耿耿却死在自己人手上的绝代名将
导语:反间计,作为三十六计之中针对战争之外的谋略,是一条极为毒辣的计谋,同时也是无视将领之间谋略的一条计策。
颇有点儿低投入、高产出的意味
反间计,作为三十六计之中针对战争之外的谋略,是一条极为毒辣的计谋,同时也是无视将领之间谋略的一条计策。
颇有点儿低投入、高产出的意味。
可是,对于身中反间计的将领来说,并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失败并非自身的原因,而是上位者的失误。
武人没有死于战阵之上的刀兵往来,却死于权谋阴影。
对于施行反间计的人来说,颇有点胜之不武、下三滥的意味。
漫长中华五千年,反间计施行可谓比比皆是。
然而论起其中惨烈之尤,影响历史之巨,也不过其中寥寥几许。
一一罗列如下,让我们来感受古人的忠义不用,悲悯千古。
廉颇,战国四大将之一,在长平之战中行防守反击之策,与秦军相持三年,使得秦军损失惨重,在看不到任何胜利前景的时候,秦人施行下三滥的反间计,使得赵王临阵换将,用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军四十六万被秦人集体坑杀,赵国国力大衰,从此失去了与秦相抗衡的实力。
长平之战,成为了战国时代的一个转折点。
之前的战国,是一个此起彼伏,群雄毕起的时代,没有那个诸侯国具有一统天下的绝对实力;而长平之战后,战国这场棋局进入了垃圾时间,秦人统一天下的步伐已经不可阻挡,剩下的是其他六国可以抗衡多久的问题了。
一场反间计,直接改变了中华的历史,不可谓代价不大。
李牧,战国四大将,也是赵国最后的屏障。
靠着李牧,赵国在长平之战国力大衰的情况下,左支右绌,屡屡击败秦人凶悍的进攻,因而
生活常识分享。
民族英雄袁崇焕简介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但蒙受千古奇冤的就屈指可数了,袁崇焕应该算是蒙冤最深的一个。
他为辽事投笔从戎,誓死守城,演绎了动天地、泣鬼神、震人心、贯古今的壮丽诗篇。
从此,袁崇焕的名字便与他建立功勋的城市——兴城紧密相连。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生于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学文才华横溢,学武技艺超群,抒怀言志更具雄才大略。
青少年时代在广西藤县读书时就有一番凌云之志,其《咏独秀峰》五言绝句云:“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袁崇焕二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福建邵武县令,虽时间短,却居官清廉,尽心为民,为百姓所拥戴。
《三管英录集》载述他的《初至邵武》诗云:“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
山川今若此,风俗更如何。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主掌疆域图籍。
时值努尔哈赤在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大败明军,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城堡丢失殆尽,廷臣惶惧,议守不决。
在大明社稷危在旦夕之际,袁崇焕挺身而出,单骑出关二百里巡察形势,回朝后奏请皇帝:“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也。
”在文武百官畏缩不前的时候,袁崇焕却攘臂请行,足以显示了他的惊人胆略和雄心抱负。
他在后来的《边中送别》一诗中写道:“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权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朝廷提拔袁崇焕为兵部佥事,督理山海关外军务。
赴任后,袁崇焕勤于职守,抚慰军民,加快整筑宁远(今兴城)等诸城,募散兵,练军马,很快收复了大凌河以西大片土地。
辽西-度出现了“商旅辐辕,流移骈集,远近望乐土”的繁荣景象。
好景不长,阉党高第以兵部尚书经略辽东后,畏后金如虎,下令撤关外戍兵,放弃关外土地。
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违抗了高第的旨意,决心身卧宁远,誓与宁远共存亡,坚决不撤,死守不移。
结果,山海关外,只剩宁远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