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金英雄袁崇焕之死
- 格式:docx
- 大小:12.16 KB
- 文档页数:1
袁崇焕之死作者/炎子一时间,已经过得太久了。
当年长城之外枯了又青,青了又枯的漫天的索漠景像,让越来越多的公路和房舍割裂得面目全非,许多那时候叫得天响的地名也变得遥远而陌生,只有风,依然刮着,雪和雨交替着洒落这里的世界。
那时候,这里只能让雪雨泥泞着,不远处的窑洞里烧着尸首的木碳冒着戗人的青烟。
城外濠沟里冻结着血的冰陀。
那种情景尽管真实,但离现在真的太久了,久的不愿令人相信。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也许得从这里说起,因为,不论一个人如何可笑的奋争过,如何担负过一个王朝的兴亡荣辱,担负过天下的悬垂倒置,无论事情如何荒诞和可悲,也算得上英雄了。
这里厚重的城墙历经了沧桑,它显得古老而拙朴,嵯峨而伟岸,这个城墙和它的隘口,曾是华夏家族的最大院墙和门洞。
历史一再凿穿着这个深沉的木门,一再打破城墙的禁锢,穿透着民族之间的篱樊。
家国的方院和游猎民族弓箭射程的版图,在这里随着她庭院深处的轻重呼吸而不断游移、变形、走样。
家园和国度,这样形容古中国的形象也许会真实一些。
后来,只有城墙还在,但它决不是铁定的疆界,而是一道护卫家国内脏的人力屏障。
一个家族,众多的系脉,睨墙纷争着那个庭院的腹心,跳梁相逐,沸反盈天。
这个背景之下,必然倾轧着如蚁的生灵,活生生的人物,还有惊世颏俗的英雄们。
关于英雄的话题,历史说得太多了。
那么,我们就尽可能迥避这个让人用得有些过滥的词汇,只汲取其内在的灵气,讲一个令人黯然的故事。
离那个故事再早四百多年,还有一个人物跟他的命运很相似,那个人又比他有些幸运。
这点幸运,就是这个世界都知他死的冤屈。
那个人,就是名扬四海的岳飞。
比较起来,他的生死都显得窝囊得多。
他守过这段长城,后来,离开了,死了,好像天生就是为城墙活着的。
他的光荣与屈辱都维系一墙。
死的时候,让许多人误解着,诅咒着。
好像死有余辜地欠着别人的。
一切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的酝酿,似乎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
一切都是那么意味深长,还是让我们耐心一点吧,故事毕竟久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袁崇焕之死崇祯帝为什么将袁崇焕活剐
导语: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
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
那么,
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
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
那么,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吗?我们应该这样给予袁崇焕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呢?
袁崇焕不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素养,都算是很好的。
在袁崇焕刚刚进入官场时,为官清廉,为百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也得到了皇帝以及很多的朝廷重臣的重视,官阶不断的上升。
在这些外力的帮助之下,袁崇焕的官场之路也是顺风顺水。
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就已经由一个七品官员成为了正二品的兵部右侍郎,最终更是成为了兵部尚书。
崇祯皇帝上位之后,十分赏识袁崇焕的军事以及政治才能,令袁崇焕担任督师一职,负责管理宁远边境以及收复被清军占领的辽境。
袁崇焕为了感激崇祯皇帝的赏识,也许下了承诺,要五年之内收复辽境。
这一个承诺在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因为袁崇焕充分了解了努尔哈赤带兵打仗的方法,克敌制胜,取得了很多场胜利。
但是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位,最终使用反间计调拨了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关系,还给袁崇焕扣上了一个叛国的罪名,使得崇祯皇帝十分的愤怒,明朝百姓也相信袁崇焕叛国,对袁崇焕恨之入骨。
在袁崇焕下令处死袁崇焕时,明朝百姓为了泄愤,皆分食袁崇焕的肉,悲惨之至。
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之死是死于反间计?实在经不起推敲
导语:明末著名抗清(后金)将领袁崇焕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被凌迟处死。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
明末著名抗清(后金)将领袁崇焕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被凌迟处死。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而本文说的是其人死于反间计?到底哪个说法才是对的呢?
历史上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这位为保卫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猛将是皇太极进取中原的心腹大患,为了除掉他而散布流言说他有意引后金入关。
清朝史学家蒋良骐在《东华录》中记述了使用反间计的过程:后金曾经俘虏了两名明朝太监,然后使用了蒋干偷书的旧典。
几名后金官员彼此大声地说“悄悄话”:“今天咱们撤兵,是在用计谋。
明朝那边有内应过来,说袁巡抚答应和我们签订密约,进去中原指日可待了。
”俩太监听见这重要的军事机密,吓得目瞪口呆,然后“等待机会”轻松地越狱了,回去向崇祯皇帝汇报,崇祯深信不疑,然后杀了袁崇焕。
事情仔细推敲起来,实在破绽百出,多个证据证明袁崇焕是典型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第一、袁崇焕涉嫌“结党营私”
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如果不是生不逢时,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说得过去的明君。
在他登基之后,着重处理的就是加强皇权,借助东林党以清除阉党。
当阉党对皇权构不成大的威胁时,他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山海关与袁崇焕之死以通敌叛国大罪判凌迟处死
导语:袁崇焕死后曾留下“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表明自己的冤屈。
到底,他有何冤屈之情呢?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
袁崇焕死后曾留下“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表明自己的冤屈。
到底,他有何冤屈之情呢?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即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三年的十二月初一这日,崇祯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召见袁崇焕。
崇祯传谕袁崇焕是要“议军饷”。
待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袁崇焕的“仇种”
当年,后金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坚决打败。
从此,努尔哈赤百战百胜的神话破灭,不久后郁郁而终。
后来,皇太极决心替父雪耻。
在宁锦之战的战场上,皇太极为了证明自己,又亲自败给了袁崇焕。
父亲丧命的深仇似海,自己兵败的耻辱奇大。
皇太极决不能就此善罢甘休。
复仇进行。
袁崇焕,皇太极永生不休的仇根。
袁崇焕的被“间”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即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
袁崇焕奉命驻军在宁远(今辽宁兴城)。
当时,袁崇焕身担的职务就是:明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全称是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以为抵御后金军队南进,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之死处死凌迟3543刀民族千古之痛导语: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
北宋范仲淹也曾以文官领军征讨西夏,强悍的西夏军竟不能挡,自视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称其胸藏十万甲兵、韬略过人,视其为心腹大患。
但范仲淹却以其孤傲而备遭排挤,不久即被贬官流放,虽身怀大志却不得伸,不过登楼临水一叹,终其半生只能是泛舟湖上、终老山林。
与袁崇焕的坚忍不拔、隐忍伸志相比,范仲淹的过于孤傲、不和与世,导致其报国之志只能是空谈。
须知明朝军队外出作战,向来是太监担任监军随行,基本上讲就是天天在一帮阉党的裤裆下面钻来钻去,凡事都要唯太监马首,要“早请示、晚汇报”,否则动辄就是上纲上线扣帽子杀头贬官,而崇祯皇帝尤其多疑,喜好刚愎自用,满朝的文武大臣不是杀就是贬,没有一个能顺眼的人,基本上换了几波人,以致人人自危、无人敢言。
崇祯一生中只相信的就是身边的一帮内待太监,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生活常识分享。
作文素材明清故事袁崇焕之死作文素材明清故事袁崇焕之死清太宗皇太极率领清军,避开山海关的明军,在遵化偷过长城,直逼北京,明军节节败退。
皇太极的大军一直打到北京城北的土城关。
忽有军士来报,说明朝山海关总兵袁崇焕带兵来了,皇太极不禁大惊。
原来袁崇焕是明朝后期最有名的将领。
在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作战的时候,大败清兵,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是经过那次大战受伤,最后郁闷而死的。
因此,皇太极对袁崇焕惧怕三分。
如何对付袁崇焕?皇太极立刻召开军事会议,无奈众人都面面相觑,拿不出办法。
只有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站在那里微笑。
皇太极一看,是投降过来的明朝文人范文程。
皇太极觉得奇怪,忙把范文程叫出去偷偷问计。
范文程便如此这般地献了一计。
第二天,明军在北京城的德胜门外和永定门外,捡了两份议和书,是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
第三天,清军后退5里下寨,并捉了两名明军的太监(明军以太监为监军)。
第四天,明朝的两个太监逃跑了。
第五天,消息传来,明军督军袁崇焕、总兵祖大寿被捕下狱了。
原来,这都是范文程使的反间计。
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议和书”,袁崇焕根本没看到,就被明军捡去,送到了崇祯皇帝那里。
于是,明廷上下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被清军抓去的两个太监,被软禁起来,夜里,有人还陪同他俩喝酒。
酒到半酣,有人来找陪酒的清军官员说有密事。
陪酒的人来到帐外,明朝的两位太监不禁去偷听,模模糊糊听到”袁督师已经应允”、”不要让明监军知道”等活。
二人大惊,原来袁崇焕通敌了!两位监军逃跑后,向崇祯皇帝密报。
崇祯皇帝顿时大怒,把袁崇焕及他手下的亲将祖大寿逮捕下狱。
不久,以叛国罪处死。
处死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不明真相,争食其肉!数年之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清统一了全国,才公布了这一历史真相。
原来,袁崇焕的死,是一个叫明朝人痛心疾首的大冤案!。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
下面店铺整理了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袁崇焕之死简介面对后金兵的屡屡入侵,袁崇焕临危受命赴辽东抗敌,自古文弱书生带兵出征并不罕见,但“雏凤初鸣”、谋勇兼备的袁崇焕居然数次击败咄咄逼人的常胜、后金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一改明军屡战屡败之颓势,也算奇人奇事。
宁远一战,袁崇焕率军以弱胜强,大败八旗劲旅并击伤努尔哈赤,因功官授巡抚一职。
随后袁崇焕率得胜之师在宁远、锦州和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八旗精兵浴血苦战,明军取得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这一战,让清军好久恢复不了战力,据说努尔哈赤也因此仗的惨败被气得旧伤复发、急火攻心而亡。
宁锦大捷后,明清之间的战略态势互换,八旗劲旅的马蹄很难再踏入关内一步,士气大振的明军转守为攻,形势一片大好。
有明一代,荒诞无能的皇帝不少,被冤杀的忠臣良将更是“多如恒河沙数”。
明朝的17个皇帝中,有30多年不上朝、不见朝臣的嘉靖帝;有沉溺于于木匠活不能自拔而不理朝政明熹宗;有天天在“豹房”淫乐荒废政事明武宗;有作了蒙古瓦剌军俘虏的明英宗;有疑似因宫廷阴谋被红丸毒死的明光宗。
被冤杀的忠臣良将更是多不胜数;明朝以杀功臣始,以杀功臣终,一批批忠臣良将给大明带来希望,刻薄寡恩的大明却给一批批忠臣带来绝望!明初朱元璋大杀功臣不说,明后期的于谦、熊延弼、袁崇焕等人的悲剧更是让人扼腕长叹。
其中袁崇焕的悲催遭遇,更是让听者“挥泪顿作倾盆雨”的万古奇冤。
“江山也要伟人扶”,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可在“家国不分”的封建“人治”时代,皇帝一人的好恶决定着朝臣的命运。
大多数君王远贤臣、亲佞臣;恶君子,亲小人。
小人钻营有术,常可博得帝王亲睐。
而作为“国之柱石”的忠良们却忠勇有余、媚上乏术,不光受白眼、排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也有史籍记载说他是广西藤县人。
万历进士,颇有胆识谋略,喜谈兵。
来揭秘吧从他早年所写的一些诗句中可见此人的文韬武略和不凡抱负: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袁崇焕之死“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
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
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
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据百度百科袁崇焕曾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他还有狱中诗作传世:入狱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
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袁崇焕之死非但是明代一起最大冤案,是袁崇焕的个人悲剧,更还由此导致大明江山亡国之惨的悲剧。
所以还可以说是那个曾想励精图治、重整大明昔日雄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也即是朱由检同志的最大悲剧!有网作对袁崇焕之死的论述虽因了情绪化宣泄而有失之偏颇,但却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镜鉴作用。
是以择录如下:“悲剧是喜剧的另一面。
两股政治势力相争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一方的悲剧而另一方的喜剧。
如果袁崇焕之死是大明王朝的悲剧的话,那么他的敌对一方大清的庆功宴上皇太极最兴奋而又不愿提起的事情,应该是这个曾令他最为头疼的对手终于死在了他的反间计下。
中国历史上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悲喜剧。
”“只是袁崇焕之死远远不能以一个悲剧来概括那么简单。
有人将袁崇焕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案,那是因为他相比起岳飞以及大家很熟知的六月飞雪的窦娥来说,显得更冤。
岳飞之冤不但宋高宗与秦桧知道,时人与世人都知道。
所以宋高宗只能在风波亭秘密杀死岳飞父子。
[键入文字]崇祯为何要将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被冤杀的袁崇焕崇祯三年,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大罪论死。
“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明史列传147》)这是继南宋赵构冤杀岳飞之后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起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自毁长城冤狱,其回响会伴随中华历史,即使千年也依旧余音袅袅,让人悲愤痛惜。
袁崇焕坐的是叛逆罪,所谓“磔”即是分尸,比之岳飞遭遇更惨。
赵构杀岳飞,虽为求苟安,毕竟是其私心作祟。
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地地道道的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观崇祯其人的作为,并非如历史上以往的亡国之君那么昏庸荒淫,也没有坐视国事日非而不顾及,“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一度被朝野誉为“明主”,面对危难时局,一心励精图治,“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既然崇祯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勤勉皇帝,为何会作出此等不智之举呢?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
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按现代心理学,所谓偏执症状是指带有妄想性的信念,通常是被迫害性的。
至于偏执性人格指对于事实上或想象出来的羞辱,常有过分的敏感和自我牵连,故常有为此给予反击等想法。
此种偏执性性格,人格相对完整,很少出现精神衰退现象。
主要症状是妄想,但这种妄想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妄想渗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个结构及特征中,二是妄想发展按部就班、逐渐进展、层次井然、前后协调、条理清楚,从而是自成体系。
偏执症状从明前朝太祖的多疑刻薄,成祖的狠毒无情,宪宗的滥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中都可以找得到影子。
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1。
袁崇焕之死因大家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碧血剑》或者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里面的男主人公袁承志都很熟悉吧,在小说里他是袁崇焕的儿子,袁崇焕被崇祯帝处以极刑,袁承志为报父仇,想尽一切办法欲杀崇祯,还为此与崇祯的第九个女儿长平公主演绎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当然,历史上的袁崇焕是没有儿子的,袁承志只是金庸小说虚构的一个人物。
但历史上的袁崇焕确实是被崇祯帝被处以磔刑(也就是凌迟处死)而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袁崇焕被杀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第一,后金的反间计。
皇太极和袁崇焕有着解不开的仇恨,宁远之战,在袁崇焕的顽抵御下,努尔哈赤吃了败仗,打破了后金军长胜的神话,努尔哈赤抑郁而终,他的儿子皇太极自然很是气愤;宁锦之战,皇太极又打败了,之后的几次战役也都以失败而告终,而这都因为袁崇焕以及他重新构筑的关宁锦防线。
军事上打不赢,皇太极就在政治上设法来除掉袁崇焕,他用了一条反间毒计,利用俘虏来的明朝太监杨春、王成德设了一个圈套。
皇太极指示后金的两个将领高渐中和鲍承先在一天晚上回营时坐在这两个太监卧室的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很快就会成功。
两个太监就假装睡觉,其实是在窃听。
不久,后金就故意放了这两个太监,他们回去之后就将所听之事奏报崇祯帝。
那么崇祯帝之所以会相信,除了与他生性多疑有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因为袁崇焕有造反的能力与可能(能力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至于可能性在下面会讲到)。
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特点,注重的是一统政治的安定,因而有时候就不必特别计较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政局安定的方法。
第二,阉党余孽的构陷。
崇祯即位之后,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起用了一大批东林党,阉党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但是阉党余孽并不甘心,他们伺机而动,图谋报复东林党,制造了钱龙锡案。
钱龙锡是东林党党魁,而袁崇焕虽不是东林党人,但他与孙承宗、钱龙锡、钱谦益等东林党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梅力:争论了三百多年的袁崇焕之死(内容详尽、见解新颖,值得一读)本号原创文章超过二百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梅力:争论了三百多年的袁崇焕之死(内容详尽、见解新颖,值得一读)作者:梅力明朝将领袁崇焕死后三百多年来,围绕着他的惨死一直争议不断。
正史、野史、史家、文学家、戏曲家都将袁崇焕之死大书特书。
叙说着明末的这一事件。
第一种声音是,崇祯帝昏庸,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再没有人替明朝卖命守辽东。
第二种声音是,袁崇焕有功有过,功也大,过也大,失也大,罪也不小,崇祯帝杀他不无道理。
让我们翻开这段明末的历史,竟然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正方和反方。
今天,咱不妨把这两种声音都说出来,让读者分析、评论、质问、怀疑和反思,以鉴今天。
袁崇焕主政辽东,他在崇祯帝面前夸下海口,说五年之内就能收回辽东。
这话让崇祯帝听得热血沸腾,于是按照袁崇焕的要求,给了他相当于当年国库收入一半的银两,可时间到了,袁崇焕却并未收复辽东。
按当时的律法,他这是犯下了欺君之罪。
再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是师出无名。
当时的毛文龙是明末的海上长城,他统治的皮岛,是插在后金背上的一颗钉子。
女真的铁骑根本没有能力对付毛文龙。
毛文龙属于朝廷重臣,他被崇祯任命为平辽大将军。
他所管辖的皮岛,相当于一个军事基地,且不断地骚扰和偷袭后金。
不仅如此,他还把周围沿海2000海里的岛屿都收复了,并斩杀了后金几百人,让皇太极苦不堪言。
就是这样一个将领,袁崇焕却以毛文龙不听节制为由,在阵前擅自杀掉了这位和自己平级的封疆大吏,仅此一条,按照明朝的律法,他就已经犯了死罪。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他自己统领不了皮岛的将士,毛文龙的部下走向了分裂哗变,有一部分将领还投降了满清,成为对付明朝的劲敌。
袁崇焕还被认为暗通后金,在皇太极部队粮食紧缺及陷入困境的时候,袁崇焕将大批粮食、物资、船舶留在岛上,自己躲在宁远城不出来,最终导致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物资被抢,在客观上起到了资助后金部队补给的作用,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这些都是事实,还真不是诬告。
史上死法最惨的三个大人物哪一个最让你同情
本文导读: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三个死得有些冤枉、有些悲惨的大人物。
网络配图
1、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分食
袁崇焕,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他年轻的时候被孙承宗器重,负责镇守宁远,后来在抗击后金(清军)的战争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扬名天下。
崇祯三年八月,魏忠贤余党弹劾袁崇焕,而此时皇太极又趁机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行刑那天,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下面的老百姓就抢着付钱,拿到肉就生吃,片刻之间袁崇焕只剩下一片血水。
网络配图
2、韩信:被谋杀、死在一口大钟里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军事天才,汉初三大名将之一。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走上了人生巅峰。
可惜好景不长,有人告发他谋反,被贬为淮阴侯。
之后吕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骗入长乐宫,吕后用口袋把韩信装起来吊在大钟内,命人用竹刀将其刺死,并夷其三族。
当然,这一切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刘邦。
网络配图
3、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而且他非常体恤士兵,在岳飞的以身作则下,岳家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爱国的将领,却被宋高宗、秦桧以
“莫须有”的罪名谋杀,带着壮志未酬的悲愤含冤而死。
有人说岳飞是“愚忠”,如果带着军队杀回临安,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收复北方也很有可能。
不过,历史又哪来那么多“如果”呢?。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
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
袁崇焕死后,留下了诸多让世人难以明了的历史之谜与悬案,诸如他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他的尸骸葬于何处?他是否有后代留下?他出生于哪里?400多年来,这些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对袁崇焕从出生到考中进士的36年时间里,史书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野史笔记也各执一说,莫衷一是。
至于他为官10年的历史与死后亲属去向,也语焉不详,说法不一。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取得的资料,结合正史、野史、名人传记以及流传于袁崇焕故里藤县的民间传说,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袁崇焕父祖落籍广西藤县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据多处史籍记载均系广西藤县,但清乾隆中叶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东莞县志》的·东莞人·说和《平南县志》的·平南人·说,从此“籍贯”之争纷纭不息。
袁崇焕的祖先居于广东东莞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的父祖因何落籍藤县?其中又有什么奥秘?仰慕慕胜定居白马时间回溯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
从藤县县城溯江而上20多公里的浔江(又称藤江)南岸,有一个叫白马莲塘的村子(今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滨江新建的一幢三进青砖灰瓦大宅院格外的引人注目。
宅院左边不远处是一座九岭起伏连绵、郁郁葱葱的山丘,山丘脱出一条山脊向浔江延伸,将滚滚西来的浔江拦腰抱住,扭成一个静如平湖的大江湾,宅院便坐落在三面临江的一个小山包的左面,面水而筑,背水翼立。
只是门前宅后的大湾,阔如平湖,水流波澜不惊。
新宅虽不是很大,却错落有致。
从江边拾级而上至新宅大门,门口不宽,门墩是两个雕刻莲花的丹霞石墩,门框是条形青石。
关于袁崇焕关于袁崇焕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英雄?叛徒?特别是他的死因争议更大。
他是一个军事家,但逊于韩信,比韩信死的更惨。
我在阎崇年的明亡清兴60年中,感受到了袁崇焕的赤胆忠心、守边决心和辉煌业绩,崇祯皇帝杀了他,就是自毁长城。
在钱文忠讲的《三字经》中,领略了一个军事家的风采。
但总觉得有一个谜未解,就是袁崇焕的死。
说袁崇焕死于皇太极的离间计,故事还比较完整的,也可信得了不得。
但我心头的谜却总萦绕不去。
就连钱教授说崇祯的特点是多疑,又能快刀斩乱麻。
一般多疑的人多犹豫、难决断。
但崇祯的特点是既多疑,又能当机立断,但钱教授还是有疑问,为什么,半年后才处死袁崇焕?还是那么的惨。
看了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我明白,袁崇焕之死是他自身、党争和权力的斗争必然结果。
袁崇焕有许多缺陷,因为他可以是一个军事家或者是军事达人,但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白痴,官场上的另类,另得使很多人痛恨,甚至连皇上都不爱的主。
他不该擅自做主,杀那么多他不该杀的人,包括毛文龙,更不该以5年复辽来忽悠皇上。
虽然他在军事上“凭坚城、用大炮、清奸细”屡败清军,是皇太极的克星,但就是这一优势,又在北京保卫战中,成了他终结生命的直接原因所在(在北京保卫战中,他跟在皇太极后跑了半月不直接打,只有他的老师孙承宗知道,袁崇焕在寻找战机,想凭坚城、用大炮,但北京城是皇帝的,岂容他凭。
正因如此百姓愤怒、皇帝不满和怀疑)。
他的死不是因为叛国,我们不信,崇祯也不信,当年明月归于了战术的失误,是北京官民失望、误解,权力的你死我活的争斗把袁崇焕卷入了千刀万剐的凌迟的地步。
至于以后的自毁长城的大力宣传,在于政治目的,抬高袁崇焕,打击崇祯而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之死的罪名争议三条罪名均属牵强导语:冤案主角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著名军事家、抗清(后金)名将。
他曾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被皇太极称为15冤案主角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著名军事家、抗清(后金)名将。
他曾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被皇太极称为15年来从未有过的劲敌。
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被后金的反间计迷惑,以通敌谋叛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冤案特点袁崇焕一生在保卫明朝、抗击后金的战场上无一败绩,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左安门大捷等胜利,却因后金忌惮被施以反间计,加上本已因袁崇焕自恃尚方宝剑擅杀毛文龙而隐忍在心的崇祯帝也对其有所忌惮,最终被判凌迟,死于北京甘石桥。
起伏抗敌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
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池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在国家危难之时,袁崇焕挺身而出,镇守辽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1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
努尔哈赤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而死。
当袁崇焕在辽东带兵与后金大战时,明朝廷内部却被阉党魏忠贤控制,百官对其阿谀奉承,各地巡抚官员为其修建生祠。
宁锦之战告捷,朝廷论功行赏,廷臣纷纷赞许此战功劳为魏忠贤调度有方,魏忠贤的义子也因此封侯,而袁崇焕却只升一级。
当时,兵部尚书霍维华认为不公,上疏请求让荫。
魏忠贤拒绝其请求,并派其党羽以袁崇焕不救锦州为由弹劾他。
袁崇焕不得已请求辞职还乡。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抗金英雄袁崇焕为何被凌迟处死?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抗金的民族英雄。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飞,南宋时期,他曾率领着岳家军大破金军,几乎直捣黄龙,但最终被宋高宗以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抗金的民族英雄。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飞,南宋时期,他曾率领着岳家军大破金军,几乎直捣黄龙,但最终被宋高宗以十三道金牌召回,被害死于风波亭。
但是岳飞死后,名声可是非常的响亮,成为国家的民族英雄。
而在明朝末年,同样抗击金军的袁崇焕忠心为国,然而不得皇帝信任,最终含冤身亡,年仅46岁。
虽然也可被誉为民族英雄,但是袁崇焕的名声没有岳飞那么大,而且比岳飞更倒霉。
袁崇焕是英雄吗?
至少在复起之前打的两仗都是极为精彩的。
宁远之战直接让努尔哈赤中弹,后破伤风九个月死亡,打破了金军战无不胜的神化。
袁崇焕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而宁远城也成为他一生功名的基础。
宁锦之战让首次出战的皇太极大败。
这两战都是极为漂亮的,对大明的延续功不可没。
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后金大军渡过辽河,朝宁远城扑了过来。
袁崇焕率领士兵在宁远城坚决抗击后金军的猛攻,而且他还亲自上阵,搬石头堵缺口,轻伤不下火线,胳膊受了伤就撕下自己的战袍随便裹了下,继续投入到战斗当中,他甚至还给士兵下拜来鼓励将士,全军上下热血沸腾坚决抗战。
就在这时,明军的红衣大炮击中了后金的一位重要人物,很有可能就是努尔哈赤,后金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退兵。
努尔哈赤很有可能在这次战役中受了重伤,多半年后就死了。
袁崇焕也靠宁远之役一战成名。
袁崇焕之死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
天启二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
出镇山海关。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
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
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
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真英雄也!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皇太极采用了漢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
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
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这是有征象的。
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
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
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
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
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
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论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磔刑……”
这是百度百科中对袁崇焕的生平概括,这段话的大部分内容是正确的,但是最后关于袁崇焕死去的原因描述却是有些不妥。
至于哪里不妥,我们从魏忠贤余党弹劾袁崇焕的三个罪名着手:首先,“擅杀岛帅”中的“岛帅”在这里指的是明末驻毛岛总兵毛文龙。
袁崇焕生性放荡不羁,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可毛文龙却处处与他对着干,激怒了袁崇焕,于是被他用尚方宝剑直接斩于军营之中。
杀人偿命是从古至今雷打不动的至理,若是在平时,袁督师必死无疑,但在当时崇祯皇帝所知道的名将也只有他了,抵抗后金的重任必须交给他,再加上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经常来边关骚扰,所以靠这一点崇祯皇帝是不可能杀死袁崇焕的;然后,“与清廷议和”也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因为袁督师完全没有理由为后金卖命,直白的说就是后金没钱贿赂袁崇焕。
后金军队为什么要来攻打明朝?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生产力,只能靠抢明朝的东西过活,在那时,后金除了牛羊,什么都缺,哪里还有东西贿赂袁崇焕?按照袁督师的性子,是很难做出这种没报酬还为人家卖命的事的;最后,“市米资敌”更是子虚乌有的罪名,我们先解释一下“市米资敌”的意思,“市”指交易,“资”指帮助了敌人,意思就是“卖军粮给敌人帮助敌人攻打明朝”这完全是扯淡,在当时,私卖军粮绝对是要杀头的,袁督师杀个人崇祯可能还能忍受,但要是卖了军粮,崇祯就绝对不会放过袁崇焕,这一点袁崇焕是明白的,就算他再不可一世也不敢惹怒了顶头上司。
所以阉党余孽的这个罪名所指的米其实是内地百姓自家田里中出的米,并不是政府下发的军粮,但为了击败袁崇焕,阉党余孽自然是不择手段将这条“罪状”用作了弹劾他的理由。
由此可见,以上三条罪证都不成立。
至于后面说的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那更是扯淡,他的反间计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把明军俘虏绑在一个帐篷外,帐篷内是几个后金军领导假装讨论如何与袁崇焕会面攻打京城最后平分大明江山且故意被俘虏听见,再把俘虏放回去,俘虏将这件事情上报后袁崇焕就死定了。
可以说,这个办法看上去天衣无缝,但是别忘了,崇祯皇帝可是个只凭只身一人就干掉了魏忠贤和阉党势力的恐怖政治家,这种雕虫小技会难得倒他?所以,袁崇焕的死与这些事情统统没有关系。
其实促使崇祯杀掉袁崇焕的真正罪名是:“谋反”,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内阁成员温体仁、周延儒弹劾了袁崇焕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钱龙锡,指出袁崇焕曾贿赂了钱龙锡几万两白银。
其实在明末,受贿实际上已经不算太大的事,满朝的文武百官,多少都有赚过外快,毕竟拖家带口的也不容易(明朝官员的俸禄极少)。
但事情坏就坏在,行贿的是袁崇焕,而受贿的是钱龙锡。
一个是边帅,一个是近臣,按照明朝的规定,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
于是袁崇焕就这么死了,因为一场权利的争斗,他成了牺牲品。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从来就没有想要背叛过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一直在用生命守护着这个国家,倾尽心力,呕心沥血。
他或许不可一世、狂傲不羁,不讨人喜欢,但他却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死前在行邢台上最后说出的遗言
王炘儒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