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亲王
- 格式:docx
- 大小:124.91 KB
- 文档页数:1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岳乐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说他对清朝有很大贡献
导语:岳乐,爱新觉罗氏,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也是清朝初年一大能臣。
他在清朝入关之后,为清朝权利的稳固和发展做
岳乐,爱新觉罗氏,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也是清朝初年一大能臣。
他在清朝入关之后,为清朝权利的稳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他也是清代亲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
我们说他是改革家,是因为不同于自己的祖上,岳乐坚持支持改革,以达到国家稳固的目的。
顺治帝亲政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重用汉族官员,因而遭到满洲贵族阶级的反对。
但是岳乐却是其中,少数支持顺治帝的臣子。
因而在顺治帝时期,岳乐得到重用,君臣一起推动改革,大胆启用汉人,缓解与汉族地主阶级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从事生产活动。
正是因为进行了改革,清朝在入关之后,才能迅速稳定下来。
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因为顺治帝自己在临死前下了罪己诏,等于全盘否定了之前改革的功绩,岳乐因此也受到保守派的挤压,在康熙初年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
岳乐在军事方面颇有见解,眼光毒辣,往往能料敌于先机,从而谋定而后动。
康熙当政时期,很作了诸多大功绩,比如擒拿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回族叛乱等等。
后世许多人只记得康熙做了如此功绩,很少有人深究下来,为这些功绩付出努力的执行者。
而岳乐,就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史稿》记:“康熙十三年,吴三桂、耿精忠并反,犯江西。
”,生活常识分享。
清代皇帝清朝皇帝年代顺序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别是: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末帝溥仪)。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
在位11年。
清代皇帝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清代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
嘉庆四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
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
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
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
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
爱新觉罗家族之肃亲王善耆后裔简述(上)作者:宫银强肃亲王善耆的远祖豪格,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凭借军功,荣封肃亲王,世袭罔替,同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肃亲王(中间改号显亲王)善耆一脉,历豪格、富绶、丹臻、成信、永锡、敬敏、华丰、隆勤8世(中间分支暂且不论),善耆为清代最后一位肃亲王。
肃亲王豪格后代众多,仅善耆一人,便有子女38位之多,本文先说一下善耆一家的后代情况。
善耆朝服照片善耆书法善耆的生平事迹,大家都知道了。
他共有5个夫人,共育有 21位儿子,17位女儿。
善耆长子宪章,字述之。
早年时留学日本和德国,“开眼看世界”。
回国后,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乾清门行走,后参加陆军贵胄学堂。
民国时,在其父薨逝后,袭爵肃亲王。
主持过一段肃王府的事务,因性格温和并没有完全把持家族,后来移居大连,在大连去世。
宪章先后娶两房妻子,育有三子四女,即第一子连组、第二子连绥、第三子连绅及廉鈨、廉铝、廉錞、廉鍰四女。
宪章连组,清代时授一品荫生,后去日本陆军学校学习并实习,毕业后回国。
先参加奉军,后在伪满军队任职,官至少将参谋团团长。
日本投降后回北京生活。
连组有两任妻子,与继妻育有一子名清辉。
清辉育有一子一女。
连绥,伪满医科大学毕业,从事过军医工作。
建国后,在大连任某医院院长、卫生科长。
育有一子二女,子清瑞英年早逝,二女在日本。
连绅,解放战争时参加革命,建国后定居武汉,在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授,兼任武汉市政协常委。
育有三女,现在后代在武汉生活。
宪德善耆次子宪德,字令之。
清代时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后参加陆军贵胄学堂。
民国时,参加宗社党,因挥霍宗社党费,被父亲赶出府外,断绝关系。
在落魄中去世,育有一子二女。
长子连纪,建国后病故,无子女。
长女廉鈗,嫁著名数学家戴良谟为妻,育有五子四女,长子戴铁城。
次女廉鉁,曾任浙江省金华市政协委员。
宪平善耆三子宪平,字允之。
清代时赏花翎头品顶戴,陆军贵胄学堂毕业。
后患病不理事务,依靠家产生存,因吸食鸦片被判入狱,不久即病故。
清朝的王公贵族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近300年,从公元1644年到1912年。
清朝的王公贵族在社会阶层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权。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王公贵族及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一、王公贵族的阶层特点清朝的王公贵族可以分为皇室、亲王、贝勒等不同阶层。
皇帝是王公贵族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力。
除了皇帝本身,他的嫡亲子孙也享有特殊地位,被封为亲王。
而其他亲近皇帝的亲信或功勋卓著的统治者,则被封为贝勒。
王公贵族通过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和官职地位,获得了尊贵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二、王公贵族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王公贵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皇帝依靠亲王和贝勒控制地方政权,巩固统治。
亲王在地方上负责分封,管理领地,并承担军事和行政职责。
亲王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使得皇帝能够迅速响应外患或内乱。
贝勒则在朝廷中具有极高的官位,对国家重大决策起到重要的参与和影响作用。
王公贵族通过地方和朝廷的组织结构,保障了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和权力的传递。
三、王公贵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力作为社会上最高层的贵族阶级,王公们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他们住在绮丽的王府中,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
王府内常有大型宴会和娱乐活动,与其他贵族和官僚们交流和联络。
王公们还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文学艺术、诗歌曲赋、书画收藏等,对文化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四、王公贵族在文化上的贡献王公贵族对清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公们重视文化教育,自身才学俊秀,宫廷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后来的王公有机会接受更丰富的教育。
王公们也是文化艺术的赞助者和保护者,许多名家大师都受到他们的宠遇和赏识。
他们收藏了许多古代文物,书画和珍贵的手抄本,充实了清代文化艺术的传承。
总结:清朝的王公贵族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担任要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还享有特权地位和丰富的财富资源。
他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清朝文化的繁荣。
第31卷第7期 2010年7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ifeng Univel ̄.ity(Soe.Sei) V0l_31 No.7
Ju1.2010
关于清代亲王不得入直军机处的一点思考 王超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多-/L-:,b允祥在军机处设立之初就破坏了亲王不得入直军机处的祖制,然而事 实并非如此。本文运用默证法,指出允祥未被简授为军机大臣,无所谓破坏祖制;然后又通过对军机处设立 时间的考证,发现允祥死于军机处设立之后,逻辑上不通,从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关键词:祖制;军机处;军机大臣;允祥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07—0013—02
邓之诚《谈军机处》、陶希圣《明清政治制度》、 季世家《浅论军机处和极权政治》、张德泽《清代国 家机关考略》 等著作在谈到清代祖制亲王不得人 直军机处时,均提到怡亲王允祥,认为他在军机处 创立之初就破坏 后人所谓的祖制。然而在一些历 史文献中均未明确提及,如粱章钜、朱智的《枢垣记 略》、徐珂的《清史稗钞》,在钱实甫所著的《清代职 官年表》 中也未提及!那么允祥究竟是不是破坏了 清代的祖制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于这个问题可从如下 个方面来分析。第 一,清代究竟有没有亲王不得人直军机处的祖制; 第二,允祥是否授予了亲王爵位;第三,允祥是否曾 经担任过军机大臣。 关于亲王不得人直军机处的祖制,文献中有多 处记载,《清史稿》之《职官志》在谈及军机处时,有 这样的记载:“故事亲工不假事权。” 清史稗钞》也 有相关的记载:“以亲郡王人直者,始于嘉庆己未之 成亲王永理,自是而有咸丰癸丑之恭亲王奕沂。”@ 《清实录》之《仁宗实录》卷三十七记载:“丁未谕内 阁,本朝自设立军机处以来,向无诸王在军机处行 走者。正月初间,因闻军机处事务较繁,是以暂令成 亲王永理人直办事,但究与国家定制未符。成亲工 永理著不必在军机处行走。”@此记载还可见于《枢 垣记略》嘞《大清十朝圣训》⑦。此记载可视为该祖 制存在的可靠证据。 关于允祥是否被授予亲王之爵位这个问题,在 《清史稿》之《怡亲王允祥传》中有明确记载:“六十 一年,世宗即位,(允祥)封为怡亲王。” 外在雍正 朱批奏折之中也大量提到“怡亲] ”,这些都可作为 其曾被授予亲王之确凿证据。 允祥是否曾经担任过军机大臣,这个问题较上 面两个问题复杂。笔者试用默证法和逻辑推理两种 方式来解决。首先,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主要职官, 但是各个时期其具体名称还是有变化的,所以要首 先从相关文献中排列出雍正朝授军机大臣时所使 用的名称。据《枢垣记略》:“雍正十年二月口日,命 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办理军机事务。十一年口月 口13,命銮仪使讷亲在军机处行走。又命理藩院侍 郎班第在军机处行走。十_二年十月十六日旨:徐本 著在军机处行走。” 在稍后也有其名称的问接记 载:“乾隆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谕:昨庄亲工等奏辞 总理事务,情词恳切,朕勉从所请。但目前两北两路 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儿,亦问有特旨交出之 事,仍须就近承办。皇考当日原派有办理军机大臣, 今仍著大学=f=鄂尔泰、张廷玉,公讷亲,尚书海望, 侍郎纳延泰、班第办理。”⑩另外在《清史列传・鄂尔 泰传》也有相关记载:“十年正月,陛见。二月授保和 殿大学十,兼兵部尚书,办理军机事务。” 从以上的 记载可以排列出雍正朝军机大臣的称呼有如下几 种:办理军机事务、军机处行走、办理军机大臣等i 种。然后以此三种名称将《清史稿》之《世宗纪》和《清 史稿》之《允祥传》进行比对,并未发现有此i种名称 和允祥同时出现。也即未明确记载允祥被简任“军机 大臣”,可视为实际上就没有被简任。 第二种办法是逻辑推理。由于允祥死亡的时间 和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比较接近,使得这种办法成为 可能。首先查找出允祥的死亡时间,《清史稿》之《允 祥传》记载:“八年五月,病笃,,l二亲临视,及至,王已 薨,上悲恸,辍朝三日。”0《清实录》之《世宗实录》雍 正八年五月记载:“辛未,上闻怡亲王病笃,幸工府 邸,比至,王已薨逝。”⑩上述两则材料均能表明允祥 死亡的时问是雍正八年五月辛未,也即雍正八年五 月初十。 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七年 说”、“八年说”和“十年说”三种。“七年说”很容易排 除,形成这种错误观点的主要原因是逻辑混乱。众 所周知,军机处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叶风 毛《内阁小志》有明确记载:“时两北两路出师征策 妄,户部别立军需房,司官翁藻主之。于是,袭其称, 亦日‘军需房’。渐易为‘军机房’,渐又以‘房’为 ‘处’。”@也即由雍正七年的军需房发展为军机房, 最后演变为军机处。权办也逐渐扩大,最后发展成 为与内阁并行的一个重要的中央权力机构,军机处 处理机密重务,而内阁处理日常政务,新的权力配 置格局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三个不同 的政治机构:军需房、军机房和军机处。“七年说”的 主要问题就是把军需房设立的时间作为军机处设 立的时间,怎么能如此看待问题呢?出现的时间不
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皇子(10人)1.爱新觉罗·弘晖,皇长子,幼殇。
生母为孝敬宪皇后。
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殇,年八岁。
乾隆帝即位,追封端亲王。
2.爱新觉罗·弘昐,未齿序,幼殇。
生母为齐妃李氏。
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殇,年三岁。
3.爱新觉罗·弘昀,皇次子,幼殇。
生母为齐妃李氏。
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殇,年十一。
4.爱新觉罗·弘时,皇三子,称三阿哥。
削宗籍。
生母为齐妃李氏。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
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爱新觉罗·弘历,皇四子,称四阿哥。
(即乾隆帝。
)生母为孝圣宪皇后。
康熙五十年八月生。
雍正十一年封宝亲王。
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为乾隆帝。
嘉庆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爱新觉罗·弘昼,皇五子,称五阿哥。
生母为纯悫皇贵妃耿氏。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
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
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
谥曰恭,即为和恭亲王。
7.爱新觉罗·福宜,未齿序,幼殇。
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殇,年二岁。
8.爱新觉罗·福惠,未齿序,称八阿哥,幼殇。
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
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殇。
以亲王礼葬。
乾隆帝即位,追封怀亲王。
9.爱新觉罗·福沛,未齿序,幼殇。
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
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殇。
10.爱新觉罗·弘曕,皇六子,称圆明园阿哥。
生母为谦妃刘氏。
雍正十一年六月生。
后出继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嗣,袭果郡王。
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
谥恭,即为果恭郡王。
皇女(亲生女4人)皇长女(1694),幼殇。
生母为懋嫔宋氏,时为藩邸格格。
清代皇帝-清代皇帝清朝皇帝年代顺序表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别是: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末帝溥仪)。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
在位11年。
清代皇帝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清代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
嘉庆四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
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
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
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
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1、顺治(1638—1644—1661)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1644)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
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
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
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
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
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
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
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1654—1661—1722)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
3、雍正(1678—1722—1735)爱新觉罗.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
康熙六十一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
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上最吝啬王爷永瑆马病死了全家吃死马肉导语:永瑆为清高宗乾隆第十一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封成亲王,道光三年(1823 )薨。
成亲王的诗文、书画在清代诸王中堪称一绝,即所谓“诗文永瑆为清高宗乾隆第十一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封成亲王,道光三年(1823 )薨。
成亲王的诗文、书画在清代诸王中堪称一绝,即所谓“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
成王幼时握笔,即可成文;少年时工赵文敏书法;并有所谓“拨灯法”传世。
成王书画作品为世人所推崇,“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
”皇上曾下令刊行其字帖,并为之作序,流传海内外。
成亲王的吝啬在诸王中也堪称一绝,并以“持家苛虐”、“日用菲薄”著称。
其实,成亲王并不缺少银子,王府库银高达八十万两。
但他从不挥霍,舍不得多花一两银子。
有一天,他所骑的一匹马死了。
按理说,马死了,埋了不就得了吗。
可成亲王却舍不得,命令下人煮马肉代饭。
整整一天全家不得烧火做饭,只吃死马肉。
他的一个妃子是傅文忠公的女儿,嫁妆很多,成亲王但却将这些东西全部锁人库中。
而妃子每天所吃的东西不过是“薄粥”而已。
成王如此吝啬,其儿孙哪能受得了。
他们每每私窃其银,多以不检点而暴死。
成王得知,愤懑不平,气的得了狂痫病。
他每天坐着一辆破车入朝,并让一些人手里拿着一根棒子跟随,嘴里还说些不三不四的话。
皇上对他也没办法,他自己也不知道改悔。
在他临死之前的几个月里,身子也不洗,头发也不梳,尿从裤子里往外流,嘴里还念念有词,大喊大叫。
当下人劝他换换衣服时,他却说:“人死后身体就交给了蛆虫,又有谁来给你洗去污垢呢?”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康亲王杰书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杰书?《鹿鼎记》是金庸先生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说,此本小说一改金庸先生以前的风格,主角从义气大侠变成一位小混混一般的人物,行事不羁,小机灵使得哗哗响,总是能逢凶化吉。
因为区别于以往的作品,本就受到关注。
后来更是被拍成了无数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众人对《鹿鼎记》的故事绝对是耳熟能详的。
《鹿鼎记》中韦小宝混迹于朝廷之中,与朝中多为朝政大臣交往,其中有一位就是康亲王。
在《鹿鼎记》中,康亲王是一位投机取巧、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碌碌无为之辈。
基于《鹿鼎记》的故事名气实在是大,许多人就真以为康亲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了。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康亲王绝对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反而是一位精英王爷,清代六大亲王之一,为清王朝建立了许多功勋。
三藩之乱爆发的时候,康亲王率军成功镇压耿精忠一部叛乱,迫使耿精忠率兵投降。
随后又成功平定郑经之乱,将郑经打的只能率残部逃亡台湾,此后郑氏始终龟缩于台湾之中,对清廷威胁变小。
蒙古噶尔丹势力越发大的时候,对清朝边境虎视眈眈,已经年老的杰书,在这个时候还领皇命前往边疆驻守,预防噶尔丹入侵。
这样的一个人,你能说他真是一位碌碌无为,趋炎附势之人?说实话,杰书四岁的时候袭爵郡王,十四岁的时候又继承了礼亲王代善一脉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位。
本人是清朝宗室,更是难得一见的铁帽子王,尊贵无比。
而他后来带兵镇压三藩之乱也说明了,他是一位有实权的亲王,而不只是有亲王这个名分在。
本身就位高权重,又何须趋炎附势呢?杰书是一位不畏生死,英勇无比的统帅。
当初在镇压耿精忠叛乱的时候,遭到耿精忠叛军埋伏。
杰书的指挥所设在一座破庙中,两军交战,不长眼的炮火时常会飞到破庙中。
有一次叛军的炮弹还打穿了破庙,当时杰书的亲卫急忙找门窗板遮挡,而唯杰书一人在其中谈笑自若,沉稳指挥。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沉稳无畏的大将在,清军才能稳定心神,此后攻势俞猛,很快就将叛军击退。
杰书当然不是完美的人,他也存在着一些弱点,那就是有些时候会犹豫不前,导致错失战机。
太祖(努尔哈赤)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
终年68岁。
太宗(皇太极)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爱新觉罗。
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
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
庙号“太宗”。
世祖(福临)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
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清圣祖(1654—1722)清代皇帝(1661—1722)。
玄烨,世祖第三子,八岁即位,年号康熙。
初由鳌拜专权, 亲政后拘鳌拜,削强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统治期间,于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三次叛乱,维护了国家安全与统一。
经济上废圈地,治黄河,发展农业,奖励垦荒。
康熙五十一年令征收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人口为准,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思想文化上提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词科及明史馆,绘《皇舆全图》,编《全唐诗》及《康熙字典》。
统治时期为清王朝强盛时期。
清世宗(1678—1735)清代皇帝(1722—1735)。
胤禛,圣祖第四子。
初封雍亲王,即位后年号雍正。
统治期间,建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经济上实行摊丁入地。
又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关于清代的侧福晋讨论清代王府侧福晋的话,我们要进行时代的划分,将清初划出去,单独讨论。
这是因为清初的时候,受到女真传统多妻制度的影响,清初侧福晋的来源和身份和清中期之后的不大一致。
清初的侧福晋与多妻制度在清代入关之前,女真贵族中尚且存在有多妻制度的习惯。
所谓多妻制度,即指一位贵族男性,可能同时拥有数位具有嫡妻身份的配偶。
这不同于清代入关之后开始定型的“一妻多妾”制度。
在后来可以见到的清代《玉牒》中,我们可以发现清代高等皇族的妻妾分为三种身份,即嫡福晋(嫡夫人、嫡妻)、侧福晋(侧夫人)、媵妾。
其中在嫡福晋有复数的情况下,一般以“嫡福晋”、“继福晋”、“二继福晋”等称呼来区分,由此可见,这些嫡福晋是“先亡后娶”,即原配娶来之后去世,才继娶继配。
而一些清初的高等皇族的信息,则不是这样书写的。
比如在《玉牒》中,睿忠亲王多尔衮的妻妾信息是这样记录的: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
继福晋佟佳氏尚书孟噶图之女。
三娶福晋扎尔莽博尔济吉特氏根杜尔台吉之女。
四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拉布希西台吉之女。
五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
六娶福晋朝鲜李氏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
妾察哈尔公齐特氏延布图台吉之女。
妾博尔济吉特氏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
妾济尔莫特氏邦武图之女。
妾李氏李什绪之女。
这里可以看到,从嫡福晋到六娶福晋,睿忠亲王多尔衮先后有六位嫡福晋。
按照清中期之后《玉牒》记录的习惯,应该认为睿忠亲王多尔衮“先行后继”的有六位嫡福晋,而实际上,这种记录的意义只是证明六位福晋的“娶进”顺序,所以没有提出是“三继福晋”,而是“三娶福晋”。
后世的研究也证明,这六位福晋中,有好几位是同时在世的。
这便是多妻制度的遗留。
这种多妻的习惯,在太宗皇太极时期,便有意进行整理。
他明确提出,“于诸福晋中选一人为嫡福晋”,而“其余福晋”则即是最初的侧福晋的来源。
故而,清代入关前已经清代入关初期,有一些侧福晋其实原本是多妻制度中的正妻,却在从“多妻制度”到“一妻多妾制度”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了侧福晋。
“铁帽子王”是一种俗称,在清代专指可以世袭罔替、永不降级的亲王、郡王宗室爵位。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
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自乾隆时期才有,是后世之人对他们的尊称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自乾隆时期才有,是后世之人对他们的尊称,而非入关之时即已具备。
八王之得以入世袭罔替之列,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历史。
努尔哈赤时期,视八旗为私产,以嫡出子孙如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豪格等分领各旗,其弟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济尔哈朗也先后领有一旗,称为大贝勒、和硕贝勒、旗主贝勒等。
贝勒即“王”的意思,当时,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贝勒称呼、待遇也尚不明确和统一。
1636年皇太极登极称帝,建国号大清,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
这年四月,皇太极下旨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后坐事降为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八,天聪十年四月丁酉)这次分封有亲王、郡王7人,贝勒2人。
另外,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原为贝勒,此前一直卧病,当时未能封王。
就在皇太极分封诸王后一个月有余,萨哈廉病逝,皇太极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恸不已”,随后追封他为颖亲王。
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来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
第34卷第6期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12 月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Vol.34 No.6 Dec. 2020故宫藏恭亲王奕诉书札与书法作品述要郭威(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北京100009)摘要:恭亲王奕诉是晚清时期最为重要的宗室亲王之一。
无论是作为皇子,还是作为 亲王,清代宫廷都是其活动的重要场所,并遗留下丰富的文物。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只有 部分文物能够确定其原来的主人。
故宫博物院中留存有一些与奕诉相关书法作品和书 札,它们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关键词:恭亲王;故宫;奕诉;文物;公函;书法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118 (2020) 06-002345恭亲王奕诉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 异母兄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咸丰 朝开始,恭亲王奕沂逐步进人清王朝的权力中枢,是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并在其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奕沂的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藏品180余万 件。
这些藏品主要是清代宫中遗存,亦有少部分是 政府拨交、社会捐献和收购的。
在众多丰富的藏品 中,即包含有一些与恭亲王有关的文物。
据笔者所 见,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与奕沂有关的书札;其二是 用于装饰皇帝居住、使用宫殿的书法作品。
一、恭亲王奕诉总理衙门公函的内容与价值(一)公函概况故宫博物院所藏有关恭亲王尺牍共66件。
该 尺牍除一件为私人信函外其余65件皆为国家事 务,实为公函。
根据收藏情况,共分为四组。
每组 信函数量不等,其中第一组25件,第二组19件,第 三组6件,第四组15件。
这些尺牍皆由国家文物 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唯一的私人信函只有一页,为陈时利所藏《秋 醒楼集清人手札册》中的一件。
秋醒楼起源于明 末,清末转藏于江苏常州陈剑秋,民国时期又为商 界名人周叔廉收藏。
作者: 程大鲲
作者机构: 辽宁省档案馆
出版物刊名: 满语研究
页码: 27-36页
主题词: 亲王;皇太极;济尔哈朗;乾隆朝;大清会典;十三年;世袭;郡王;雍正皇帝;多尔
摘要: 和硕亲王为清代宗室封爵的最高等级,他们根据皇帝的旨意官居要职,参加议政,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是清代爱新觉罗家族专制统治的坚强支柱。
清代对亲王的册封及予说均有着特殊的规定,初封时要拟加封号,薨逝后要追加记号。
本文根据清代皇族家谱──玉牒的记载,主要介绍有清一代关于宗室亲王的封说情况及册封并予谥时所用的满字与汉字等问题。
清代亲王清代亲王等级和硕亲王和硕亲王,简称亲王。
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
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
外藩中只有蒙古“汗”一级的领主才可以获得这个爵位。
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多罗郡王多罗郡王,简称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
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硕亲王世袭者,承嗣者封多罗郡王。
满语“多罗”,其义为礼、道、理。
将其放在爵位前面,有“礼的、道的”意思。
所以,多罗郡王,简称礼郡王或理郡王。
多罗贝勒多罗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极烈”的异译。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
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
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罗贝勒为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
亦用以封蒙古贵族。
固山贝子固山贝子,简称贝子,清爵名。
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爵位名。
崇德(顺治)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宗室封爵第四级,低于多罗贝勒,而高于奉恩镇国公。
奉恩镇国公奉恩镇国公,清爵名。
宗室封爵第五级,在固山贝子下,奉恩辅国公上。
奉恩辅国公奉恩辅国公清爵名。
宗室封爵第六级,在奉恩镇国公下,不入八分镇国公上。
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镇国公(或者称为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不同,在入八分镇国公以下,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为第七等爵。
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为第八等爵。
八分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
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
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据宗人府事例封爵载: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
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
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
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
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清代定宗室爵位为十二等,自贝子以上四等皆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
入八分者,得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
显而易见,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在待遇上有鲜明的差别。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和硕亲王(亲王)、多罗郡王(郡王)、多罗贝勒(贝勒)、固山贝子(贝子)、奉恩镇国公(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西直门内大街西直门元时称和义门,明初在和义门旧址重建,是明、清时北京通往西部山区的门户。
六十年代末修北京地铁,将城楼、箭楼拆除。
拆除箭楼之时,发现元代箭楼被包于明代箭楼之内,甚为轰动,为当时新中国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西直门内大街在明清、民国及解放初期都为东西两部分,以街北的崇元观胡同(现东新开胡同)和街南的北沟沿(现赵登禹路)为分界限,街西部称西直门大街,街东部称新街口西大街(明清时曾称新开路、新街口西街)。
1965年左右,两条大街合并为‘西直门内大街’。
西直门在满清时曾一度是满人居住的富人区,大街路北是正黄旗部落,路南为正红旗部落。
所以,西直门内大街两侧和临街胡同内仅有名的王爷府就有六、七座之多。
街北侧有惠郡王府、贝勒永璂府;街南侧有泰郡王府、恂郡王府;路南南小街,南草厂胡同内还分别有诚郡王府和果庆王府;在南小街东侧现前半壁街口位置还曾有一座和王府建筑规模相当的“正黄旗汉军衙门”。
横桥在西直门内大街中部偏东些原来有一座桥叫横桥,老人们称为红桥。
此桥在元代时就已经有了,桥下有河,元代叫河槽,民国后改叫大明濠。
民国政府将大明濠盖上石板,将横桥埋入地下。
为纪念抗日英雄赵登禹起名叫“赵登禹路”此名至今仍用。
贝勒永璂府贝子府贝勒永璂府在西直门内大街路北,西内157(95)号,西章胡同与高井胡同之间。
永璂为乾隆十二子,生前未被封爵。
永璂死后其弟嘉庆皇帝追封为贝勒,以成哲亲王永瑆四子绵偲为嗣子,袭封镇国将军,此府虽称为贝子府,但就其建筑规格而言,此府是按照镇国公级别修建的,此府仅有几个四合院组成,此府大门尚在,但由于已被列入附近拆迁范围,不久将被彻底拆除。
(2007拆除)2002年2月拍摄永璂爱新觉罗·永璂,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
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母为继皇后乌喇纳喇氏。
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二十八日丑时病逝,终年二十四岁。
永璂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永璂在生时无爵位,死后23年仅被封贝勒,然而乾隆对于追封成年皇子绝不“手软”,如长子永璜追封定亲王、三子永璋死后也是个郡王;而五子永琪死前几个月乾隆老爹就已封他为荣亲王,除了是表彰,也是为抚慰病中爱儿。
我们从此可见乾隆并不甚喜欢永璂,大概是他既没有什么专长,又是讨厌的乌喇纳喇废后之子吧!)乾隆继皇后乌喇纳喇氏家世乌喇纳喇氏,满族姓氏,又译乌拉那拉氏或乌喇那拉氏,满语,,穆麟德转写为Ula Nara。
原为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乌拉部的王族姓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
简介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乌喇那拉氏,其名于史无记载,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纳喇氏”。
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
雍正年间,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
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进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晋皇贵妃,摄六宫事。
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
三十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
三十一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
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及皇五女。
大事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乌拉那拉氏出生,比乾隆帝小七岁。
●雍正年间,为雍正帝指配宝亲王的侧福晋。
●雍正十二年(1734)十月,入侍潜邸,为宝亲王弘历第二位侧福晋。
●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四日,册封娴妃。
●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封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晋皇贵妃,摄六宫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皇十二子永璂。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廿三日,生皇五女。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廿一,生皇十三子永璟。
●三十年二月忤旨截发失宠。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九月二十八薨,以皇贵妃礼葬。
皇十二子永璂14岁,皇五女13岁,皇十三子永璟11岁。
乾隆诸子●皇长子永璜,乾隆十五年追封为定亲王,谥号安;●皇次子端慧太子永琏,乾隆三年十月,殇,年九岁。
十一月,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皇三子永璋,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薨。
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出继为允祹之子弘昆之后。
乾隆二十八年袭郡王。
四十二年,薨,谥曰端。
嘉庆四年,追封亲王。
●皇五子永琪,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
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
●皇六子永瑢,允禧嗣孙,乾隆二十四年封贝勒。
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
五十四年,再进亲王。
五十五年,薨,谥曰庄。
●皇七子永琮,与端慧太子同为嫡子。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以痘殇,方二岁。
谥曰悼敏。
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乾隆四十四年,封仪郡王。
嘉庆四年正月,进封亲王,道光十二年八月,薨。
谥曰慎。
●皇九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一子永瑆,乾隆五十四年,封成亲王。
道光三年三月,薨,谥曰哲。
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四十一年,卒。
嘉庆四年三月,追封贝勒。
母为继皇后乌喇纳喇氏。
●皇十三子永璟,早夭。
●皇十四子永璐,早夭。
●皇十五子仁宗睿皇帝顒琰。
●皇十六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五十四年,封贝勒。
嘉庆四年正月,仁宗亲政,封惠郡王,寻改封庆郡王。
二十五年三月,疾笃,上亲临视,命进封亲王。
寻薨,谥曰僖。
绵偲爱新觉罗·绵偲,多罗贝勒,皇十二子永璂过继子,父母为永瑆及其侧福晋李佳氏(富庆之女),是第四子。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二十九日午时生,四月奉旨过继为嗣。
初封镇国将军,嘉庆四年(1799)皇帝追封永璂为贝勒,嗣子绵偲(23岁)进封贝子,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十二日寅时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嫡福晋钮祜禄氏布政使福昂之女。
有三子:第一子奕缙(嫡福晋图博特氏都司伊克进之女)袭固山贝子,第二子奕絟,第三子奕缮(嫡福晋栋鄂氏三等男爵龄安女;继福晋高佳氏笔帖式良惠女) 降袭奉恩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