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文学选读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创之后一蹶不振。
)(《习惯于失去》杨振宁教授认为: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不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某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以应用于“读书”“学习方法”等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用心阅读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在我们眼中,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
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进行文艺批评,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此类批评,(),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________。
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俗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
有的为了市场需要,________,捕风捉影,哗众取宠。
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
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
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________;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________,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解析】B项,“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搭配不当或句式杂糅.C项,“掌握……方式和……实践”搭配不当。
D项,语序不当,“影响了"应移到“很大程度上”之后.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解析】A项,“采取主观……方法和策略”应紧接“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应放在最后,与下文“是明显的逻辑谬误”衔接.B项,“从主观结论出发"是“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的前提。
杨振宁: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阅读练习及答案杨振宁: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阅读原文杨振宁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他到了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一干就是17年。
在这里,他创造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科学成就。
主要有:1954年,杨振宁和米耳其共同发表了被称为“杨振宁——米耳其规范场论”的非阿尔贝规范场的理论,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结构之一。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次年经吴健雄教授的实验证实。
他们两人由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后,杨振宁还在统计物理学的伊辛模型、相变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串串光辉夺目的科学成就。
杨振宁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当今健在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人们都关注着他成功的原因。
抓住机遇,追随名师。
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
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①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国难当头,但因此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的学者授业解惑。
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人物。
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高起点。
他一生的研究内容、研究风格好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好确立的方向。
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
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
”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导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途。
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体味杨振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及其文化观,讨论杨振宁成功的原因。
2、了解本文围绕杨振宁“合璧”中西文化这一主线安排结构的方法,掌握人物小传的特点。
3、学习熟记杨振宁基本事迹,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
教学过程:三、新课引入:因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华人获大奖先河;他的科学成就鼓舞了一代有志青年献身振兴中华的科技事业;他的治学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之追求。
他就是被认为物理学三大全才之一的杨振宁。
我们来学习人物小传《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四、略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回答、板书)筛选信息:杨振宁的主要人生经历有哪些?杨振宁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五、解读文本,内容理解(学生速读课文,思考理解)1、阅读“家学渊源”部分,概括杨振宁的家学渊源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的重要一转是指什么?西南联大当时的条件怎样?师生员工的表现又怎样?西南联大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谁?3、参天的大树,离不开根本。
杨振宁物理学的茁壮根系,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往深里钻,往广处长,为大树的繁茂,汲取着丰富的营养。
4、杨振宁到美国后的重要一转又是什么?这一转的原因是什么?5、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从文化素养和青年学习启示来思考。
六、探究文本,技法赏析(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2、文章为什么详细写投名师的具体过程?3、这篇小传没有铺开描写传主事迹,而是围绕一条主线选择材料,结构非常紧凑。
阅读课文,说说这条主线是什么,文章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这一点。
结论:1、选材讲究,结构紧凑 2、述评结合七、素材厚积,拓展延伸作为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杨振宁学习和科学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你觉得对自己最有启发的有哪些?(仿照文章最后一部分“成功之路初探”,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八、结束语: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杨振宁: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教学目的:1.感知人物小传的特点。
2.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体味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一、复习导入时至今日,我们关于传记作品的学习已经接近了尾声,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几种传记类型:传记:史料性传记杜甫特点:客观、真实回忆录鲁迅特点:作者的主观感情口述自传毛泽东特点:“口述”,真实、亲切评传贝多芬特点:传与评结合,史述真实评议形象小说化的传记达尔文特点:传主小说人物生动形象不失真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传记类型人物小传。
二、介绍文体人物小传一半篇幅较短,往往只能从传主一生中选取几个重要的段落,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传主人格精神的事迹,通过这些闪光的“点”来勾画出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
也常常穿插一些能抓住人物性格,心理特征的特写镜头,用简洁的文字作生动的描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已往我们学习的几部传记相比,人物小传不可能像它们那样细致的记录与表现传主的生平事迹,也不注重对传主心理、性格的细致刻画,更不可能像文学性传记那样,做许多艺术渲染,其任务主要是提供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
一般只需要将传主的主要精力和他的人生特色提示出来即可。
然而,人物小传也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的写作艺术和风格。
三、整体感知(一)问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核心。
本文便是围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这条线索展开的。
阅读教材142页,第一至三自然段点拨:这篇杨振宁的小传除了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很重要的特色是强化传主的某种精神指向。
杨振宁的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事迹也非常丰富。
这篇小传则重点突出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把这一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
(二)速读课文思考探究一文章选择了那些材料来表现“合璧中西科学文化”讨论、总结1.家庭的熏陶。
这里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关于现代数学的启蒙指导。
2.当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的优良教育。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学习目标:
1. 感知人物小传的特点。
2. 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体味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3. 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学前准备
1.文体简介
人物小传一般篇幅较短,往往只能从传主一生中选取几个重要的段落,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传主人格精神的事迹,通过这些闪光的“点”来勾画出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
也常常穿插一些能抓住人物性格,心理特征的特写镜头,用简洁的文字作生动的描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已往我们学习的几部传记相比,人物小传不可能像它们那样细致的记录与表现传主的生平事迹,也不注重对传主心理、性格的细致刻画,更不可能像文学性传记那样,做许多艺术渲染,其任务主要是提供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
一般只需要将传主的主要精力和他的人生特色提示出来即可。
然而,人物小传也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的写作艺术和风格。
2. 作文素材
2009年9月8日,87岁高龄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得主杨振宁健步走入重庆八中逸夫楼,与1000余名中学生见面,并做了精彩演讲。
演讲结束后,杨振宁教授应邀为重庆八中题词,他一笔一划郑重地写下了“宁拙毋巧”四个字。
“这句话还有四个字叫做…宁朴毋华‟。
我把这八个字送给你们,因为做学术不能取巧,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做出一番成就来。
”杨振宁说。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问题探究
我们应向大师们学习什么?我们应如何做好人生抉择?
学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埃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被同事们传为笑谈。
B.那木匠便故意装成莫衷一是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我地说:“不成,不成,要打得赌点输赢!”
C.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耳濡目染,也深受其影响。
D.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的确,从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的成功得益于中西科学文化的“合璧”,也得益于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B.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C.然而,极端恶劣的条件并没有压倒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他们仍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上下一致的爱国精神,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
D.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近40%以上,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
3.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___________________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②回到有人的地方,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D.③②①④⑤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151~153页,从“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完成4—6题。
4.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阅读选文,看杨振宁的幸运体现在哪些方面。
5.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之一就是有名师的指点。
为什么名师的指点如此重要?
6.文章说“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
杨振宁抓住了哪些机遇?
7.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有的人丧失了机遇,一事无成。
你如何看待机遇?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死罗曼·罗兰
“多么想望而来得多么迟缓的死——”终于来了。
他的僧侣般的生活虽然支持了他坚实的身体,可没有蠲免病魔的侵蚀。
自一五四四与一五四六年的两场恶性发热后,他的健康从未恢复;膀胱结石、痛风症以及各种的疾苦把他磨蚀完了。
一五六○年春,瓦萨里去看他,见他极端疲弱。
他几乎不出门,晚上几乎不睡觉;一切令人感到他不久人世。
愈衰老,他愈温柔,很易哭泣。
“我去看米开朗琪罗,”瓦萨里写道。
“他不想到我会去,因此在见我时仿佛如一个父亲找到了他失掉的儿子般地欢喜。
他把手臂围着我的颈项,再三地亲吻我,快活得哭起来。
”可是他毫未丧失他清明的神志与精力。
即在这次会晤中,他和瓦萨里长谈,关于艺术问题,关于指点瓦萨里的工作,随后他骑马陪他到圣彼得。
那时他是八十五岁。
一五六一年八月,他患着感冒。
他赤足工作了三小时,于是他突然倒地,全身拘挛着。
他的仆人安东尼奥发现他昏晕了。
卡瓦列里、班迪尼、卡尔卡尼立刻跑来。
那时,米开朗琪罗已经醒转。
几天之后,他又开始乘马出外,继续作皮亚门的图稿。
古怪的老人,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别人照拂他。
他的朋友们费尽心思才得悉他又患着一场感冒,只有大意的仆人们伴着他。
他的继承人利奥那多,从前为了到罗马来受过他一顿严厉的训责,此刻即是为他叔父的健康问题也不敢贸然奔来了。
一五六三年七月,他托达涅尔·特·沃尔泰雷问米开朗琪罗,愿不愿他来看他;而且,为了预料到米氏要猜疑他的来有何作用,故又附带声明,说他的商业颇有起色,他很富有,什么也不需求。
狡黠的老人令人回答他说,既然如此,他很高兴,他将把他存留的少数款子分赠穷人。
他老是工作。
一五六四年二月十二日,他站了一整天,做《哀悼基督》。
十四日,他发热。
卡尔卡尼得悉了,立刻跑来,但在他家里找不到他。
虽然下雨,他到近郊散步去了。
他回来时,卡尔卡尼说他在这种天气中出外是不应该的。
“你要我怎样?”米开朗琪罗答道,“我病了,无论哪里我不得休息。
”
他的言语的不确切,他的目光,他的脸色,使卡尔卡尼大为不安。
他马上写信给利奥那多说:“终局虽未必即在目前,但亦不远了。
”
直到他逝世的大前日,他才答应卧在床上,他在朋友与仆人环绕之中读出他的遗嘱,神志非常清楚。
他把“他的灵魂赠与上帝,他的肉体遗给尘土”。
他要求“至少死后要回到”他的亲爱的翡冷翠。
——接着,他“从骇怕的暴风雨中转入甘美平和的静寂。
”
这是二月中的一个星期五,下午五时。
正是日落时分……“他生命的末日,和平的天国的首日!……”
终于他休息了。
他达到了他愿望的目标:他从时间中超脱了。
“幸福的灵魂,对于他,时间不复流逝了!”
【注】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
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米开朗琪罗在晚年时虽然疾病缠身,但是仍然努力战胜病痛,勤于艺术创作。
本文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对他的敬仰和称颂。
B. 米开朗琪罗病后身体健康从未恢复,极端疲弱,可是他毫未丧失清明的神志与精力,对于死也并不在意,甚至认为死来得过于迟缓。
C. 米开朗琪罗不顾自己已是八十五岁高龄,身体多病,长时间和瓦萨里探讨艺术问题,还骑马陪瓦萨里到圣彼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专注和热爱。
D.米开朗琪罗的侄子利奥那多很富有,他十分关心米开朗琪罗的健康问题,托人婉转地表达自己要去看望叔父的想法,米开朗琪罗为此感到很高兴。
E.文章描述了米开朗琪罗晚年的生活状况和临死前的情景,刻画了他献身艺术,忘我工作的伟大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9.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他达到了他愿望的目标:他从时间中超脱了”,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10.米开朗琪罗曾说“忧郁是我的欢乐”,他没有家庭,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有人认为,米开朗琪罗的生活是不令人喜欢的。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作文
杨振宁1971年第一次回到祖国的时候就要求见一见他的老同学邓稼先,因为邓稼先是在美国和杨振宁一起拿博士学位的,杨振宁留在美国,而邓稼先回来了。
见了面以后杨就问邓,你是不是给我说一说,中国搞核武器有没有外国人帮助?
这个问题问得很自然,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搞核武器一些主要人员都是欧洲的移民,苏联发展核武器也有很多西方科学家帮忙。
邓稼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科学家,他说:“我知道没有,但是让我再去调查一下。
”过了一个多星期,杨振宁从北京到上海,在上海大厦吃饭的时候传进来一张条子,在这张条子上邓稼先写着:我已经做过调查,确实是中国自力更生的结果。
杨振宁看了这张条子以后,感动得流泪了。
以“从杨振宁流泪说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习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