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的观后感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9.13 KB
- 文档页数:3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风云》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史诗级电影,回顾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残酷压迫下,发挥出的非凡勇气和英雄气概。
影片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里的英雄事迹,激发了当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志,令人叹为观止。
看完《甲午风云》,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整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英雄们顽强的抗争精神,他们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守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民的无私奉献,无论男女老少,都舍弃自己的生活,不惜身财,为祖国的自由而战斗。
看完《甲午风云》,我被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英勇行为所震撼。
他们以毫不犹豫的勇气和无私奉献,抵抗外来侵略者,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懂得应该如何珍惜自己的宝贵自由,更加热爱祖国,把祖国的荣誉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看完《甲午风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爱国的重要性。
让我们以爱国的心,把这最重要的价值发扬光大,为国家的发展和昌盛而努力!。
大明风云之我见——观《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大明风云之我见——观《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明风云之我见——观《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无不遵从这个法则,几千年无一例外。
六百多年前,一位姓朱的农民军头领攻下应天府,不久后称帝,定国号大明。
由此,中原大地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启了它长达两百七十余年的统治。
两个多世纪以来,无数风云人物亮相,可得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朝代,出现了雄才伟略的帝王,刚正不阿的忠臣,欺上瞒下的佞臣,玩弄权术的宦官。
他们因种种机缘巧合共处同一时代,极尽所能谱写了一部不平凡的历史。
有幸在两年前的一天接触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原先并没有打算将他读完,拖拖拉拉从初一看到高一,终于在国庆即将结束时读完这九本巨著。
在这期间,我接触了很多闻所未闻的人物,了解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诚然,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许多教材上永远都无法学到的东西,为我的人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明朝能延续两百多年,是因为有无数人在危急存亡的时刻挽救了它,有不少不争气的皇帝几近将这个王朝摧毁掉:听信宦官谗言御驾亲征而令十五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的朱祁镇;成天贪图享乐于豹房,不理朝政且能玩出各种花样的朱厚照;任由后宫宠妃为非作歹无为而治的朱见深;几十年不上朝只为修道成仙的朱厚熜;荒于政事玩物尚志,做木工活把帝国推向死亡边缘的朱由校……有如此腐朽的统治者,即使是再强大的王朝,焉有不忘的理由?明朝十六个皇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国力达到顶峰,后由盛而衰,虽有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仍摆脱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国家就像一台庞大的运转机器,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淘汰,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
荡寇风云观后感《荡寇风云》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剧。
影片以明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村民带领百姓奋起抗击倭寇的故事。
在观影之后,我被电影所展现的场景、人物形象和情节深深吸引,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及影片所探讨的主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惊叹于电影所呈现的场景构建和视觉效果。
影片中描绘的明朝末年的乡村景观、古老的城池和壮观的战争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制片方通过精细的布景、灯光和服装设计,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特别是在描绘战争场面时,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动作设计,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其次,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杨家将在影片中被描绘得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是一个普通的村民,却在倭寇猖獗的年代中挺身而出,带领百姓与倭寇抗争。
他的坚毅、勇敢和无私让我为之动容。
而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有的忠诚正直,有的狡猾阴险,有的懦弱自私。
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使剧情更加复杂和生动,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从开始到结束,影片不断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
主人公杨家将带领村民经历了许多艰险的战斗,力图将倭寇赶尽杀绝。
影片通过描写战争的可怕和无情,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助。
同时,影片中也穿插了一些感人的情感线索,使故事更具温情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情节的设置使得影片的整体节奏紧凑有力,让观众无法抗拒地被吸引。
除了剧情上的吸引力,影片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渲染,对人性的深度探索,探讨了一些深刻的主题。
首先,影片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人在面临困境时能够选择勇敢和无私,有的人则会选择自私和懦弱。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表达让我深思,人性到底是何种境界,人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又会如何选择。
另外,影片中的倭寇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
我们常常在历史书中看到对倭寇的简单描写,而影片中将这些倭寇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和复杂。
荡寇风云观后感500字《荡寇风云》是一部改编自潘光旦小说的历史剧,该剧讲述了明朝末年,有志青年陈天佑带领李自成等义军,与东林党、宦官等势力展开斗争的故事。
该剧在展现历史背景和英雄群像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权谋、战争等复杂议题,令人深思。
观后感500字,下面我将从剧情、演员表现和影视效果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首先是剧情方面,《荡寇风云》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设置和情节编排,使得整个剧情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剧中展示了明末乱世的波澜壮阔,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对明末历史有所了解。
剧中英雄人物们的反抗斗争和顽强拼搏,让人为之动容。
剧情的发展曲折有致,令人期待和惊喜不断,更能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
其次是演员表现方面,《荡寇风云》汇集了众多优秀演员,他们各自饰演的角色塑造生动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天佑一角由杨洪基饰演,他塑造了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和理想的英雄形象,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战斗场面中,杨洪基的表演更是力度十足,让人过足了瘾。
其他演员如舒淇饰演的袁崇焕、郭晓东饰演的李自成等,也都有出色的表现,使得每个角色都有了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最后是影视效果方面,《荡寇风云》制作精良,画面效果出色。
剧中的战争场面逼真震撼,打斗场景火爆刺激,特效处理也相当到位。
同时,电视剧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布景和服装,很好地再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风貌。
剧中的细节处理也显示出了剧组的用心与匠心,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混乱的时代。
总的来说,《荡寇风云》是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意义的历史剧。
该剧在剧情、演员表现和影视效果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看这部剧,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感受英雄的传奇故事,还能引发对于权谋、战争等议题的深思。
我深深被这部剧所吸引,观后感是愉悦而充实的,希望将来还能有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出现,让我们能够在娱乐的同时,汲取更多的知识和思考。
大明1566的观后感《大明1566》是由电影导演陈嘉上执导,于2019年上映的一部历史题材传记电影。
该片以明朝著名诗人杨继盛为主角,通过他坎坷的一生,展现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
观看完《大明1566》,我深受触动,对明朝历史、杨继盛的一生以及中国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影片展示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情绪。
作为明朝后期的一位官员,杨继盛亲眼目睹了江洪军起义、李自成征战等历史事件。
电影以杨继盛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民众的疾苦和社会的动荡。
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压迫和民生困苦,使人们的生活陷入一片苦难之中。
同时,为了争夺权力,各路军阀纷纷打响了战争的硝烟,无辜平民卷入其中,生灵涂炭。
这种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让我深感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不可忽视。
其次,杨继盛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一生亦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和悲壮。
杨继盛一出生就显示出他非凡的才华,年少时写下的诗词就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在乱世中,他的才华无处安放,一度被逼入绝境。
电影中的杨继盛在生活的苦难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他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诗词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正义的追求,传达了他作为文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电影通过杨继盛的一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以及诗词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电影还展示了杨继盛与其他文人的交往和合作。
在影片中,杨继盛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他们一起讨论艺术、人生和社会。
这些文人间的交往不仅丰富了杨继盛的文学素材,也为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启示。
这种互相交流与合作的文人关系,使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成就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这种互相促进和共同进步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另外,电影中的景观和服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服饰脱离了贫民百姓的生活,更多地展示了统治者的奢华与权力。
建筑复杂而庄严,服饰华丽而精致。
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使得明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甲午风云》观后感最近看了这部电影,感触颇多呀!影片中那一幕幕激烈的海战场景,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年代。
邓世昌,这位民族英雄,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他在海战中的英勇无畏,让我心生敬佩。
当敌舰来袭,炮弹纷飞,他坚定地站在舰船上,指挥着战斗,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
那坚定的目光,仿佛在告诉每一个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们绝不退缩!”还记得电影中有一个细节,邓世昌在指挥作战时,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
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可他全然不顾,只是紧紧地握着望远镜,密切关注着战场的局势。
他大声地喊着口令,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每一个指令都带着他对胜利的渴望,对敌人的愤怒。
当时的海战,炮弹呼啸而过,炸起的水花溅满了整个舰船。
邓世昌的脸上也沾满了海水和硝烟,但他的神情依然刚毅。
他亲自操炮,瞄准敌舰,那专注的样子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那门炮。
当炮弹成功击中敌舰时,他脸上露出了短暂的喜悦,但随即又投入到更加紧张的战斗中。
而反观清朝政府中的那些腐败官员,真的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想的不是如何抵御外敌,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如何中饱私囊。
他们在后方花天酒地,对前线的战事不闻不问。
当战争需要军费,需要装备时,他们却百般推脱,不肯拿出一分一毫。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些官员们在豪华的宴会厅里,享受着美酒佳肴,听着小曲儿。
而此时,前线的战士们正在浴血奋战,缺衣少食,连炮弹都不够用。
这种鲜明的对比,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
还有那些胆小如鼠的投降派,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就轻易地放弃了抵抗,出卖了国家的利益。
他们的嘴脸是那么的丑恶,让人恨不得上去给他们几巴掌。
再看看我们的战士们,他们虽然装备简陋,但是却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哪怕是最后一刻,也绝不放弃。
有一个小战士,年纪不大,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他满脸是血,却依然咬紧牙关,拼命地装填炮弹。
甲午风云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叫《甲午风云》的电影,感触那叫一个深啊!电影里的画面,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影片中,邓世昌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那坚定的眼神,果敢的决策,还有对国家的一片赤诚,都让我为之动容。
影片一开始,就是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艘艘战舰在海面上破浪前行。
那场景,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震撼。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看到了清朝军队内部的腐败和混乱。
那些官员们,只知道贪图享乐,根本不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
而日本那边呢,却是磨刀霍霍,一心想要侵略我们。
当战斗打响的时候,那激烈的场面让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炮弹在海面上炸开,激起巨大的水花。
邓世昌指挥着“致远”舰,奋勇杀敌。
他的声音在炮声中显得格外坚定:“弟兄们,我们为国而战,死而无憾!”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说到这“致远”舰啊,那可真是让人心疼。
在战斗中,它已经伤痕累累,但舰上的官兵们没有一个退缩的。
邓世昌更是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他驾驶着“致远”舰冲向敌舰。
那一幕,真的让我热泪盈眶。
我仿佛能感觉到他心中的愤怒和无奈,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那视死如归的决心。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战斗中,有一个小兵,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满脸的稚嫩,但眼神里却透着坚定。
他不停地装填炮弹,手都被磨破了,鲜血染红了炮膛,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
当炮弹发射出去,命中敌舰的时候,他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那笑容里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敌人的痛恨。
再看看那些清朝的官员们,一个个在后方战战兢兢,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他们对前线的战况毫不关心,甚至还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心里直骂:“这些个混蛋,国家都到了这个地步,他们还只想着自己!”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
这场战争,我们输得太惨了。
不是因为我们的战士不勇敢,而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因为那些自私自利的官员们。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想,如果当时的清朝能够强大一些,如果那些官员们能够有一点点的担当和骨气,也许这场战争的结局会不一样。
大明惊变录观后感《大明惊变录》观后感《大明惊变录》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剧集,通过虚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明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动荡。
该剧通过精彩的剧情和优秀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血腥和阴谋的世界。
在观看这部剧集后,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首先,剧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生动且立体。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目标追求,这使得整个剧集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例如,剧中的主角张献忠,是一个既有野心又有理想的人物。
他既渴望权力和地位,同时又希望在乱世中为民众谋福利。
演员通过出色的演技,将张献忠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可以理解和感受到他的种种抉择和挣扎。
其次,剧中的故事情节紧凑有力,充满了悬念和意外。
在每一集中,都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让观众屏息以待。
特别是其中的政治斗争和权谋手段,让人瞠目结舌。
剧中的反派角色们展现出的智谋和计谋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让人愤慨不已。
这样的故事情节设计让观众不禁思考,权力和利益对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再次,剧中的布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致。
明末时期的历史背景给了剧组很大的创作空间,他们通过悉心的设计和构思,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明朝世界。
城市的街巷和宫殿的瑰丽装饰令人赞叹不已,每一位角色所穿着的华美服饰也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地位。
这些精美的布景和服装设计为剧集增添了一份丰富的历史情趣,展现了明朝社会的繁荣与辛酸。
最后,在观看《大明惊变录》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和警示。
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人民苦不堪言的生活状况,都成为了这部剧集所要呈现的重要元素。
通过观察历史和剧中人物的遭遇,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这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大明惊变录》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历史剧集。
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凑的故事情节、精美的布景和服装设计,让观众领略到了一个真实而又令人惊叹的明朝时代。
甲午风云观后感500字【第1篇】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感悟很深,但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第一次海战,清朝三艘战舰遭遇了日本三艘战舰的攻击。
明末两艘战舰被击沉,驱逐舰第三艘战舰的舰长方大人充分准备逃走。
日本主战舰的舰长吉野,乘胜追击。
清朝战舰船尾炮手瞄准日本战舰准备开火时,被方大人制止了。
接着,方大人把战舰加到最高主力舰时速。
尾炮手看日本战舰开火了,便连发三发炮弹,击退了日本战舰。
方大人仍旧因为这件事情把尾狙击手炮手赶走了,世昌收留了他。
在庆功宴上,方大人谎称主战舰和另一艘战舰逃跑时触礁沉默,他佯装逃跑,用尾炮赶跑日本战舰。
第二次海战,日本战舰上挂起美国国旗向清朝战船冲来,中途,取下美国国旗,换成日本国旗。
那些投降派以主战舰其他名义命令的战舰成横一字队形排开,当主战舰的副舰长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日本主战舰一炮打下清朝主战舰帅旗。
接着,日本主战舰用快炮进攻,击沉了主战舰。
方大人见主战舰被击沉,想转舵逃跑,世昌看了,挂上起帅旗迎战敌军,吉野命令原本攻打方大人的战舰迎战邓世昌,自己舰只和其他战列舰合围林大人。
邓世昌看了,命令前炮瞄向吉野,左前炮瞄准另一艘前部战舰开炮。
击沉一艘战船后,发现林大人被包围了,邓世昌让瞭望兵避雷针打出林大人向我一靠拢的旗号。
瞭望兵说晚了,邓世昌一看,林大人的大船被击沉了。
邓世昌说,日本主战舰是佐贺指挥的。
只要我们击沉它,就可以反败为胜。
然后,开舰驶向吉野,三门大炮齐射,吉野被迫逃跑。
追了一半,邓世昌没炮弹了,吉野转舵追击。
一边追一边放炮,当两船间隔只有五百码时,吉野明白了。
陈化成是要和他同归于尽。
吉野还想向邓世昌的战舰开炮。
炮手说太近了!吉野决定发射鱼雷!哗,邓世昌连续避过了两个鱼雷。
再发一次!轰!邓世昌的战舰在秩父即将撞上吉野时,被炸成了两截。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是靠行动证明的,不能只说不做。
邓世昌为了祖国可以背弃生命,似已因为有许多像邓世昌的人,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第2篇】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平远情深那强烈的爱国情意感动。
明朝风云读后感600字熟悉中国各代历史的人提到东林党这三个字绝对不会陌生,他们对明朝的影响深远。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明晚期各种事件好像都有他们的影子。
我们看一下东林党到底是干什么的,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是顾宪成,他们向外宣扬的主题重点是“经世致用、空言之弊”这八个字,因此形成了很好的风气,当时被很多人赞扬。
由此,东林这个名声才不断发展扩大到最后形成政治体系,被敌人斥之为“东林党”。
熟悉研究晚明历史的群众听到东林党大都嗤之以鼻或者不屑一顾。
觉得大明王朝衰败灭亡东林党是主要责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一、东林党起源其实东林和我国古代其他书院一样,都是主要讲究讲学和学术研究,但东林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效果都比较明显。
万历驾崩之后,因为移宫案的原因,东林党受到朝廷重用,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东林党一直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直至明朝灭亡。
也正是因为东林党手握大权,话语权几乎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才有可能毁了明朝。
那么东林党到底做了哪些事呢?他们打着不得与民争利的旗帜,不能征税、不能议和,简直就是把朝廷往死里逼。
因为东林党大部分都是文人,他们掌控者的话语权风向对于当时几乎是垄断性的。
这一点用在别的地方意义倒不大,可是用来攻击别人却是无往而不利。
很快,明白自己优势的东林党开始大肆攻击其他党派。
受到言论影响的其他党派根本不是东林党的对手,都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借助言论语言优势的东林党却忘记初心,逐渐沉迷于各种权力斗争中,有时为了争一时长短,甚至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导致大量能臣含冤受屈,更加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二、东林党掌权从公元1596年开始,朝廷就派宦官到各地去采矿和征税。
此言一出就遭到了东林党派一致的反对。
山西巡抚魏允贞曾在1597年上奏时书写:宦官出领矿、税是百姓之难。
因为这句话魏允贞被当朝皇帝明神宗责罚。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大学士叶向高提议要求撤除税使。
这一年吏部侍郎冯琦也说:这些东西不仅会导致贫穷的人没有活路,富人也会因为这些遭受其害,这样下去,天下肯定会大乱。
《甲午风云》观后感1500字作文回首往事,曾经的屈辱历历在目,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中的每个情节都使我深受感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部电影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鸿章,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颂歌。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
邓世昌是一位对祖国怀着热诚忠心的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刻怒火中烧,去找李鸿章评论,这时,英美外交官正在给李鸿章转达一些日本提出的条约,让邓世昌在二堂等候,那些条约都是针对中国的,他心急如焚、越听越急,手中的茶杯都掉到了地上,大厅内的人听到“咣当”一声,他们侧目张望,邓世昌把门翻开,走上前去,袖子一甩,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地说,“难道我大清保卫自己的江山是轻举妄动?难道我北洋水师出海抗击倭寇是惹事生非?难道日本卑劣地偷袭不宣而战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衅?难道我们只有任由宰割、坐以待毙你们才好说话?”,一番话说出了民保卫主权的心声,也说出了帝国主义想要侵占我国利益的丑恶用心。
在场的人听了他的话都瞠目结舌,邓世昌也被赶出了大厅。
过了一会,李鸿章召见邓世昌,他进入大厅,双膝跪地,呈上了一份万民折,请求朝廷和日本宣战,李鸿章一听大怒,狠狠地骂了邓世昌一通,并让他回了威海。
邓世昌回到舰队之后,水手们发现邓大人一言不发,正当他们疑惑时,突然从他的房间里传来了琴声,时而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时而缓慢柔和、悲伤不已,时而如闪电一闪而过,时而如大雨持续不停。
日军不宣而战,民愤四起,顶不住压力的李鸿章重新启用邓世昌。
《明末风云》观后感最近我看了《明末风云》这部片子,突然对这段早已熟知的历史有了些新的认识,也对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有了些新的认识。
不禁使我对他有了几分同情,几分怜悯。
其实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立国以来,到崇祯即位,历经三百余年,早已是千疮百孔,朝不保夕了,内忧外患,江河日下了。
仅凭崇祯一人之力,也绝不可能扭转乾坤,崇祯曾说过“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确有推卸责任之嫌,但细细想来,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他的错误决定没人劝说阻止,他的正确想法也无人理解支持。
在位的这十七年,他是日日提心吊胆,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其中的艰辛无助也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旁人是难以体会到的。
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闯王李自成呢?不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吗?要我说,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而且都是千古罪人,因为他们俩,让天下百姓陷入了更大的水深火热中,是他们俩把大好的江山白白地拱手送给了满清王朝,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崇祯皇帝即位那年年仅十七岁,年青的他相信也有着中兴大明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番大的作为。
这点从他忍辱负重地消灭魏忠贤等祸国殃民、迫害忠良的阉党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说明。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他虽有中兴大明之心,却也是无力回天。
从这部片子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试想没有闯王李自成的出现,大明也不会这么快就完了,哪怕是苟延残喘,也还能支持上几年吧。
如果李自成真的是以天下百姓为重,就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外患尚存的时候揭竿而起,试图推翻明朝,至少应与朝廷携手退敌之后再来一争雌雄,争夺天下。
对于袁崇焕之死,崇祯当然有责任,而且绝对是主要责任。
他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没有做到对袁崇焕至始至终的绝对信任,我相信,也明白崇祯心里其实是不想杀袁崇焕的,也不相信他会通敌叛国,只不过是碍于一个皇帝的权威,碍于放不下皇家的脸面,他不愿意亲口承认是自己错了,冤枉了好人、忠臣,就如同曹阿满一般,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新三国中诸葛亮的话“曹阿满知错改错不认错”。
甲午风云的观后感最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真的是感触良多。
电影一开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那一艘艘军舰在海面上航行,海风呼呼地吹着,旗帜飘扬,真有一种豪迈的感觉。
可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
影片中,邓世昌那坚定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
他站在军舰的甲板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愤怒。
他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也清楚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但他没有丝毫的退缩。
当日本舰队来袭,我方舰队仓促应战的时候,那种紧张的气氛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
炮弹在海面上炸开,掀起巨大的水柱,军舰在炮火中摇晃。
而咱们的战士们,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拼命地战斗着。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就是在战斗中,我方的一艘军舰被击中,燃起了大火。
舰上的士兵们有的被烧伤,有的被炸伤,但他们没有放弃。
一个年轻的士兵,脸上满是黑灰,衣服也破破烂烂的,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
可他还是咬着牙,奋力地扑向火焰,想要去灭火。
他的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坚定和不屈。
他一边扑火,一边大声喊着:“兄弟们,别怕!咱们跟小日本拼了!”他的声音在炮火声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有力。
还有邓世昌指挥作战的场景。
他在指挥室里,大声地下达着命令,声音都喊哑了。
他的额头满是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下来。
他的眼神紧紧地盯着海面上的局势,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全舰士兵的生死,关乎着国家的命运。
当看到我方军舰一艘接一艘地被击沉,战士们纷纷落水的时候,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那些战士们在海水中挣扎着,呼喊着。
有的不会游泳,拼命地扑腾着,想要抓住一块漂浮的木板;有的受了重伤,却还在喊着“杀敌报国”;有的紧紧地抱着战友的遗体,眼泪和海水混在一起。
而邓世昌在最后关头,毅然决定开着军舰撞向敌舰,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那一刻,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的这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真的让我敬佩不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场甲午战争,咱们输得太惨了。
明末之一席卷天下读后感
刚刚结束的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几本书。
《明末之一席卷天下》就是其中之一。
该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吴可为因梦想着穿越回古代去救济天下百姓,所以从现实世界穿越到了明朝万历二十六年——也即他梦境中的明朝崇祯九年。
而那时候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之中,但是还不算太糟糕。
在明末年间,崇祯帝将希望寄托于一位叫张斌的人身上,这个人对科学研究很感兴趣。
只要给他提供了资料和器材,就会立刻进行研究。
可惜后来,皇宫失火,他的住宅被烧毁。
张斌逃走了。
可怜的张斌命运如何?吴可又能否帮助张斌呢?敬请期待吧!看完此书,我心潮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那样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随着主人公一起体验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书中描写了许多明末的历史人物,每个都栩栩如生,像真正存在过似的。
比如:黄宗羲,虽然是反清复明组织的领袖,却丝毫没有什么大官架子;魏忠贤,是一个宦官,权倾朝野,但背地里却干尽坏事……
有一句话说得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断创新发展,使国家强盛,人民幸福。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但是,我们仍需铭记那段历史,并且要把它化成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最近,我读了杨红樱阿姨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丛书。
马鸣加虽然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在危难关头总是能挺身而出,用智慧解决问题。
比如:当老师批评同学们乱扔垃圾时,他站出来阻止,教育同学们要爱护
环境;当同学们欺负弱小同学时,他勇敢地保护弱小同学……看了这些故事,我深受启发。
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明末那些事》读后感
《明末那些事》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读物,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叙述和
分析,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明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展现了明末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更将那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和人性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描绘了明朝末期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从内忧外患到官员腐败,从民生困苦
到农民起义,无一不显示出明朝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在这个时代,王朝的威严逐渐被侵蚀,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人民的生活逐渐变得艰难。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是社会制度的僵化和腐朽。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明末那些英雄人物的兴衰,他们或是为了理想和信仰奋起
抗争,或是为了私利和野心纷争不休。
他们的命运或许是悲剧,或许是壮烈,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时势和权力,但也有人能够超越自我,追求真理和正义。
通过阅读《明末那些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真相和教训,更可以反思
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明末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其中的道理和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改变不公和腐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明末那些事》是一本值得深思和推敲的历史读物,通过作者独特
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让我们对明末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和价值,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习,珍惜现在,为未来努力奋斗。
愿我们的社会能够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风雨大明》读后感《风雨大明》是一部讲述明朝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明朝的兴衰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也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以明朝洪武年间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和明成祖朱棣的兴衰。
作者通过描写朱元璋的创业之路和朱棣的复仇之志,展现了明朝的盛衰兴衰。
在小说中,朱元璋被描绘成一个有魄力、有智慧的君主,他一手建立了明朝的基业,使得大明国势强盛;而朱棣则是一个野心勃勃、心怀复仇之志的皇子,他不惜一切代价夺取皇位,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通过对这两位皇帝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不同类型的君主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的历史。
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的刚毅和果断为明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因为他的残酷和独裁而导致了朝堂内部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而朱棣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子,他的复仇之志让他不择手段地夺取了皇位,但最终也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在阅读《风雨大明》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
明朝的兴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所导致的。
同时,小说中对于君主形象的描绘也让我深思,一个君主的品德和行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有魄力、有智慧的君主能够使国家强盛,而一个野心勃勃、心怀复仇之志的君主则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
总的来说,读完《风雨大明》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和历史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教训来反思现实,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甲午风云观后感说起甲午战争,那真是一段让人心情沉重又感慨万千的历史啊!前阵子我专门找时间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大石头压着,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的那些场景,真的是太震撼了。
尤其是那激烈的海战,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我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呼啸,能听到士兵们的呐喊。
那一艘艘战舰在海面上飞驰,每一次开炮都带着巨大的威力和决心。
影片中的邓世昌,那可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他一脸的坚毅,目光中透着坚定和无畏。
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毫不畏惧敌人的强大。
当致远舰遭受重创,他毅然决定撞向敌舰,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致远舰上的那些士兵们。
他们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敌人的炮火,没有一个退缩的。
有个小战士,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
可他在战斗中,那股子勇猛劲儿,一点儿也不输给别人。
他熟练地装填炮弹,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他顾不上擦一下。
炮声震耳欲聋,他的耳朵都被震得嗡嗡响,但他还是紧紧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的敌人。
还有一个老兵,满脸的络腮胡子,身上的衣服都被炮火熏黑了。
他一边开炮,一边大声地喊着:“兄弟们,咱可不能给中国人丢脸!”他的声音都喊哑了,可那股气势,真的能让人感觉到他们誓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
再看看那些当官的,有的胆小如鼠,只想着自己逃命;有的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居然对主战的邓世昌百般刁难。
这可真气人啊!国家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还在勾心斗角,盘算着自己的那点私利。
这场战争,我们输得太惨了。
看着一艘艘战舰沉没,一个个战士倒下,我的心都碎了。
我们的武器不如人家,我们的战术也有问题,可最关键的,还是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想到这儿,我就不由得叹气。
那段历史,真的是我们的耻辱。
可同时,它也让我们警醒。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了。
我们有强大的军队,有先进的武器,更有团结一心的人民。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先烈们。
《明末风云》的观后感范文
最近我看了《明末风云》这部片子,突然对这段早已熟知的
历史有了些新的认识,也对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有了些新的认识。
不禁使我对他有了几分同情,几分怜悯。
其实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立国以来,到崇祯即位,历经三百余年,早已是千疮百孔,朝不保夕了,内忧外患,江河日下了。
仅凭崇祯一人之力,也绝不可能扭转乾坤,崇祯曾说过“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确有推卸责任之嫌,但细细想来,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他的错误决定没人劝说阻止,他的正确想法也无人理解支持。
在位的这十七年,他是日日提心吊胆,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其中的艰辛无助也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旁人是难以体会到的。
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闯王李自成呢?不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吗?要我说,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而且都是千古罪人,因为他们俩,让天下百姓陷入了更大的水深火热中,是他们俩把大好的江山白白地拱手送给了满清王朝,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崇祯皇帝即位那年年仅十七岁,年青的他相信也有着中兴大明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够
有一番大的作为。
这点从他忍辱负重地消灭魏忠贤等祸国殃民、
迫害忠良的阉党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说明。
只可惜天不遂
人愿,他虽有中兴大明之心,却也是无力回天。
从这部片子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试想没有闯王李自成的出现,大明也不会这么快就完了,哪怕是苟延残喘,也还能支持上几年吧。
如果李自成真的是以天下百姓为重,就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外患尚存的时候揭竿而起,试图推翻明朝,至少应与朝廷携手退敌之后再来一争雌雄,争夺天下。
对于袁崇焕之死,崇祯当然有责任,而且绝对是主要责任。
他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没有做到对袁崇焕至始至终的绝对信任,我相信,也明白崇祯心里其实是不想杀袁崇焕的,也不相信他会通敌叛国,只不过是碍于一个皇帝的权威,碍于放不下皇家的脸面,他不愿意亲口承认是自己错了,冤枉了好人、忠臣,就如同曹阿满一般,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新三国中诸葛亮的话“曹阿满知错改错不认错”。
我宁可相信如果当时有这么个人能够给崇祯找个台阶下,让他能够不伤脸面的话,说不定袁崇焕就可以死里逃生,逃过这一劫,只可惜这个人始终没有出现,不
免让人倍感遗憾。
不过后人说此举是“崇祯自毁长城”可能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就算崇祯皇帝没有杀害袁崇焕,袁崇焕也挽救不了大明的灭亡。
因为我始终认为袁崇焕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而不是神。
即便他是神,也不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改变历史。
因为历史绝不是仅仅凭人力所能够改变丝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