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8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第二十课强大的自己教案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但同时也可能对自我评价感到困惑或不确定。
他们正学习如何评估自己的强项和改进的领域,并且开始理解自尊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关系。
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应当专注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以及鼓励他们信任自己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信的重要性,学习自我评价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活动和讨论,练习自信的表达和建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积极自我形象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自信心的构建和表达。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自信的情绪。
四、教学准备1.准备“一分钟的掌声”游戏和“我是推销员”活动所需材料。
2.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指导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5分钟)1.“一分钟的掌声”游戏活动规则:(1)鼓掌前,预估自己1分钟能鼓掌多少次,记在纸上。
(2)备好秒表,同学们各自鼓掌一分钟并默数次数。
(3)报告自己刚才鼓掌多少次,比较实际鼓掌次数与预测鼓掌次数哪个更大。
2.思考(1)通过这个鼓掌游戏,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怎样的新认识?(2)在游戏中,即使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你有哪些进步是值得庆祝的?3.总结刚刚完成的“一分钟的鼓掌”游戏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活动,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建立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勇于面对挑战、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二)心情话吧(5分钟)1.小马的变化小马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常常倒数几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不擅长学习,开始讨厌上课,经常迟到,后来甚至还逃课。
对于小马的表现,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思考(1)班主任采取了什么方法帮助小马?(2)小马在班主任的帮助了发生了什么变化?(3)小马是真的不擅长学习吗?他对自己的认识正确吗?小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和改变的潜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重点阅读的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意义以及瞻仰的仪式等内容。
本文既饱含爱国主义情感,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英烈的崇敬与缅怀,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阅读材料。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文中涉及到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的意思,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知识,理解其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文章;能够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该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抱有崇敬之情,对革命英烈表达敬意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情感,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段落结构;(2)掌握本文的重要人物形象、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1)理解其中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涵,感知文章中呈现的语言、思想情感等;(2)进行语言艺术的修炼,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前通过图片或演讲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对纪念碑有初步的了解。
2.整体阅读(1)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再读一遍,讲解生词、短语、句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文本分析(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组织方式,让学生了解每个段落分别在阐述什么内容。
(2)分析文章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4.深入阅读(1)分组讨论本文的主旨,探讨文章涉及到的政治、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2)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思想情感、重要事件等方面作详细讲解,并加以分析,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第二十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
能力目标: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主动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勇于承担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树立全球观念及和平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成才计划。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体现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各类数据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课前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资料。
2.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于课前搜集当代中国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资料,以便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环节一:谈古论今多媒体播放一组反映中国历史和发展的照片,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南京大屠杀,新中国开国大典,“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
教师: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完的辛酸坎坷,道不尽的潇洒风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享有盛世与繁华。
直到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的开端,我们的祖国母亲开始衰退、落后,追赶不上西方列强前进的脚步。
国人被冠上“东亚病夫”的名号,受尽侮辱与磨难。
但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东方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他醒来,世界将为之撼动。
终于,在开国大典毛主席庄严的宣告声中,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巨变中,在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中国这只睡狮苏醒了,向世界展示着他的雄姿。
学生讨论、展示下面内容。
1.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现在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二十课青春起跑线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二十课青春起跑线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春期的重要性及其对人格的影响。
2. 了解青春期的标志与特征。
3. 掌握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青春期的重要性及其对人格的影响。
2. 青春期的标志与特征。
3.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青春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2.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
四、教学方法1.【活动】感性认识:把学生分成四组,为每组准备一个图片,让他们想象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青春期的个人形象。
里面的内容可以是衣服、发型、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等。
请每组就此进行短暂讨论,然后邀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图片。
每分享一个图片,教师请全体学生投票,研究哪个图片最能代表青春期形象。
2.【讲解】理性认识:通过PPT介绍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的特征和引起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3. 【讨论】鼓励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青春期会对人格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不同的青少年对此有何不同的反应,及青春期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和行为。
4. 【案例学习】用案例激发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案例,来验证并加深青春期对人格影响的理解。
5. 【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举办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和分享改善自己体质的方法、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情况及青春期所带来的生活负担等话题。
6. 【游戏】让学生参加特别互动游戏:例如交替吃零食(和看电视)和运动或其他体力活动等,以此来表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感性认识(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四组,为每组准备一个图片,让他们想象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青春期的个人形象。
里面的内容可以是衣服、发型、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等。
2. 每组讨论,然后邀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图片。
每分享一个图片,教师请全体学生投票,研究哪个图片最能代表青春期形象。
【步骤二】理性认识(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的特征和引起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二十课成功贵在坚持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境界,而成功的实现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坚持意识和品质,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成功。
一、引入在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的第二十课中,我们将围绕如何通过坚持来追求成功展开探讨。
成功贵在坚持,这个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以及长时间的坚持来实现。
二、课堂活动设计1. 游戏:“打气球比赛”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坚持意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游戏:“打气球比赛”。
在游戏中,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只气球和一根气球棒,然后鼓励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将气球吹得最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可以体验到坚持不懈的力量,只有持之以恒地将气球吹大,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2. 案例分享:“名人的成功故事”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成功需要坚持的意义,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着坚持品质的名人故事,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蔡元培等。
通过讲述这些名人的成功经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和努力的欲望,从而明白成功需要经历坎坷和挫折,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3. 组织讨论:“我的坚持之道”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坚持之道”。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等,设计一份坚持计划,并向全班展示。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培养自己的坚持能力。
4. 视频展示:“成功的奇迹”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成功的纪录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通过观看这些成功的奇迹,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坚持的力量以及成功不是容易取得的。
同时,这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三、课后延伸1. 家庭作业:“成功手记”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500字的“成功手记”。
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坚持经历,包括在学习、兴趣爱好、交友等方面的坚持,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书写可以帮助孩子们对坚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十课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声音传播和障碍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必要条件。
3.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障碍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声音传播的必要条件。
2. 障碍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音响设备、小球、纸板、书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和产生原因,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障碍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 激发学生兴趣: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什么障碍会妨碍声音的传播?二、理论探究(20分钟)1. 讲解声音传播的必要条件: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并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没有了其中的哪一个条件,声音是否能够传播?2. 学生互动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在下面的场景中,同时缺了哪个条件会导致声音传播受到阻碍?- 电话没电了;- 在太空中喊话;- 水下听不见声音。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观察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障碍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音响设备、小球、纸板、书本等。
(2)实验操作:同学们将音响设备放在一固定位置,然后用纸板或书本等作为障碍物,逐渐挡住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观察声音传播方式和障碍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实验记录:同学们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四、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1. 汇总实验结果:请同学们将实验记录表上的观察结果汇总到黑板上。
2. 分析实验结果:请同学们观察汇总结果,思考以下问题:障碍物对声音传播有什么影响?声音传播方式有哪些?五、课堂讨论(15分钟)1. 提问引导:请同学们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障碍物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是什么?(2)声音传播的方式有哪些?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方式?六、学生练习(20分钟)1. 配对练习:请同学们分组进行配对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十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案第二十课【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成语,写出自己的作文。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和运用成语。
3.写出自己的作文。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黑板、粉笔。
3.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简单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
2.教师解读课文,讲解生字词、短语和重要句子。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提问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教师使用成语卡片,让学生辨认义项。
2.学生分组进行成语课文运用讨论。
五、提升拓展(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可以根据课文进行写作,也可以进行自由写作。
2.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词语,提升写作水平。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要点。
2.鼓励学生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理解和运用。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设计一、内容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让他明白,父母的爱有不同表现形式的道理。
通过描写作者的经历,深刻地反映出鼓励与批评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评价,理解不同形式的爱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体会文中父母不同评价背后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爱,懂得感恩父母的爱,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赞美与批评,在成长过程中能积极面对不同的评价。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蕴含的爱。
2. 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如文中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作者听到不同评价时的内心想法。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不同评价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且能在生活中正确对待类似的情况。
2. 深入体会巴迪长大后对父母不同评价的深刻理解,从而感悟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作者简介、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2.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媒体选择1. 图片:展示作者童年时的生活场景、家庭氛围等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视频:播放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互动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形式的爱。
六、教学活动1. 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练习等活动。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展示家庭场景的图片(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温馨画面),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么对待你们的呢?是经常表扬你们,还是会严厉地批评你们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十课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握《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主旨和蕴含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讲解和拓展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主旨和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青山绿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 讲解生字生词:出示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讲解其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自主阅读文章,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文章中“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青山不老”的道理?* 你认为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生活和环保意识有什么启示?4. 讲解文章主旨: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蕴含的道理,阐述文章对生态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启示。
5. 拓展阅读:出示与环保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和案例,加深他们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
7. 作业与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读后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等,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和思考。
2.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蕴含的道理。
3. 拓展阅读法: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和案例。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
2024年九年级语文教案第六册二十课泰坦尼克号(节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第六册第二十课,内容为《泰坦尼克号》节选。
主要章节包括:泰坦尼克号的构造与沉没、乘客的逃生与牺牲、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详细内容涵盖:船体结构、沉船原因、乘客的逃生经过、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背后的道德反思。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泰坦尼克号的历史背景、构造特点及沉没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乘客的逃生与牺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
3.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探讨人性在灾难面前的光辉与黑暗。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理解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引发学生对灾难、人性和爱的思考。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泰坦尼克号的背景和构造。
b. 教师讲解沉船原因,分析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c. 学生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分析文本中的一段描写,探讨人性在灾难面前的光辉与黑暗。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泰坦尼克号:构造、沉没原因、逃生与牺牲。
2. 人性:光辉与黑暗。
3. 课后作业:分析文本中的一段描写,阐述你的观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性在灾难面前的认识。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泰坦尼克号》原著或相关文章,拓展知识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人性问题,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探讨人性在灾难面前的光辉与黑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下第20课《咕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主要人物及事件,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3.通过与同学的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能够在课堂展示个人理解,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及事件。
2.朗读表达,增强语感。
3.课文赏析,展示个人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中隐含的情感和意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人见解。
四、教学准备
1.板书工具:彩色粉笔、擦拭工具。
2.教学课件:相关课文内容。
3.教学辅助:学生课本、教师课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介绍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兴趣,预热课堂气氛。
2. 主体(30分钟)
1.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
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特点。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启发他们展开个人想法。
4.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3. 拓展(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或小组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
学生回顾当堂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和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文朗读和思考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朤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悟《咕咚》这篇课文的内涵。
第二十课《陀螺》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 学生能够了解陀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够制作简单的陀螺。
4. 引发学生对玩具的热爱和对童年的回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陀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难点:理解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制作简单的陀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陀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陀螺的外形和特点,引出课文内容。
2. 阅读: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标记生字、生词,并尝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 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玩具的热爱和对童年的回忆。
4. 实践: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陀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陀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内部的讨论和交流。
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制作体验和感受等。
6. 总结:在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3. 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回答。
2. 作业: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写作。
同时,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自己的陀螺,并记录下制作的过程和感受。
第二十课教案
一、课的任务:使用工具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因此让婴儿通过玩具学会使用工具,用简单的体操动作发展婴儿的空间智力,提高上肢力量为爬行、攀登做准备,练习手的动作同时发展精细动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课的内容:
1、音乐律动:《小手爬》
⑴目的:提高宝宝对律动音乐的兴趣,调节活动气氛。
⑵教法:
①教师引题: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听一首很好听的儿歌《小手爬》,请妈妈抱好宝宝,我们一起来做律动。
”
②教师和家长抱宝宝一起律动:
家长带着宝宝坐垫子上,跟着老师的音乐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儿歌“小手爬”
③结束律动:
教师:“好了,我们的律动做完了,请妈妈把宝宝抱好,坐在自己的垫子上。
”
⑶器材:音乐磁带《小手爬》
⑷时间:5分钟。
歌词大意: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
2、跪撑爬行:
⑴目的:这一课是复习和提高上次的跪撑爬行,。
⑵做法;
宝宝俯卧在地上,婴儿能肘撑后,教师用手把婴儿肘关节顶直,成直臂支撑,同时使婴儿大、小腿均弯成90°,成人的双膝夹住婴儿双膝,防止婴儿双腿向外的动作,使婴儿的整体成一座拱桥型,然后帮助婴儿稍稍的依次移动手臂和腿,慢慢的向前。
注意在宝宝俯卧时,把宝宝的大、小腿,大腿和身体都顶弯曲到90゜是形成拱桥型的关键,这样宝宝才会支撑住身体,才能往前移动。
注意:婴儿拿到玩具后一定要让他玩,绝对不能拿掉马上进行第二次练习。
⑶教法:
①教师引题:跪撑爬行是最合理的爬行姿势,提高婴儿全身的能力逐步过渡到自主跪撑爬行。
”
②教师示范做法,并讲解要领。
③家长带宝宝练习,教师指导。
④教师总结:“刚才大家练习得不错,回家后家长要带宝宝每天多多练习,才能形成自主跪撑爬行,请大家记住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
⑷器材:泡沫塑料垫。
(5)时间:10分钟。
3、学习手语(3):来、去、鸭子、牛奶、帽子、灯、大象、汽车、
⑴目的:现在婴儿已经能够随意的坐和勉强爬行了,因此我们开始学习一些需要坐着做而且比较复杂一些的手语,提高婴儿手指灵活性的同时发展婴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⑵做法:
来去鸭子
牛奶帽子
大象汽车灯
⑶教法:
①首先教会成人手语:
②家长和婴儿亲子游戏:婴儿坐或跪撑姿势,练习开始时成人手把手帮助,然后逐步让婴儿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4)时间:5– 8分钟
4、后滚翻经手倒立成俯卧
⑴目的:有利于婴儿前庭分析器的发育和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发展上肢、肩带力量好方法,同时培养了婴儿的勇敢品质,提高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⑵做法:
宝宝仰卧。
教师在婴儿的体侧面双手抓住婴儿的双脚踝,提成手倒立,然后慢慢地放下成俯卧,同时成人的脚要移动一步,保护婴儿到俯卧(图)。
⑶教法:
①教师引题:“在之前的课程里,我们教宝宝学习了两种后滚翻的游戏,宝宝也适应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第三种后滚翻的方法——后滚翻经手倒立成俯卧。
”
②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这个动作的要点是提成手倒立后,家长要
在婴儿的手支撑到地后才慢慢放下。
③家长带宝宝练习,注意手法和力度,教师指导。
④教师总结:“好了,现在宝宝累了,请妈妈带宝宝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休息一下,刚才我们做的运动是把后滚翻和倒立结合在一起的连续运动,在原来后滚翻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
⑷器材:垫子
(5)时间:5分钟
5、吹喇叭
⑴目的:训练宝宝的口腔动作,是宝宝说话的方法之一。
同时提高呼气能力,也是游泳的水中换气的辅助练习之一,在婴儿玩吹气游戏的基础上让婴儿吹喇叭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⑵做法:
①口型的训练:口型变化也是使声音变成语言的一个因素,我们可以让婴儿首先吹气游戏,用气把上下嘴唇吹得抖动起来(图①)。
②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让婴儿玩吹小喇叭(图②)。
①②
⑶教法:
①教师示范口型动作,并带来家长一起练习。
②家长带宝宝练习,教师辅导。
③
⑷器材:小喇叭。
(5)时间:5 - 8分钟。
6、竹竿操3-4节
第3节;坐地扶竿上肢运动
⑴目的:让能坐不能站立的婴儿做竿操,为以后站立做竿操作准备。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坐地成人把竿子夹于婴儿的两臂腋下,让婴儿抓好竿子,两成人分坐两边,握竿子的两端。
教法:
①两臂侧平举。
②两臂上举
③两臂侧平举。
④还原到开始姿势。
教法:
①两个成人配合练习操
②家长同婴儿一起练习,教师指导。
第4节:下蹲起立
⑴目的:增强婴儿腿部力量,为行走、跑、跳作准备。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坐地成人把竿子夹于婴儿的两臂腋下,让婴儿抓好竿子,两成人分坐两边,握竿子的两端。
①起立
②蹬下。
做1个8拍。
教法:
①两个成人配合练习操
②家长同婴儿一起练习,教师指导。
注意:在做这节操前先练习一下由坐——扶竿站立的动作。
由于婴儿放松
肌肉的能力比较差,所以下蹬比起立困难。
家长不宜太过心急。
做操时也可以不念拍子,结合动作的语言‘下蹲、起立’给宝宝做操。
”教师指导。
最后:把3和4节连起来做一遍。
⑶器材:竹竿、垫子。
⑷时间:10分钟。
三、布置家庭作业
唱再见歌,教师播放“再见歌”,家长引导宝宝跟老师说再见(结合手语)。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