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9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产业,其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这种方式是先砍伐树木,然后用火焚烧,在草木灰中播种。
这是一种较为粗放的耕作方式,土地肥力很快就会耗尽,需要不断迁移寻找新的土地。
2、石器锄耕随着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器锄耕。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来翻地,如石锄、石铲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铁犁牛耕的时代。
铁犁牛耕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铁犁的使用使得土地能够更深入地翻耕,而牛耕则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秦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到了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这种犁操作灵活,更便于深耕和精耕,适应了不同地区的土壤和地形条件。
4、现代农业耕作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机械化设备,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生产中还运用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如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精准农业等,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
二、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将土地划分成方块,形状像“井”字,中间为公田,周围为私田。
庶民和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作,收获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私田分配给庶民耕种,但庶民需要先耕种公田,才能耕种私田。
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了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农业的发展规律、把握农业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原始农业采用了简单粗放的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们先以石斧、石锛等简陋工具砍伐树木,然后纵火焚烧,在烧出的空地上播种作物。
这种耕作方式对土地的利用率低,往往需要不断迁移,以寻找新的土地进行耕种。
(二)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农业逐渐形成。
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精耕细作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
农民通过精心耕地、施肥、灌溉、除草等一系列细致的劳作,提高土地的产量。
例如,垄作法的应用,将土地做成垄和沟,有利于排水和通风,提高作物生长环境。
2、轮作休耕为了保持土地肥力,农民采用轮作的方式,即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
休耕则是让土地在一段时间内不种植作物,使其自然恢复肥力。
3、铁犁牛耕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铁犁能够深耕土地,牛则为耕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现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进入现代社会,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机械化耕作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2、化学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3、设施农业通过建设温室、大棚等设施,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实现反季节种植和高效生产。
4、精准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定位、遥感、传感器等,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监测和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产品的优质高产。
二、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作为古代中国的主要生产部门,其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接着阐述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到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古代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掌握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2)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及其演变,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和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珍惜粮食的意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不尽相同。
本文将重点讨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集约耕作方式:集约耕作方式是指在一定规模内,通过科学管理和高效技术,提高耕地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耕作方式。
集约耕作方式主要包括:-科学耕作: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农作物和施肥措施,提高土壤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农机化作业: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和装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综合施肥:通过混合施肥,合理调配各种营养元素,提高施肥效果。
-病虫害防治:采用科学的农药和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2.轮作休耕方式:轮作休耕是指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养分需求,合理分配和轮换农作物,使土地得到恢复休养的耕作方式。
轮作休耕方式主要包括:-轮作: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和交替种植,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肥力。
-休耕:在土壤疲劳或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暂停或轮换种植,使土地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
-混合种植:将不同作物混合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量。
3.农业生态化耕作方式:农业生态化耕作方式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进行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
农业生态化耕作方式主要包括:-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通过留茬、耕地轮换、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和农作物的产量。
二、农业的土地制度:1.私人土地制度:私人土地制度是指土地归属于个人或家族,并由个人或家族独立经营的土地制度。
私人土地制度主要特点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归个人或家族所有,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种植和经营方式。
-个人或家族对土地的经营负有责任和义务,同时享有土地经营所得的收益。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一)原始农业时期在远古时代,人类最初的农业活动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万年前。
当时的耕作方式极其简单和原始,人们主要依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以及狩猎来获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开始尝试进行简单的种植。
这一时期的耕作特点是以刀耕火种为主。
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工具,如石斧、石锛等,砍伐树木和杂草,然后用火焚烧土地,在灰烬中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
(二)传统农业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逐渐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这一阶段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
在传统农业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铁犁、铁耙等工具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人们开始重视农田的灌溉和施肥,以提高土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传统农业中的耕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犁耕法:使用犁具将土地翻耕,使土壤疏松,有利于种子的播种和生长。
2、垄作法:在农田中起垄种植,既能增加土地的受光面积,又有利于排水和通风。
3、间作套种: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
(三)现代农业时期工业革命的爆发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农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了机械、化肥、农药、良种等技术和手段。
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如拖拉机、收割机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现代农业还注重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同时,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如基因工程、无土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土地制度的变迁(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土地实行公有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出现,耕作方式是原始的“”方式。
2.耜耕或锄耕(1)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2)内容:人们使用,石锄和石犁等工具,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
3.青铜农具(1)时代:阶级社会以后(2)耕作技术:使用了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4.铁犁牛耕(1)时代:战国时期(2)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大量出现,与牛耕结合而形成新的耕作方式;灌溉发展:修建了郑国渠、等。
(3)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时代:原始公社时期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1)时代:奴隶社会形成,商朝存在,至趋于完备。
(2)概况: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内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各级奴隶主贵族把土地分成方块,称为,分为公田和私田。
劳动者使用私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
13.封建土地所有制(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产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公田、私田界限消失。
劳动者变成封建农民,土地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
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3)形成: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拥有大部分的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官府和皇帝也掌握着一部分土地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课后达标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牛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A.牛耕的出现B.牛耕的推广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4.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