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30
考点2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1)汉代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区田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了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于我们理解农业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未来的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远古时期,人类最初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那时候,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依靠简单的石器工具,先砍伐树木,然后用火焚烧,在烧过的土地上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效率低下,土地肥力消耗快,往往需要不断迁移耕种地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耒耜的出现标志着农业进入了耜耕阶段。
人们开始懂得翻土、松土,种植的作物种类也逐渐增多。
这个阶段虽然依旧依靠人力,但已经是农业耕作方式的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铁犁能够深耕土地,牛则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得以扩大。
此后,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如汉代的耦犁、唐代的曲辕犁等。
到了现代,农业机械化逐渐普及。
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如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耕作方式。
精准农业依靠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设施农业则通过温室、大棚等设施,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进行反季节种植。
说完耕作方式,再来看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即“井田制”。
道路和渠道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称为井田。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受封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并且需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地主阶级通过购买、兼并等方式获得大量土地,而农民则大多失去土地,成为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地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了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农业的发展规律、把握农业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原始农业采用了简单粗放的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们先以石斧、石锛等简陋工具砍伐树木,然后纵火焚烧,在烧出的空地上播种作物。
这种耕作方式对土地的利用率低,往往需要不断迁移,以寻找新的土地进行耕种。
(二)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农业逐渐形成。
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精耕细作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
农民通过精心耕地、施肥、灌溉、除草等一系列细致的劳作,提高土地的产量。
例如,垄作法的应用,将土地做成垄和沟,有利于排水和通风,提高作物生长环境。
2、轮作休耕为了保持土地肥力,农民采用轮作的方式,即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
休耕则是让土地在一段时间内不种植作物,使其自然恢复肥力。
3、铁犁牛耕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铁犁能够深耕土地,牛则为耕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现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进入现代社会,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机械化耕作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2、化学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3、设施农业通过建设温室、大棚等设施,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实现反季节种植和高效生产。
4、精准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定位、遥感、传感器等,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监测和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产品的优质高产。
二、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不尽相同。
本文将重点讨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集约耕作方式:集约耕作方式是指在一定规模内,通过科学管理和高效技术,提高耕地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耕作方式。
集约耕作方式主要包括:-科学耕作: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农作物和施肥措施,提高土壤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农机化作业: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和装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综合施肥:通过混合施肥,合理调配各种营养元素,提高施肥效果。
-病虫害防治:采用科学的农药和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2.轮作休耕方式:轮作休耕是指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养分需求,合理分配和轮换农作物,使土地得到恢复休养的耕作方式。
轮作休耕方式主要包括:-轮作: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和交替种植,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肥力。
-休耕:在土壤疲劳或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暂停或轮换种植,使土地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
-混合种植:将不同作物混合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量。
3.农业生态化耕作方式:农业生态化耕作方式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进行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
农业生态化耕作方式主要包括:-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通过留茬、耕地轮换、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和农作物的产量。
二、农业的土地制度:1.私人土地制度:私人土地制度是指土地归属于个人或家族,并由个人或家族独立经营的土地制度。
私人土地制度主要特点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归个人或家族所有,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种植和经营方式。
-个人或家族对土地的经营负有责任和义务,同时享有土地经营所得的收益。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考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3.(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
【答案】A4.(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刀耕火种(1)时间: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工具:石制和木制工具。
2.耜耕阶段(1)时间:距今八九千年前。
(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和石犁。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
(4)评价①积极:提高了工效,从而取得较好的收成。
②局限:地力仍很有限,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3.青铜农具(1)时间:夏、商时期。
(2)作用:耕作技术有了提高,田地已可连续耕作。
4.铁犁牛耕(1)铁农具出现:春秋时期。
(2)形成:战国时期。
(3)特征①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②施肥与灌溉有新的发展。
③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还发明了桔槔。
(4)意义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②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商周时期。
(1)演化:存在于商朝,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
(2)特征①井田中间部分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并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
3.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开始。
(1)确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所有土地全部实行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2)影响①剥削发生变化:耕田者获得了保留部分产品的权利。
②阶级属性发生变化:土地的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民。
(3)地位①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②地主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处于被剥削压迫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史料一澄海山中有輋(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
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
2012~2022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2·课标全国Ⅰ,24)古代田庄经济2.(2021·课标全国Ⅰ,24)小农经济的形成3.(2021·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进展4.(2021·课标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5.(2021·课标全国Ⅱ,26)农业技术与经济重心南移6.(2021·课标全国Ⅱ,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生疏7.(2012·课标全国,24)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从考查方式来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始终很大,多以选择题为主,仅在2021年课标全国Ⅰ卷以第40题形成呈现。
2.从材料形式上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同时消灭了地图、表格等多种材料表现形式,着重考查了同学解读历史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学问的力量,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学问角度看,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化和商业的进展相对考查频率较高;从朝代分布上看,汉、宋、明清三个时期所涉命题较多。
手工业的进展——商业的进展1.(2022·课标全国Ⅲ,27)明代江南经济的进展2.(2021·课标全国Ⅱ,27)明代商品经济进展3.(2022·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进展(交子)4.(2021·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5.(2012·课标全国,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进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22·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2.(2022·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进展3.(2021·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