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730.00 KB
- 文档页数:25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今后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 结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国内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3.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1993年,中国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5.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6.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7.成就: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前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广泛注意,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总结: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所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本课概述】介绍了“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目“伟大的战略决策”,首先概要介绍了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随后重点叙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重要决策。
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以及对外开放和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这两目的内容共同体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实现,重点应该放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让学生明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讲清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
【知识梳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间:1978年意义: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时间:年内容:①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作出实行的伟大决策意义:①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②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③成为实行和开辟的起点农村(首先开始)原因:体制的弊端最先开始的省份:、内容:①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撤销,建立乡、镇政府;撤销,建立村民委员会③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④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原因: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中心环节:、内容:①改革管理体制②改革所有制形式③改革分配方式④改革产权制度意义:①极大地解放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②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历史资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②通过比较,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之间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②认识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导入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伟大的变革运动开端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指什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过程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③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根本目的是什么?④在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下,农村中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包产到户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⑤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企业,为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对企业实施了哪些新的政策?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用口号、拨乱反正、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比较: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所有制上:多种所有制分配上:多种分配方式1992[南方讲话、十四大]-1993[十四届三中]-1997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发散搜集资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变化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内容-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1978年,安徽、四川“包产到户”-1983年,乡、镇……城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过程[1992、1993、1997]后记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看法是什么?【知识表解】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停滞不前标志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影响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开始: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安徽、四川等省展开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背景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进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1992.10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教学素材】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坚持“左”的政治路线,又提出了错误的思想路线,叫做“两个凡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背景:两年徘徊时期,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二)内容:1.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4.组织: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三)意义: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2.开始:(时间、地点)1978年、安徽和四川3.内容:(1)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了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人民公社体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对比:(2)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4.意义:提高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1)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农村改革的促进。
2.开始时间:1984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4.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二)过程:1.理论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2.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