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加快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49.91 KB
- 文档页数:3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对策新工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承载者和主要源头之一,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认真探索新工科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一、注重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充分借鉴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课程,注重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跨学科与边缘学科等新型课程的引入和开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多元、综合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同时,注重与企业、科研机构等产业领域的紧密配合,对接产业需求,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行业导向性课程,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业实践能力,快速适应行业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二、增强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增加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注重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和针对性的注重,通过开展灵活多样、多样方式的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此外,还应通过“学科与技能素质不分家”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类比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工程批判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国际视野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习实训与产学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积极倡导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等各方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形式,搭建产业研发和学生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在实践场景下的技术能力、实践经验和行业感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此外,应加强对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和支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注重跨学科和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注重跨学科和国际化教育,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开拓学生的视野,刺激创新思维,增强其综合素质与合作能力,并促进学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以西安航空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紧跟经济社会变革与人才发展的步伐,合理调整专业方向和结构,积极探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出地方经济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70-02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出,将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
陈宝生部长的讲话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区域发展所需的建设人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为此,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以陈宝生部长的讲话为指导思想,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定位,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专业建设思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一线人员。
结合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战略和陕西是能源大省的实际,西安航空学院能动专业主要培养市政供热和“煤改清”方面的动手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提出了深度融入区域产业,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服务西北,以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校企(行业协会)合作为依托,建立“学校主导、二级学院主体、企(行业协会)业融入”的合作专业建设机制。
为了将能动专业打造成学校甚至陕西省一流专业,该专业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努力打造能动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样板工程,创建能源与动力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专业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依托阎良航空产业基地,按照“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彰显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学校主导、二级学院主体、企业(行业协会)融入”的合作专业建设机制,完善“三线并行,双层深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能源动力工作过程素质核心、能力本位和创新思维的“三元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头并进”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集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校企(行业协会)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积极应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为此,制定实施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实施内容1. 拓宽实践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参与等。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渠道,开设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相应的实践培养方案。
通过实验室实践、工程实训、实践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
3. 建立实践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实践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导师通过定期指导会议、实践报告评审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4. 实施综合实践项目开展综合实践项目,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提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施步骤和措施1. 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学校决策部门与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确保实施方案的有序进行。
2. 增加实践课程和课外实践机会学校加大实践课程设置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同时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 建立导师池和导师培训计划学校建立实践导师池,并制定导师培训计划,提高导师们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质,确保导师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4. 增加实践项目和经费支持学校积极争取项目资助和经费支持,开展更多丰富多样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和条件。
四、实施效果评估对实施方案进行定期和阶段性的评估,以监测实施效果。
通过学生参与度、就业率等指标评估,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预期成果与影响预计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明显提升。
新工科背景下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探索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工科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在内蒙古这样的地区,虽然已有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其办学理念和方式往往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尚未真正实现新工科转型。
因此,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进行转型探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重视学科交叉与融合。
新工科强调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该加强学科融合,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如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材料与环保工程等专业结合起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新工科强调实践教学,以现实工程项目为基础,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环节的质量与效果,将教学理念从“理论第一,实践第二”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再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
新工科强调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打破学院之间、学科之间和地域之间的壁垒,形成学科协同和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通过教师互派、课程共享、科研合作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建立科研教学联动的合作关系。
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质量和效果。
新工科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开放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注重实践能力、交叉融合和创新精神。
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人才市场调研、企业合作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深化专创融合,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深化专创融合的意义和现状专业技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专创融合的深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创融合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如开设专业实验课程、校企合作项目等。
但深化专创融合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课程设置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
三、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思路和策略1. 完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做好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对接,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够具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科研实践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科研和学生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通过科研实践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 建设实践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应该鼓励跨学科合作,在教学、科研与实践上进行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案例分析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该校在深化专创融合方面有着一些有益的尝试。
学校针对性地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学校加大了对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了教师的创新研究能力;学校还开设了一些跨学科的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综合的学习体验。
·教育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董晓红 杨嘉鹏 黄卉新疆工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91摘 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引言新疆工程学院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新疆乌鲁木齐,是新疆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工科类本科院校,学校服务新疆煤炭工业跨越式发展和新疆新能源建设的战略部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一带一路”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教育部出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文件中提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随着我校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发展、“一流专业”推动建设、招生规模的扩大,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契合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人才培养需求,以创新实践基地为抓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竞赛的推动作用,将学生“双创”工作、“创业孵化”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之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所具备的良好的道德标准。
在课堂上展示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如中国的高铁建设、量子卫星、C919客机,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播放《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视频,激发学生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热爱科学、敢于担当的精神;深度挖掘项目训练中蕴含的多种育人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