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十五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1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寻访、查找资料等不同途径了解家乡人的生活。
2.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受家乡人的可爱,知道家乡的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和优良品质。
3.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敬佩、感激与热爱之情,学会与他们友好交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各行各业的家乡人,感受他们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
教学难点:学会尊重家乡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主动与家乡人友好相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行各业劳动者照片。
学生:收集各行各业劳动者照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活动一生活在我身边的人1.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景图:同学们,我们一天天在长大,你的家人一定为你做了很多事情,一起说说吧。
2.全家每个人都在关心你,爱护你,为你的成长而操劳着,他们是你最亲最爱的人,其实啊,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父母带给我们的爱,还有许多身边的人带给我们的微笑和温暖,让我们先来寻找一下身边熟悉的人吧。
3.课件出示图片“在学校前方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距离学校不远处文具店的营业员”“学校门卫”:你见过他们吗?他们给你带来过哪些微笑与温暖的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事。
3.学生交流。
4.板书课题: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小结:在我们每个人居住的地方,你还认识谁和谁比较熟悉是怎么认识的?在你和他们的接触当中感受到哪些温暖呢?学生交流。
5.多媒体播放古诗朗读《回乡偶书》,学生欣赏并体悟古诗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人开始,了解家乡人的生活。
然后课件出示学生身边的图片,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感受自己的生活与家乡人的关系,并从中感受到一个微笑、一份温暖背后凝聚的乡情。
最后多媒体播放古诗朗读《回乡偶书》,升华情感。
活动二默默奉献的家乡人1.前面大家一起聊了我们的家乡,那么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家乡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我们的“老乡”。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人的耕耘与付出,培养尊敬家乡人的情感;2.了解家乡人的个性与特点,培养对家乡人的爱护和关心;3.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
二、教学重点1.学习家乡人的个性和特点;2.培养尊敬、爱护家乡人的情感;3.掌握感恩之心,学会珍惜家乡。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10分钟)•让学生听一段《我爱我的家》的歌曲,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家乡的美好。
2. 学习家乡人的个性和特点(35分钟)•让学生先自己讲述一下家乡人的个性和特点;•老师再通过多方面的资料和图片,讲解家乡人的各种个性和特点。
3. 培养尊敬、爱护家乡人的情感(25分钟)•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的耕耘、付出和辛勤劳动;•让学生了解家乡人对家乡的爱护和关怀,让学生也要珍惜家乡,并尊敬那些爱护家乡的人。
4. 掌握感恩之心,学会珍惜家乡(20分钟)•让学生回想起自己在家乡所享受到的方便和美好,让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家乡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得来的;•让学生再自己的生活中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感恩家乡人的付出和爱心。
5. 总结(10分钟)•老师要再次强调学生应该学会尊敬、爱护家乡人,珍惜家乡,感恩家乡人的无私奉献。
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进行家乡人的采访或拍摄,了解家乡人的辛勤付出和艰辛劳动,拍摄一些感人的照片或视频,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图片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辛勤付出和爱心关注,让学生加深对家乡人的尊重和爱护。
同时通过培养感恩之心和珍惜的态度,让学生明白珍惜家乡,感恩家乡人的良苦用心。
课程内容紧凑而有序,上下呼应,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懂得人人都要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2.学习家乡名人的优秀品质和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精神,培养责任意识。
3.通过了解并认识家乡人的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懂得人人都要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2.学习家乡名人的优秀品质和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精神,培养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并认识家乡人的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可敬的家乡名人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人——袁隆平爷爷。
出示袁隆平爷爷的图片及资料,指定学生阅读。
师:袁隆平爷爷为我们国家、为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敬重?(稍停顿。
)那我们的家乡有没有像袁隆平爷爷这样值得尊敬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探究学习探究:可敬的家乡人1.可敬的家乡名人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家乡人的照片,你认识他们吗?(1)出示照片,请学生说一下他们是谁。
师:看完照片,你是不是也像书中的小女孩一样很有感触呢?课前,老师让大家搜索可敬的家乡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
现在请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可敬的家乡名人吧,并说一说他们为什么可敬。
(2)学生举手分享。
师:可敬的家乡人为家乡增光添彩。
他们拼搏奋斗、孜孜不倦、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2.可敬的家乡普通人师:除了这些名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家乡这块热土上生活、工作着,他们是不是可敬的人呢?图片中的主人公是否是可敬的人呢?(1)出示教材第60页的两幅主图。
(2)学生举手回答。
师:课前,老师也让大家寻找了可敬的家乡普通人。
接下来,就请你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可敬的家乡普通人吧,并说一说他们为什么可敬。
(3)学生举手分享。
预设:生1:我觉得邻居家的姐姐就是我身边可敬的家乡人。
她从二年级开始,就做校园志愿者为大家服务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间断过。
教案名称: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二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家乡的名人。
2. 学会信息搜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对家乡名人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背景。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名人吗?二、信息搜集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家乡名人进行信息搜集。
2.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名人的生平事迹、成就等。
3.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信息整理1. 各小组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2.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整理信息,如:按时间顺序、按成就分类等。
四、成果展示1.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成果。
2. 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课时做好准备。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可以继续深入了解家乡的其他名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 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名人的了解程度。
2. 学生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3.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1. 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学生在搜集信息时,要注意辨别真伪,选取有价值的内容。
3.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案,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在“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理解家乡人的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掌握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
2.分享家乡名人和事迹,讨论可敬之处。
3.培养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思考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2.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前准备:1.复习课文,准备提问和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
2.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和指导问题,让同学们有足够的素材和思考角度。
3.对于同学们的家乡和分享内容做一些调查和准备,以便更好地指导同学们的表达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导入话题: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家乡有哪些有名的人或事迹呢?请举手发言。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并感受到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引导思考:老师可以说:“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有名的人和事迹。
那么,你们认为这些有名的人或事迹背后的品质和精神是什么呢?”这样可以引导同学们思考可敬的家乡人所具备的品质和精神,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同学们分享家乡的名人和事迹,让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通过引导同学们思考家乡名人和事迹背后的品质和精神,让同学们认识到可敬的家乡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进而促进同学们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提高。
二、学习(25分钟)介绍课文: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有关家乡人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我们一起来认真学习。
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2课时(教案)-【精品教案】2022-2023学年小学道法二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口头表达关于家乡人的特点和优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新词汇和句子。
2. 掌握口头表达关于家乡人的特点和优点。
教学难点:1.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2. 学习材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 PPT 并在 PPT 中添加图片和幻灯片。
2. 学生阅读材料和书本。
3. 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上课前准备幻灯片,展示家乡风景照片。
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家乡,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程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我们将会讨论家乡人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些家乡的照片,看看哪些地方大家了解或者去过。
2. 阅读理解:(20分钟)在 PPT 上展示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阅读材料。
家乡人的确实很好,他们勤劳、耐劳、勇敢,而且十分善良、友好,很容易让人感到亲切。
家乡人十分重视家人、亲戚和朋友。
他们信守诺言,很诚实,对人对事都很有责任感。
他们也有着很高的道德品质,很注重家庭教育。
家乡人很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善于发现机会和规避风险。
阅读完成后,老师将会问一些问题。
1. 家乡人有哪些优点和特点?2. 家乡人善于什么?3. 家乡人很注重的是什么?4. 你觉得家乡人是怎么样的人?3. 总结口头表达(15分钟)要求每个学生上前一个人描述他们对家乡人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每个人的看法。
4. 团队讨论(2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喜欢你的家乡吗?你最喜欢的家乡景点是哪个?等等。
每个小组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描述。
5. 课堂练习: (10分钟)老师分发练习题或提问学生,以检查他们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练习题1: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写一篇有关家乡人的文章,你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他可以写在文章中?练习题2:一个新同学加入了你们的班级,他来自另外一个城市,他想知道你们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人民勤劳、善良、热情的品质。
2.理解家乡人民在养育、维护家园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像家乡人一样,努力学习,为家乡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家乡人民的品质,并理解家乡人民的贡献。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努力学习,为家乡作出贡献。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5分钟)1.导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印象吗?”2.导师带领学生看图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3.2 新授课内容(20分钟)1.学生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2.导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和短语,并让学生跟读。
3.导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品质和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4.导师鼓励学生表达对自己家乡的喜爱和感情。
3.3 操练环节(20分钟)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几个问题:–家乡人民的伟大之处是什么?–我们应该向家乡人民学习哪些品质?–我们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贡献?2.导师指导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成果整合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中。
3.4 反思和总结环节(10分钟)1.导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自己对本次学习的掌握程度。
2.导师鼓励学生分享对家乡人和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3.导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作业1.撰写一篇《我爱我的家乡》的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爱和感谢,讲述自己在平凡的事情中对家乡的贡献。
2.学生整理和完成课堂笔记。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虽然简单,但让学生快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2.导师要注重词汇和短语的解释,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喜欢家乡不仅是口头上的,更要让学生付出行动来为家乡做出贡献。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4.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单元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二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
懂得人人都要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2.学习优秀的家乡人的优秀品质和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的精神,培养责任意识。
3.通过了解认识家乡人的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1.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
懂得人人都要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2.学习优秀的家乡人的优秀品质和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的精神,培养责任意识。
难点 1.通过了解认识家乡人的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师:好听吗?这首好听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谱写的。
他一生创作歌曲近千首,很多歌曲优美动听,广为流传。
你们觉得施光南是个什么样的人?2.师:【ppt展示南仁东的图片】这是在贵州大山深处的中国天眼。
是由科学家南仁东经过22年苦心研究建成。
但是,当天眼建成的时候,他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再播放视频《南天仁——天眼》师:孩子们,看完视频,你觉得南天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是啊,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和他一样了不起的科学家、艺术家、普通建设者还有很多。
生答生答:很伟大;很能干……歌曲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新课 2.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了不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讲一讲在平凡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可敬的家乡人的故事吧(1)先说说书上几幅图,讲的是哪一个岗位上的可敬家乡人?哪一点可敬?资料由南仁东老人主持修建,历时22年之久,于2016年9月竣工的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与在FAST 之前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
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 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教授,因癌症逝世,享年72岁。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知识与能力】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身边家乡人的生活。
2、感受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了解家乡人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3、感知家乡人的可亲可敬,树立为家乡服务的决心。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去调查、寻访了解家乡人的生活,感受其可亲可敬之处。
【重点】了解家乡人的生活,明白他们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体会他们的可亲,能尊重他们,培养尊重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难点】懂得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家乡人交往,明白怎样向家乡人表示尊重。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2、学生:收集身边熟悉的家乡人资料【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活动。
1、交流什么是家乡人。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在哪里?我们都是哪里人?我们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所以我们都是家乡人,老师是你们的家乡人,你们也是老师的家乡人。
师:在前面几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我们美丽的家乡荣昌,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荣昌的美丽景色,一起回顾荣昌著名的物产。
2、学生欣赏荣昌美丽风景图片。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我们荣昌的景色美吗?这些荣昌名小吃你们都吃过吗?爱吃吗?(生答)我们一起生活在坏境幽美的荣昌,吃着香喷喷的家乡美食,你们觉得幸福吗?(生答)我们真幸福呀!但是你们知道吗?今天的家乡是由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建设起来的,他们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付出奉献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让我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讲授新课。
活动一:走近身边的家乡人。
(一)走近身边熟悉的家乡人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很多人常常带给我们微笑和温暖。
(出示课件教材58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8页,我们一起观察图片,想想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生答)2、师:同学们猜猜,这位小朋友为什么喜欢王阿姨给他理发?(生答)王阿姨和蔼可亲,技术也好,他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大家都很喜欢她理发,听说她生病了,小朋友就会关心她,希望她快点好起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十五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案研究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我们也要从小事做起,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旨在通过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研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通过歌曲引入和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人物的伟大和可敬之处,激发研究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做一个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最后,通过小结强化学生的研究成果,让他们明确自己应该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在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研究了单元四《家乡新变化》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研究目标是通过采访等方式了解家乡的过去,发现家乡新变化。
重点是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感悟家乡多方面的发展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的家乡有许多平凡的人,在不起眼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为了家乡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他们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为家乡建设增添了砖瓦。
此外,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在外地和海外工作的人,他们取得了成绩,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和光荣。
还有许多为国争光的人,如钢琴王子___、跳水王子___、羽坛名将___等。
在了解家乡的过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新变化。
例如,由___老人主持修建的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与在___之前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
虽然___教授因癌症逝世,但他留下的雄伟工程——“天眼”,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无比绚烂多彩的世界。
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名人,如___这位巴国将军,他为了国家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___致歉,被___感动,巴国“亦以上___葬其身”。
千百年来,巴人以巴将军为豪,将___将军视为巴民族之神,巴民族的化身。
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巴人自己的英雄。
通过这些了解,我们感悟到家乡的多方面发展变化,激发了我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家乡的名人事迹,培养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2. 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养成时刻为家乡出策献力的习惯,主动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家乡的名人事迹,培养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难点:激发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故事导入师导语:我们家乡有很多名人,大家都知道哪些呢?出示任务:出示一张赵佗的照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回答。
预设:生:知道(简单介绍)/不知道。
教师对赵佗进行人物介绍。
(强调祖籍石家庄人)教师总结:你们还知道哪些家乡名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下。
(揭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方式揭示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家乡名人知多少活动一:小小调查会师导语:除了历史上的名人,我还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一起为他们点赞!出示任务1:课件出示家乡名人及事迹。
读一读这些人的名字,你了解他吗?能谈谈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人吗?反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过渡:是啊,像刚才介绍的这样的家乡人还有很多很多,你找到了吗?说一说。
学生搜集信息,开展调查。
教师总结:这些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在无私为家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建设出着自己的一份力,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出示任务2:生活中并不是说只有名人才可亲可敬,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普通人也在为家乡作出贡献,令人可亲可敬!接下来,我们来调查一下自己身边可敬的家乡人是谁?上榜理由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发现的?反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开展调查。
教师总结:出示调查表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知道为家乡做贡献的重要性,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
二、为家乡献力量活动二:小小分享会师导语: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也许我们并不认识他们,但他们在默默地为家乡人作贡献,他们是谁呢?出示任务: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为家乡建设献出一点力量?课件出示第六十一页的两幅图片。
反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了解身边家乡人默默奉献的故事,感知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理解和尊重他们。
2 .道德素养:知道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家乡名人,了解他们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出贡献的事迹,敬佩他们的拼搏精神和优秀品质。
3 .责任意识:为值得敬佩的家乡人感到骄傲与自豪,产生对家乡人的钦佩感激与热爱之情,树立为家乡作贡献的志向,愿意为家乡建设做力所能及的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身边的家乡人可亲可爱,感受与他们相处的温暖。
(重点)2.通过观察与采访,了解各行各业的家乡人为建设家乡默默奉献的故事,敬佩和尊重这样的家乡人。
(难点)3.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身边家乡人的敬意和谢意,心怀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一、话说家乡人1 .猜一猜(1)导语:老师带来了一段相声,请你们认真听,相声里有哪些地方的方言?(2)摆放音频:音频为一段相声,包含北京话,东北话等,(3)提问:谁能听出这是哪些地方的方言?(4)追问:听到熟悉的家乡话,你有什么感受?(5)引导:京腔京韵的北京话、略带幽默的东北话,真是各具特色。
我们都是北京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说话也带着北京味儿,其实,我国不同地区的方言各具特色听到家乡话就会想到自己家乡的亲人。
(板书:家乡人)2 .说一说(1)出示图片议一议。
讲述内容:(配音讲述)小冬和妈妈收快递时,听到快递员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
因为小冬的老家就在山东,一听到这口音,他就打心眼里感到亲切。
讨论:小冬为什么一下子就猜出快递员是家乡人?听到家乡口音时,他为什么会感到很亲切呢?预设1:因为自己在家乡长大,家乡给他的印象太深了。
当远离家乡,突然听到家乡话时,就像见到了家人似的。
预设2:因为是生长在同一个地方的人,就感到很亲切。
⑵回顾生活谈感受。
提问:当听到家乡口音,遇到家乡人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预设1:有一次我们家去张家界旅游,途中遇到有操北京口音的人,上去一问还真是家乡人。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十五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料
由南仁东老人主持修建,历时22年之久,于2016年9月竣工的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与在FAST之前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
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教授,因癌症逝世,享年72岁。
而在他在留下的雄伟工程——”天眼”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所创造的、他所希冀的、他所憧憬的一个无比绚烂多彩的世界。
2017年是令人悲痛的一年,数学泰斗吴文俊、哲学大师周有光、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加之南仁东老师,一位又一位闪耀的星辰陨落远去,但是他们生前为这个国家留下的宝贵遗产,将一如既往地推动着中国奔弛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他们传承下的精神财富,这种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的执着,将
永远地激励着后辈青年。
认识重庆名人
1.巴蔓子:临江(今忠县)人,巴国将军。
东周末期,巴国将军巴曼子请求楚国出兵来平定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
乱既平,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至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
千百年来,巴人以巴将军为豪,将巴蔓子将军视为巴民族之神,巴民族的化身。
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巴人自己的英雄。
2.新时代的家乡人
(1)我们家乡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为了家乡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默默地工作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2)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在外地和海外工作的人,他们取得成绩,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和光荣。
(3)我们家乡还有许多为国争光的人,钢琴王子李云迪、跳水王子田亮、羽坛名将张亚雯。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十六课家乡新变化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世纪90年代重庆,图为石板坡长江大桥。
珍贵!重庆朝天门百年前老照片首面世
20世纪八十年代航拍渝中半岛图,可谓是渝中半岛的首张航拍图,最前端的朝天门码头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的地标之一。
朝天门开放了重庆人的世界,重庆人的生活成就了朝天门的繁荣。
每一个重庆人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对朝天门的印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案家乡新变化第一课时|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家乡新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案16.家乡新变化
教学课题第16课:家乡新变化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二课时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2、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社会调查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及手段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关于家乡变化方面的资料。
2.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方案,让学生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确定,选择近些年来当地发展变化显著的方面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流程动态修改部分
导入新课
(给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天津旧貌”)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略)
老师: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天津以前的样子,大家是不是有点不相信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再欣赏几幅今日天津城市的新貌图片。
(让大家欣赏图片“天津城市新貌”、“天津夜景”和“天津的交通”。
)
老师:大家是不是感觉天津的变化很大呀?
学生:(略)
老师:天津在变,我们的家乡也在变,课前我们大家对当地某些显著变化做了社会调查,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都调查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我们大家下面分小组进行一下交流。
(过渡)
讲授新课
一、社会调查交流(板书)
(同学们分组对社会调查进行交流。
)
老师:同学们,大家刚才交流了一下家乡变化的社会调查情况,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
学生:(略)
老师:同学们有的向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的,有的是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调查来的,有的同学通过走访一些居委会等机构得来了等等,看来同学们的调查方式还挺多的。
大家都调查了哪些方面呢?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略)
学们跟着唱。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的变化,培养了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及技巧,激发了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板书设计
家乡新变化
我家门前心事多家乡特色代代传我的家乡会更好
二次备课情境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