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及教学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78.96 KB
- 文档页数:2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优秀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文化内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3. 课堂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特色和亮点。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家乡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让学生分析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家乡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家乡发展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关注家乡发展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乡的变化、为家乡发展提建议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学生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家乡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
2. 准备案例分析的PPT。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文化考察活动,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优秀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许多可爱、可敬的人。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敬家乡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互相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敬家乡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杰出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
2.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五、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
2. 家乡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贡献以及为家乡做出的优秀事迹。
3. 家乡的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
4.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家乡杰出人物的介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杰出人物。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贡献,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5. 小组合作: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对家乡杰出人物的介绍。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了解的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杰出人物的认知,以及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能力等。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尊敬家乡人的情感。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人的耕耘与付出,培养尊敬家乡人的情感;2.了解家乡人的个性与特点,培养对家乡人的爱护和关心;3.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
二、教学重点1.学习家乡人的个性和特点;2.培养尊敬、爱护家乡人的情感;3.掌握感恩之心,学会珍惜家乡。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10分钟)•让学生听一段《我爱我的家》的歌曲,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家乡的美好。
2. 学习家乡人的个性和特点(35分钟)•让学生先自己讲述一下家乡人的个性和特点;•老师再通过多方面的资料和图片,讲解家乡人的各种个性和特点。
3. 培养尊敬、爱护家乡人的情感(25分钟)•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的耕耘、付出和辛勤劳动;•让学生了解家乡人对家乡的爱护和关怀,让学生也要珍惜家乡,并尊敬那些爱护家乡的人。
4. 掌握感恩之心,学会珍惜家乡(20分钟)•让学生回想起自己在家乡所享受到的方便和美好,让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家乡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得来的;•让学生再自己的生活中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感恩家乡人的付出和爱心。
5. 总结(10分钟)•老师要再次强调学生应该学会尊敬、爱护家乡人,珍惜家乡,感恩家乡人的无私奉献。
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进行家乡人的采访或拍摄,了解家乡人的辛勤付出和艰辛劳动,拍摄一些感人的照片或视频,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图片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辛勤付出和爱心关注,让学生加深对家乡人的尊重和爱护。
同时通过培养感恩之心和珍惜的态度,让学生明白珍惜家乡,感恩家乡人的良苦用心。
课程内容紧凑而有序,上下呼应,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优秀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人,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家乡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尊敬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2. 家乡人的感人故事3. 学习家乡人的精神和品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学会尊敬和热爱家乡人。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人的精神和品质,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人的事迹和精神。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家乡人的品质。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家乡人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力量,树立尊敬和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人,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家乡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尊敬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2. 家乡人的感人故事3. 学习家乡人的精神和品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学会尊敬和热爱家乡人。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人的精神和品质,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人的事迹和精神。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家乡人的品质。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优秀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家乡人的可爱和可敬。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风土人情3. 家乡的历史人物4. 身边的家乡人5. 家乡的发展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
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资料等。
2. 准备课件、黑板等教学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名字,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3. 学习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师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民俗、美食等。
4. 学习家乡的历史人物:教师介绍家乡的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品质。
5. 身边的家乡人: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身边的家乡人,如父母、亲戚、邻居等,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特点。
6. 家乡的发展变化:教师展示家乡的发展变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7.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人的可爱和可敬。
8.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家乡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其他特色,下周分享。
9. 板书设计: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民俗、美食历史人物:贡献、品质身边人:父母、亲戚、邻居发展变化:历程、现状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家乡的了解程度。
要关注学生对家乡人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在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提升。
教师应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家乡人的尊重态度。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本节课程主要内容为学习家乡人的品质和行为,培养学生在家庭、班级、社会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1.了解可亲可敬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
2.理解珍惜清洁、安全、和谐的家园。
3.掌握走路、过马路等交通安全规则。
4.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的意识和行为。
5.学习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
2.掌握交通安全规则。
3.了解动物保护和环保问题。
三、思路教学3.1 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自己家乡的照片或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家乡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
3.学生们畅想自己如何能够让家乡更美好。
3.2 讲解(10分钟)1.教师以“家乡人”为主题,通过课件、图画、视频等形式讲解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如勤劳、朴素、乐观、友好、热情、有爱心等。
2.通过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可亲可敬的好家乡人。
3.3 操作(3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等讲解交通安全规则,如正确过马路、遵守红绿灯、不乱扔垃圾等。
2.通过游戏、模拟过马路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3.讲解动物保护和环保问题,如不打击虫子、不追捕小鸟、不乱扔垃圾等。
4.通过观察、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4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并总结出自己今天的收获,从而引导学生总结体会,加深记忆。
3.5 作业(5分钟)1.请学生完成课堂笔记。
2.请学生绘制家乡人的形象或写下对家乡人的感悟。
四、教学后记本节课程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了解交通安全、动物保护和环保问题,并且在活动中进行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同时,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可亲可敬的好家乡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人民勤劳、善良、热情的品质。
2.理解家乡人民在养育、维护家园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像家乡人一样,努力学习,为家乡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家乡人民的品质,并理解家乡人民的贡献。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努力学习,为家乡作出贡献。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5分钟)1.导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印象吗?”2.导师带领学生看图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3.2 新授课内容(20分钟)1.学生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2.导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和短语,并让学生跟读。
3.导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品质和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4.导师鼓励学生表达对自己家乡的喜爱和感情。
3.3 操练环节(20分钟)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几个问题:–家乡人民的伟大之处是什么?–我们应该向家乡人民学习哪些品质?–我们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贡献?2.导师指导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成果整合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中。
3.4 反思和总结环节(10分钟)1.导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自己对本次学习的掌握程度。
2.导师鼓励学生分享对家乡人和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3.导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作业1.撰写一篇《我爱我的家乡》的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爱和感谢,讲述自己在平凡的事情中对家乡的贡献。
2.学生整理和完成课堂笔记。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虽然简单,但让学生快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2.导师要注重词汇和短语的解释,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喜欢家乡不仅是口头上的,更要让学生付出行动来为家乡做出贡献。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人物,感受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人物: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搜集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贡献和可敬之处。
2. 家乡的民俗人物: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搜集代表性的民俗人物,如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者等,感受他们的独特技艺和可爱之处。
3. 家乡的现代人物:了解家乡的现状,搜集身边的优秀人物,如科学家、企业家、志愿者等,感受他们的成就和可敬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特色人物,感受他们的可亲可敬之处。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及辅助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3. 搜集家乡特色人物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人物。
3.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家乡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2) 教师讲解家乡的民俗人物,让学生了解民俗人物的技艺和特点。
(3) 教师讲解家乡的现代人物,让学生了解现代人物的成就和品质。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特色人物的资料,互相交流感受。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家乡特色人物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家乡特色人物的了解和尊重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包括信息搜集、分享和沟通能力。
3. 评估学生对家乡人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家乡的知名人物,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感受他们的可亲可敬之处。
2. 开展家乡特色人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人物故事,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人,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乡人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人的特点:性格、职业、生活习惯等。
2. 家乡人的优点:勤劳、善良、热情等。
3. 家乡人的事迹:感人故事、突出贡献等。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优点。
2. 培养学生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提高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如何让学生学会与家乡人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乡人的特点、优点和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乡人的品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人的认识和感受。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家乡人,体验家乡人的生活,增进对家乡人的了解。
教案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家乡人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家乡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自己的家乡人有什么了解?二、教学内容1. 教师讲解家乡人的特点,如勤劳、善良、热情等。
2. 分享一些家乡人的感人故事或突出贡献,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的美好品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人的认识和感受。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家乡人的优点。
四、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人的特点和优点,如何与家乡人沟通交流呢?2. 引发学生对家乡人交际能力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教师讲解与家乡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如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等。
2. 分享一些与家乡人沟通交流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家乡人沟通交流的经历。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总结与家乡人沟通交流的要点。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二年级《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三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教学情景—“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和“可敬的家乡人”,通过讲述“我与家乡的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初步让学生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的意识。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人为家乡做出的贡献,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2.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为家乡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4.能用不同方式感谢帮助我们的家乡人。
教学重点: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初步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的意识。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了解身边人的工作,量力收集家乡的名人名事。
2.教师准备:丽江古今名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家乡人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常常给予我们帮助,带给我们微笑,温暖着你、我、他,这些人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生活在我身边的人活动一:我身旁家乡人的故事(展示课件)1.这些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2.你的生活里还有这样的人吗?(讨论、交流、说一说)3.小结:这些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在无私地为家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祖国出着自己的一份力,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二:1.面对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表示感谢呢?2.同学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家乡还有许多为家乡作出杰出贡献的名人,他们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在这里老师收集了几个代表性的名人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
三、了解可敬的家乡人1.走近古代名人。
家乡除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外,还有一些古代现代的名人,(课件展示)你知道这些古人吗?2.走近现代名人:出示课件名人:宣科、和志刚、和志强,简介他们事迹,让学生了解并谈谈在你眼中他们是什么样的人?3.你能找到这样的家乡人,来介绍说一说。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寻访、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
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情感与态度】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受家乡人的可爱,知道家乡的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发对家乡人的钦佩、感激与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家乡优秀人物的了解,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难点】感受家乡人带给自己的微笑和温暖。
三、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教师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父老乡亲》。
(课件)环节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课前听的这首歌让你想到了哪些人?是啊,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亲人,他们和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往往比亲人还要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板书)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谁是我们的家乡人1.教师提问:什么是家乡人?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家乡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在哪里?(山东省))家乡人就是指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我们的“老乡”。
2.教师引导学生用家乡话和老师同学打招呼,(这个小嫚儿真俊,咱两个说两句?你叫什么名?是哪个村地?你长地着像谁?嫩妈给你买什么过年衣裳?)读家乡儿歌。
(拉大锯,扯大槐,老娘门前扎戏台。
不用帮,自己来。
老娘不给饭吃,进屋偷把盐吃,咸舍了,齁舍了,哈口凉水压压吧。
(课件)师:看,乡音就是这么的淳朴,这么的亲切,家乡人总是这么的可爱。
(二)我身边的家乡人1、教师引导: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能遇到很多家乡人,他们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
你们瞧!(课件出示学生常见的人与画面)你看到了哪些家乡人?他们在忙什么呢?(学生交流)2、师:是的,家乡人在各行各业劳动着,他们勤劳而又淳朴(板书:勤劳淳朴)。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人时常会给我们带来微笑和温暖。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身边的家乡人,明白他们的可亲。
2、在认识和了解中,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初步树立做有责任感的意识。
3、学生通过了解认识家乡人的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为家乡服务的不同行业家乡人的工作,从而产生理解、尊重、认同。
难点:培养理解、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视频引入师【课件:播放《以纪录片镜头欣赏祖国》】孩子们,请欣赏《以纪录片镜头走遍全国》,这是我们的祖国,你的家乡在哪里?师:是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努力工作的人创造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课,去探寻《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二、生活我们身边的家乡人第一环节:观察身边的家乡人1.谈话:同学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就是我们的家乡人。
2.课件出示书本3副图片并提问学生。
3.小结:你注意到了吗?生活中,身边很多人常常带给我们微笑和温暖。
4.提问:请你观察身边温暖的家乡人,分享一下你们之间的故事吧!我最熟悉的身边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他们身边,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话要求:说清楚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5.老师分享温暖故事并小结:老师讲一个温暖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的脚受伤了。
早上打出租车去上班的时候,因为脚疼不方便,每次司机看见我都会立即下车,帮我开门、拿拐杖、扶我下车,让我感动极了。
有些司机叔叔还会说:”同在一座城市生活,能帮就帮,就算是家乡人了“。
只要我们多多留心,相信小朋友们也会发现像老师讲述的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相互温暖的故事。
第二环节:观察身边默默为我们服务的家乡人1.教师分享故事并提问:寒假里,我的电脑突然坏了,需要马上处理才能按时完成线上工作。
在疫情防控的紧张时期,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员、电脑维修师傅、网络通讯服务人员都积极帮助了我,让我及时完成了工作。
在你们的生活里,肯定也有这样默默为你们服务的家乡人吧!现在让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看看书上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吧!2.课件出示书本3副图片并提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