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邓拓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3 KB
- 文档页数:2
马南邨不求甚解课文赏析这是马南邨不求甚解课文赏析,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马南邨不求甚解课文赏析第1篇这篇文章的作者马南邨,原名叫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这本书的所选文章,刚开始时均发表在『北京晚报』的副刊上,后来收集成书,就取了这个名字.作者为什么写此类文章呢?作者在『燕山夜话』第三集『作者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根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拟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似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这段话,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同时作者写作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而写,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看一看他发的是什么感,为什么要发这个感.作者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的:第一段,人们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作者不同意,作者开门见山坦率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简化一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的.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原文中人们只断章取义关注前一句,而没有看到后一句,从而造成了曲解,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虚心学习.第三段,这一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根底则是好读书.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第四段,分析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本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子,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即虚心读书,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会意〕.第六段,又以诸葛亮为例子,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七段,对不求甚解作出解释,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举陆象山的道理论据来证明上一段的观点,不要因小失大.第九段,最后介绍了一个读书方法,就是书要反复地读.这实际上就是说会意不是一步就到达的,需要读一遍就会意多一点.综观全文,作者所持的总观点是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怎么去学写这篇文章呢?第一步目标:了解作者的观点方法:阅读全文整体获得学习层次:读懂第二步目标:作者为什么要持这一观点方法:分析全文的论证学习层次:读懂第三步目标:你认同作者观点吗方法:与自己对话学习层次:读出自己第四步目标:此文的现实意义方法:与生活对话学习层次:读出深度马南邨不求甚解课文赏析第2篇这篇文章的作者马南邨,原名叫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这本书的所选文章,刚开始时均发表在『北京晚报』的副刊上,后来收集成书,就取了这个名字.作者为什么写此类文章呢?作者在『燕山夜话』第三集『作者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根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拟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似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这段话,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同时作者写作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而写,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看一看他发的是什么感,为什么要发这个感.作者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的:第一段,人们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作者不同意,作者开门见山坦率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简化一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的.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原文中人们只断章取义关注前一句,而没有看到后一句,从而造成了曲解,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虚心学习.第三段,这一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根底则是好读书.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第四段,分析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本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子,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即虚心读书,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会意〕.第六段,又以诸葛亮为例子,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七段,对不求甚解作出解释,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举陆象山的道理论据来证明上一段的观点,不要因小失大.第九段,最后介绍了一个读书方法,就是书要反复地读.这实际上就是说会意不是一步就到达的,需要读一遍就会意多一点.综观全文,作者所持的总观点是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怎么去学写这篇文章呢?第一步目标:了解作者的观点方法:阅读全文整体获得学习层次:读懂第二步目标:作者为什么要持这一观点方法:分析全文的论证学习层次:读懂第三步目标:你认同作者观点吗方法:与自己对话学习层次:读出自己第四步目标:此文的现实意义方法:与生活对话学习层次:读出深度马南邨不求甚解课文赏析第3篇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说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成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快乐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成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穿,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屡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确实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概.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概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概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穿;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14分)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不求甚解》拓展阅读练习一、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
“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
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
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
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廉洁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绝非耻辱之事。
”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
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
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
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pèi 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
他的名著《焚书》是在64岁时完成的。
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
后来成了fēi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第15课《不求甚解》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答案:邓拓 |《燕山夜话》解析:第一空要根据要求填写原名,不能填写笔名,书集句要用书名号。
点评:对于文学常识在学习中要准确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藻饰zǎo 狡黠xiá 大而无当dàngB、诘难nàn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éC、滞碍 chì 劝诫jiè 抠字句kōu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答案:A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嚼”读jué,C“滞"读zhì,D“鄙”读bǐ,答案为A。
点评:对于文学常识在学习中要准确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
3.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
她的温声细语在耳边流淌,仿佛阳光穿透浓荫,撒下一地的色彩斑澜。
B。
让我们以志向为矛、以坚韧为弓,持之以恒地捶打命运这堵厚实冰冷的墙。
C.读书可不求甚解,但不可潦草应付;可咬文嚼字,但不可吹毛求次.D.一阵暖风熏过,花儿们抖落一冬的沉闷,相互拥抱嘻闹.答案:B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澜”为“斓”,C“次”为“疵”,D“嘻"为“嬉”,答案为B。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B。
从2014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C.班主任老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
D。
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
答案: C解析:用反选排除法, A句压缩句子主干可知“庐山是季节”主谓搭配不当,B句“基本上”与“完全"矛盾,D句谓语“杜绝"之后的宾语部分缺少中心语“行为",答案为C.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之《不求甚解》知识点归纳部编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之《不求甚解》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
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
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5年任中科院科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1960年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并主编《前线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
《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文革”中,邓拓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二、导学案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是初中教育中具有周期性的一项重要工作,议论文阅读占据考试的重要部分之一,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考语文二轮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
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 “满招损,谦受益。
”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2分)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李浩燃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
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
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着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着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不求甚解练习1.上文批驳的观点是:()作者阐述的观点是:()2.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答案1.上文批驳的观点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作者阐述的观点是:(虽不必提倡不求甚解,但也不能盲目反对)2.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第六单元慎思明辨《不求甚解》马南邨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王粲,汉末文学家。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①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②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③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④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⑤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4、“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多在字句上下工夫。
现在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本文对“不求甚解”的辩证,提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这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从立意上看,是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5、本文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观点。
6,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
其作用是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卖弄学识的人。
)7,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表示虚心,目的是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觉得无论什么书一读就懂;还是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为好。
2021中考语文试题训练及答案决战中考志在必赢,同学们要好好准备关于中考语文的试卷来练习,有助于巩固语文知识。
在2021年中考之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练练吧!【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2分)(一)古诗文积累(12分)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2分)(1)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2)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3)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4)烽火连三月,。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5)田家少闲月,。
,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6)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古诗中有许多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5题。
(10分)日前,武汉理工大学将体育综合测试纳入期末考试成绩,长跑、仰卧起坐等多项考核标准提高,结果遭到学生(A 报怨 B 抱怨)。
一时的怕累,结果可能是长久的负担。
有研究显示,良好的身体素质与duàn炼习惯,主要成型于青少年时代。
否则,步入职场后,多少人大腹便便、亚健康,也只能无奈地胖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校园体育在各国颇受青睐的原因。
在日本的大中院校,枯(A 燥 B 躁)的马拉松却总受到热捧;而在英国的伊顿公学,学生甚至被要求每天下午全练体育。
如此获益终身的好事,国内的大学生缘何不买账?分析个中阻力,并没有升学考试的因素,更多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疲软。
对此,有论者指出,中国体育的本质功能,仍被局限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样一个单纯的生物学观点。
长跑等锻炼很容易被视为个人肉体之私事,结果很可能就只被当做一种任务,应付了事。
由是而言,唯有改变浮(A 躁 B 燥)的功利心,才能让体育回归培育完善的社会公民的“马拉松精神”。
当然,“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改革者也须构建起“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的渐进思维。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习题(有答案)【2019年中考益阳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在,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
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
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
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
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
《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
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
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
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
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
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华声文萃》2018年11期)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课文]《不求甚解邓拓》阅读答案-V1不求甚解是一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即不深入理解就轻率地作出判断,这种态度在阅读文章、看待问题时往往会降低我们的认识水平。
邓拓先生的《不求甚解》就剖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本文将通过阅读《不求甚解邓拓》并回答其中的问题,来深化我们的认识。
一、文章分析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不求甚解的问题,阐述了这种态度的危害,并举例说明了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作者因何而写这篇文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为了提醒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要避免不求甚解的态度,不能轻率地作出判断,要注重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问题。
3.文章的言语风格如何?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直截了当的言语风格,既深刻又生动,贴近生活实际,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观点。
二、答案解析1.什么是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是指在不深入理解、不全面掌握情况的情况下,轻率地作出判断。
2.不求甚解的危害有哪些?不求甚解可能导致认识不准确、判断失误、决策错误,进而影响事业进展、人际关系等方面。
3.为什么现代社会不求甚解的人越来越多?现代社会信息发达,速度快,难以全面掌握资讯,快速浏览变成了人们的常态,导致不求甚解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4.该如何避免不求甚解?要注重深入思考,提高认知水平,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不搞个人独断,还要有必要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结论在阅读《不求甚解邓拓》这篇文章后,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不求甚解的危害,并且充分认识到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不求甚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增强我们的决策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和社会的发展。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不求甚解》跟踪测试题
1、马南邨,原名(),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代表作有杂文集《》等。
2、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3、判断第五段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4、第七段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5、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的。
《不求甚解》跟踪测试题答案
1、邓拓、《燕山夜话》
2、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重视整体理解,不在文字上钻牛角尖;要注重把握精神实质;
3、举例论证;从反面举了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著作,实际却有很多曲解,因而被列宁批评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述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进而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不能去掉;作者明确“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的态度,这是作者对上文的补充论证,使本文的论证更加严密、更加全面。
5、看法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考查一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对议论文文体答题技巧的训练。
不求甚解 (邓拓)阅读理解及答案不求甚解 (邓拓)阅读理解及答案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不求甚解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 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4.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6.结合你的读书实践,谈谈学了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3.(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即可)。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5.(1)赞同。
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2)不赞同。
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
“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6.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从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对自己实践的评析来谈都可以。